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络病理论在高尿酸血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阳  郭宏敏 《陕西中医》2011,32(12):1638-1639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络病理论的相关性,及其在络病状态下的演变规律和治疗特殊性。方法:通过研读中医络病理论相关研究成果,总结高尿酸血症的致病机理及治疗特点。结论:提出高尿酸血症病性总属正虚邪实,痰湿瘀毒为其病理关键,内毒致病、络脉闭阻为其病机特点。且病程中出现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络病辨证"中络脉淤塞、络脉绌急、络脉失养密切相关,故从络论治应贯穿本病不同发展阶段,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与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常合并出现,导致体内严重的代谢紊乱,影响疾病的转归与预后。高彦彬教授诊治代谢性疾病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痰湿体质为发病的内因;过食肥甘,体力活动减少,体形肥胖为重要的外因;肝失疏泄为发病的重要环节;痰湿瘀毒阻滞络脉为基本病机。防治强调应防重于治,未病先防,异病同治,从络病论治。临床分为:肝郁脾虚,痰湿阻络;湿热内蕴,毒瘀阻络;肝肾亏虚,浊瘀阻络;脾肾两虚,湿浊瘀阻肾络;气阴两虚,痰瘀阻滞心络;阴阳两虚,络脉失荣。治疗上强调健脾、益肾、调肝,更重视祛邪通络,如利湿通络、化痰通络、降浊通络、化瘀通络等,获效颇丰。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高尿酸血症已日益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中医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绝大多数医家认为高尿酸血症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肾亏虚为发病基础,加之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风寒湿等外邪为患发为本病,而痰湿瘀热为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中医在治疗高尿酸血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就近几年中医对于高尿酸血症的认识与治疗方面进行总结与阐述。  相似文献   

4.
总结雷根平教授治疗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经验。归纳此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以及类型,认为高尿酸血症的基本病机是脾肾不足,湿浊内蕴,属虚实夹杂之证,以化湿利浊法治其标,以益肾健脾补其虚,屡得佳效。  相似文献   

5.
高尿酸血症相关因素调研及其中医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高尿酸血症患者相关因素调查,探索其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基本证候类型,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与前瞻性相结合研究方法,以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选择病例,按照预先制定的临床研究表格对每份病例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临床共收集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病例109例,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高龄患者发病率明显增加,冠心病以及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尿酸水平与血脂、体质量指数、饮酒关系不明显;气虚血瘀为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主要证候。结论:气虚血瘀扶湿是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主要证候;其发病与性别、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关系密切;与高血脂、肥胖、饮酒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王琳教授秉承陈以平教授学术思想,认为其发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湿热瘀结,治以益肾健脾、活血通络、化湿泄浊,施以益肾泄浊通络方,多获良效。该文分享益肾泄浊通络方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验案1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体检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者相关因素的调查,探讨高尿酸血症相关因素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度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珠海市干部为研究对象,按照预先制定的临床观察表格,开展相关因素调研,筛查出高尿酸血症人群,调查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际调查和检测了3653人,筛查出高尿酸血症1294人,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总患病率为35.42%,并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患病率(43.74%)显著高于女性(15.39%);高尿酸血症人群合并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血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高尿酸血症人群(P0.05)。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比非高尿酸血症组略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脾虚夹痰湿证型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主要证型。结论:脾虚夹痰湿证型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主要证型,其发病与性别、年龄、血脂、血糖水平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络病"密切相关,"虚""邪""瘀"三者多相互为证,其常见病因为络脉空虚、寒湿客络、湿毒壅络、痰瘀阻络4种。从"络"辨治类风湿关节炎,随疾病进展将其分为络脉空虚,寒湿入络证;肝肾亏虚,湿毒壅络证;气血亏虚,痰瘀阻络证。扶正祛邪为总体原则,温经通络、利湿清络、补气养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9.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中尿酸超过正常浓度的一种状态。其发病率较高,对人体的危害与高血压病、高血糖、高脂血症相当,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王耀光教授认为高尿酸血症是本虚标实证,以肺脾肾虚为本;以湿热、痰浊、瘀血为标,肺脾肾虚病理产物留滞体内导致的代谢障碍。临床以肺脾肾虚、湿热蕴积证,痰瘀阻滞证,浊毒闭阻证,脾肾虚衰、湿毒弥漫证加以辨证。治疗以补脾肺肾、清利湿热、清热解毒、祛瘀泄浊为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中的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02例西医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辨证,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型,检测血尿酸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组在年龄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以及合并高尿酸血症阴虚热盛、阴阳两虚组在血尿酸水平上明显高于气阴两虚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以及合并高尿酸血症阴虚热盛、阴阳两虚型在血尿酸水平上均高于气阴两虚组。提示:如果对2型糖尿病以及合并高尿酸血症阴虚热盛和阴阳两虚证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可能会找到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升高的中医证候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郢  田春雨  李继安  陈建敏  李凤红 《新中医》2021,53(21):210-214
近年来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逐渐升高,痛风、肾脏损害等组织器官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越来越大。以往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水湿之邪内盛为发病关键。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痰湿是高尿酸血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除脾肾失调外,肺与三焦的功能异常均是该病发生的重要环节。治疗要攻补兼施,肺脾肾同调,宣、化、渗、泄并举。  相似文献   

