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辨证体系的研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宓余强  陆小左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99-1501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多采用脏腑辨证的方法,但存在临床辨证证型多、证型不规范等问题。吕文良等查阅了部分1984年至2001年间公开发表的涉及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论文及书籍,总结出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型如:脾虚气弱证、脾肾两虚证、脾虚湿困证、肝脾不调证等多达71种。黄贤樟认为,乙型肝炎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乙肝患者中68%属于以虚  相似文献   

2.
证、证候的辨析与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镫、证、候、症、征,证候等字词的沿革及中医学含义进行考证的基础上,规范了中医“证”,“证候”、“辨证”等概念,并列举其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临床辨治银屑病几点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从中医的角度,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进行了探讨。认为银屑病发病总国内外合邪,血燥为本,风毒为标。注重舌、脉,应用四诊合参,在动态辨病的基础上,将银屑病分为风热证、风寒证、湿热证、血热证、血燥证、热毒证、脓毒证、阴虚征、冲任失调证、肝肾阴虚证等十型,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治疗方药。针对该病复发性的问题,建议要医患合作,在巩固治疗的同时,要调畅情志、注重饮食等。  相似文献   

4.
脾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具有广泛的临床基础,脾胃病的中医证型临床上常见的有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虚气滞证等。随着辨证规范化研究的进展,脾胃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的研究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及肝胃不和证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专家学者结合临床上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就近年来关于脾胃湿热证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症状-证候-药物挖掘胆结石医案数据。方法 收集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的相关医案,将各项信息规范化处理后采用频数分析、热图分析、聚类分析进行考察。结果 共纳入125首医案,包括5种单一证型、10种复合证型,涉及76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2 739次,核心症状有苔腻、苔黄、纳呆等,核心中药为柴胡、海金沙、炒白术等。湿热中阻证核心症状见脉弦、口苦、苔黄腻等,核心中药为栀子、黄芩、茵陈等;肝郁气滞证核心症状见脉弦、苔白、嗳气等,核心中药为鸡内金、柴胡、郁金等;肝郁脾虚证核心症状见右上腹痛、舌红、脉弦细等,核心中药为柴胡、茯苓、炒白术等;肝络不和证核心症状见右上腹痛、痛引肩背、口苦等,核心中药为柴胡、郁金、金钱草等;肝胆湿热证核心症状见巩膜黄染、舌红、苔黄等,核心中药为鸡内金、柴胡、郁金等;肝胆失和证核心症状见脉弦、口苦、便秘等,核心中药为延胡索、赤芍、柴胡等。结论 胆结石病位证素包括肝、胆、脾、胃、经络,病性证素包括气滞、气虚、湿和热(火),中医临床治疗本病大多通过疏肝健脾、利胆和胃、清热利湿、排石止痛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脾虚与脾虚痰湿证等不同证候状态下血浆、胃粘膜胃泌素(Ga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变化及相互调节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患者血浆及胃粘膜Gas、CGRP、EGF含量。结果 脾虚证、脾虚痰湿证是由虚证向虚实夹杂证转变的两个证候状态,体内胃肠激素Gas、CGRP和EGF的调节表现为不同模式。例如脾虚痰湿证患者血浆Gas水平比脾虚证明显升高,脾虚湿热证患者胃粘膜Gas水平比脾虚证明显升高,脾虚痰湿证患者胃粘膜CGRP水平比脾虚证、脾虚湿热证明显升高等。结论 脾虚证、脾虚痰湿证患者血浆、胃粘膜胃肠激素的改变,反映了中医证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医湿证、非湿证各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联性。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海南省中医院按照课题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NAFLD患者11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为中医湿证组90例(包括:湿浊证组41例、湿热证组33例、痰瘀证组16例)、非湿证组20例(气滞证组),另外收集正常对照组30例。对各组进行肝纤维化脂肪肝一体化诊断检查仪(FibroScan-CAP,502B)检查并抽血检测血脂、肝功能等,比较中医湿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非湿证(气滞证)不同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①课题组收集到符合要求的NAFLD患者110例,其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20例(18.2%),湿证组90例(81.8%),湿证患者比例远远大于非湿证患者,提示NAFLD的发生发展与中医湿证关系密切;②中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75%占比最大,与湿证三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重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与湿证三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且痰瘀证组68.7%占比最大,与非湿证组、湿浊证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各组脂肪肝程度排序,从轻到重依次为:非湿证(气滞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③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CAP值、LMS值比较显示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④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TC、TG、AST、ALT和GGT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与中医湿证密切相关,且湿证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呈正相关,为中医“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理论提供了数据支持,为NAFLD的早诊断、早干预及制定更合理化的管理及诊治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证候层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霞  王阶 《中医杂志》2006,47(2):83-84,127
中医证候是关于疾病特性的综合判断,包括证候病机和与其密切相关的症候群两大部分,具有抽象和具体的双重特性.且证候的发生、形成、发展、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蕴涵着不同层次、变量和时相等多维特征。从中医的思维角度对中医证候进行分层,从中医古代对证候层次的认识、中医证候分层、证候层次的科学内涵与哲理探析等方面对层次进行论述,其中证候层次的科学内涵与哲理探析又从证候结构层次、同一证候分层、证候的内实外虚层次、证候的纬度和阶度层次、证候的整体性层次等多角度对证候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疑似复杂证候的发生是证纵横联系复杂多变的结果。从纵的方面看,证的转化过程反映于临床,是两证和多证并见,即所谓“过渡证”。从横的方面看,病因、素质、既往病史、治疗经过、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因素、社会因素等是临床产生疑似复杂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疑似复杂证候的发生是证纵横联系复杂多变的结果。从纵的方面看,证的转化过程反映于临床,是两证和多证并见,即所谓"过渡证"。从横的方面看,病因、素质、既往病史、治疗经过、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因素、社会因素等是临床产生疑似复杂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而提炼出的具体诊断单元,每一证素都有相应的特征证候。通过流行病学、文献资料调查和频权剪叉数据处理,准确提取出虚性证素的特征性证候,明确了各证候对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常见虚性证素判断的权值。  相似文献   

