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钟波  肖红卫  王素伟 《广东医学》2013,34(10):1500-150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植入嗅鞘细胞对轴突再生、穿过瘢痕和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用Allen法制造Wistar大鼠的脊髓损伤模型,在伤后即刻和2周后植入嗅鞘细胞,采用BBB方法观察3个月,经运动皮层注入神经示踪剂后行组织化学观察。结果部分大鼠嗅鞘细胞植入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较好(BBB>10)的大鼠组织学发现再生神经轴突可以穿过损伤瘢痕区到达脊髓损伤的下段。结论脊髓损伤后即刻和2周后植入嗅鞘细胞均有助于轴突再生、穿过瘢痕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雪旺氏细胞和嗅神经鞘细胞都能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外基质及黏附因子,提供有利于脊髓神经轴突再生的微环境,且两者都能促进轴突的再髓鞘化和再生.嗅神经鞘细胞具有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长距离迁移的能力,能够促进神经轴突穿越移植物-宿主界面重新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其与星型胶质细胞相容性也更好.而雪旺氏细胞在促进轴突髓鞘形成的能力上可能更强.该文就两者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促进中枢神经再生机制的研究,并为进一步修复脊髓损伤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无法依靠自身再生修复,轴突再生困难,同时神经胶质瘢痕阻碍再生轴突的通过,因此脊髓损伤后减少神经细胞坏死,促进轴突再生,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是临床治疗的关键.许多研究发现嗅鞘细胞是神经系统中具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引导轴突正确生长的独特细胞,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带来了希望,但临床结果很不理想,为了提高其修复神经和正确引导轴突生长的能力,目前许多研究将基因工程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其种植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花保安  李朝顶  李朝品 《中华全科医学》2011,(7):1117-1118,1130
目的帮助广大神经外科医生系统地了解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和OE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实验性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以提高对SCI治疗策略和技术的全新认识。方法结合近年来OECs的研究、OECs移植治疗SCI的相关文献资料,分别介绍了嗅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OECs移植治疗SCI的可能机制、嗅黏膜嗅鞘细胞的研究、OECs联合移植的研究、脊髓损伤OECs移植时机的选择和OECs移植治疗SCI的临床研究。结果 OECs能促进轴突再生、营养受损神经和血管并且使轴突再髓鞘化,OECs移植到损伤的脊髓会改善其功能。结论 OECs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和早期临床应用均已证实OECs移植治疗SCI的有效性,但临床应用长期随访机制尚不够健全,缺乏系统的、客观的远期疗效评价体系,其作用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明了。  相似文献   

5.
雪旺氏细胞和嗅神经鞘细胞都能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外基质及黏附因子,提供有利于脊髓神经轴突再生的微环境,且两者都能促进轴突的再髓鞘化和再生。嗅神经鞘细胞具有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长距离迁移的能力,能够促进神经轴突穿越移植物一宿主界面重新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其与星型胶质细胞相容性也更好。而雪旺氏细胞在促进轴突髓鞘形成的能力上可能更强。该文就两者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促进中枢神经再生机制的研究,并为进一步修复脊髓损伤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移植脊髓挫伤大鼠后,在其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三种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嗅球嗅鞘细胞。40只健康SD大鼠,雌雄不拘,在移植前一星期使用NYU-撞击机,利用10g-25mm的致伤力,制作T10脊髓挫伤模型。40只脊髓挫伤大鼠随机分为OECs移植组和对照组(注射无血清培养液组),又根据取材时间不同分为术后1天、7天、14天、21天组。动物处死前进行BBB评分评估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取手术部位头端和尾端0.5cm脊髓,采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技术检测三种神经营养因子(BDNF、CNTF、NGF)在各组脊髓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行为学评分随着损伤时间的推移呈小幅度增加,但后肢无运动功能恢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嗅鞘细胞移植能部分改善大鼠脊髓灰质神经细胞的凋亡程度,延缓白质神经纤维的减少,促进髓鞘的修复与再生。与对照组比较,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后脊髓组织中三种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嗅鞘移植能够部分改善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的病理形态,促进脊髓组织中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嗅鞘细胞(OEC)作为一种新颖的神经胶质细胞,可促进髓鞘和轴突的再生[1].神经营养因子-3(NT-3)是神经营养素家族众多成员中最有效的一种,具有强大的诱导神经再生作用[2].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iury.SCI)是目前公认的疑难病之一.它具有高致残率、高耗费、低死亡率、患者主要为青壮年等特点,对受害者是灾难性事故。如何修复损伤脊髓及恢复损伤脊髓的功能目前仍没有有效的对策.究其原因在于成熟中枢神经再生困难.但近年来对脊髓再生的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许多新的方法如神经营养因子.生长抑制因子阻滞剂,电刺激,神经移植包括周围神经移植、胚胎脊髓移植、神经干细胞移植、嗅鞘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均可使成年动物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脊柱骨折所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严重损害,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的损伤,主要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永久丧失。