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海明 《现代医学》2003,31(3):144-147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 (缺血预处理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率、再通速率、梗死面积及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90例AMI住院患者分为心绞痛组与非心绞痛组 ,均一次性给予尿激酶 15 0~ 2 0 0万U溶栓。连续监测特异性血清心肌酶 ,计算血管再通时间 ,按Wagner方法计算早期及最后 (1周后 )心肌梗死面积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结果  (1)心绞痛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明显低于非心绞痛组〔(12 44 5± 14 7 4)IU·L- 1 vs .(162 4 3± 199 7)IU·L- 1 ,P <0 0 5〕 ;(2 )心绞痛组心肌梗死面积 (QRS积分 )明显小于非心绞痛组〔(4 .0± 1 5 )分vs .(5 1±2 0 )分 ,P <0 0 5〕 ;(3 )心绞痛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非心绞痛组〔82 9%vs .60 .5 % ,P <0 0 5 ;(67.4±13 .6)minvs .(95 4± 16 5 )min ,P <0 0 5〕 ;(4 )心绞痛组AMI后EF恢复优于非心绞痛组〔(5 6.2± 9.5 ) %vs .(4 5 .7± 6 7) % ,P <0 0 5〕 ,且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 ,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再通速率有益  相似文献   

2.
李莉 《河南医学研究》2004,13(2):156-15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 2 4h内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溶栓后2 4h内T波倒置与否 ,将 5 6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A组 (倒置组 )和B组 (未倒置组 ) ,根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两组冠脉再通情况及临床意义。结果 :两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 72 4%和 3 3 3 % (P <0 .0 1) ;住院期间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 5 7 5± 11 6) %和 ( 4 6 2± 13 2 ) % (P <0 .0 1) ;住院期间冠脉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3 7%和 3 7 0 %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 2 4h内T波倒置可作为冠脉再通的临床间接指标 ,同时提示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剂量 ( 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0min内静脉注射rt PA50mg治疗AMI 116例 ,依据临床指标判断再通。应用超声心动图比较再通组与未通组的心功能。结果 :冠脉再通率、出血发生率及住院期间再梗死率分别为78 4 % ( 91/116)、14 7% ( 17/116)和 5 2 % ( 6/116) ,再通组心功能明显好于未通组 (P <0 0 1) ,5w病死率再通组 1 1%显著低于未通组 8 0 % (P <0 .0 0 1)。结论 :小剂量rt PA静脉溶栓可获较高冠脉再通率 ,明显改善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出血并发症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 (PAP)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情的影响。方法 :对 77例 AMI病人按是否有梗死前心绞痛分为 PAP组和对照组 ,分析两组的心肌梗死范围、梗死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PAP组和对照组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分别为 (5 4 .3± 2 8.5 ) U / L和 (10 4 .4± 5 4 .5 ) U / L (P <0 .0 5 ) ;心电图的 QRS积分分别为 (7.3± 3.5 )分和 (10 .4± 4 .1)分 (P <0 .0 1) ;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15 .0 %和 37.8% (P <0 .0 5 ) ,左心衰竭发生率为 17.5 %和 4 0 .5 % (P <0 .0 5 )。结论 :PAP在限制心肌梗死范围 ,改善左心功能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起预适应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于发病后1至 12h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监测心电图 ,血清心肌酶 ,依据临床间接冠脉再通标准判断冠脉是否再通。结果 :2 4hT波倒置者 46例 ,再通 44例 ( 95 7%) ,发生并发症 7例 ( 15 1%) ;T波未倒置者 3 4例 ,再通 10例( 2 9 4 %) ,发生并发症 2 0例 ( 5 8 8%)。T波倒置组患者与T波未倒置组相比 ,冠脉再通率明显增高 (P <0 0 1)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可作为冠脉再通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评价溶栓治疗对AMIQTd的影响。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前后心电图的QTd和QTcd。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QTd为 5 8 43± 8 84ms ,溶栓后为 3 4 3 5±10 .62ms(P <0 .0 1) ;溶栓前QTcd为 61 49± 12 .0 3ms ,溶栓前为 3 8 72± 10 .3 1ms(P <0 .0 1)。结论 :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短QTd和QTcd ,可能与梗死血管再通 ,心肌细胞恢复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 2 4小时内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 5 6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A组 (倒置组 )和B组 (未倒置组 ) ,根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两组冠脉再通情况及临床意义。