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目的 调查吉林中朝边境口岸地区啮齿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的种类、构成和携带汉坦病毒的情况.方法 2009年至2011年,在吉林省长白口岸和朝鲜惠山口岸地区,以夹夜法捕鼠,梳刷法采集鼠体表寄生虫,取鼠血、肺、肝、肾、脾脏组织.采集样本送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做汉坦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在吉林长白口岸地区共捕获啮齿动物336只,隶属于1目2科6属9种,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捕鼠总数的67.26%;检蚤302匹,染蚤率为28.87%,蚤指数为0.90;检螨978只,染螨率为61.90%,螨指数为2.91;获得有效样本190份,检出汉坦病毒阳性7份,阳性率为3.68%.在朝鲜惠山口岸地区共捕获啮齿动物96只,隶属于1目3科4属5种,其中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鼠总数的79.17%;检蚤141匹,染蚤率为53.13%,蚤指数为1.47;检螨153只,染螨率为51.04%,螨指数为1.59;获得有效样本96份,检出汉坦病毒阳性10份,阳性率为10.42%.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中朝边境长白口岸地区啮齿动物防治和鼠类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防止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延吉机场口岸鼠类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体外寄生虫情况,为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媒介生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TON夹夜法,每月下旬连放3天,连续12个月,对该口岸鼠类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体外寄生虫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鼠类150只,隶属2目4科7属8种。蚤80匹,螨23只。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64%;该口岸年平均鼠密度为4.18%,密度变化呈双高峰,7月和8月分别为8.08%和8.25%,10月为12.9%;鼠体平均染蚤率为27.33%,平均蚤指数0.53;鼠体平均染螨率为6.67%,平均螨指数0.15。结论延吉机场口岸鼠密度高于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控制标准,鼠密度高峰期正处于该地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季节,应经常开展防鼠灭鼠工作,防止有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凭祥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体表寄生虫(蚤、蜱、螨)携带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口岸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捕鼠笼法,每月中旬连续3d,连续12个月。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鼠形动物756只,经分类鉴定隶属2目4科7属14种,蚤508只,蜱764只,螨44只;鼠类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鼠形动物总数的63.49%,该口岸鼠密度为7.13%,密度变化呈双峰,春、秋各有1个高峰,3月份为11.65%,10月份为9.48%。成幼比为7.69:1,雌雄比为1.28:1,妊娠率为12.65%;鼠体染蚤率为19.71%,总染蚤指数为0.67;鼠体染螨率为18.25%,总染螨指数为1.01;鼠体染蜱率为2.11%,总染蜱指数为0.06。结论凭祥口岸鼠密度较高,离无鼠害口岸的标准(<1%)差距较大,应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防止有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苏州口岸鼠类及寄生虫种群结构和季节动态变化.方法 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采用夹夜法对苏州口岸的鼠类及寄生虫种群的构成、密度、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共捕获鼠类115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4属5种,小家鼠为优势鼠种;4月和10月为高峰期,年平均鼠密度为0.81%.本次鼠体寄生虫监测共发现鼠体携带的蚤类4只、螨类7只、臭虫4只.