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背景:国内外有关预防高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超急性、急性排斥反应提高人肾存活率取得满意效果,然而临床对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阴性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研究则罕见报道。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的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术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的首次肾移植患者,动态分析移植后14d内反映急性体液性排斥的相关指标,包括IgG型抗HLA抗体,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C4d及细胞表面分子原位检测。结果与结论:21例患者既往均有输血或妊娠史;18例患者移植后第7天抗HLAⅠ类IgG抗体阳性率>80%,11例于移植后第7天抗HLAⅡ类IgG抗体>80%;5例女性患者于移植后第5~8天发生移植肾破裂,抗HLAⅠ类和Ⅱ类IgG抗体均>96%;21例受者均检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13例(61.90%)供、受者存在HLA-A2和HLA-A11的错配并产生对应DSA,包括5例移植肾破裂受者;病理组织形态学均有不同程度急性损伤,免疫组化可见管周毛细血管区(PTC)C4d沉积,原位染色CD34(+)、CD68(+)、CD4(+)。提示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监测不能完全反映受者的预致敏状态;移植后早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可预测和诊断既往致敏受者急性体液性排斥的发生;C4d、CD68(+)作为其的辅助诊断指标,可提高诊出率;HLA-A2和HLA-A11在既往致敏受者是高危致敏基因。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内外有关预防高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超急性、急性排斥反应提高人肾存活率取得满意效果,然而临床对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阴性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研究则罕见报道。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的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术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的首次肾移植患者,动态分析移植后14d内反映急性体液性排斥的相关指标,包括IgG型抗HLA抗体,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C4d及细胞表面分子原位检测。结果与结论:21例患者既往均有输血或妊娠史;18例患者移植后第7天抗HLAⅠ类IgG抗体阳性率〉80%,11例于移植后第7天抗HLAⅡ类IgG抗体〉80%;5例女性患者于移植后第5~8天发生移植肾破裂,抗HLAⅠ类和Ⅱ类IgG抗体均〉96%;21例受者均检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13例(61.90%)供、受者存在HLA-A2和HLA-A11的错配并产生对应DSA,包括5例移植肾破裂受者;病理组织形态学均有不同程度急性损伤,免疫组化可见管周毛细血管区(PTC)C4d沉积,原位染色CD34(+)、CD68(+)、CD4(+)。提示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监测不能完全反映受者的预致敏状态;移植后早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可预测和诊断既往致敏受者急性体液性排斥的发生;C4d、CD68(+)作为其的辅助诊断指标,可提高诊出率;HLA-A2和HLA-A11在既往致敏受者是高危致敏基因。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是影响肾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其抗体检测有助于筛查术前致敏者.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联合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监测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中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病例回顾性分析,于2004-02/2007-09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对象:选择同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亲属活体供肾者、首次肾移植者66例,供者男27例,女39例,年龄19~66岁;受者男50例,女16例.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拟行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抗原分型,采用补体依赖微量细胞毒性试验于术前行交叉配型.采用甲泼尼龙联合抗CD25单克隆抗体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于术中和术后早期作免疫诱导治疗,采用以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为主联合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的三联方案作维持性免疫抑制治疗.主要观察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筛查和监测受体的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肾移植效果及不同免疫抑制方案患者急性排斥情况.结果:66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中,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配型错配数分别为0~3个60例,4~6个6例.在0~3错配数受体中,术后3例(5%)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4例(7%)发生急性排斥.在4~6错配数受体中,术后1例(17%)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2例(33%)急性排斥.人类白细胞抗原0~3错配数和4~6错配数两组比较,其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急性排斥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急性排斥发生率无显著影响(P>0.05).所有急性排斥患者经甲泼尼龙和/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治疗后逆转.对3例术前预致敏受者术后定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变化: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移植肾功能顺利恢复;2例术前经血浆置换后转阴或自然转阴,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经甲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治疗后逆转.结论:亲属活体供肾组织配型中,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等相关.术前组织配型及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动态监测对于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特别是预致敏受者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背景:器官移植受者在受到同种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免疫致敏后,外周血中容易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如何提高致敏受者肾移植的成功率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率值得深入研究.目的:通过检测肾移植受者的HLA-IgG抗体水平及其特异性,评估受者体液免疫致敏状态,并观察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可接受性错配情况与移植肾存活率的关系.设计:临床观察.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对象:选择1998-01/2005-12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接受肾移植1297例患者,男824例,女473例,平均(42±16)岁,其中HLA-IgG抗体阳性受者165例,阴性受者1 132例.初次肾移植受者1217例,2次移植77例,3次移植2例,4次移植1例.所有患者在接受本实验相关检测及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试剂:莱姆德抗原板和混合抗原板购自美国One Lambda公司.HLA-Ⅰ类单克隆抗体湿板和HLA-Ⅱ类DNA分型试剂购自美国OneLambda公司:Taq多聚酶购自美国PE公司:DNA抽提试剂购自德国QIAGEN公司.抗人C4d多克隆抗体和显色底物DAB购自奥地利Biomedica公司.方法:①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筛查受者术前血清中的HLA-IgG抗体,对阳性血清进一步用抗原板(LAT1240和LATIHDS)检测抗体阳性率及其特异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HLA基因分型.②对40例Scr升高的受者进行抗HLA抗体检测和移植肾穿刺活检,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壁上C4dd的沉积.