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采用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肠病及肺"的机理.方法:建立大鼠便秘模型,观察其结肠和肺部微生态变化.结果:便秘模型组的肠道需氧菌、真菌、大肠杆菌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而厌氧菌、类杆菌和双歧杆菌显著减少(P<0.01);同时,便秘模型组的肺部需氧菌增多,厌氧菌显著减少(P<0.05),真菌显著增多(P<0.01).结论:肺肠微生态学上的菌群对应规律性变化可能是"肠病及肺"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在"肠病及肺"过程中呼吸道和肠道微生态的同步动态变化情况,探讨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微生态机制。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相结合的方法诱导实验性大鼠UC模型,分别在造模后第8天、第29天和第50天三个时间点对呼吸道和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厌氧菌总数、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进行同步检测。结果:UC大鼠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其呼吸道部分菌群同步出现相关变化。造模后第8天,需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厌氧菌总数和肠杆菌在肠道增多而在呼吸道减少。造模后第29天,需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减少,厌氧菌总数和肠杆菌在肠道减少而在呼吸道增多;造模后第50天,呼吸道和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厌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结论:肠病大鼠可出现呼吸道菌群的改变,在"肠病及肺"病理传变过程中,肠病大鼠呼吸道和肠道的部分菌群出现同步增多或减少的相关性变化,提示微生态菌群的变化可能是"肠病及肺"的机制和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中药炮制品组成的参苓白术散对小鼠模型肠道菌群影响。方法:小鼠用lOO%大黄水浸液灌胃造脾虚证模型,然后用不同中药炮制品组成的参苓白术散煎液。结果:模型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类杆菌等厌氧菌含量显著下降(P〈0.01),用土炒白术、土炒山药或麸炒白术、麸炒山药组成的参苓白术散灌胃后,3种厌氧菌含量均恢复正常,且双歧杆菌明显超过造模前水平(P〈0.05)。需氧菌菌群中,肠球菌含量造模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而用土炒白术、土炒山药或麸炒白术、麸炒山药组成的参苓白术散后则下降了1个数量级。大肠杆菌在造模完成时含量明显上升(P〈0.01),用土炒白术、土炒山药组成的参苓白术散后含量恢复造模前水平。造模后及用中药后葡萄球菌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土炒白术、土炒山药或麸炒白术、麸炒山药组成的参苓白术散能促进双歧杆菌并抑制肠球菌,并且可以用党参代替人参。党参、土炒白术、土炒山药等组成的参苓白术散抑制大肠杆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寻找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最佳方案。方法:将95例IBS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用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 B组35例,口服润肠通便药和微生态制剂治疗;C组30例,单用针刺治疗。结果:A、B、C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77.2%、66.7%,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便秘型IBS确有较好效果,不失为治疗本病的较佳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模型大鼠肺部和肠道血管活性肠肽(VIP)与P物质(SP)含量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机制。方法:实验设空白对照组和肺肠合病组(过敏性哮喘合便秘)共2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肺和肠道血管活性肠肽和P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肺肠合病状态下大鼠肺部血管活性肠肽和P物质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1),且肠道VIP和SP含量亦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肺肠合病状态下肺部和肠道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含量均有变化,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提供了部分神经免疫方面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单纯性肥胖患者针灸治疗过程中大便菌群的变化规律,从微生态学角度探索针灸减肥与肠道菌群调整的相关性。方法:设健康对照组和肥胖组,对肥胖患者通过辨证选取针灸穴位进行3个疗程治疗,每个疗程治疗10次,隔天1次。收集单纯性肥胖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正常对照者的大便样本,以选择性培养基完成肠道主要菌群的种类与含量检测。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组间差异。结果:纳入单纯性肥胖患者36例,平均年龄39.89±12.88岁。其主要证型为脾虚湿阻、脾肾两虚、胃热湿阻及阴虚内热型。收集针灸治疗痊愈/显效者14例,匹配年龄、性别与生活状况相似的健康志愿者14例,完成肠道菌群分析。结果:与健康组比较,肥胖患者肠道菌群需氧菌总数、厌氧菌总数、大肠杆菌、类杆菌均减少(P〈0.05);肠球菌明显增加(P〈0.05)。针刺治疗后肥胖患者肠道菌群中需氧菌总数、厌氧菌总数、肠球菌均显著减少(P〈0.05);类杆菌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灸减肥过程主要涉及对肠球菌和类杆菌数量的调节,该调节过程可能与针灸减肥相关。  相似文献   

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简称脾胃湿热证,2l例)粪便中7种常见肠道细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的分布变化进行观察,并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简称脾虚证,22倒)及健康人(25名)作对照。结果 与健康人比较,脾胃湿热证患者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增多(P〈0.01),双岐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减少(P〈0.01);酵母菌、拟杆菌无明显改变。与脾虚证比较,脾胃湿热证患者肠杆菌、肠球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增多(P〈0.05或P〈0.01),而酵母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8.