脊髓损伤处缺乏神经营养因子的支持,是脊髓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几乎无法再生以致神经元功能难以恢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电针治疗能够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再生,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就电针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测嗅鞘细胞复合于定向性硫酸肝素-胶原蛋白支架材料,对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胶原蛋白和硫酸肝素在冷凝条件下制备具有纵行、平行排列微管的硫酸肝素-胶原蛋白基质材料.将嗅鞘细胞与硫酸肝素-胶原蛋白支架材料复合,构建新型神经组织工程材料,移植修复大鼠3 mm节段性脊髓损伤.移植术后12 wk经神经学观察、电生理学、形态学检测其修复疗效.结果:NF,GAP-43免疫荧光双标和甲苯氨兰染色、电镜观察证实脊髓再生神经纤维成功地长入该神经组织工程材料内.经BBB评分和电生理学检测,部分大鼠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嗅鞘细胞复合于定向性硫酸肝素-胶原蛋白支架材料,并移植修复脊髓损伤,可以促进脊髓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11.
李培建  李兵仓 《医学综述》2001,7(7):426-427
脊髓损伤后影响神经轴突生长或再生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促进诱导神经生长的因素 :如多种促进神经生长的神经营养因子和为再生的轴突提供桥梁及管道、支持引导神经生长的雪旺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 ;另一类是抑制轴突生长的因素 :如脊髓断端产生的囊腔和瘢痕组织以及一些抑制性生长因子等。治疗脊髓横断性损伤的研究 ,主要是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目前脊髓移植、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使神经营养因子或促有丝分裂物质基因在损伤的脊髓局部不断表达是重要的研究方向。1 脊髓移植Cajal(192 8)认为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修饰的嗅鞘细胞移植对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髓鞘及轴突的修复作用.方法 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转染嗅鞘细胞(OEC),将其移植入EAE侧脑室,荧光标记后观察其在体内的迁徙、分布特点;运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CSEP)、超微结构观察、功能评分;RT-PCR方法检测NT-3mRNA转录水平,并与对照组、OEC移植组相比较等方法对髓鞘及轴突修复进行评价.结果 (1)OEC-NT-3在EAE体内存活,可广泛迁徙至病灶远端且至少可以持续存活4周.(2)超微结构发现转基因治疗组4周后,轴索结构完整,周围髓鞘板层结构清楚,明显优于另外二组.(3)4周后,转基因组CS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增加,明显优于其他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转基因组NT-3mRNA转录水平为(212.32±16.14)×10-2,明显高于OEC组(1.23±0.13)×10-2及对照组(1.98±0.19)×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T-3基因修饰的OEC在持续表达神经营养因子,且可促进EAE的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损伤脊髓皮质脊髓束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Nystr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蛛网膜下腔置管至损伤局部,连续1周给予GDNF.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顺行追踪技术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中丝(NF)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外源性GDNF对伤区皮质脊髓束和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脊髓损伤后4周GDNF治疗组GFA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NF标记轴突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皮质脊髓束部分再生并通过损伤区至远端0.5 cm.结论:外源性GDNF局部给药能减少胶质细胞增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和神经骨架蛋白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神经损伤与再生研究是当今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在众多研究方法之中,细胞移植为一种理想的研究治疗手段.选择的移植材料是否理想,直接关系到神经再生及其功能恢复.近年来,对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的研究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局面,对于神经损伤的修复及病变的治疗显示出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研究发现,OECs终身具有神经再生功能,还能够释放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粘附分子等,被认为是髓鞘化能力最强的胶质细胞,它具有星型胶质细胞和雪旺细胞的特点,并迁徙于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具有促进损伤神经轴突再生的能力,还能帮助神经轴突穿越损伤的瘢痕区域到达损伤的靶细胞,帮助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就近些年OECs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嗅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嗅鞘细胞促脊髓半横断大鼠轴突再生作用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Nash法培养嗅鞘细胞,进行长时间连续观察,将鉴定后的细胞移植于成年大鼠T10脊髓左半侧横断处,在4周时取材,应用p75、NF200和GAP43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判断轴突再生情况。结果体外细胞培养观察发现嗅鞘细胞生长由散在分布逐渐趋向集中,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移植术后4周,p75染色显示移植的嗅鞘细胞仍然存活,主要分布在损伤区周围,且p75阳性嗅鞘细胞呈条索状分布,与GAP43阳性着色神经纤维有共同分布区域。NF200和GAP43阳性神经纤维末端向嗅鞘细胞分布区偏转,而对照组并未见上述现象。结论嗅鞘细胞这种特有的生长方式在体内、外表现一致,与该细胞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6.
