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受试者128例[其中急性脑梗死33例(A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者45例(B组),健康体检者50例(C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同时测定血清的hsCRP水平。结果 A、B组颈动脉IMT较C组均明显增厚(P<0.05),而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斑块发生率为61.9%明显高于B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血清hsCRP均高于C组(P<0.05);A组不同狭窄率者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B组相应狭窄者(P<0.05);且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血清hsCRP越高(P<0.05)。结论软斑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hsCRP是形成不稳定斑块的重要促进因素;hsCRP不仅是反映炎症的指标,同时还可反映斑块的稳定性和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156例临床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资料,与150例临床确诊无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设为对照组)多普勒超声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出斑块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检出斑块有硬斑、软斑、混合斑,其中软斑、混合斑比例高于硬斑;对照组仅检出硬斑与软斑,硬斑比例高于软斑。观察组以低回声斑块为主,对照组以强回声斑块为主。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值左、右均值为:(0.99±0.17)mm,对照组左、有均值为(0.63±0.07)mm,两组内中膜增厚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检出颈动脉狭窄60例,占38.46%,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狭窄28例,占比为18.67%。且严重狭窄率及闭塞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上述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无创快捷的特点,能准确检查出斑块及斑块性质,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及治疗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受试者128例[其中急性脑梗死33例(A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者45例(B组),健康体检者50例(C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同时测定血清的hsCRP水平.结果 A、B组颈动脉IMT较C组均明显增厚(P<0.05),而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斑块发生率为61.9%明显高于B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血清hsCRP均高于C组(P<0.05);A组不同狭窄率者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B组相应狭窄者(P<0.05);且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血清hsCRP越高(P<0.05).结论 软斑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hsCRP是形成不稳定斑块的重要促进因素;hsCRP不仅是反映炎症的指标,同时还可反映斑块的稳定性和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hs-CRP水平,并与88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以软斑和混合斑为主,而对照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hs—CRP水平为(9.86±2.2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6±1.25)mg/L(P〈0.01);软斑、混合斑、硬斑、正常颈动脉、内膜毛糙组hsCRP分别为(9.81±2.42)mg/L、(10.05±2.55)mg/L、(9.45±2.53)mg/L、(6.16±1.7)mg/L及(6.40±1.95)mg/L。前两组与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明显增多,hs-CRP水平明显升高。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46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45例体检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彩超检测两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板块以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僵硬系数,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软斑、硬斑、扁平斑、混合斑、斑块内出血构成比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明显增厚,僵硬系数明显增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临床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超检查及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超对患病组98例确诊为动脉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95例门诊查体者进行检查。结果:患病组有76例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粥样硬化斑块,占78%(76/98)共128处,右侧斑块56处,占44%(56/128),左侧斑块72处,占56%(72/128),有65%(49/76)存在2处以上斑块。对照组发现有动脉硬化斑块36例,占38%(36/95)共45处,P<0.005。结果:硬斑为多见,软斑次之,混合斑少见。两者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彩超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手段之一。颅外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丘岳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245-247
目的探讨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3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利用彩超检查颈动脉,以同期60例非脑梗死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斑块形态及数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67例脑梗死患者中,59例患者颈动脉有斑块,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8.1%,而对照组检出率为16.7%,两组检出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发生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外动脉起始段。左侧斑块较右侧多,但两侧斑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以软斑及溃疡斑居多,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硬斑和扁平斑较少,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与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2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238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正常组3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143例,测定3组血Hcy、UA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UA和Hcy呈显著正相关(r=0.576,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组血Hcy、UA水平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组和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硬化组Hcy、UA水平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结论 高Hcy和UA浓度是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二者可能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芳  黄德益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088-1089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2例,斑块检出率为72.9%,对照组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斑块检出率为24.0%。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数为95处,对照组中斑块检出数为20处,脑梗死组软斑和溃疡斑的检出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扁平斑和硬斑的检出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斑块组织学特征、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脂蛋白(a)[Lp(a)]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的1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Lp(a)水平,同时做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以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回声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分别为70.8%、5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8%、6.7%(x2=5.12、6.43,均P<0.05).研究组Lp(a)水平为(273.6±221.7)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64.9) mg/L(t =6.53,P<0.05).结论 Lp(a)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水平、hs-CRP及MMP-9联合监控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0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分别测定2组D-二聚体、hs-CRP及MMP-9水平,及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hs-CRP及MMP-9的水平,并分析D-二聚体、hs-CRP及MMP-9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hs-CRP及MMP-9水平[(1.49±0.12) mg/L、(11.38±2.12) mg/L、(332.27±54.62) μg/L]高于健康组[(0.25±0.04) mg/L、(2.14±0.51)mg/L、(124.68±27.59)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hs-CRP及MMP-9水平[(0.68±0.14) mg/L、(3.16±0.87) mg/L、(227.48±43.26) μg/L]低于中度组[(1.13±0.25) mg/L、(7.54±1.3)mg/L、(325.69±62.74)μg/L]、且低于重度组[(1.54 ±0.37) mg/L、(13.49±1.50) mg/L、(497.23±74.3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hs-CRP及MMP-9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联合监控D-二聚体、hs-CRP、MMP-9水平能够辅助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并可评估疾病的进展,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偏头痛病人血清内皮素 -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神经降压素( NT)水平变化及其与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2019年 2月至 2020年 1月确诊的 138例偏头痛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 123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 ET-1、CGRP、NT水平并对比。