大黄对实验性大鼠坏死性胰腺炎肠道屏障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黄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肠道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的改变的影响,以生长押素组做对照。方法:用经胰胆管逆行注入牛磺胆酸钠复制Wistar大鼠ANP模型,观察ANP时,两种药物治疗后肠黏腱和胰腺组织结构变化,测定肠内容物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肠组织丙二醛(MDA),血浆淀粉酶(AMY)。结果:ANP时肠黏膜和胰腺发生病理损伤,肠内容物SIgA含量显著下降(P〈0.01)。肠组织中MDA,血中AMY含量显著升高(均为P〈0.01),且MDA与SIgA里显著负相关(r=-0.8818,r=-0.9236。P〈0.01)。大黄可降低肠组织MDA(P〈0.01),提高肠内容物SigA含量(P〈O.01)。结论:大黄和生长押素可减轻肠黏膜和胰腺组织损伤。提高肠内容物中SIgA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的证候分型与病程及生存质量、肺功能、BODE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OPD缓解期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脾肾气虚证患者各40例,分别检测肺功能(FVC、FEV1、FEV1/FVC),评测生存质量、BODE指数[包括呼吸困难指数(MRC)、六分钟步行距离(6MWT)、体重指数(BMI)]。结果:肺功能:3组证型间FEV1比较,由大到小依次为: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脾肾气虚,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FVC比较,肺脾肾气虚组较肺脾气虚组、肺气虚组下降(P〈0.05,P〈0.01);FEV1/FVC比较,肺脾气虚组、肺脾肾气虚组较肺气虚组显著下降(P〈0.05,P〈0.01)。生存质量:肺脾气虚组日常生活分、抑郁症状分较肺气虚组高(P〈0.05);肺脾肾气虚组社会活动分、总均分较肺脾气虚组高(P〈0.05);肺脾肾气虚组日常生活分、社会活动分、抑郁症状分、焦虑心理分、总均分均高于肺气虚组(P〈0.05,P〈0.01)。BODE评分:肺脾肾气虚组与肺气虚组BMI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FEV1评分、MRC、6MWT、BODE指数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评分呈肺气虚组→肺脾气虚组→肺脾肾气虚组逐级升高。结论:从肺气虚到肺脾气虚,再到肺脾肾气虚,其肺功能下降,生存质量不同程度下降,综合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0.
