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三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锁骨骨折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 ,随机平分为A、B、C三组,每组30人,A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为横突点阻滞麻醉组,C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组.结果 C组的麻醉效果与不同时段的VAS评分都明显好于A组与B组.结论 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锁骨骨折手术的最有效麻醉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2.
颈部手术、甲状腺手术,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多采用(C2、C3、C4三针法)麻醉,其操作繁杂,穿刺点多,细菌污染机会多,误入血管和蛛网膜下腔机会多,导致后返神经阻滞,霍纳氏征机会多。我院白2001年6月-2006年9月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一针法配合音乐治疗,在颈部手术中实施68例,麻醉操作简便,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对比研究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进行下肢手术的患者共88例,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44例,均采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实验组44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结果:由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组病人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对照试验组. 结论:采用神经阻滞的方式用于下肢手术麻醉,有利于降低下肢手术的风险,而且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掌握起来容易,适合症较宽等,是一种值得推广到下肢手术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上臂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分为两组,单号纳入对照组、研究组,均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穿刺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优良率为97.56%(40/41),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3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及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4%(1/41),明显低于对照组19.51%(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上臂骨折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提高麻醉效果,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优势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坐骨神经与股神经联合阻滞是下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由于是盲探式操作,临床上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也时有发生。笔者观察了神经刺激器在30例坐骨神经与股神经联合阻滞中的使用效果,旨在提高下肢手术的麻醉技术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1例:A组行单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20m L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20m L和15m L。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4%罗哌卡因。记录颈浅丛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5分钟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及麻醉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区域神经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三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比较和选择本组患者90例,全部为锁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人,A组为C6横突阻滞组,B组为改良的肌间沟入路组,C组为C6横组突阻滞+改良的肌间沟入路组.结果 三组麻醉效果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采用C6横突阻滞加颈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锁骨骨折手术的最有效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接收的上肢手术经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30例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3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其中麻醉效果好者26例,较好者3例,差者1例。结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4(C4)·颈6(C6)横突两点法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180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两个对照组B组和c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A组中的麻醉效果优于两个对照组B组和C组。结论:C4·C6。两点法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优于颈丛或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麻醉效果确切,可完全满足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第4颈椎(C4)、第6颈(C6)横突两点法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12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两个对照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麻醉效果.结果 实验组A组中的麻醉效果优于两个对照组B组和C组.结论 C4、C6两点法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优于颈丛或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麻醉效果确切,可完全满足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分析改良式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120例前臂和肩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式肌间沟阻滞法.使用相同的浓度及药量的麻药量,分别记录其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记录并发症,对比麻醉效果.结果 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肌间沟阻滞麻醉,P<0.01.结论 改良式肌间沟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较传统的定位准确、麻醉效果好,成功率高,麻醉时间持续久,且无并发症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小儿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ASAⅠ~Ⅱ级小儿上肢手术患者,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局麻药,用量按0.3-0.5ml/kg给药.60例患儿均采用惠普多参数监护仪连续检测ECG、HR、SpO2.结果 60例患儿均取得良好的阻滞效果,术中患儿患肢松弛,对手术刺激及止血带耐受良好.结论 小儿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阻滞完善、并发症少等特点,且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探索颈5横突旁阻滞麻醉在肩锁部位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得出结论:对于肩锁部位手术,颈5横突旁阻滞比颈丛加臂丛联合阻滞和单独颈丛阻滞效果好,用药量小呼吸循环稳定且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4.
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在臂丛阻滞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行上肢手术患者88例,A组60例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B组28例采用传统异感法与A组对照.结果:A组阻滞成功率为96.67%,B组阻滞成功率为78.5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部患者术中无不良反应,术后随访无神经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用于臂丛阻滞,操作方便,麻醉效果满意,与传统异感法相比,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颈部手术、甲状腺手术,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多采用C2、C3、C4三针法麻醉,其操作繁杂,穿刺点多,细菌污染机会多,误入血管和蛛网膜下腔机会多,导致后返神经阻滞,霍纳氏征机会多。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6年9月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一针法配合音乐治疗,在颈部手术中实施68例,麻醉操作简便,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本组68例,其中男23例,女45例,年龄20~68岁,术前胸透、心电、PT、APTT、肝功、血常规五分类检查基本正常,实施手术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摘除。1.2术前禁食水6 h,患者入室前30 m i…  相似文献   

16.
戴光莉 《四川医学》2005,26(5):503-503
上肢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效果良好,价格低廉,相对安全。但由于有时术前无法估计手术时间长短,术中追加麻药不方便,并且定位不准确,所以效果不确切。采用静脉留置针作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留置套管于肌间沟内,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并且可持续给药,满足长时间上肢手术的麻醉要求,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C 5横突阻滞加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锁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3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中麻醉效果为优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5).结论 C5横突阻滞加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8.
陆雁 《吉林医学》2014,(12):2618-2618
目的:探讨应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毁损伤手术提供长时间麻醉维持的可行性,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采用经典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置入套管针连续、分次小剂量给予适量的局部麻醉药。结果:全组23例麻醉效果优良,满足手术要求,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能为上肢毁损伤手术提供可靠实用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颈丛神经阻滞并发症3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颈丛神经阻滞是颈部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它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便、麻醉效果确切等优点;然而,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本文就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经皮肤电刺激引导定位用于臂丛N阻滞(肌间沟)的效果.方法 60例在臂丛N阻滞下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n=30),Ⅰ组:经皮肤神经刺激定位组;Ⅱ组:常规体表肌间沟定位.两组均使用0.375%罗哌卡因,用量1 mg·kg-1.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能满足手术的定位穿刺成功率.结果 Ⅰ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定位穿刺成功率明显短于Ⅱ组.与Ⅱ组相比,Ⅰ组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出现不适的患者比例低.结论 经皮神经刺激定位行肌间沟臂丛N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体表定位的肌间沟臂丛N阻滞,且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