结果 :两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 72 .4 %和 33.3% (P <0 .0 1) ;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5 7.5± 11.6 ) %和 (4 6 .2± 13.2 ) % (P <0 .0 1) ;住院期间冠脉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3.7%和 37.0 %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 2 4小时内T波倒置可作为冠脉再通的临床间接指标 ,同时提示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与静脉溶栓治疗A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为进一步提高AMI的治疗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999年 10月至 2 0 0 2年 9月收治AMI的患者 2 2 5例 ,其中直接支架置入 118例 ,梗死后6~ 12小时内常规急诊冠脉造影术 ,只对梗死相关血管行支架治疗 ;溶栓组 10 7例 ,小剂量t-PA(5 0mg) 90分钟方案治疗 95例 ,国产尿激酶 15 0万单位 3 0分钟。辅助用药支架组 :阿司匹林 15 0mg d ,一月后可小剂量长期口服 ,抵克力得 2 5 0mg ,每日两次或氯吡格雷首剂 3 0 0mg ,以后每日 75mg ,共 3 0天 ,肝素抗凝一周 ;溶栓组 :阿司匹林和肝素同支架组。疗效判断 :支架组按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 ;溶栓组血管再通依据临床标准间接判断。出院前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简化的Simperson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支架组与溶栓组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相同 ,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LVEF :直接支架组显著高于溶栓组 (63 .2± 12 .3 %比 5 1.4± 3 .4% ,p <0 .0 1) ;住院期间的病死率 :直接支架组低于溶栓组 (3 ..4%比 6.7% ,p <0 .0 5 )。另外 ,溶栓治疗组有 17例 (15 .9% )因溶栓失败而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术。并发症比较 ,脑出血溶栓治疗组 1.8% ,支架组 0 %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梗死前心绞痛的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溶栓疗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方法 ,5 9例UAP患者分为溶栓组 (30例 )和对照组 (2 9例 )进行研究。溶栓组采用小剂量、延迟溶栓、延长疗程的改良溶栓疗法。结果 :治疗后溶栓组较对照组 72小时心绞痛累计发作次数减少 (0 .8± 0 .9vs1.6± 1.9次 ,P <0 .0 1) ,累计心绞痛发作时间减少 (7.4± 2 .8vs 17.6± 5 .7分钟 ,P <0 .0 1) ,ST段偏移总和减少 (0 .5± 0 .2vs 1.1± 0 .3mv ,P <0 .0 1)。 30天内心脏事件发生率溶栓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6 .7%和 31.0 % ,P <0 .0 0 5 )。结论 :小剂量、延迟溶栓、延长疗程的改良溶栓疗法治疗UAP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甘利欣和复方丹参合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甘利欣联用复方丹参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疗效,方法:将206例慢乙肝病人随机分为2组,第1组126例采用甘利欣联用复方丹复,第2组80例用门冬氨酸钾镁或肝勃宁,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2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8.8%,72.5%,SB复常率为86.1%,56.2%,A/G比值的复浞经分别为69%,36%,10%,抗-HBe阳转率分别为21.4%、2.5%,两组经均有显著差异P<0.001,停转率分别为33.3%,10%,抗-HBe阳转率分别为21.4%,2.5%,两组缃较均有显著差异P<0.001,停药后随访3年,第1 复发率25%,死亡率4.4%,死亡率4.4%,第2组复发率43.1%,死亡率15.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甘利欣联用复方丹参治疗慢乙肝疗效确切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未行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对患者预后是否有影响. 方法将未能及时行急诊再灌注治疗且后期因各种原因未能行择期PCI或CABG术的122例AMI患者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比较两组QRS积分、心肌酶学峰值、LVEF及起病1个月内病死率情况. 结果 A组QRS积分、心肌酶学峰值及起病1个月内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P < 0.05),但A组LVEF明显高于B组(P < 0.05). 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以对心梗患者心肌产生保护作用,从而在其后发生AMI时能减轻心肌损伤,对其预后有益.通过询问AMI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史,对判断患者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2例无心脏病史、拟行甲状腺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32例和布比卡因组30例。两组患者分别以0.375%的罗哌卡因和0.375%的布比卡因24 ml行一针法双侧颈丛阻滞。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及麻醉并发症,同时以惠普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罗哌卡因组相比,布比卡因组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但其异常ECG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均P < 0.05)。两组异常的BP、HR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丛阻滞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黄嵘  王翀  吴家勇 《疑难病杂志》2014,(11):1108-1110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降钙素原(PCT)的影响。