乳宁霜对乳腺增生病大鼠血清性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宁霜对乳腺增生病大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探讨该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疾病模型组、三苹氧胺软膏组、散结乳癖贴膏组、乳宁霜小剂量组、乳宁霜中剂量组和乳宁霜大剂量组。通过雌孕激素联合制造乳腺增生病大鼠模型,造模的同时给予不同的药物进行干预。1月后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测定各组大鼠的血清性激素。结果:各药物均能显著降低实验大鼠乳腺增生的程度(P〈0.01),乳宁霜大剂量组疗效优于散结乳癖贴膏组(P〈0.05),与三举氧胺软膏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宁霜中、小剂量组疗效低于三苯氧胺软膏组(P〈0.01或0.05),与散结乳癖贴膏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宁霜能显著降低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的雌激素(E2)、沁乳素(PRL)和卵泡生成素(FSH)水平,升高孕激素(P)、睾酮(T)和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P〈0.05或0.01)。结论:乳宁霜对乳腺增生病有显著的疗效,并能调节体内血清性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化痰降气胶囊对实验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作用的内在机理。方法:采用经鼻腔注入肺炎克雷伯杆菌反复感染复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化痰降气胶囊组。并用酶联吸附实验(ELISA)方法,测定各组大鼠支气管灌洗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三烯(LTB4)水平。结果:模型组支气管灌洗液TNF—α,LTB4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化痰降气胶囊组支气管灌洗液TNF-α,LTB4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化痰降气胶囊可降低TNF—α,LTB4的含量,控制慢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瘀泻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通瘀泻肺汤,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主要症状体征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两组间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12.5±5.8)天,对照组(14.7±6.3)天(P〈0.05);治疗组各主要症状体征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P〈0.01),PaO2、P(A-a)O2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痰浊壅肺、痰热郁肺、外寒内饮三个证型间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通瘀泻肺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肺应秋”与大鼠肺脏第二信使cAMP、cGM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松果腺摘除动物模型,用ELISA检测四季大鼠肺组织cAMP、cGMP的含量。结果:(1)正常组肺脏中cAMP四季中夏季高于秋季(P〈0.05);伪手术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手术组冬季低于春季(P〈0.05)、夏季(P〈0.01),也低于正常组的冬季(P〈0.05)。(2)正常组肺脏中cGMP四季中秋季高于春季(P〈0.01);伪手术组秋季高于冬季(P〈0.05),冬季低于正常组(P〈0.05);手术组夏季高于春季(P〈0.01)、冬季(P〈0.05),手术组春季低于伪手术组(P〈0.05),冬季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1)肺组织cAMP含量参数依次为:夏〉春〉冬〉秋,cGMP含量参数依次为:春〈夏〈冬〈秋的“肺应秋”剂量相关关系。大鼠秋季肺组织cAMP含量低,cGMP含量高,这可能是“肺应秋”的生理学机制之一。(2)大鼠肺脏cAMP、cGMP含量的季节节律性可能与褪黑素节律性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证素与肾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证素与血液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体检人员245例。以证候积分、血液肾功能检测为指标。结果:尿素氮(BUN)与寒,饮显著负相关(P〈0.05);肌酐(CREA)与饮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虚,亡脱显著负相关(P〈0.05),与鼻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尿酸(UA)与肝,血瘀,阴虚,阳亢。胃。肺。少腹,气逆显著负相关(P〈0.05),与气滞,气虚,血虚,肠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尿素氮与肌酐比值(BUN/CREA)与热,阴虚,阳亢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中医证素与肾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肾功能检查可以为证素诊断提供参考,可能是其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治疗小儿痰热壅肺证咳喘病疗效观察。方法:将痰热壅肺型小儿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抗感染对症支持等西医常规治疗,而治疗组加用中药灌肠,疗程为7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病例咳嗽消失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喘、肺部干哆音消失时间,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湿啰音消失时间治疗组亦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灌肠法治疗小儿痰热壅肺型咳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复制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其血常规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用仪器分析法检测血常规,用LIANG-100型血液黏度计测定血液流变性指标。结果:①对血常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白细胞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白细胞显著降低(P〈0,01,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红细胞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红细胞显著升高(P〈0.01,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高、低剂量组血红蛋白显著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血红蛋白胞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高、低剂量组血小板显著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血红蛋白胞显著升高(P〈0.01,P〈0.05)。