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随着医学的发展,肾移植已成为解决尿毒症患者最成熟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术后发生的慢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导致移植肾失功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新型免疫抑制剂如CSA、MMF、FK-506等在抗慢性排斥方面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成绩,但是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并未因此而明显下降,且带来肝肾毒性及诸多并发症,而中医中药对此却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就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之病因病机及治法略谈所见。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在我国已广泛开展 ,随着医疗技术及药物的不断进步 ,肾移植患者的存活率也不断提高。然而 ,由于术后为防止移植排斥反应 ,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又使患者产生了各种并发症。临床资料表明 ,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晶状体后囊混浊  相似文献   

3.
简版:正文:各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旦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 肾脏替代治疗(RRT)就成为主要可行的治疗方法。ESRD患者常面临着多种并发症,如血液透析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促成因素为腹膜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是肾移植失败的最常见原因[1-3]。ESRD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不理想,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董力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3):450-450
肾脏移植是彻底治愈各种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唯一一有效方法.目前,在肾移植的外科技术比较完善,但如何解决肾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感染、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等问题,是提高移植肾存活的关键.本院开展肾移植已20多年,总结风雨来时路,笔者在寻找各种治疗的途径,其中辨证的合理的发挥中医药优势,在改善肾移植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肾功能恢复、减少或防止并发症发生、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及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因肾源限制及血液透析成本增高,腹膜透析常成为广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最佳选择,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腹膜透析过程中常出现各种并发症,单纯用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笔者近年来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其并发症,提高了腹膜透析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为继续腹膜透析创造了条件。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综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的综合症候群,在进入终末期肾衰之前又称为非透析期,现代医学虽然有各种替代疗法(如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等)和肾移植术,但限于经济条件和机体的排斥反应,非透析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非透析疗法包括饮食疗法、去除可逆因素、清除毒素疗法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相关文献,从肾移植手术前的中医药治疗、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中医药治疗、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中医药治疗以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述评,认为目前肾移植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规范,研究思路有待进一步拓展,作用机理有待于阐明。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衰即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病症,也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对于CRF终末期患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血液透析及肾移植,但血液透析及肾移植尚不普及,所以寻求提高治疗CRF疗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在肾移植术疗效观察及判断术后排斥反应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30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者及75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异常者的血清肌酐(Cr)、Cys-C、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Cr采用酶法,Cys-C、β2-MG和mALB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肾功能恢复正常组与肾功能恢复异常组比较,Cys-C、β2-MG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血清Cys-C、β2-MG联合监测在肾移植术后疗效观察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并可为判断肾移植术后有无排斥反应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各种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的结果,虽然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有效的替代治疗,但又受到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之替代治疗不易在全社会普及应用.我院近年采用保.肾排毒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效果肯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见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晚期,中医药治疗CRF,在缓解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病情发展、推迟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方面有一定效果.我科于2008年开始采用肾衰康胶囊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有效方法,近年来中医中药在肾移植术后抗排异反应、促进肾功能恢复、减少或防止并发症发生、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在肾移植围手术期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我们选择了52例来我院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并对手术前后出现的典型中医症状进行了临床观察,初步探索了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候特点和演变规律,为临床开展肾移植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施治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缓慢的出现肾功能减退而最终达到衰竭.一旦进入末期肾功能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本科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2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特别是一旦进入临床蛋白尿期,肾功能即进行性下降,最终在较短时间内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目前糖尿病肾病已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首要原因.现代医学除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治疗外,尚无特殊措施.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是目前各种器官移植中开展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器官移植,也是各种终末期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肾移植患者术后要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其呼吸、心血管、消化、血液等系统的疾病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致使移植肾失去功能,甚至造成肾移植患者死亡。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促进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及减轻排异反应,提高术后并发症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等。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移植排异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肾脏移植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有效方法。排异反应是所有脏器移植遇到的首要问题,也是目前导致肾移植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来防治排异反应的发生。因此怎样解决肾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感染、免疫抑制剂的毒副反应等问题,是能否提高移植肾存活的关键。如何提高肾脏移植的临床疗效,预防和减轻排异反应是我国器官移植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较好方法之一,现就有关中西医结合防治排异反应的研究思路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但在进行肾移植以后常发生排斥反应,从而导致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有效的护理可以大大提高患者肾移植后的生存率,因此,对进行肾移植后患者进行长期有效的护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临床防治方法。方法: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实施肾移植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统计其临床特征分布情况,并探讨防治方法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中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其中肺部感染、急性肺水肿和坠积性肺炎的构成比分别为10.00%、2.86%和7.14%;出现肺部并发症患者中出现肺部并发症患者中男性、年龄60岁、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的构成比分别为70.00%、60.00%、85.00%,肺部感染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卡氏肺孢子、巨细胞病毒、真菌,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糖皮质激素、尿毒症、长期卧床等均是肺部感染的常见病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和急性排斥反应是急性肺水肿的常见病因;出现肺部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为14.29%。结论:肾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且发病原因较多,死亡率高,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慢性肾脏病发展的最终结果.透析和肾移植可使部分患者得以生存,但其费用昂贵,且不适用于早、中期肾功能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20.
王自敏教授运用黄槐温胆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海燕 《中医研究》2005,18(9):52-52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在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西医一般给予治疗基础疾病、纠正可逆因素、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速度、处理并发症等措施,但本病常常不可避免地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导致死亡或需透析、肾移植来维持生命,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难治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