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致病特点、临床症状的分析,试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病因、病机及预防治疗,以期对本病的诊疗提供科学思路。方法:通过对《温病学》的复习、历代医家诊治"疫病"经验的分析、国家卫健委发布诊疗方案以及疫区专家文献报道的总结,结合自己的感悟,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预防治疗的要点进行初步论述。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地域性、家庭聚集的特点。本病早期主要有身热不扬、乏力、恶心、呕吐、腹胀、便溏、肢体困重酸痛、舌苔厚腻等湿邪过重的表现,符合"湿毒疫"范畴。患者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和肺、脾胃关系密切。本病的病情进展符合卫气营血传变规律。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湿毒疫"的范畴,"湿毒"为主要致病病因,肺、脾胃为主要病位。闭肺困脾、壅滞气机、湿毒化热是主要病机,避毒护正是主要预防原则,首重祛邪、重视护正、防传变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脾胃病常见的病机为湿热困脾,其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纳呆,恶心,口中粘腻,肢体困重等症,舌红苔黄腻,脉玄数。通过临床观察,究其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膏粱厚味,嗜食辛辣,饮食不节。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暴饮暴食,膏粱厚味,嗜食辛辣,已成家常便饭。这便造成脾气  相似文献   

3.
傅林安  傅涛  魏海婷 《河北中医》2010,32(6):846-847
<正>"当今夏日病"确切地说应该是"冰箱病"、"空调病",是近年家用电器广泛应用,每至夏秋季节出现的一组以头重如裹、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或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按其证候表现属中医学湿阻  相似文献   

4.
脾虚湿困和湿困中州是中焦脾土的两种病证。临床上两者都可见头晕沉闷、肢体困倦、脘痞腹胀、食欲不振、便溏、舌苔白腻等湿浊壅盛之证。但两者在病因病机、病性、病势和治疗上都有根本的不同。在病因、病机方面,脾虚湿困者,由于诸种因素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长期低下,摄入的水谷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养荣一身,却内聚为湿。湿为阴邪,易伤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艾滋病与非艾滋病发热病例,探讨艾滋病的病因病机,佐证"艾毒伤元"理论。方法:采用流行性病学调查设计和现场问卷调查方法,选择艾滋病发热病例和非艾滋病发热病例各40例。结果:两组在壮热、潮热头身困重、易患感冒、盗汗、气短、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佐证了"艾毒伤元"理论,初步探讨艾滋病发热的病因病机是艾毒伤元,导致气虚、血虚、阴虚等而发热。  相似文献   

6.
从发病时间规律探讨抑郁症病位。发病时间为"晨重暮轻"者,病位主要责之于脾;发病时间为"晨轻暮重"者,病位主要责之于肝;发病时间规律不明显者,则应根据症状和舌脉,仔细辨别病位。脾虚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甲型H1N1流感与当年普通季节性流感的中医证候特点,指导甲型H1N1流感辨证论治。方法分别收集甲型H1N1流感患者和当年普通季节性流感患者各200例,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进行横断面调查,并与普通的季节性流感患者的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甲型H1N1流感组平均体温明显高于普通季节性流感组(P<0.05);两组患者发热、咽痛、肢体困重、头重如裹或头沉、恶风、恶寒寒战、头痛、鼻塞、流涕、口渴的分布频次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甲型H1N1流感组患者随着季节的变化,其头重如裹或头沉、肢体困重、恶风、恶寒、寒战比例有所增加,与冬季比较,夏季、秋季均与其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甲型H1N1流感病邪为热毒夹湿,病机特点为热毒挟湿侵犯肺卫,卫气同病,表证短暂,迅速入里。  相似文献   

8.
天疱疮病因病机为心火脾湿内蕴,复感热毒之邪;或因湿热内蕴,耗伤气血,出现气阴两伤;或病程日久,过用寒凉,阳气受损,致使脾肾阳虚。湿热毒炽证当以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为法;心火脾湿证重在清脾理脾、泻心凉血;湿邪为患,当责之于脾,详辨"脾为湿困"及"脾虚湿盛";病程日久,易致脾肾阳虚,当温补脾肾;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外治,调护并举。  相似文献   

