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刘尉 《中国实用医药》2014,(21):160-16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疗效。方法心肺复苏后患者36例,上述患者均为心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且能存活超过72 h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心肺复苏抢救措施,给予常规的心肺复苏常规急救药物,两组患者用药相同。患者在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观察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40万U/次,2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20万U/次,2次/d。观察两组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8 d后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6例,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12例,发生率为66.7%;观察组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8 d生存共13例,生存率为72.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28 d生存共7例,生存率为38.9%。观察组患者治疗28 d后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乌司他丁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生存率,且较大剂量乌司他丁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较小剂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曹英俊  查贵智 《安徽医药》2014,(12):2373-237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成人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患者3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按常规治疗,治疗组(17例)在常规心肺复苏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静脉推注,每12 h推注1次,5 d为1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72 h患者的血乳酸、心肌肌钙蛋白( cTnI)及B型利钠肽( BNP)水平并计算12、24、72 h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cTnI,治疗后72h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NP高峰(24 h)明显下降(P<0.05)。24、72 h乳酸清除率升高(P<0.05),组织灌注改善,住院天数缩短,病死率下降(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改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组织灌注、对心肌功能障碍有一定保护作用,对该类患者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8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存活>72 h的患者,随机分为Ⅰ组(n=21),Ⅱ组(n=19)及对照组(n=18)。Ⅰ组予乌司他丁40万U.d-1,Ⅱ组予乌司他丁80万U.d-1,对照组(n=18)不用乌司他丁。酶联免疫检测ROSC即刻及ROSC后72 h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IL-6,IL-10的水平,记录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28 d生存率,比较3组患者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后Ⅰ,Ⅱ组患者外周血TNF-α,IL-6水平及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IL-4,IL-10水平及28 d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Ⅱ组患者外周血TNF-α,IL-6水平及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或0.01),IL-4,IL-10水平及28 d生存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或0.01)。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抑制心肺复苏后炎症反应,减少MODS发生率,提高复苏存活率。乌司他丁80万U.d-1组复苏治疗效果优于乌司他丁40万U.d-1组。  相似文献   

4.
柯友洋 《首都医药》2007,14(10):33-34
目的总结分析1996年以来心肺脑复苏病人35例,探索复苏下血液循环时间对救治成功的影响。方法对35例心跳骤停经心肺脑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并能维持的患者,收入ICU病房继续治疗,并对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心肺脑成功复苏患者中,24例完全康复出院,8例因脑部原发性疾病尚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呈植物人状态。结论心肺脑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的病死率仍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复苏时间、基础疾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给药途径及用药间隔、复苏后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5.
滕清平  陈玮  鲁海燕  韦晓军 《中国医药》2011,6(12):1489-1490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2011年4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成功复苏的患者37例,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8例)与亚低温治疗组(19例),比较2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24、48、72 h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 亚低温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7.1±3.2)h比(12.7±3.0)h]与意识恢复时间[(13.1±3.2)h比(17.4±3.1)]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72 h时亚低温治疗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6±7.71)比(22.20±10.73),P<0.05].48 h时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2±2.11)比(3.67±1.04),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有促进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脑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0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院内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33例,完全随机分配常温治疗组16例与亚低温治疗组17例(中心体温降至32~34℃,维持24h),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初始血乳酸水平,6h、24h血乳酸清除率,24h、72h、7d的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结果在CPR术后7d,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治疗组,24h血乳酸清除率在亚低温治疗组亦高于常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APACHE评分低于常温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有促进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脑功能的改善及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5,(30):4208-421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CPR)成功但并发复苏后综合征(PRS)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76例心搏骤停后经CPR成功且并发PRS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2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中静脉注射,12 h 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7 d。观察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即刻、24、48、72 h时心肌酶谱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羟丁酸脱氢酶(HDBH)、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肾功能指标[肌酐(Cr)、血尿素氮(BUN)]、病情预测指标[血清白蛋白(ALB)、血乳酸(La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上述所有指标水平均在同组ROSC即刻上下波动,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控制PRS患者机体的炎症因子,改善病情预测指标,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停搏心肺复苏(CPR)后昏迷幸存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51例室颤所致的心脏停搏患者,在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后,随机接受亚低温治疗(中心体温降至32~34℃,并维持24h)或常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第1d、3d和7d时GCS评分以及6个月时神经功能良好率和病死率。结果在心肺复苏后第7天,亚低温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在复苏后6个月,亚低温组53.8%(14/26)患者神经功能良好(脑功能分级为1或2),明显高于常温组24%(P=0.029);亚低温组6个月时病死率为34.6%(9/26),明显低于常温组64%(P=0.036)。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助于改善院内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幸存者的神经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急诊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采用面罩与插管联合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需行急诊抢救的老年心肺复苏患者利用随机数表分为A组、B组和C组。3组分别给予面罩、插管、面罩联合插管干预。对比3组抢救后平均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aO_2),并统计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存活及心肺复苏情况。结果 C组抢救后平均动脉压、SaO_2分别较A组和B组显著升高(P<0.05),且B组抢救后数据水平也较远高于A组对应数据(P<0.05);C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存活及心肺复苏构成比均远高于A组和B组(P<0.05),且B组也远高于A组(P<0.05)。结论在急诊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采用面罩联合插管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效果,对自主循环恢复作用积极。  相似文献   

10.
