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吴茱萸次碱对肝肾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吴茱萸次碱Rutecarpine(Rut)在体外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人胚胎肾细胞(HEK293)的影响,采用共培养体系初步比较Rut对肝肾细胞活力的影响,并选用小鼠进行整体验证。方法:①采用MTT法检测Rut在肝肾细胞单独培养或共培养体系中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采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②给予Rut后,检测肝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③整体实验观察静脉给予Rut对小鼠肝肾功能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①MTT法显示,2,4μg·mL-1的Rut使肝肾细胞活力均下降,且相同浓度下的Rut对肝细胞的抑制作用大于肾细胞;②4μg·mL-1的Rut使肝细胞上清液中的AST,ALP,LDH水平均升高(P<0.01);③整体实验表明,小鼠静脉给予10 mg·kg-1 Rut 7 d后,血清中的ALP水平有极显著的上升(P<0.01),ALT,AST,BUN,Cr水平只出现升高的趋势,病理学检查发现约1/3的小鼠肝脏出现肝细胞核分裂象增多,仅有1只小鼠肾脏出现嗜碱性病变。结论:大剂量Rut可能对肝肾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肝肾细胞共培养体系与细胞单独培养体系均可用于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商陆皂苷甲Esculentoside A(EsA)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的毒性。方法:1)MTT法测细胞活力;2)检测细胞上清液LDH、细胞内SOD及MDA;3)采用倒置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4)采用Hoechst-PI染色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1)EsA对肾细胞的活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149.11μg·mL-1,且存在一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2)EsA能升高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LDH,使肾细胞内SOD/MDA比值有所下降;3)EsA能使肾细胞及其超微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凋亡或坏死,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大于100μg·mL-1浓度的商陆皂苷甲对HK-2细胞有一定的毒性,其毒性机制与细胞氧化应激、凋亡等相关。  相似文献   

3.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致HL7702细胞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在体外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影响。方法:①采用MTT法检测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肝细胞活力的影响;②采用光镜对给药后的细胞形态进行观察;③检测给予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后,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肝功能指标(ALT、AST、ALP、LDH)。结果:①MTT法显示,2.5~5mg/mL的苦参碱对HL770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5mg/mL的氧化苦参碱能够显著性降低肝细胞活力(P<0.05);②光镜结果显示,给予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后,细胞出现皱缩,变圆,体积变小,亮度增加,且药物浓度越大,呈现此状态的数目越多,苦参碱对HL7702细胞形态的影响大于氧化苦参碱;③5mg/mL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均能明显升高细胞上清液中的AST、ALP、LDH水平(P<0.01或P<0.05),相同剂量苦参碱的上清液中AST、ALP、LDH水平的升高程度大于氧化苦参碱。结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肝脏可能具有毒性作用,且苦参碱的肝毒性作用大于氧化苦参碱。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双黄连注射剂及其与头孢拉定联合应用对人正常HL-7702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双黄连注射剂(0.125、0.25、0.5、1.0、2.0mg/mL)及其与头孢拉定(0.046mg/mL)联合应用处理HL-7702肝细胞,四甲基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测定含药培养液对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计算IC50,并测定药物作用后培养上清液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同时采用细胞爬片法,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MTT法实验中细胞生长抑制率与双黄连注射液剂量成正相关性,IC50为1.185mg/mL;头孢拉定联合应用可增加双黄连注射液的肝细胞毒性,IC50为0.442mg/mL。高浓度双黄连组及其与头孢拉定合用组培养上清液中AST、ALT和LDH活性显著升高,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出现大量的凋亡与坏死。结论:高浓度的双黄连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有一定损伤,且与头孢拉定联合应用可增加肝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TP)对BRL大鼠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RL大鼠肝细胞,经不同浓度TP处理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BRL大鼠肝细胞增殖能力;生化仪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AV/PI双染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甲素能明显抑制BRL大鼠肝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雷公藤甲素1、10、100μmol/L能明显升高BRL大鼠肝细胞上清液中AST活性,100μmol/L能明显升高ALT活性并降低IL-10含量(P0.05,P0.01)。