结论 苏州口岸鼠密度较低,应继续加强鼠害监测与防制工作,进一步降低鼠密度,防止病媒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马尾口岸媒介生物的构成情况,为媒介生物控制以及口岸传染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马尾口岸地理分布和港口类型,抽取4个港区和1个居民点实施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共捕鼠形动物226只,鼠密度2.75%,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4种,臭鼩鼱为优势种群,其次是褐家鼠;带螨鼠35只,共检获革螨283只,总染螨率为15.49%,经鉴定隶属1科2属3种;带蚤鼠9只,共检获蚤25只,总染蚤率为3.98%,经鉴定隶属1科1属2种;鼠肺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135份,阳性12份,携带率为8.89%,阳性鼠主要为成年雄性褐家鼠;共捕获蝇类24047只,经鉴定隶属4科14属19种,年平均密度为100.2只/笼·日,以大头金蝇为优势蝇种;共捕获成蚊74只,平均蚊密度为2.47只/人工小时,隶属2属3种;共捕获蜚蠊1284只,年平均密度为0.546只/盒,成虫若虫比例为1:1.68,蜚蠊成虫隶属2科3属6种;蜱、蠓未捕获。结论基本了解马尾口岸媒介生物构成情况;马尾口岸居民区存在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顺德口岸媒介生物本底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摸清顺德口岸媒介生物的本底情况,为开展口岸媒介生物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顺德口岸的鼠类及媒介昆虫的种群分布、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捕获鼠类368只,年平均鼠密度为2.33%;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50.8%,其次为臭鼩鼱,占16.40%.捕获蚊类384只,年平均密度25.3只/人工小时;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63.40%.捕获蝇类60371只,隶属4科19属30种,年平均密度为502.2(只/笼.日),大头金蝇为优势种,占捕蝇总数的54.50%.发现蜚蠊2科2属3种.鼠体集蚤49匹,臭鼩鼱染蚤率为62.5%,黄胸鼠蚤指数最高为2.7.[结论]顺德口岸啮齿动物、媒介昆虫品种比较单纯,都是南方常见种类,其中有的种类种群数量大、密度指数高,应作为重点防制对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盐田口岸的啮齿动物、蝇类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2月,采用采用鼠笼、鼠夹法对盐田口岸啮齿动物开展本底调查;采用蝇笼法对盐田口岸蝇类开展本底调查.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12只,经鉴定为1科1属2种,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年平均鼠密度为0.28%,季节消长不明显;鼠体染蚤率为8.33%,总蚤指数为0.17;共捕获蝇类2670只,经鉴定为5科18属26种,平均蝇密度为4.51只/笼&#183;h,大头金蝇为优势蝇种,蝇密度高峰出现在3月.结论 盐田口岸鼠密度、蝇密度均符合《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控制标准》要求,但蝇类高峰期密度超标,应根据本次本底调查结果,掌握其变化规律,继续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与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云南德宏口岸辖区内鼠、蚊、蝇、蚤4种医学媒介生物的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和分布情况。[方法]2001年4月~2002年3月,鼠类、蚤类采用夹日法和笼捕法;蚊类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采用笼捕法.对芒海和章风口岸媒介生物进行了本底调查。[结果]①共捕获鼠类3种408只,夹日法平均鼠密度为4.23%.笼捕法鼠密度为1.47%;②在鼠体中拣获蚤类2种209匹;鼠体染蚤率为65.71%;③捕获蝇类3科6属11种2771只,平均密度为25.66只/笼;①捕获蚊类4属43种1876只,平均密度为31.27只/人工小时。[结论]①鼠密度与是否经常开展灭鼠活动有关;②蝇密度与环境卫生有关;③蚊类季节消长与消灭蚊类孳生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大连海港口岸鼠体携带蚤类情况,为防治鼠疫、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等蚤传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捕鼠笼捕捉活鼠,将捕到的活鼠用药物杀死后,拣集鼠体上的蚤类并进行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染蚤率。〔结果〕共捕获鼠类490只,其中褐家鼠274只,小家鼠216只;染蚤鼠117只,均为褐家鼠,总染蚤率为42.7%;共拣集蚤类623匹,分为5种。