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术后化疗乳腺癌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91.67%、100%和3.33%,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76.67%、86.67%和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1,P=0.0434,P〈0.0001)。观察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7)。结论将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置管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盲穿两种置管技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经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遵医嘱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患者938例,按照患者血管情况分为盲穿组(n =372)和B超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组(n =566).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1针置管成功率盲穿组为93.01%,B超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组为98.7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置管总成功率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盲穿组为11.29%,B超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组为2.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B超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能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盲穿,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和出现出血、感染、静脉炎、导管堵塞及异位等并发症致意外拔管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因并发症意外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等优势,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经外周中心静脉(PICC)留置方法在高龄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行PICC的高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和盲穿技术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导管尖端到位率、7d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出血情况、导管堵塞情况、置管后舒适度、穿刺时痛苦度及护士对两种置管的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别。结果超声引导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盲穿技术组,7d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堵塞情况低于盲穿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尖端到位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穿刺时患者的疼痛度低于盲穿技术组,置管后患者舒适度高于盲穿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能明显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堵管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置管后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PICC置管患者实施此次研究,例数为80例,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使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 0.05)。结论:在PICC置管中应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可提升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两种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 将268例贵要静脉PICC置管患者根据置管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肘上置管组138例,采用B超导引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肘关节两指以上部位置管;肘下置管组130例,采用肘关节两指以下部位常规置管,观察比较两种置管部位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肘下置管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11例,发生率为8.46%,肘上置管组未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B超导引改良塞丁格技术选择肘关节以上部位PICC置管,以降低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PICC置管方式对肿瘤化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抽取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160例,按照置管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传统盲穿法置管、改良塞丁格尔技术置管、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尔技术置管,对比分析三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三组间比较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且改良组与超声改良组均优于常规组,P<0.05;三组间各项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与超声改良组各项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盲穿法PICC置管,给予肿瘤化疗患者改良塞丁格尔技术及超声引导,置管成功率更高,非计划拔管率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后应用不同敷料发生静脉炎的概率。方法将186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PICC置管,置管后试验组(101例)采用无菌纱布固定穿刺部位,对照组(85例)用一次性3M无菌透明敷帖固定穿刺部位。留置时间内观察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结果采用无菌纱布固定穿刺部位组与使用一次性3M无菌透明敷帖组比较,无菌纱布组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小(P〈0.01)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无菌纱布固定穿刺部位优于一次性3M无菌透明敷帖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改良术在早产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出生的需行脐静脉置管术的早产患儿80例,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各40例,其中传统组对早产患儿实施常规的脐静脉置管及固定方法,改良组则采用实时超声引导法置管联合气门芯结扎方法固定,对比观察两组早产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脐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置管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期间早产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改良脐静脉置管术的早产患儿,其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传统组,脐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短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而两组早产患儿置管后导管留置时间以及置管期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通过置管及固定方式的改良,能显著提高早产患儿脐静脉置管的效率,缩短置管的操作时间,早产患儿导管固定方便且牢固,不会影响置管后的导管留置时间,未增加早产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利于早产患儿的营养建立和健康成长,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莹 《药物与人》2014,(1S):135-135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的静脉管理特点。方法:随机将我院接诊的恶性肿瘤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VP(普通静脉留置针)组、CVC(经颈内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组、PICC(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组,各自80例,对比分析三组置管方式下的患者满意度、费用情况及使用价值。结果:三种置管方式下患者满意度、费用情况及使用价值各有特点,其中PICC组满意度最高,VP组化疗总费用与平均留置时间及置管所需时间皆最低,V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采用PICC可以为临床化疗提供最佳的穿刺通路,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 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颈外静脉、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进行比较,探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共264例进行分析,分别比较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颈外静脉、股静脉、PICC置管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5.33%、86.95%和92.59%,总的成功率分别为96.15%、95.83%和90.0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7%、10.42%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70.83%和28.33%;,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穿刺途径均穿刺成功率高,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静脉通道应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应用效果的分析和探讨。方法将110例在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低出生体质量儿,分为两组各55人,对照组应用PICC置管,试验组应用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方法,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操作时间、计划拔管率、留置时间,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操作时间、计划拔管率、留置时间、不良反应均都低于试验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患者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结合塞丁格(MST)技术在改进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适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108例采用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的患者及108例采用常规直视盲穿PICC的患者,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8.89%高于盲穿组的72.22%(P=0.002);一次置管成功率82.41%高于盲穿组的57.41%(P=0.000);穿刺失败率0.09%低于盲穿组的7.4%(P=0.017);导管颈内异位2例(P=0.003)、穿刺点渗血2例(P=0.017)、静脉炎3例(P=0.001)、导管堵塞1例(P=0.010)分别低于盲穿组的13、10、18、9例;两组置管所需时间超声组〈15min15例,15~25min72例,〉25min21例;盲穿组〈15min12例,15~25min70例,〉25min2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结论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具有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优化的PICC的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颞浅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将7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经颞浅静脉留置PICC导管,对照组40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儿导管的留置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97.4%,对照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7.7%,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穿刺部位出血量、导管异位率、导管使用时间、液体外渗和导管相关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PICC置管评估时颞浅静脉应作为备选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7月经病理学诊断证实为单侧乳腺癌并于术后行化疗的女性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穿刺点渗血、置管总成功率及置管后2周内相关的并发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为6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78,P0.05)。观察组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点出血、局部感染、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0、2.1%、0、0、0,对照组分别为16.7%、16.7%、12.5%、14.6%、18.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82、4.414、4.444、5.547、7.847,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成功率高,结合置管后的整体护理,可减轻乳癌患者穿刺的痛苦,降低静脉炎等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吴亚君 《医疗装备》2018,(20):18-19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90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根据其静脉给药途径分为试验组(VPA置管)与对照组(PICC置管),各45例。比较两组置管效果及生命质量。结果置管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置管半年后,试验组各项生命质量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通过VPA置管方式进行化疗给药,能够显著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保证置管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预防颈部活动受限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拟使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颈部活动受限患者分为观察组(n=106)及对照组(n=104)。观察组采用超声探头压迫法,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情况,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的例数 [3例(2.8%)]显著低于对照组[36例(34.6%)](P=0.000)。两组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观察组无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超声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颈部活动受限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概率,而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时改良穿刺法对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置管成功率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2例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PICC,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microcannula sheath technology,MST)穿刺法,观察组采用改良穿刺法。对比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穿刺疼痛程度。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重度疼痛发生率为2.44%,低于对照组的17.0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PICC成功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0.4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现时疼痛状况及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分别为(1.94±0.36)、(1.87±0.3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0.41)、(3.06±0.38)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行PICC时采用改良穿刺法可减轻疼痛程度,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