12.
王鸿谟 《北京中医》2005,24(6):343-345
脉证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原则。针对历代文献乃至现行规划教材中脉证合参与脉证顺逆相互混淆以及论述过于简略等问题,本文将脉证合参与脉证顺逆做了明确区分,并提出脉证合参应包括脉证相应、脉证相反、脉证独显、脉证互测四个方面。还结合长期临床经验,系统介绍了脉证相反中,脉证取舍的实际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13.
“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而提炼出的具体诊断单元,每一证素都有相应的特征证候。通过流行病学、文献资料调查和频权剪叉数据处理,准确提取出血瘀、气滞、痰、湿、寒、热等常见实性证素的特征性证候,明确了各证候对实性证素判断的权值。  相似文献   

14.
证候是辨证的依据,每个临床表现对多种证素或证型具有不同的诊断价值,对于某证素或证型的诊断.各证候所起的作用并不均等。根据病理信息的辨证意义,可将症状区分为必有症、特征症、常见症、一般症、或见症、否定症等。根据证候的不同属性,可拟定各证素所见证候的权重分配,确定各症状对各证型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5.
欲辨证准确,应在熟悉中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遵循以症为据,辨别证素,整合成证名的思维规律。症状规范应明确证、症状、体征、证候等概念,认识中医获取证候的特色,正确诠释、理解症状。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完整、全面、真实、客观,是准确辨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乙型慢重肝中医证候分布及组合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分析及多中心临床调研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总结乙型慢重肝中医证候分布及组合规律。结果乙型慢重肝临床证候较多,基本证候有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热毒炽盛证、肝脾气虚证、肾气虚证5个,核心证候为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热毒炽盛证3证;本病表现为多证相兼,并以六证相兼到九证相兼多见;证候组合具体表现为:热毒瘀血胶着、肝脾肾气阴两虚证,热毒瘀血胶着、肝脾肾气血阴阳俱虚证,湿毒瘀血胶着、肝脾肾气阴或阴阳两虚证。结论乙型慢重肝临床证候较多,存在毒瘀与正虚交织、肝脾肾气血阴阳俱损等复杂病机,且证情严重,治疗上应考虑重病重药,快速截断,多法联用,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17.
“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而提炼出的具体诊断单元,每一证素都有相应的特征证候。通过流行病学、文献资料调查和频权剪叉数据处理,准确地提取出实性证素的特征性证候,明确了各证候对寒、热、湿、痰、气滞、血瘀等常见实性证素判断的权值。  相似文献   

18.
关于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   总被引:65,自引:4,他引:6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医传统思维及临床所见,血瘀证之兼见气虚、气滞、血虚、痰阻和偏寒、偏热等情况,可有不同的中医分型。数十年来,全国各地学者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宏观及微观检查所见,以及活血化瘀方药的反证,血瘀证常与病程短长,病因,病状急、慢性和损伤或手术等不同因素有关,因此可以将血瘀证分为急性血瘀证、慢性血瘀证和前血瘀证(亦有人称潜在血瘀证。指临床症状尚未出现血瘀证的表现,但在血液流变学检查中发现有异常)。从生物流变学角度分析,又有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种种异常表现,而这些异常表现,又常常可以明显地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抑郁症中医证候特征,明确各证候的症状构成,为新药临床试验中中医证候辨证标准中主、次症的确定提供参考,为构建辨证方法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对我院2005年9月至11月间连续就诊的门诊或住院抑郁症患者100例进行中医证候信息采集,并将这些信息统计处理得出抑郁症常见证型及其症状构成。结果抑郁症肝气郁结证的主症为精神抑郁、神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神情淡漠;次症为心悸、叹息、胸闷气短、健忘、悲伤欲哭。同样,肝郁脾虚证的主症为精神抑郁、神疲、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神情淡漠;次症为心悸、胸闷不舒、健忘、悲观、倦怠乏力。两证型的症状积分总分值均在15分到30分之间。结论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得出了此病常见证型的症状构成及各症状的发生率。抑郁症肝气郁结证和肝郁脾虚证这两个最常见的证型中,除存在一些共同具备的症状,如精神抑郁、烦躁、面色异常等,还存在各自证型具有的一些独特症状,肝气郁结证中有急躁易怒、叹息、气短、悲伤欲哭等肝郁症状,而肝郁脾虚证则有乏力等脾虚症状,这些不同症状作为证型的次症构成可能更能体现该证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介绍赵京伟教授从脾胃论治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经验。赵京伟教授认为,脾胃虚损则运化不足,脾 胃枢机不利则五脏受损,脾胃不足则痰瘀内生,蒙蔽清窍,脾胃功能失调是血管性痴呆致病的关键,临床上可 分为脾胃虚衰证、心脾两虚证、脾肾亏虚证、痰蒙清窍证、痰瘀互阻证5 个证型,脾胃虚衰证选用香砂六君 子、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心脾两虚证选用归脾汤、人参养荣汤;脾肾亏虚证选用还少丹;痰蒙清窍证选用 涤痰汤、指迷汤;痰瘀互阻证选用开心散、指迷汤、颠倒木金散、四物汤等合方加减,据证遣方,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