优势种为具带病蚤,占蚤类种群构成的46.39%;其次为印鼠客蚤,占25.36%;不同的季节,各种蚤类的蚤指数不同,以4月份具带病蚤蚤指数最高,为4.35。〔结论〕在进行蚤类调查时,应同时进行蚤指数和鼠体染蚤率的调查,2者互有对照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外轮定点维修场所蚊、鼠、蚤、螨、蝇和蜚蠊等医学媒介生物种类分布、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方法〕依据国家质检总局《国境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医学媒介生物监测规定》进行调查。〔结果〕在白马造船厂捕获鼠类21只,隶属啮齿目鼠科4种,年均鼠密度1.75%;鼠密度最高为4月份(4.00%),褐家鼠为优势种,占57.14%。染蚤鼠7只,染蚤率33.33%,检获蚤3种20匹,蚤指数为0.95。检获革螨99只,革螨指数4.21;检获恙螨13只,恙螨指数4.33。在人房捕获成蚊4种122只,年均成蚊密度为20.33只/人工小时,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65.57%;蚊幼虫主要孳生地为低洼地、废弃轮胎、排水沟和蓄水池。捕获苍蝇3685只,隶属4科6属9种,年均蝇密度为61.42只/笼,以海花蝇为优势种,占捕蝇总数的38.37%,一年四季都有蝇类活动。捕获蜚蠊97只,4个种类,年均密度指数为0.27只/盒,褐斑大蠊为优势种,占捕获蜚蠊总数的45.36%。〔结论〕白马造船厂医学媒介生物种类丰富,种群密度较高,活动季节长,具备传播多种疾病的条件,应作为口岸卫生监督的重要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泉州晋江陆地港媒介生物的构成及分布情况,为该港的媒介生物及其传染病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制定鼠、蚊、蝇、蜚蠊、蚤、螨、蜱、蠓8种媒介生物的监测方法,每种进行为期1年每月1次的调查。结果 (1)捕获鼠类35只,年平均鼠形动物密度为1.47%,褐家鼠为优势种属,占45.71%,汉坦病毒病毒携带率为6.45%。(2)检获的蚤、螨种属较为单一,鼠体染蚤率2.86%、鼠体染螨率5.72%。(3)捕获成蚊1 043只,平均蚊密度为43.46只/人工·小时,隶属1科2属2种。(4)捕获蝇1886只,平均密度为39.29只/笼·日,隶属4科15属20种。(5)捕获蜚蠊15只,年平均密度为0.03只/盒,隶属1科1属2种。(6)捕获蠓类1只,为荒川库蠓。结论泉州晋江陆地港除鼠、蚊、蝇的密度外,其余种类密度均符合国境口岸相应控制标准的要求;鼠体携带寄生虫率及汉坦病毒率较高,应加强防控,防止相关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变迁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笼夜法。对捕获的鼠类及捡获的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染蚤率和蚤指数;采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检测鼠疫F1抗体;“四步”检验法进行鼠疫病原学活体培养。结果捕获鼠类动物1269只,隶属1目2科6属10种。褐家鼠(67.57%)为室内优势种,黑腹绒鼠(71.72%)为野外优势种,室内外鼠密度分别为1.42%和2.42%。在1197只鼠类动物中发现染蚤鼠10只,捡获蚤17匹,鼠体染蚤率0.84%,总蚤指数0.01。采集鼠血清1216份,经IHA检测均呈阴性,病原学活体培养1007份,未发现鼠疫菌。结论褐家鼠和黑腹绒鼠仍是东阳市室内外的主要鼠种,不等单蚤为主要蚤种,染蚤率和总蚤指数低于鼠疫控制标准警戒线,鼠疫F1抗体和病原学检测均呈阴性,目前未发现有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掌握珲春口岸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规律及体外寄生虫种类,防止鼠类传播传染病在珲春口岸传入、传出,加强检验检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年5月-2010年4月采用夹夜法对珲春口岸辖区四个出入境口岸区域的鼠情及体外寄生虫进行调查。结果经过一年的调查,共捕获鼠类326只,经签定分类为1目2科4属4种。其中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52.45%;其次为黑线姬鼠,占41.72%;10月份密度最高,为3.50%;2月份最低,为1.50%,年平均密度为2.26%;体外寄生虫检出蚤、革螨两类,蚤分类鉴定为3科4属4种,总指数为12.88%;革螨分类鉴定为2科3属5种,总指数为109.44%。结论本次调查显示,珲春口岸的鼠类密度已超过国家规定标准[1]要求,为下步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研究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蚤的生态学。方法在阔叶林、灌丛、耕地和湿草地生境中采用笼日法捕鼠,收集鼠体外寄生蚤。结果在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3市县捕鼠1 453只,采获鼠体外寄生蚤2 456只,计4科12属21种,其中东宁分布16种,萝北和黑河分布均为15种。优势种群为二齿新蚤(26.6%),栉头细蚤(20.1%)和同源栉眼蚤指名亚种(18.9%)。