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围手术期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将鞍结节脑膜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A组围手术期输入异体红细胞,B组围手术期输入自体血,分别于麻醉前、手术后0d、术后5d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结果术后0d两组CD3^+、CD4^+、CD4^+/CD8^+比例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较术前明显降低,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5d各测定值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A组术后5d仍低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自体输血较异体输血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手术患者自体贮血式输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对围手术期高龄患者28例(A组)进行自体贮血式输血与同期手术非自体贮血式输血的高龄患者26例(B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A组贮血200~800mL,平均600mL,贮血全部回输;除1例因贮血不足加输异体血200mL外,其余均未用异体血。血液采集、回输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B组平均输异体红细胞悬液2.5U(200mL全血分离出的红细胞为1U),输血过程中除1例发生轻微发热反应外,其余均无异常。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项血液指标比较,A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项血液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符合条件的高龄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自体贮血式输血,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且临床效果满意,它是一种简便、经济、安全、适用的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冰冻血浆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择期接受脊柱手术且符合输血标准的14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47例在手术过程中接受同种异体输血;B组48例给予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C组47例给予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对三组患者术中和术后输血量,术前和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电解等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引流、术中输血和术后输血量均以A组最高,在术后引流量和术后输血量方面C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三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均显著降低,且B组和C组在Hb含量方面均显著低于A组( P<0.05);术后B组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低于A、C两组( P <0.05),A组血小板(PL T )最高,B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延长;术后 A组血浆钾和钙下降显著,且低于其他两组(P <0.05),B组氯离子升高显著(P <0.05),术后B和C组pH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冰冻血浆对脊柱手术患者电解质影响小,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异体输血并降低术后输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胎盘脂多糖注射液联合左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正常人群及治疗前后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8+;并观察人胎盘脂多糖注射液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结果B组治愈率85.3%,明显高于A组60%(P〈O.05)。治疗前慢性荨麻疹患者与健康组比较,外周血CD3+、CD4+及CD4+/CD8+比值降低(P〈0.001),CD8+则升高(P〈0.05);A、B组配对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组CD4+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CD8+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细胞无明显变化;治疗后A组、B组比较,A组CIM+、CD8+、CD4+/CD8+比值变化明显小于B组(P〈0.05);治疗后A组CD3+升高,但仍低于健康组(P〈0.05),CD4+、CD8+及CD4+/CD8+比值低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B组CD3+稍低于健康组,但无显著差异性(P〉0.05),CD4+、CD8+与健康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D4+/CD8+比值仍低于健康组(P〈0.05)。结论人胎盘脂多糖注射液联合左西替利嗪可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治疗慢性荨麻疹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IAT)在脊柱外科大手术中的作用,以及对围手术期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49例接受术中自体血回输的患者为IAT纽,以同期49例常规异体输血手术患者为库血组.比较两组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X.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IAT组中红细胞回收率为65.60%。术后IAT组49例患者中仅15例加用异体库血输注.回输自体血占总输血量的76.62%,平均异体输血量明显小于库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0,P〈0.05)。IAT组术后第1天Hb、HCT相对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T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55、5.09、4.51。P均〈0.05),IAT组术后第3天Hb、P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14、5.09,P均〈0.05);但库血组Hb、PT在术后第3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7、0.84,P均〉0.05);IAT组Hb、HCT和胛在术后第7天内亦能较快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43、0.98、1.12。P均〉0.05)。术后IAT组较库血组并发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5)。结论IAT技术可达到较高红细胞回收率,明显减少异体库2b.用量;术后并发症少,血液和凝血相关指标较快恢复,可安全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6.