⑧移植受者术后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及性别、移植与抗体阳性率的关系,并分析不同HLA交叉反应组错配数受者移植肾存活率的差别.主要观察指标:①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HIA-IgG抗体阳性率及HLA分型.②移植肾活检组织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壁上C4d的沉积特征.③移植肾存活率差别.结果:患者129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HLA-IgG抗体阴性受者1132例,阳性受者165例,Ⅰ类HLA-IgG抗体阳性受者126例,Ⅱ类HLA-IgG抗体阳性受者90例,51例受者同时存在Ⅰ类和Ⅱ类HLA-IgG抗体,抗体阳性率>50%的高致敏受者94例.②40例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中,13例患者观察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壁上存在C4d的沉积.27例未见C4d沉积;13例C4d阳性受者中10例外周循环中抗HLA抗体阳性.③抗体阳性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受者(P<0.01).抗体阳性受者的1,3及5年移植肾存活率与抗体阴性受者无明显学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受者中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受者(P<0.01),再次移植受者中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初次移植受者(P<0.01);随着HLA交叉反应组错配数的增加,移植肾存活率呈下降趋势,0错配受者的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7%,94%和92%.2错配受者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1%,82%和77%,3错配受者较0错配受者下降更为明显,分别为9%,15%和24%.结论: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壁上C4d的沉积可作为抗体介导体液性捧斥反应的客观指标,供受者间良好的HLA配型能显著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和改善移植物存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大部分肾移植失败的患者体内都存在抗HLA抗体.检测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在肾移植受者体内的表达,并分析其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2006-10/2008-03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79例肾移植受者血清中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以及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群体反应性抗体>10%为阳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即致敏受者.检测移植后2个月内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及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与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肾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50例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率发生率为66%,移植前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56例受者的发生率为2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更强的相关性.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阴性受者(66%,11%,P<0.01).体内含抗HLA-Ⅱ类抗体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含HLA-Ⅰ类抗体的受者(78.1%,43.8%,P<0.05).结论: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是肾移植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患者移植后更容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预致敏肾移植受者的增加已是目前肾移植成功的重大影响因素。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对预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应,寻找提高移植物存活率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2003—01/2005—08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396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分组:①预致敏组(n=32):即术前致敏患者。采用诱导治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100mg/d,3~7d)+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方案(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激素)。②对照组(n=364):未致敏患者。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用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及移植肾,患者1年存活率,同时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39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两组患者1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果去除患者死亡因素的影响,两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预致敏组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相配率高于对照组(P〈0.05)。预致敏组中氨基酸残基配型3-4错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0-2错配患者(P〈0.01),高度致敏患者(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抗体〉5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度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抗体10%-20%)(P〈0.01)。结论:供受者之间良好的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分型及采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对预防及减轻致敏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疗效确切,并可以缩短致敏患者等待移植手术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未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不做交叉配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6例未致敏肾移植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术前淋巴细胞毒配型结果,并对75例未致敏肾移植受者PRA术前不做交叉配型,直接行肾移植术。结果96例未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交叉配型结果均为阴性,75例术前未做交叉配型的肾移植受者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或加速性排斥反应,手术同时或术后行回顾性交叉配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未致敏肾移植受者PRA无针对供者错配抗原特异性HLA抗体的受者移植术前可以不做交叉配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相关研究表明,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优于尸体供肾移植,但不同亲属活体.肾移植效果是否有差异的相关研究较少.文章旨在揭示不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疗效以及供者选择、配型结果与移植疗效的关系.方法:供者中男36名,女58名,年龄(42.6±8.8)岁.受者中男72例,女22例,年龄(33.9±8.7)岁.血缘亲属供.肾88例,其中父母供给子女35例,兄弟姐妹间供肾53例,非血缘亲属(妻子给丈夫)供肾6例.供、受者HLA全相合者18例,1个抗原错配者2例,2个抗原错配者5例,3个抗原错配者56例,4个抗原错配者2例,5个抗原错配者1例,HLA完全错配者10例.供、受者ABO血型相同者85例,相容者9例.受者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查均为阴性,供、受者术前淋巴细胞毒交叉试验均小于10%.结果:所有供者术后恢复良好.6例夫妻间供肾中,1例移植后第3天发生加速排斥反应,HLA配型为完全错配,经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后逆转但发生肾功能恢复延迟,于术后第5周恢复正常.8例于移植后7~90 d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4例为父母供给子女供肾,HLA配型均为3个抗原错配;3例为兄弟姐妹间供肾,HLA配型1例为全相合,1例为2个抗原错配,1例为3个抗原错配;1例为夫妻间供肾,完全错配.7例经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逆转,1例经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后逆转.