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选取201例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甲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白细胞(WBC)数量及是否应用抗甲状腺药物(ATD),将其分为3组:A组(甲亢白细胞正常组)133例、B组(ATD治疗前白细胞减少组)32例、C组(ATD治疗后白细胞减少组)36例;记录白细胞减少发生的时间和甲亢的病因,对B组和C组进行运动试验后行白细胞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甲亢患者中白细胞正常与白细胞减少的甲亢病因分布存在差异(P<0.05),B组白细胞减少一般发生在甲亢症状出现3个月左右;C组白细胞减少多发生在用药后4周。B组与C组在运动试验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白细胞减少约为甲亢症状出现后3个月,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白细胞减少多发生在用药后4周左右;甲亢本身及ATD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存在粒细胞循环池及边缘池分布异常情况,甲亢常见病因中GD患者更容易发生白细胞数目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药物治疗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粒细胞减少间的关系。方法采用G-CSFR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8例正常健康人及46例应用抗甲状腺药物(ATD)的初发甲亢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G-CSFR的表达率变化,了解药物所致粒细胞减少与G-CSFR表达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甲亢患者ATD治疗前G-CSFR表达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TD治疗后,患者G-CSFR表达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前后比较,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5×109/L组中,G-CSFR表达率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呈显著相关(γ=0.59,P<0,05);而中性粒细胞总数>2.5×109/L组中,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则不明显(γ=0.09,P>0.05)。结论ATD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与G-CSFR的表达率下降有关,提示ATD部分作用环节可能在G-CSF受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升白方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升白方,对照组给予利血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总数减少,不良反应及症状改善等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5%,对照组6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总数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发生上呼吸道感染2例,对照组8例,不良反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升白方治疗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131I治疗和抗甲状腺药物(ATD)两种方法治疗甲亢并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双盲将168例甲亢并白细胞减少患者分为两组,131I组(108例)给予个体化剂量131I治疗;ATD组(60例),予口服丙硫氧嘧啶片100 mg/次,每日3次,并且随着甲亢病情好转逐步酌情减量,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升白细胞及对症治疗措施,严密监测白细胞数量、甲功等。结果 3、6个月时131I组甲亢痊愈率及白细胞减少的治愈率均高于ATD组(P<0.05),3、6个月时ATD组白细胞减少加重率分别为15.00%、20.00%,显著高于131I组(P<0.01)。131I治疗后白细胞的疗效与白细胞减少的严重程度无关联。结论 131I治疗甲亢并白细胞减少无论是在甲亢疗效上还是白细胞疗效上均优于ATD治疗,不会加重白细胞减少,是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胶囊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从我科收治的12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64例,治疗组口服甘露聚糖肽胶囊,对照组患者口服地榆升白片。两组患者均连续服用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9%,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外周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症,能快速提升外周白细胞数量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改善临床症状,作用优于地榆升白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Graves甲亢(甲亢)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特点、131I治疗的效果及对粒系造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31I治疗的甲亢患者144例,其中42例为甲亢自身致粒细胞减少患者(HT组),52例为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后出现粒细胞减少患者(ATD组),另50例为粒细胞正常的患者(对照组)。分析和比较三组的临床特点、131I治疗甲亢的疗效及131I治疗后粒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 HT组和ATD组均以轻度粒细胞减少更常见。HT组、ATD组和对照组的甲亢治愈率分别为80.95%、84.62%、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131I治疗完成后2~4周粒细胞计数均增高(P<0.05);HT组和ATD组粒细胞恢复率分别为61.90%、84.62%,ATD组恢复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亢自身或ATD治疗导致粒细胞减少的甲亢患者均以轻度粒细胞减少多见,规范的131I治疗甲亢伴粒细胞减...  相似文献   

7.