12.
王少杰教授认为高尿酸血症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为病之根本,而湿毒、痰浊、瘀血既是代谢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治疗上依据引痰出络的指导思想从三方面论治,急性期清热利湿引浊减轻疼痛;慢性期养肝健脾、温肾利湿引浊,促进浊邪从二便排泄,同时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恢复期补肾温阳减少复发.依据性激素六项检查中的雌激素、雄激素比例,创平衡阴阳法,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13.
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高血压病、高血糖、高血脂后的第四高,根据临证高尿酸引起肾功能异常患者人数日渐增高,根据国医大师郑新工作室多年诊疗经验,总结归纳高尿酸血症的临证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将高尿酸血症分为临床三个阶段:脾肾气虚湿浊聚集,湿毒浸淫(湿热不化、寒湿困阻),湿瘀互结。  相似文献   

14.
王亿平教授认为高尿酸血症是慢性肾脏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监测血尿酸及治疗高尿酸血症在延缓慢性肾脏病患者病情进展过程中尤为重要.王亿平教授主张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毒互结为标",治疗上应标本兼顾,健脾益肾、清热利湿、化瘀解毒并重,从而延缓肾功能恶化,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5.
王先敏  王燕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788-1790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候积分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在新疆乌鲁木齐、喀什两地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就诊的高尿酸血症患者397例,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其中医证候类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年龄、BMI、UA、血脂四项与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结果①397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医症状可分为7类,分别为痰浊阻滞、气阴两虚、脾气虚、湿热、肾阳虚、水湿停留、血瘀。②年龄、TC、BMI与痰浊阻滞证正性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104,0.588,0.029;TC、年龄与气阴两虚证正性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095,0.011;年龄与脾气虚正性相关,回归系数为0.014;UA与湿热正性相关,回归系数0.002;年龄、TG与肾阳虚正性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047与0.077;TG与水湿停留正性相关,回归系数0.065;年龄、BMI与血瘀正性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026,0.008。结论①高尿酸血症各类证候积分随着年龄增长增高。②血脂异常程度对高尿酸血症不同中医证候积分有影响,尤其与痰浊阻滞、气阴两虚关系密切。③控制血脂异常,减轻体质量对于高尿酸血症中医症状的缓解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痛风属于中医"痹症",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血尿酸增高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选择对于阐明痛风发病机制、寻找有效防治药物至关重要。通过不同方法诱导而成的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主要有直接补充尿酸或尿酸前体法诱导模型、氧嗪酸钾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真菌产物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和药物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文章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借助代谢组学Pathway分析方法,比较动物模型组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代谢通路的异同,为进一步研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相关代谢通路及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总结卜献春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经验.卜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心""络脉",累及脾肾,其发病与"虚"和"瘀"密切相关,"虚"为脾气亏虚、肾阴亏虚、心气亏虚、心阴亏虚、心阳虚衰;"瘀"为心脉瘀阻、痰瘀互结.临床选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滋膵通脉饮为主方,结合心脾两虚、心肾阴虚、心阳不振、心脉瘀阻等证,合方加减,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中风是一种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以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中风病发病后,虽经有效救治,但大多数患者会遗留神志不清、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肢体不遂等后遗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李智杰教授基于络病理论及现代研究,认为中风病本虚标实,病程缠绵,以肝肾阴虚或气血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病程半年以上,气虚血亏,痰瘀阻络,络脉不通,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进入中风后遗症期。李智杰教授基于“久病入络”运用虫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总结其治疗经验,以供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罗晓明  王英淑  于波 《光明中医》2023,(22):4350-4352
目的 为中医临证治疗偏头痛提供新视角。方法 总结于波教授运用祛风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的临证经验,并附验案1则。结果 风阳内动、络脉瘀滞是偏头痛的核心病机,风阳内动是偏头痛发病的诱因,络脉瘀滞是偏头痛的病理基础,主张从风、从瘀治疗此病。结论 于教授治疗偏头痛以中医外治方法为主,配合中药口服,以期达到标本兼顾、内外并调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0.
倪青主任医师认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发病以脾肾两虚相兼为本,湿热毒瘀互结是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辨治应重视滋肾健脾以治本,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以治标,病证结合,分期用药。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滋肾健脾利湿方治疗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