嗅粘膜源性嗅鞘细胞移植联合NGF对脊髓损伤的修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大鼠嗅粘膜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OECs)移植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修复脊髓急性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并观察二者的协同作用。方法:自成年Wistar大鼠嗅粘膜取材,采用差速贴壁和阿糖胞苷抑制纯化相结合的方法培养纯化嗅鞘细胞。建立大鼠脊髓半切模型,并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OECs组(B组)和OECs+NGF组(C组),在不同时段进行肢体活动的BBB评分。8周后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评价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B组和C组2周后BBB评分高于A组(P<0.05),C组自4周后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1)。组织学检查表明,C组可明显促进轴突再生。结论:OECs联合NGF具有良好的脊髓损伤修复作用,且二者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细胞及组织移植修复脊髓损伤(SCI)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目前研究的移植细胞有嗅鞘细胞(0ECs)、雪旺细胞、骨髓问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等,移植方法从单一细胞发展到多种细胞联合;修复环境和神经营养因子也有可能对受损神经修复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自体OECs联合多细胞移植治疗SCI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到损伤的脊髓后,能否分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以及能否引起脊髓组织内CNTF和FGF-2表达的变化及脊髓的细胞有何数量改变.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嗅球嗅鞘细胞,通过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其CNTF和FGF.2的表达.将嗅鞘细胞移植入脊髓半横断SD大鼠,观察术后7天和21天嗅鞘细胞在脊髓内的存活情况,并对脊髓组织切片进行CNTF和FGF-2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计数阳性细胞并计算阳性面积百分比.结果:嗅鞘细胞在体外培养和移植后都能表达CNTF和FGF-2.同未移植组对比,移植组脊髓CNTF和FGF-2表达明显增强(P<0.05),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增加(P<0.05),星型胶质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入损伤的脊髓后能分泌CNTF和FGF-2,并使脊髓组织内CNTF和FGF-2的表达增加,引起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成年哺乳动物神经元轴突损伤后在中枢神经系统 (CNS)微环境中不能再生 ,但同属CNS的嗅球却例外。发育和再生的嗅神经纤维能够进入嗅球 ,在嗅球内生长并与靶细胞重建突触联系。嗅球之所以具有终身支持轴突再生的能力 ,就在于嗅觉系统中独特的嗅鞘细胞 (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 ,OECs)。OECs是一种大胶质细胞 ,在起源、形态、免疫组化、功能等诸方面 ,与其他胶质细胞不同。因OECs可分泌促进神经元损伤后存活和轴突再生的多种营养因子 ,并能形成可穿越胶质瘢痕、利于再生轴突依附、延伸的支架桥梁 ,近年来OECs已成为脊髓损伤 (Spina…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神经科学领域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创伤之一,可直接导致神经元坏死、神经轴突中断、脊髓结构严重破坏.损伤后的微环境又有诸多不利于脊髓神经轴突再生的因素,如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以及胶质疤痕和多种抑制再生的物质存在等.近年来,随着对脊髓损伤机制、病理生理及损伤后局部微环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元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运用于SCI的实验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而转基因NSCs能克服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低,移植后存活时间短等不足,使得人们对攻克SCI越来越充满信心.现就转基因NSCs应用于SCI修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