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4 毫秒
1.
中医认识疾病的独特之处在于"因发知受",即通过分析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来推测内在病变机制,以探求疾病发生的真正病因。该病因是内外因的综合,其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司外揣内,通过表现于外的病理现象推测机体内在状况;二为审证求因,求因实是求病机,为辨证论治在病因探析时的具体运用。而"因发知受"的具体运用离不开整体观念与恒动思维,前者主要体现在四诊合参与内外因综合分析,后者主要体现在体质从化与证候演变。此外,在辨析症状时应结合时令地域、情志变化、体质因素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辨明邪正盛衰、虚实真假及特殊疾病的基本病机,从而寻得导致疾病发生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审因论治是中医重要的治疗原则,其本质就是治病求本、审机论治。现有中医病因学说过于宽泛、模糊,缺乏针对性,故针对糖尿病肾病从审病因、审证因、审症因三个层次论述,更能增加临床治疗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出糖尿病阴精亏虚是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基础,这个病因引起并决定了糖尿病肾病的病机进展,是区别于其他肾脏病的病机特点,糖尿病肾病审证因就是找出引起当前证候的隐性病机,审症因是改善临床症状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认为,没有无原因的证候,只有明确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审因,即依据整体察外审内,依据征象审证求因。中医所说的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内伤、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瘀血等。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是病因病机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医即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及疾病的不同证候,来推断病因的来源、性质、种类,以及病机变化,为施治提供依据。然而,由于产生中医理论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审证求因的整个过程是以“黑箱法”(即不能直接探测内部…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809-1811
体质决定了疾病的发病特点、证候演变、兼夹病和预后。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进行"因质制宜",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思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诊断就是诊察与判断,是对疾病确定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最后确定证名与病名的过程。中医的诊断大体上包括,检查方法——四诊;逻辑思维与推理——辨证,两大内容。其中特别是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特色。正确的诊断方法大致有三个环节,1.收集临床资料;以四诊为手段。  相似文献   

6.
"无症可辨"是指许多疾病缺少典型症状的情况,也是许多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加深对疾病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把握核心病机,重视体质、发病节气等情况。其次要发挥中医特色,强调察舌按脉。同时,开展中医证候与理化指标相关性的研究,完善微观辨证,丰富中医四诊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体质学说探讨食管癌痰瘀证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痰湿、瘀血体质特征出发,论述了食管癌的证候、病机。不同体质食管癌患者在发病及病程演变中,具有相应证候和病机倾向。先天因素、后天失养日渐形成的体质特征,可以为食管癌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结合教学及临床经验,从明确基本概念,抓住主要特征,全面分析病因,把握病机重点,掌握发病特点,了解病变过程,排除类似病证,参考医学辅助检查,病名诊断为纲,证候辩别为目等几方面表述了中医内科疾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主诉辨治法是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的传承,又是以证统病、专病论治的创新。主诉辨治法抓住主诉,开展有序的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诊断新技术,采探讨病因、阐明病机、分清病性、详悉病势、确定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而论治。微观辨证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典辨证学,辨证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源于邪气(病因)侵入相应脏腑,才致发生相应的病形,因此,邪气脏腑病形是疗病察其源、候病机的病机学基础。从微观辨证学,疾病证候的发生,是在一定病机刺激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0.
依从于传统辨证体系下的证候规范化研究难以达到规范化的目的,进而从病机的角度,提出"病机证素"概念及其辨证思想。病机证素是指构成某种疾病、某一证候的病机要素,它能概括、体现该证候的病理特征,是决定证候诊断的基本元素。以此作为证候的最小分类单元和辨证的核心,可使复杂证候简单化;通过病机证素的兼夹组合,以不变应多变,从而适应临床证候繁杂多变的复杂局面。病机证素源自"审证求机",审证求机的核心则是求病理因素,而病理因素数量有限,内容清晰,易于达到规范化要求。病机证素辨证思想为解决证候规范化与辨证灵活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医病、证、症均是病因引发的单个或复合因果事件流全景中某些连续事件(事件族)的概括,借此理论框架,能对病、证、症的核心指称范围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大致判断。中医证描述的范围和西医学近年来提出的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描述的范围大致相当,证描述了非稳态负荷的类型。中医学历史上各种关于证的学说,实际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针对的是机体整体调节适应性变化及伴随损伤连续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辨病、辨证两个传统,并追求两者最优结合。本文的首要意义在于指明了中医所有证描述的领域以及该领域的特性,从而对证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病证关系的理解、形成新的医学范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医病、证、症均是病因引发的单个或复合因果事件流全景中某些连续事件(事件族)的概括,借此理论框架,能对病、证、症的核心指称范围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大致判断。中医证描述的范围和西医学近来提出的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描述的范围大致相当,证描述了非稳态负荷的类型。中医学历史上各种关于证的学说,实际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针对的是机体整体调节适应性变化及伴随损伤连续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辨病、辨证两个传统,并追求两者最优结合。本文的首要意义在于指明了中医所有证描述的领域以及该领域的特性,从而对证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病证关系的理解、形成新的医学范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医病、证、症均是病因引发的单个或复合因果事件流全景中某些连续事件(事件族)的概括,借此理论框架,能对病、证、症的核心指称范围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大致判断。中医证描述的范围和西医学近来提出的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描述的范围大致相当,证描述了非稳态负荷的类型。中医学历史上各种关于证的学说,实际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针对的是机体整体调节适应性变化及伴随损伤连续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辨病、辨证两个传统,并追求两者最优结合。有关论述的首要意义在于指明了中医所有证描述的领域以及该领域的特性,从而对证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病证关系的理解、形成新的医学范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症码 症状名 辨证定性定量疼痛性质10 0 胀痛、串痛 气滞 4 910 1 绞痛 气滞 50 ,血瘀 2 1,闭 3510 2 固定痛 气滞 15,血瘀 4 1,寒 2 110 3 刺痛 气滞 7,血瘀 6 510 4 游走痛 风寒 52 ,痹 1110 5 闷痛 痰 19,湿 15,气滞 2 010 6 空痛 血虚 2 010 7 灼痛 热 2 1,阴虚 1110 8 冷痛 阳虚 39,寒 4 110 9 酸重痛 湿 2 5,气滞 2 1,表 2 0110 隐痛 阳虚 12 ,气虚 11,血虚 13111 疼痛喜按 ,按之觉舒 阳虚 15,气虚 15,血虚 15112 疼痛拒按 ,触压痛甚 气滞 2 1,血瘀 17,闭 2 0113 阴雨天疼痛加重 湿 15,风寒 15,寒 15,…  相似文献   