9.
冯晓纯教授治疗小儿湿疹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临证尤重脾;又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易从热化,认为小儿湿疹的发生责之"脾胃受损,湿热为患"。临证亦重湿热,以健脾解毒、清利湿热为治疗大法。内服紫苓疹消汤,外用黄连膏涂于皮疹处,配合小儿捏脊以调理脾胃,从病因病机、脾胃论治、内外合治等方面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介绍柏正平教授分期论治哮病经验.柏教授认为哮病发生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其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关系密切,而病机则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病理因素责之于风、痰、虚三端,故柏教授辨证论治哮病多从"风、痰、虚"三端和"肺、脾、肾"三脏入手,将临床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责之于风痰,治宜祛风解痉、化痰平喘,常以舒喘汤加减治之;缓解期责之于肺、脾、肾虚,治宜健脾化痰、补益肺肾,常以补肺益肾膏化裁治之;且将活血化痰之法贯穿治疗始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71-473
通过研究古今典籍,提出"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为湿疮的病机本质的观点。从中医认识疾病的方式、病的基本"证"和患者整体情况下"证"的不同、湿疮临床表现多样与古代病名繁多的实质、历代医家对湿疮病机的认识、现代中医各家对湿疮病机的认识和诊治、湿疮治疗选方用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说明其对湿疮病机的认识源于《内经》,各个流派各有侧重,但均揭示本病虽病在表,而与五脏病机相连,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内因责之于心火、脾湿,外因主要为风、湿、热邪为患。  相似文献   

12.
张子和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学术思想"论病首重邪气",重视运气病机学说的应用。整理归纳张子和对运气病机理论的发展和认识,从病机基础、病因、病位病性、标本中气、五郁致病、运气6六个方面对张子和的运气病机进行分析,认为张氏病因以六淫立论,重视六淫之间的联系,六淫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六淫以"三邪"为纲。病机以脏腑为经,邪气为纬,疾病性转变以"火""湿"为主,病势变化与郁发影响有关。应用《内经》理论构建理论系统,并且依据运气病机提出"汗、吐、下"三法,使"理"明则"法"立,"法"立则"方药"出,揭示运气与疾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情绪异常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EM)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郁致瘀是EM的基本病机,同时EM患者又常伴有愤怒、思虑、忧愁、悲伤、恐惧等复杂情绪.《易经》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以其"一阴一阳之谓道"为指导,基于卦象理论构建EM患者的认知重评要点,包括从坤卦"地道柔刚"化解"愤怒"、从困卦"困而不失其所"调节EM"思""忧...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20,(3):218-222
基于骨伤疾病瘀血内阻的重要病机和现代医家"治血重治水"的学术观点,探索概括了活血利水法在骨伤疾病中的应用现状,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全方位分析了活血利水法的优势和缺点。活血利水法可应用于骨折、筋伤等骨伤科大部分疾病及骨伤科疾病的围手术期,能改善肢体肿胀,促进伤口愈合,便于患者早期功能康复,但目前的临床应用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且处方不良反应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15.
崩漏为病,或急或重,病机繁杂。后世医家治疗崩漏,多以"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为度。国医大师班秀文与朱良春继承三法内涵,推陈出新,兼顾女性生理特点和冲任奇经加以论治,临床疗效皆佳。二老治疗崩漏之学术思想殊途同归,值得深入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所附《近效方》术附汤,本治"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之"风虚"证,但其基本病机为脾阳不足、寒湿内困、清阳不升。关于其运用及疗效,临床鲜见相关报道,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具眩晕、头痛、头重、腹泻等验案于后,藉以拓展辨证思路,扩大治疗范围,彰显经方疗效。  相似文献   

17.
仝志启 《河南中医》2009,29(6):569-570
五更泻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黎明之时腹泻。对于其病机,方书多责之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温养脾胃,当今医者亦多遵此而用四神丸化裁治疗。验之古今临床,五更泻病机复杂,除肾阳虚衰外,各种原因导致人体脾肾阳气不升,或肝强脾弱者皆可引起五更泻。具体病机大致分为肾阳虚衰,火不温土;肝气犯脾,木乘土位;脾虚湿盛,清阳下陷;寒湿内盛,困遏脾阳;痰饮阻滞,气动饮行;瘀阻肠络,波及肝经;酒积酿热,肝失疏泄;饮食积滞,困遏肝脾;肺气郁闭,腑传失司。  相似文献   

18.
产后身痛是产后病症之一,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的肢体或周身关节疼痛、重着、麻木为主的病症。王师认为产后身痛的病机多虚实夹杂,且虚实有所侧重,治疗采用益气养血、祛风散寒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苏建华 《陕西中医》2013,(11):1550-1550
<正>中医古有"怪病多责之于胆"、"怪病多责之于痰""怪病多责之于瘀"之说,而今天,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再加一条:怪病亦当责之于"郁"笔者临床三十余载,和所有同样经历过的同道们一样遇见"怪病"无数。笔者所理解的怪病、就是那些症状与病机(医理)不符、用现有的中西医理论无法解释或  相似文献   

20.
陈雷 《河南中医》2016,(11):1899-1901
张教授认为肝气郁结一证,治当疏肝活血为法。张教授一直崇尚中医诊病当以辨证论治为先,而不应以辨病为先,不仅仅是在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其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病机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即"重法不重方"。另外异病同治可以采用同法同方治疗,但采用相同的治法也需要考虑药物作用的细微差别。临证其采用疏肝活血法治疗心悸、眩晕、便秘、泄泻属肝气郁结证者,均获佳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