不同生境、月份和鼠种的主要蚤种类组成有所不同。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体外寄生蚤在4-9月均有活动;这2种鼠体外寄生蚤均在5月下半月和9月上半月出现2次高峰。大仓鼠的染蚤率(73.8%)及指数(5.4只)最高。结论鼠体蚤类的生态研究为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蚤的生态、蚤媒病和防治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三峡重庆库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种类及密度状况,为预防控制鼠、蚤传播的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开展鼠形动物密度监测和种类调查;采用鼠笼法捕活鼠麻醉后梳检体表寄生蚤查染蚤情况.结果 2009-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58%,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6%,室外为1.60%;捕获鼠形动物2315只,隶属于2目2科11种,四川短尾鼩、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8.75% 、25.14%和19.27%.鼠体平均染蚤率为6.74%;总蚤指数为0.29;共检获鼠蚤5种,分别为缓慢细蚤(占79.16%)、印鼠客蚤(占1.08%)、不等单蚤(占2.54%)、偏远古蚤(占8.90%)和猫栉首蚤(占8.32%).结论 三峡重庆库区存在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重要储存宿主鼠种及鼠疫重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鼠形动物结构较为丰富,但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染蚤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兴宁市鼠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寄生蚤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广东省兴宁市鼠形动物群落结构及寄生蚤的种类.方法2004年4~5月,在不同生境采用鼠笼等工具捕捉鼠形动物,研究其种群结构及所携带的体表寄生蚤种类.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目2科9种共1 062只.其中野外生境共捕获鼠形动物2目7种,以板齿鼠、臭鼩鼱、黄毛鼠为常见种,分别占45.71%、25.71%和18.57%.室内生境共捕获2目4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55.14%,黄胸鼠次之,占41.03%.共捡获蚤类6种,家鼠体蚤以缓慢细蚤和印鼠客蚤为主,野鼠以不同新蚤福建亚种为主.结论野外生境啮齿动物种群丰富,室内生境较单一.但室内生境啮齿动物染蚤率和蚤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7.
2002-2008年宁德市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的监测,及早发现鼠疫疫情,采取防制措施。方法采用笼日法捕鼠,对捕获的活鼠进行分类鉴定,采其肝脾及血清检测F1抗体和检蚤,并计算鼠密度、染蚤率、蚤指数等。结果家栖鼠主要为褐家鼠和黄胸鼠,野栖鼠主要为黄毛鼠和板齿鼠;室内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7.46%和2.90%。家栖鼠平均染蚤率42.00%,总蚤指数为1.19,鼠体寄生蚤以印鼠客蚤占绝对优势。结论虽然历史疫区的宿主和媒介种类构成保持稳定,密度低,且媒介蚤指数呈下降的趋势,但仍应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异常信号,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鼠疫复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珲春口岸鼠类种群的构成、季节消长规律及体外寄生虫种类,防止鼠类传播传染病在珲春口岸的传入和传出,为加强检验检疫工作和改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采用夹夜法在珲春局辖区的四个出入境口岸捕捉鼠类,并采集体外寄生虫进行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326只,经鉴定分类为1目2科4属4种;其中褐家鼠占总数的52.45%,为优势种;其次为黑线姬鼠,占41.72%。季节消长情况:10月份密度最高,为3.50%;2月份最低,为1.50%;年平均密度为2.26%。体外寄生虫检出蚤和革螨两类,蚤分类鉴定为3科4属4种,总指数为12.88%;革螨分类鉴定为2科3属5种,总指数为109.44%。结论本次调查显示,珲春口岸的鼠类密度已超过国家规定标准[1]要求。应掌握其变化规律,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与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