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7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治疗(银杏达莫+氯吡咯雷+拜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治疗,共治疗14 d。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清中hs-CRP和PCT的水平进行检测,计算脑梗死体积变化,并比较美国国立研究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治疗14 d后,2组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梗死灶体积下降和NIHSS评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hs-CRP、PCT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理想,同时能有效地降低血清hs-CRP和PCT的表达,临床中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颅内高压症的早期诊治与预后关系,方法:逸择两组不同时期的HIE患儿,两组病情分度无明显区别(P>0.05),I组确诊时间>48h,II组确诊时间≤48h,两组治疗方法基本相似,结果:I组死亡率39.7%,后症发生率6.9%,II组死亡率14.5%与I组比(P<0.01),II组后遗症发生率2.6%与I组比(P<0.05),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结论:HIE颅内高压征如能及早诊断和治疗,其死亡率和后贵症均能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新达罗 (国产头孢克罗 )治疗泌尿系感染的疗效 ,并与希刻劳 (进口头孢克罗 )进行比较。方法 :95例泌尿系感染患者随机分为 A组 ( 50例 )和 B组 ( 4 5例 )。A组用新达罗胶囊 0 .2 5~ 0 .5g/次 ,tid,疗程 7~ 14d,B组用希刻劳胶囊 0 .2 5~ 0 .5g/次 ,tid,疗程 7~ 14d。结果 :A、B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 90 %和 91.1% ( P>0 .0 5) ,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87.8%和 89.2 % ( P>0 .0 5) ,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国产与进口头孢克罗治疗泌尿系感染同样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选取115例疑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性胸痛患者,并按胸痛时间分为〈3h和3~6h两个时段,分别进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传统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YO)检测,比较不同时段检测结果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显示,胸痛发生≤6h检测H—FABP对AMI诊断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nT、CK—MB、MYO(P值分别为0.026、0.005、0.048);H—FABP的特异性低于cTnT、CK-MB(P〉0.05)。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组与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组间H—FABP敏感性分别为81.6%、78.1%(P=0.095)。无论胸痛发生〈3h还是3-6h,H—FABP联合cTnT检测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均优于cTnT、CK—MB及MYO联合(P值分别为0.005、0.028)。提示,H—FABP在AMI患者早期、快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差,对早期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将398例首次AMI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纽(直径狭窄程度≥50%)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纽(直径狭窄程度〈50%),比较分析二纽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情况。结果39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1例,占心肌梗死患者的7.79%(31/398)。二组在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组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的AMI患者在少于40岁的比例(71.0%对46.5%p〈0.005)、吸烟(71.0%对56.5%p〈0.005)和有诱发因素(67.7%对25.9%p〈0.005)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比例较高(70.1%对45.2%,P〈0.05),而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较低(20.1%对40.3%,P〈0.05)。结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的AMI患者心功能较好,在年轻人及吸烟者相对多见,常伴有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杨伟光  张丽  杨昱 《河北医学》2011,17(3):315-3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标准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尿激酶150万IU 30m in静脉滴入溶栓治疗。溶栓前标准组给予阿斯匹林口服,联合组加服氯吡格雷。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出血的差别,观察30d。结果:30d时联合组再通率、LVEF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总出血事件低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63例初发AMI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症状分为IPC组和P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结果IPC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PC组,而大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PC组,且IPC组比PC组血清CPK峰值低,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均减低(P<0.05或P<0.01)。结论IPC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初梗患者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