②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均显著升高(P〈0.001~0.05);与模型组比较,除高剂量组对5s^-1、30s^-1切变率时的全血黏度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0.001-0.05)。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组均显著降低(P〈0.001~0.05);中剂量组显著低于高剂量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提高免疫机能,改善气虚血瘀和能量代谢,改善循环功能,并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方补气活血作用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油酸诱导的兔急性肺损伤氧化应激状态及其氨溴索的干预作用,探讨氨溴索抗急性肺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NS组),油酸组(OA组),氨溴索治疗组(AMB组)。采用耳缘静脉注射复制兔油酸型急性肺损伤模型。检测各组动脉氧分压(PaO2)、肺组织湿干比(W/D),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在静注氨溴索(AMB)或生理盐水6小时后BALF和肺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黄嘌呤氧化酶(XO)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AMB组肺W/D显著低于OA组(P〈0.01),但显著高于NS组(P〈0.05),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用药前AMB组和OA组PaO2显著低于NS组;用药后6小时,AMB组PaO2显著高于OA组(P〈0.01),但显著低于NS组(P〈0.01)。AMB组ATⅡ细胞轻度水肿,板层小体运动到细胞的一侧进行胞外分泌;板层小体排空及微绒毛脱落现象明显减少。AMB组BALF中GSH-Px和SOD活力显著高于OA组及NS组(P〈0.01),XO活力和MDA含量显著低于OA组和NS组(P〈0.01)。AMB组肺组织匀浆GSH-Px活力显著高于NS组和OA组(P〈0.01):SOD活力显著高于OA组(P〈0.05),但低于NS组(P〈0.01);XO活力显著低于OA组(P〈0.05),与NS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DA含量显著低于OA组(P〈0.01),但高于NS组(P〈0.01)。结论氨溴索有较好的抗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可能与氨溴索能纠正急性肺损伤时氧化/抗氧化失衡,减轻氧化应激,降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改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哮喘大鼠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IL-1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28只清洁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Egb组,以卵白蛋白注射致敏雾化吸入激发法复制哮喘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肺组织中STAT6蛋白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分析测定STAT6阳性细胞的表达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3浓度;对BALF进行细胞计数及嗜醵№垃细胞(EOS)分类计数。结果:①BALF中细胞总数和EOS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OS%)模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gb组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1);②BALF中IL-13的浓度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gb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③模型组肺组织中STAT6蛋白表达和STAT6阳性细胞的表达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Egb组较模型组明显减弱(P〈0.01)。结论:哮喘大鼠肺组织中STAT6蛋白有较强表达;Egb有抑制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其下调STAT6的表达、使IL-13分泌减少可能为其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腑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胃肠激素干预作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周期为28天。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机械通气),试验组加用通腑平喘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7天及脱机时的氧合指数(PaO2/FiO2)和肺顺应性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5天及脱机时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3天后,肺顺应性较对照组迅速改善(P〈0.05),氧合指数在治疗7天时较对照组也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胃泌素水平在治疗5天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胃动素水平则在5天以后显著升高(P〈0.01)。结论:胃泌素和胃动素在调节机体胃肠动力方面存在关联;通腑法能有效调整COPD呼吸衰竭患者胃动素及胃泌素的异常,从而利于呼吸力学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复方茯苓甘草汤对慢性低氧大鼠肺内p53及PCNA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各组n=10),低氧组(B组)和低氧+复方茯苓甘草汤治疗组(C组)。采用常压间断低氧8h/d。连续21天的方法复制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观察复方茯苓甘草汤对慢性低氧大鼠肺血管形态学指标、p53及PCNA基因蛋白表达、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①低氧21天后,B组MT%、MA%、PI及p53基因表达较A组均明显升高(P〈0.01),VA%、AI较A组明显降低(P〈0.01);②C组MT%、MA%、PI及p53基因表达与B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5)。VA%、AI与B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C组除VA%、AI及p53基因表达与A组比差别有意义(P〉0.05)外。其它指标与A组比较差别均无意义(P〈0.01或P〈0.05)。结论:复方茯苓甘草汤可抑制肺血管重建,其机理可能与抑制p53及PCNA基因的表达,导致细胞增殖被抑制、细胞凋亡被促进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