黄菊 《全科护理》2012,(35):3293-3294
[目的]观察对脾破裂病人手术过程中实施自体血回输的临床效果、安全性。[方法]将113例脾破裂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4例),观察组采用自体血回输方式输血,对照组采用异体输血方式输血,对术后两组病人异体输血量及术后24h内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钠离子(Na^+)、钾离子(K^+)等进行检查,并对两组病人输血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观察组中42例(71.19%)病人通过自体血回输完成治疗,异体输血量为288.14mL±35.26mL;对照组病人异体输血量为1020.45mL±72.49mL,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病人Hb、PLT、N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受异体输血的病人中仅1例出现高热,未接受异体输血的病人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高热2例,荨麻疹2例。[结论]脾破裂病人术中采用自体血回输并配合适宜的护理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还可减少异体血的输入及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回收式自体输血对产科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50例,分为自体输血组(A组)和异体输血组(B组)。输血前及输血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2组输血后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较输血前明显下降(P0.05)。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刚性,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等指标在输血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 h 2组FIB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但APTT、PT及ACT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维持产科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稳定,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与异体输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对围手术期患者体内电解质水平的影响。【方法】本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患者700名,随机分为异体输血组(AL组)和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组(AU组)各350名。AL组输注异体全血600800mL;AU组术前经桡动脉取自体血400mL,术中经静脉输入羟乙基淀粉400mL,手术后半阶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当日清晨空腹(术晨)、(异体或自体)输血前、术后d,和术后d3清晨抽肘静脉血2mL,检测静脉血中Na+、K+、C1-和Ca2+水平。【方法】两组患者Na+、K+、C1-和Ca2+水平术晨和输血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L组患者术后d1K+水平显著降低(P〈0.05),Na+、C1-水平显著增加(P〈0.01),而Ca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d3均回复正常;AU组患者术后Na+、K+、C1-、Ca2+水平与术晨和输血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术后d1,AL组的K+水平明显低于AU组(P〈0.01)、Na+、C1-水平AL组明显高于AU组(P〈0.01),但Ca2+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d3,电解质水平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稀释式自体输血对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电解质水平的影响较小,有助于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扁桃体摘除对IgA肾病(IgAN)患者外周血CD4^+CD25^+细胞数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7例IgAN病人(A组)及37例非肾炎慢性扁桃体炎病人(B组),10例正常人(C组)。对A、B两组实施扁桃体摘除术,观察手术前及摘除后1、3个月外周血CD4^+CD23^+细胞比例。收集IgAN病人的尿液,检测24h尿蛋白,尿红细胞。【结果】A组CD4^+CD25^+细胞数显著低于B、C两组(P均〈0.05),后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术后1个月为1.32%±0.313%,3月为3.01%±0.310%,术后1个月与B组及C组有明显差剐(P均〈0.05),术后3个月与B组及C组无显著差别(P均〉0.05)。A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血尿及蛋白尿均较术前明显减少;随着血尿、蛋白尿逐渐减少而外周血CD4^+CD25^+细胞数逐渐恢复正常水平。【结论】扁桃体切除术可改善IgAN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脊柱外科手术中输血情况及特点,以便节约血源,更好地开展合理输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我院498例脊柱后路植骨内固定术患者自体血应用情况及异体血输注情况,分为两组,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组(z组)248例和输异体血而未应用自体血回输(C组)2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H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值、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自体血回输和异体血输入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血常规、血凝常规化验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Z组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组248例自体血回输患者回输洗涤红细胞103484ml(平均Hct=50%,相当于库血Hct=40%约129355ml),即每例患者回输自体血417ml,相当于节约库血522ml。Z组人均输少白红细胞(2.7±1.1)U;术后Hb(96.8±15.5)g/L。C组人均输注少白红细胞(2.9±1.3)U,与Z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Hb(106.3±15.1)g/L,与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出血量较大的脊柱后路植骨内固定术患者应用自体血回输可节约异体红细胞,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但应注意纠正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频率变化。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正常对照者、28例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chronicasymptomaticHBVcarrier,ASC)和72例CHB患者外周血T细胞、NK细胞、CD3+CDl6+CD56+NKT细胞和B细胞的频率。结果与对照组和ASC组比较,CHB患者CD4+T细胞、NK细胞、CD3+CDl6+CD56+NKT细胞频率和CD4/CD8比值减低(P〈O.05,〈O.05,〈o.01,〈O.01),而CD8+T细胞频率增高(P〈O.01),CD3+T细胞和B细胞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HB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NK细胞和CD3+CDl6+CD56+NKT细胞比例失衡,纠正CHB患者细胞免疫紊乱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患者主动免疫治疗中作用。方法 140例URSA患者(URSA组)与73例正常生育妇女(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与URSA组接受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CD3+PD-1+T细胞水平。结果主动免疫治疗前,URSA组外周血CD3+PD-1+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14.26±1.3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1±2.41)%)(P〈0.05),主动免疫治疗后URSA组外周血CD3+PD-1+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19.86±2.05)%)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免疫治疗后妊娠成功者CD3+PD-1+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21.22±2.18)%)明显多于妊娠失败者((15.35±1.67)%)(P〈0.05)。结论主动免疫治疗可提高外周血CD3+PD-1+T细胞水平,PD-1可能是调控母胎免疫耐受形成的重要因素,可用于URSA患者主动免疫治疗效果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重症肌无力(MG)患者体内的免疫紊乱,并探讨免疫抑制剂治疗MG患者的机制。方法将57例患者分为未治疗组、糖皮质激素(GC)治疗组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组,采用流式细胞仪的六色荧光分析技术。分析GC、免疫球蛋白(Ig)等免疫抑制剂对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影响。结果(1)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比在未治疗组患者外周循环中显著减少,GC治疗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IVIg治疗组Treg比例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P〈0.01。(2)GC和Ig不同程度提升了患者外周血Tregs比例,后者更加显著。结论(1)CD4+CD25+FOXI+T细胞百分比在MG患者外周循环中显著减少,可能是MG发病的原因。(2)GC和Ig的治疗作用与其提升Tregs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收对回收血中血小板活化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出血量≥800ml的骨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术中进行自体血回收,并在术中予以回输;B组为对照组,术中按需输注异体血。测量各组患者5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P-选择素(CD62P)的表达量,同时测量A组回收血中的PLT及血小板PAC-1、CD62P的表达量。