15.
体质是指受先天的基因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环境、习惯所影响而表现在形体上、生理上和心理上相对稳定但也存在可变性的状态。现代中医体质理论是由历代医家对体质的论述结合现代学者对体质的研究整理后发展而形成的,如今已成为一个较成熟的理论体系。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中医体质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目前全球医学界的方向已渐渐从疾病医学转移到健康医学,中医体质研究未来的重点应是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预防医疗体系。中医学在预防医学方面有独特的和不可被取代的特殊性。其辨证论治系统是可以在相当范围内弥补目前西方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的盲点和难点。中医体质学说目前需要做的是如何完善体质辨识系统使它的覆盖范围更完整,以及探讨各种体质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生理、病理特征,使其能真正结合临床发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西医的研究对象、认识方法有所差异,故二者形成了鲜明的相反相成互补关系。如果能够正确地取长补短,就会促进其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共同提高。这无疑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特色与优势,使中西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促进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中医体质存在密切关系.冠心病患者在遗传物质的差异、生长地域环境的不同等影响因素下表现出中医体质类型的差异性.诸多体质学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以偏颇体质、兼夹体质为主.中医体质研究从宏观角度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特质,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对冠心病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10年来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相似文献   

18.
肝豆状核变性病中医临床思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疑难病方面有独特别的疗效和优势 ,肝豆状核变性病 (Wilson病 )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疑难病种 ,针对该病中医药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从临床流行病学、病因病机、证候学特征、临床治疗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期进一步深化该病的中医药研究  相似文献   

19.
肥胖指标与中医体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骨科疾病等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给医疗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应用中医体质理论指导肥胖防治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肥胖的判定方法和标准多种多样,如何选择适宜的肥胖指标进行中医体质研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肥胖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以及肥胖指标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目前常用的不同肥胖指标的优缺点,为筛选适宜应用于中医体质研究的肥胖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围绕王琦教授提出的中医体质学说,由治未病-体质-辨体施灸,层层深入,浅谈"辨体施灸"的可行性。从保健灸的发展史中,提取出古今使用艾灸治未病的经验,同时将治未病与体质的关系转化为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即中医体质的分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和纠正体质,分析如何把中医体质学与临床诊疗预防相结合。文章通过回顾近年来艾灸结合中医体质学防治疾病的研究进展,可初步总结出"辨体施灸"的基本取穴方,为扩大艾灸在临床的适用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