李正东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64-1364
目的:观察社区心肺脑复苏患者纳洛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设对照组20例.选择应用纳洛酮心肺脑复苏患者20例,对两组病例的复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应用纳洛酮组其自主呼吸恢复及复苏成功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肺脑复苏患者,应用纳洛酬能促进自主呼吸恢复,促进心脏复苏与脑复苏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心肺脑复苏急诊抢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于某院治疗的68例患者为主要对象,运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抢救,观察组增加心肺脑复苏急诊抢救,对两组的抢救成功率、GC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急救后1d、急救后3d、急救后7d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急诊抢救中应用心肺脑复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患死亡率,改善预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朱国锋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30-431
目的分析ICU内影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20例心脏停搏并于我院行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与自主循环未恢复(Non-ROSC)组,分析患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原发病(P<0.05)、心脏停搏形式(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及心脏停搏时间点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病、心脏停搏形式是影响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的6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者为治疗组,快速大量液体复苏者为对照组,分析患者复苏后外周血乳酸水平的变化以及单器官功能障碍或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率、患者死亡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复苏后24 h、48 h血乳酸达正常标准的例数,前者明显多于后者(P〈0.05);治疗组出现器官功能障碍9例(22%),对照组出现器官功能障碍11例(47.8%),治疗组的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P〈0.05);治疗组出现死亡5例(12.2%),对照组出现死亡6例(26%),治疗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式成人转运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肌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进而完善院外转运过程中的心肺复苏操作规范。方法设计新式成人转运心肺复苏操作规范(TCPR),筛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中我院120接诊的60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T-CPR组和常规组,恢复自主循环后监测两组患者eTnI、CK、CK-MB在入院各时间段的变化。结果常规治疗组cTnI、CK、CK-MB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T-CPR组在30min内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2h到24h血清cTnI、CK、CK-MB明显低于常规组。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T-CPR组的自主循环维持时间明显延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运中心肺复苏术(TCPR)可以有效降低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患者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对心肌的损伤,更利于自主循环的维持。有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急诊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百草枯中毒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催吐、洗胃、导泻,清洁灌肠,大量补液,利尿,维生素C、E,保护脏器功能及血液灌流治疗,实验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发生肺纤维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及病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发生肺纤维化、MODS的人数少,病死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在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重要脏器功能,降低肺纤维化及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下降,是临床上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宋玮  杨万杰  徐萍 《中国药房》2013,(48):4540-4542
目的:比较莫西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单用美罗培南治疗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1例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的、符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莫西沙星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美洛培南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7~14d。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第21天或脱离ICU时分别开展临床、微生物和实验室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器官衰竭程度、中位退热时间、细菌学疗效、死亡率、患者住ICU和住院天数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中位退热时间和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28d和90d内死亡率、住ICU和住院天数及呼吸系统SOFA分项得分}匕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临床疗效确切,可以降低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并能缩短住ICU和住院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PICCO(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指导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4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使用神经科常规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监测CVP指导补液.治疗组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对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效果、GCS评分、撤机时间、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1周后,治疗组失血性休克纠正优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撤机时间早于对照组,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