胡祥祥 《黑龙江医学》2015,39(2):200-201
目的观察十一味参芪片在Graves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治疗过程中的疗效。方法将Graves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例,在使用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上给予十一味参芪片1.2 g/次,3次/d。对照组32例,ATD加用鲨肝醇片100 mg/次,3次/d。连续观察6周,并进行相关数据对比。结果两组间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总有效率81.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6周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Graves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治疗中加用十一味参芪片能有效升高中性粒细胞数,临床疗效佳,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抗甲状腺药物(ATD)在治疗Graves病(GD)过程中致白细胞减少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相关性.方法 262例GD患者分为白细胞减少组(GDL)和白细胞正常组(GDN),其中口服丙硫氧嘧啶(PTU)56例,口服他巴唑(MMI)206例;健康对照组(HC)为180名健康体检者.各组血清中ANCA阳性者用斑点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和蛋白酶3(PR3)抗体.结果 GDL组ANCA阳性率较HC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U:P<0.01,MMI:P<0.01);GDN组ANCA阳性率较HC组增加,其中口服PTU的GD患者ANCA阳性率与H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口服MMI的GD患者ANCA阳性率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L组ANCA阳性率高于GDN组,其中口服PTU 的GDL组ANCA阳性率较GDN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口服MMI的GDL组与GD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TD可能导致部分患者ANCA阳性表达,推测ANCA可能参与ATD致白细胞减少,但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减少症1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Graves病致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对122例ATD致粒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粒细胞减少多发生在服药后2~8周,与ATD的剂量有关.对于严重粒细胞缺乏患者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效果不佳,粒细胞恢复所需时间较长.结论 在使用ATD治疗Graves病时应密切监测白细胞的变化,尤其在初治阶段,尽早发现粒细胞减少患者,及时采取升白细胞等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分析 30例因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 )致白细胞减少患者的治疗和转归。认为白细胞减少并不影响抗甲状腺药物 (ATD)的应用 ,甲亢控制后血象可盼恢复。但应密切观察血象的变化 ,应用升白细胞药物 ,以免ATD加重白细胞减少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何红华 《现代医学》2013,(8):574-57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60例入选对象,随机分为A、B、C 3组,在白细胞下降开始分别予rhG-CSF 300μg.d-1、450μg.d-1、300μg.(12 h)-1皮下注射,至白细胞恢复至正常值4.0×109L-1时即停药,记录白细胞恢复所需时间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同时观察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A、B、C组治疗时间分别为(13.3±8.0)、(12.8±3.7)、(11.9±2.4)d;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治疗时间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B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B、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予300μg.d-1rhG-CSF治疗,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回升时间快,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以作为常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患者通过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ATD)治疗后粒细胞分布变化,研究经ATD治疗后粒细胞减少是否与粒细胞在边缘池与循环池中的分布异常有关.方法 随机选取40例初治GD病患者,检测并记录患者经ATD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和粒细胞数量,相继应用粒细胞边缘池检测技术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3mg,30min后再次记录外周血白细胞和粒细胞数量,ATD治疗1个月后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同时记录ATD治疗前后患者心率、静脉血游离T3(FT3)、游离T4(FT4)水平.结果 患者心率减慢,ATD治疗前83±11次/分,ATD治疗后79±8次/分;FT3、FT4水平下降:ATD治疗前FT3 24.24±15.59pmol/L、FT4 43.11±20.85pmol/L;ATD治疗后FT3 12.24-8.38pmol/L、FT4 24.47±12.12pmol/L;ATD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粒细胞数减少,边缘池粒细胞数增多,ATD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数(5.16±1.05)×109/L、粒细胞数(2.84±0.52)×109/L、边缘池粒细胞数(2.23 ±0.73) ×109/L,ATD治疗后白细胞数(3.65 ±0.88)×109/L、粒细胞数(1.74±0.42) ×109/L、边缘池粒细胞数(3.57±1.03) ×109/L.结论GD患者经ATD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率增快,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同时ATD治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为粒细胞在循环池和边缘池分布异常有关,存在边缘池粒细胞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13.