移植后随访6个月~10年,所有供者肾功能正常;94例受者中,死亡2例,1例移植后2年死于呼吸衰竭,1例移植后7年死于心力衰竭;2例发生慢性移植肾肾病.结论: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组织配型好,排斥反应发生少,移植肾长期存活率高,其中以血缘亲属供肾移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肾移植围手术期管理的成熟,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的致敏.肾移植受者较前增加很多,肾移植后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造成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甚至移植失败.文章对24例致敏肾移植受者进行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α单克降抗体联合免疫吸附顶处理后,观察其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情况,并与正常肾移植受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肾移植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相似,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应用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α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吸附对致敏肾移植受者预处理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降至正常后,可以安全地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后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的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gG抗体水平及其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莱姆德抗原板和混合抗原板通过微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85例患者的抗HLA特异性IgG 抗体。结果:685例肾移植受者中HLA-IgG抗体阳性者占12%,致敏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0%,明显高于HLA-IgG抗体阴性受者(P<0.01),而移植物存活率则显著低于HLA-IgG抗体阴性受者(P<0.01),移植后HLA-IgG抗体水平升高组,其排斥发生率和移植物丢失率分别为82%和77%,均显著高于HLA-IgG抗体无变化组(P<0.01),而排斥逆转率则显著低于后者(P<0.01)。结论:HLA-IgG抗体是预测受者HLA免疫致敏的一个敏感指标;动态监测HLA-IgG抗体水平的变化对临床筛选合适供者,减少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敏  李留洋  郭颖  陈剑荣  钱俊  赵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075-2077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annelreactive antibody,PRA)与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opathy,CAN)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CAN患者(CAN组)和106例移植肾功能稳定受者(对照组)术前PRA、术后PRA及其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1)CAN组术后PR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8.3%vs20.8%,P<0.05),术前PRA阴性而术后转为阳性者比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1.7%vs16.3%,P<0.05);两组术前PRA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2)CAN组术后抗HLAⅠ类抗体阳性2例,抗HLAⅡ类抗体阳性16例,抗HLAⅠ、Ⅱ类抗体均阳性3例,对照组术后抗HLAⅠ类抗体阳性8例,抗HLAⅡ类抗体阳性8例,抗HLAI、Ⅱ类抗体均阳性6例。CAN组抗HLAⅡ类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vs36%,P<0.05)。结论:术后PRA与CAN的发生有关,抗HLAⅡ类抗体介导的慢性体液性排斥在CA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术后PRA变化,对寻找及区别引发CAN的主要病因,选择最佳的防治方案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致敏受者经HLA-氨基酸残基配型(Res 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对1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较高的患者按照美国 UCLA组织配型中心所确定的中国汉族人Res 配型标准进行供、受者筛选,以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13例患者, 无1例发生超急排斥反应;9例术后5天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术后1月内各出现一次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3.1%),1例经M.P., 2例经OKT3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血液透析过渡后,于术后3周肾功能逐渐正常。按Re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和3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例(7.7%)、3例(23.1%)、7例(53.8%)和2例(15.4%),明显高于传统HLA六抗原配型结果。结论: Res配型可以显著提高供受者相配率,对缩短等肾时间,减少移植肾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闫宏亮  王禾  刘贺亮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7):1881-1883
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的HLA体液致敏状态,筛选合适供者及通过PRA变化早期诊断急性排斥。方法:通过微量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269例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结果: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致敏受者(P<0.001),移植后PRA水平升高组的排斥发生率显著高于PRA无变化组(P<0.001)。结论:PRA是预测受者致敏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对临床筛选合适供者,减少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及早期诊断排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致敏患者的PRA水平对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致敏肾移植患者术前群体反应扩体(PRA)水平与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usA)对321例患者检测肾移植术前PRA;单克隆抗体干板进行供受者HIA-Ⅰ类抗原分型;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Micro-ssp)进行HLA-Ⅱ类基因分型。结果 PI认阴性组的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致敏组;配型组的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配型组。结论 PRA是影响移植后发生早期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降低PRA水平,并选择良好的配型供肾,能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PRA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血清中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1、2年存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2例肾移植患者血清PRA水平,根据PRA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致敏组和非致敏组,观察两组患者移植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情况,并随访PRA对肾移植患者移植效果的影响。结果致敏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非致敏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RA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成正相关;致敏组患者移植后1、2年移植肾存活率较非致敏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检测患者血清PRA,对预测移植风险、供体选择、避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以及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