结果两组间PT、APTT、TT、FIB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小板PAC-1的表达均高于术前(P〉0.05)。A组回收血中PLT显著低于体内血(P〈0.01),而血小板PAC-1和CD62P表达量则显著高于体内血(P〈0.01)。结论自体血回收可引起回收血中血小板的活化,但在一定范围内并未引起不良反应。其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改变与输注异体血基本一致。所以,术中自体血回收是安全的,可以起到节约用血、减少异体输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进口和国产琥珀酰明胶分别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观察其对围手术期病人生命体征、电解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60例围手术期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S、G组进行ANH,动脉放血同时经中心静脉输入稀释液:S组为长源雪安+乳酸林格氏液(平衡液),G组为佳乐施+平衡液,晶/胶比均为2:1,放血量V=TBV×(Ho.Hf)/Hav,并于失血量大于循环血量的20%或预计Hct〈24%时予以回输。C组不进行血液稀释,所输液体为平衡液。3组均可在必要时输异体血。监测HR、MAP、CVP、SpO2、ST-T;检测ANH前、后电解质和动脉血气;记录术中失血、输血量及尿量。结果各组HR、CVP、BP,SpO2在各时点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动脉血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稀释组ANH前后Na^+无明显变化(P〉0.05)、CI^-略上升(P〉0.05)、Ca^2+下降(P〉0.05);K^+在T1、T2降低(P〈0.05),T3回复接近T0水平,所有变化在正常范围内。3组失血量无明显差别;异体血输入量血液稀释组间无明显差别,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进口和国产琥珀酰明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围手术期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和电解质影响不大,可以明显减少异体血输入,是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但在使用利尿剂和胰岛素的情况下,大剂量快速输注时应注意Ca^2+、K^+的变化,避免发生低钙血症和低钾血症。因国产琥珀酰明胶长源雪安价格远远低于进口琥珀酰明胶佳乐施,在临床上使用前景更为远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自体输血方式的有效性,促进医疗机构开展自体输血工作,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或大连中心医院行骨科手术的88例自体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n=43),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n=25)及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n=20).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42例于受试者收集医院行骨科手术,并且术中仅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42).记录并分析采血前/术前、输血后当天、输血后第4天,各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以及患者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异体输血量等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4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本研究4组患者采血前/术前的红细胞计数、Hb水平、HCT、血小板计数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输血后当天:4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Hb水平、HCT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57,P=0.008).其中,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最高[(196.0±43.8)×109/L],高于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9);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3).③输血后第4天:4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64,P=0.013).其中,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的Hb水平最高[(115.6±23.8)g/L],高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06);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4组患者的H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5,P=0.011).其中,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HCT最高[(34.4=4.8)%],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及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19).④4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90,P=0.007).其中,对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最长[14.5 d(9.5~16.0 d)],长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注及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0.944).结论 临床择期外科手术患者的自体输血方式,首选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其次为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和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在不能达到自体输血要求时,可选择异体输血.临床医师需要转变观念,逐步降低异体输血率,广泛、有效地开展自体输血工作,进一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稀释式自身输血(HAT)在外科手术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2年至今使用HAT的60例外科择期手术病例为治疗组;使用异体输血法的70例外科手术病例为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术中接受不同输血治疗的情况,对其输血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和血常规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AT能避免和减少输用异体血液;治疗组无输血不良反应;免疫功能指标和免疫球蛋白变化:在治疗组输血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组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常规指标变化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AT应用于外科手术中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对癫痫手术患者颅内压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的癫痫手术病人随机分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组(H组,n=20例)和20%甘露醇组(M组,n=20例).H组:常规输入林格氏液的同时 ,输入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 (4 mL/kg);M组: 常规输入林格氏液的同时 ,输入20%甘露醇 (4 mL/kg).监测输注前即刻(T0)、输注后30 min(T1)、60 min(T2)、120 min(T3)及术毕(T4)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颅内压(ICP),同时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Na+和K+;记录术中输液量、输血量、尿量.[结果]组间组内各时点MAP和HR无显著性差异(P〉0.05);H组T2、T3、T4时CVP较T0时明显升高(P〈0.05);H组患者ICP在T2、T3、T4时降低,与M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H组患者血清Na+在T2~T4时升高,与M组相比,P〈0.05;两组患者血清K+在T3、T4时有所降低,但与T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Hb和Hct在T2~T4时较T0降低(P〈0.05).H组患者异体用血量和尿量均明显少于M组(P﹤0.05).[结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能够有效地降低ICP、减少术中用血量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故可安全地用于癫痫患者的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7N9禽流感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方法将18例H7N9禽流感患者(感染组)根据治疗预后分为治愈组13例和死亡组5例,以门诊健康献血者2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感染组CD3+、CD8+和CD4+T细胞绝对数及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愈组CD3+、CD8+及CD4+T细胞绝对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愈组治疗后CD3+、CD8+及CD4+T细胞绝对数明显升高(P〈0.05);但CD3+、CD4+T细胞绝对数及CD4+/CD8+比值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死亡组治疗前、后CD3+、CD8+及CD4+T细胞绝对数均低于治愈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且治疗前、后各项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CD3+、CD8+及CD4+T细胞绝对数均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H7N9禽流感患者存在比较严重的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死亡患者免疫失衡更为严重。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可能与H7N9禽流感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