蔡文娟 《吉林医学》2011,(24):5014-5014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地榆升白片治疗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3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地榆升白片同时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照组口服碳酸锂、B4片,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结果:治疗组升高白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地榆升白片治疗白细胞减少,升高白细胞疗效稳定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老年白细胞减少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790例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后均出现白细胞减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应用利可君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加用利可君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病例利可君治疗总有效率为91.9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03%,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20.2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6.58%;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都有可能导致白细胞数量降低,但这是一种可逆的反应,能够完全恢复。在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同时应用利可君能够有效的缓解中性粒细胞和外周血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出现。  相似文献   

15.
汤建雷  周彦  高云明 《海南医学》2016,(14):2277-2279
目的:针对Graves病(GD)经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患者,通过苦参治疗后观察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科收治的ATD致白细胞减少的GD患者共计3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记录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粒细胞(NE)数量,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随后患者在继续ATD治疗同时联合苦参应用,10 d后再次检测外周血WBC、NE数量及血清中IL-1、IL-6含量。结果 GD患者ATD治疗后外周血WBC、NE数量、血清IL-1、IL-6含量分别为(3.45±0.25)×109/L、(1.72±0.21)×109/L、(0.29±0.06) ng/mL、(1.40±0.14) ng/mL,联合苦参治疗后患者外周血WBC、NE数量、血清IL-1、IL-6含量分别为(4.31±0.38)×109/L、(2.34±0.28)×109/L、(0.40±0.07) ng/mL、(1.67±0.08) 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血清IL-1、IL-6水平与外周血WBC、NE数量呈直线正相关(r=0.595,0.456;0.473,0.467,P<0.05或0.01)。结论苦参对ATD致GD白细胞减少患者的治疗能明显提升其WBC和NE数量,究其原因可能是通过促进体内免疫细胞因子IL-1、IL-6的表达进而刺激患者骨髓造血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参芪片在甲亢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彪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3):385-386
目的:探讨参芪片在甲亢(Graves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62例Graves病患者,随机分入常规治疗组(A组,31例)和参芪片治疗组(B组,31例)。B组在常规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芪片,每次2片,每天3次。在入组前以及服药每周内门诊随访,行血常规检查,共4周。结果:62例患者全部完成随访。A组中6例出现白细胞减少,1例出现粒细胞减少症,停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而B组2例出现白细胞减少,无粒细胞减少症发生,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参芪片,可以使Graves病患者副作用减少,但确切的效果有待于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  相似文献   

17.
周斌  文格波 《医学综述》2007,13(7):544-546
抗甲状腺药物(ATD)是治疗Graves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治疗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ATD导致粒细胞减少、缺乏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ATD致Graves病患者粒细胞减少、缺乏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激光升白仪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激光升白仪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照射足三里、血海、大椎、檀中、肝俞、肾俞等穴位,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d检查一次外周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绝对数,详细观察用药前后的症状和体征。结果通过激光升白仪照射可明显减少患者白细胞下降的程度,并可明显缩短白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治疗组有效率达85.36%及86.99%,显效率达43.90%及42.28%,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1.67%,显效率1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纯治疗组与加用强力生白片治疗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7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白细胞平均值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激光升白仪穴位照射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甲宁胶囊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D)合并白细胞减少气阴两虚、痰火挟瘀型患者血常规的影响。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予以足量他巴唑及维生素B4、鲨酐醇治疗。治疗组33例,予以甲宁胶囊合小剂量他巴唑治疗,观察甲宁胶囊对两组患者血常规的影响差异。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改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GRAN)、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数值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5、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WBC、GRAN、MON数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红细胞(RBC)、血小板(PLT)数值虽有一定变化,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宁胶囊能改善GD合并白细胞减少气阴两虚、痰火挟瘀型患者的白细胞生成及分布,提高抗甲状腺激素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地榆升白片治疗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将48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口服地榆升白片同时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照组口服碳酸锂、维生素B4片,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结果:治疗组升高白细胞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地榆升白片治疗白细胞减少,升高白细胞疗效稳定、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