对研究组随访 12~ 24个月,根据缺血性脑卒中的继发情况将其分为继发组( 23例)与未继发组( 115例)并比较继发组与未继发组的血清 ET-1、 CGRP、NT水平。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血清 ET-1、CGRP、NT水平与偏头痛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另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分析血清 ET-1、CGRP、NT水平对偏头痛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的血清 ET-1[( 114.14±17.56)ng/L]、 CGRP[(83.85±7.65)ng/L]、 NT水平[(32.84±5.46)ng/L]均高于对照组[(68.83±12.76)ng/L、(45.41±8.77) ng/L、(27.52±4.94)ng/L](P<0.05);随访期间,偏头痛病人继发缺血性脑卒中 23例,发生率为 16.67%;继发组的血清 ET-1[( 131.49±18.71)ng/L]、 CGRP[( 90.32±7.15)ng/L]、 NT水平[( 37.16±6.73)ng/L]均高于未继发组[( 110.66±15.17)ng/L、(82.55±7.09)ng/L、(31.97±4.75)ng/L](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随访期间偏头痛发作次数、病程、体质量、吸烟、 ET-1水平、 CGRP水平、 NT水平均是偏头痛病人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 ET-1、CGRP、NT水平联合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 AUC)分别是 95.65%、79.13%、0.95,联合预测的灵敏度和 AUC均高于单独预测( P<0.05),特异度与单独预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偏头痛病人血清 ET-1、CGRP、NT水平较健康人群高,且各指标高表达均可增加偏头痛病人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对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对126例ACS患者随机分三组,A组30例,每晚服用20mg阿托伐他汀;B组41例,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C组55例,采用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联合24~48 h替罗非班.随访6个月,观察血浆hsCRP、彩色多普勒技术测定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变化.结果 三组治疗12个月,均能显著降低hsCRP,且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C两组能降低双侧IMT,且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CS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明显抑制hsCRP,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鲍治诚  吴亚平  张蕾  钱小燕 《安徽医药》2022,26(8):1640-1644
目的探讨血脂个体化调控联合地中海饮食模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组,每组100例。A组给予血脂个体化调控联合地中海饮食模式,B组给予血脂个体化调控联合低盐低脂饮食,C组给予强化降脂联合地中海饮食模式,比较三组血脂达标率、达标时间、斑块逆转程度、不良反应、卒中复发率、病人预后[Barthel 指数量表(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干预6周、12周后A组、C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BI指数评分大于B组,NIHSS评分及斑块指数低于B组(除干预12周C组斑块指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6.15±2.22)周、C组(7.07±2.57)周血脂达标时间小于B组(10.68±3.08)周,A组血脂达标时间小于C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后A组、C组卒中复发率均低于B组(P<0.05)。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除伴发糖尿病外)均低于C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采用血脂个体化调控联合地中海饮食模式治疗,能提高血脂达标率,缩短达标时间,改善病人预后,降低卒中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江艳柳 《安徽医药》2021,25(5):1024-1026
目的 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50例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hsCRP与血常规,比较两组hsCRP、白细胞(WBC)计数水平以及不同损伤程度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hsCRP、WBC血清计数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为(5.12±2.34)mg/L,中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为(8.57±2.42)mg/L,重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为(11.64±3.68)mg/L.中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高于轻型,重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高于中型,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可作为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评估,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张晓华  房婧 《安徽医药》2019,23(3):498-501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与病人营养状况、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A组(重度缺乏组,25-羟维生素D<5 ng/mL)、B组(轻度缺乏组,25-羟维生素D 5~15 ng/mL)和C组(非缺乏组,25-羟维生素D 16~30 ng/mL)。观察三组病人血实验室营养指标、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别,分析25-羟维生素D水平与血实验室营养指标、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A、B、C三组病人白蛋白(Alb)[(42.35±4.63)g/L比(57.62±4.13)g/L比(68.95±5.57)g/L]、前白蛋白(PA)[(398.78±13.65) mg/L比(425.36±12.23) mg/L比(463.15±15.02) mg/L]、血红蛋白(Hb)[(65.74±6.11)g/L比(78.02±7.82)g/L比(95.86±10.02)g/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1.22±0.34)mmol/L比(1.39±0.46)mmol/L比(1.51±0.52)mmol/L]水平为C组>B组>A组(P<0.05);三组病人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C)、胆固醇(TG)、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为A组>B组>C组(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25-羟维生素D水平与Alb、PA、Hb、HDL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TC、TG、LDL、CRP和IL-6水平呈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3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稳定斑块18例,不稳定斑块12例,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均抽取空腹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9水平.结果 研究组的MMP-9表达为(295.34±126.76)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8.38±34.57)μg/L(t =4.835,P<0.05);研究组稳定斑块患者中MMP-9的表达为(267.45±113.86) μg/L,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患者的(498.57±142.68) μg/L(t =3.768,P<0.05).结论 血清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1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75例患者选用辛伐他汀片进行治疗,观察组75例患者选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IMT、血脂、斑块面积变化,综合分析.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变化更加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患者的斑块面积,有效调节血脂,预防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的影响,观察其对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68)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68)。抽血检查后随机分为小剂量组68例(阿托伐他汀10 mg.d-1,口服)和大剂量组68例(阿托伐他汀40 mg.d-1,口服),疗程6 mo。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 wk、4 wk血脂水平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 wk血清hs-CRP、sCD40L和MMP-8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 mo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前,大、小剂量组血脂、血清hs-CRP、sCD40L和MMP-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2 wk及4 wk,大剂量组血清LDL-C、TG、TC水平均低于小剂量组(均P<0.01),治疗后4 wk,大剂量组血清hs-CRP、sCD40L和MMP-8均低于小剂量组,且大剂量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有非常显著差异(均P<0.01);治疗6 mo后,大、小剂量组IMT值和斑块厚度较治疗前降低,且大剂量组2项指标低于小剂量组,有非常显著差异(均P<0.01);大剂量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逆转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