与雷公藤甲素100μmol/L组比较,雷公藤甲素1、10μmol/L组细胞上清液中ALT含量明显降低,雷公藤甲素10μmol/L组细胞上清液中IL-10含量明显升高,雷公藤甲素1μmol/L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且细胞上清液中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与雷公藤甲素10μmol/L组比较,雷公藤甲素1μmol/L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细胞上清液中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雷公藤甲素对BRL大鼠肝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该抑制作用可能与诱导BRL大鼠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金丝桃苷对鸭乙肝病毒感染的保肝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测金丝桃苷(Hyp)对鸭乙肝病毒(DHBV)感染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一日龄北京雏鸭接种DHBV阳性血清,7d后灌胃给药10日,停药后第3天检测肝匀浆和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另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模型组血中TBil、ALP、LDH和ALB及肝匀浆中ALT和AST活力显著升高,肝脏病理改变明显,肝索紊乱,肝细胞桥接坏死,汇管区大量炎细胞浸润。Hyp组血清中TBil和ALP及肝匀浆ALT均显著降低,肝病理改变较轻。结论:雏鸭感染DHBV模型可见肝细胞严重受损,肝功能异常,肝脏和血中各种酶含量明显升高。Hyp对DHBV感染所致雏鸭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单次给予柴胡总皂苷致小鼠肝毒性损伤的程度及其机制。方法:按小鼠急性肝毒性剂量-时间-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方法进行。时-毒关系研究:小鼠ig一定剂量(36.075 g·kg-1)的柴胡总皂苷提取物,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细胞色素P450(CYP450)、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解剖,取肝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量-毒关系研究:给小鼠ig不同剂量(36.075,21.650,12.975,7.925,4.675 g·kg-1)的柴胡总皂苷提取物,于给药后2 h按时-毒实验方法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对柴胡总皂苷致小鼠肝毒性时-毒关系研究显示:小鼠单次ig柴胡总皂苷提取物后1 h血清CYP450,ALT,AST水平开始升高,与0 h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并分别于药后8,2,2 h达到峰值,之后逐渐恢复。对柴胡总皂苷致小鼠肝毒性量-毒关系研究显示:小鼠单次ig不同剂量的柴胡总皂苷提取物后2 h血清CYP450,ALT,AS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呈现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柴胡总皂苷提取物组小鼠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其中高剂量组可出现片状坏死、小叶结构不清等病变。结论:柴胡总皂苷的肝毒作用机制可表现在影响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s)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肝脏组织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养8周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诱导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选取100只模型大鼠根据血糖水平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黄芪甲苷低、中、高剂量(30、60、120mg/kg)组及盐酸二甲双胍(200mg/kg)组,并另取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造模完成后开始每日灌胃给药1次,疗程4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测量各组大鼠体重并计算肝脏指数,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通过苏木精-尹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变,通过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肝细胞凋亡状况并计算凋亡指数,测定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黄芪甲苷高剂量组大鼠血糖水平、肝脏指数、血清中ALP活性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肝脏组织中GSH-Px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黄芪甲苷中、高剂量组大鼠体重、肝脏组织中SOD、CAT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血清中ALT、AST活性、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肝脏组织病变和肝细胞凋亡状况均明显改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黄芪甲苷能够显著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改善肝脏组织病变,抑制肝细胞凋亡,改善肝功能,提示黄芪甲苷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有效改善肝脏组织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昆明种小鼠为研究对象,研究雄黄对实验动物肝脏功能的影响,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不同剂量雄黄(0.1、0.2、0.4 g/kg)灌胃3周,HE染色、观察肝细胞变化并称重,计算肝脏系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ALT、AST、ALP和γ-GT的活性、肝细胞膜ATP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给各药组肝脏系数明显降低,肝细胞受损伤程度与给药剂量正相关;且小鼠肝功能出现明显变化,ALT、AST、ALP、γ-GT活性明显升高,ATPase活力降低,肝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和G2/M期。结论:雄黄长期给药抑制小鼠体重,影响肝功能,损伤肝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商陆皂苷甲(esculentosideA,EsA)对BXSB小鼠肾组织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Caspase-3)、凋亡诱导因子(Fas)和凋亡诱导因子配体(FasL)蛋白表达影响。[方法]将24只18周龄雄性BXS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商陆皂苷甲(EsA)组,8只/组。腹腔注射干预:模型组RPMI1640培养液0.2mL/d;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溶液1mg/kg·d;商陆皂苷甲组,EsA溶液20mg/kg·d;每只小鼠1次/d,连续4周,处死小鼠取肾组织标本检测(终点为小鼠22周龄)。干预始点及结束前,留取尿标本检测尿蛋白和尿肌酐浓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商陆皂苷甲组和地塞米松组尿蛋白/肌酐比值下降,肾脏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改善,肾组织中PCNA表达减弱,肾组织Caspase-3、Fas和FasL表达增强(P0.05)。[结论]实验剂量EsA和地塞米松能够降低BXSB小鼠尿蛋白,改善肾脏病理变化;EsA和地塞米松减轻BXSB小鼠肾损害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BXSB小鼠肾组织细胞增殖和促进肾组织细胞凋亡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