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肿瘤囊内切除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23例。结果21例获手术全切除,2例双侧巨大镰旁及窦旁脑膜瘤因患者年龄大,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先行一侧肿瘤全切除,另一侧肿瘤行二期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平均22个月,除1例患者家属不同意二期手术外,其余病例均恢复正常生活,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及方法,可最大限度地减轻对脑和血管的损伤,避免手术死亡,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 28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12例,Ⅱ级切除16例,无手术后死亡病例。随访0.5~6年,5例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争取SimpsonⅠ级切除是预防脑膜瘤术后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提高镰旁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45例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肿瘤切除程度按S impson分级标准进行判定:45例患者中有42例为Ⅰ~Ⅱ级切除,3例为Ⅲ级切除,无手术死亡。随访6月~5年,全部病人均恢复正常生活,均无复发。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镰旁脑膜瘤时,注意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以及显露和切除肿瘤的技巧,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减少严重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镰旁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回流静脉的保留技巧,以提高保护回流静脉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上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肿瘤进行显微手术切除和传统手术切除中静脉保留的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显微手术治疗22例,其中脑膜瘤15例,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达到1级有12例,2级有3例;胶质瘤7例,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3例,回流静脉均保护完整,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传统手术10例,其中脑膜瘤6例,切除程度达到1级4例,2级2例;胶质瘤大部分切除4例,有2例因术中损伤回流静脉而出现偏瘫、颅高压症状,经积极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经随访半年至3年、生活正常。结果选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上矢状窦镰旁脑肿瘤,能最大限度减轻回流静脉的损伤,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矢状窦旁或跨矢状窦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结合捆绑牵引方法,完整切除巨大脑膜瘤并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和上矢状窦通畅。结果手术治疗直径5—10cm以上脑膜瘤26例,其中Ⅰ级切除20例,Ⅱ级切除5例,Ⅲ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和特殊并发症发生。24例经1—5年随访,无肿瘤复发。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能明显提高手术全切率和减少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防止矢状窦及中央沟静脉损伤,减少脑组织牵拉,保护重要脑功能区和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2例巨大(≥7cm)嗅沟脑膜瘤。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4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10例随访3个月~2年,平均14个月。9例恢复正常生活,1例生活能自理。NRI随访9例,肿瘤无复发。结论利用神经内镜辅助及显微外科技术,采用眶上锁孔入路、对肿瘤进行分块切除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3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切除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矢状窦旁或跨矢状窦手术入路,直视下应用显微手术方法,完整切除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确切保证上矢状窦的通畅。结果 临床上共进行手术38例,其中Ⅰ级切除30例,Ⅱ级切除8例,无手术死亡,无特殊并发症发生。28例经6个月-6年随访,无肿瘤复发。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能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保护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和重要脑功能区,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鞍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报道鞍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采用显微技术治疗24例鞍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按Simpson手术分类:1类2例,2类12例,3类10例。24例患者随访2-10年,生活自理5理,恢复工作19例。结论:对鞍区脑膜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可以避免损伤正常结构前提下尽量切除肿瘤,能大大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对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位于矢状窦旁的27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按Simpson切除标准,Ⅰ级切除18例,Ⅱ级切除7例,Ⅲ级切除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脑膜瘤。术后随访6个月~2 a,其中25例恢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2例遗留轻微偏瘫,随访期内未出现复发病例,患者均基本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能力。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不仅肿瘤全切率高,且重要功能区损伤和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恢复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道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的效果,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并对显微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临床治疗5例中,显微手术全切除2例,1例治愈,随访5年患者生活自理,肿瘤无复发,1例死亡。显微外科手术次全切除加放射治疗3例,存活3例,恢复工作,随访肿瘤无复发。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适合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治疗,放射治疗可提高次全切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32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对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和视神经功能保护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32例,肿瘤全切除31例,其中包括Simpson Ⅰ级全切除20例,SimpsonⅡ级全切除11例,肿瘤次全切除1例.手术后视力改善10例,视力无变化15例,视力变差7例.全切除的病例术后随访14~6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鞍结节脑膜瘤,保护视神经功能和严密的颅底重建,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道嗅沟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嗅沟脑膜瘤21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对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和颅底重建方法进行探讨. 结果 21例脑膜瘤显微手术,Simpson Ⅰ级全切除19例(90.5%),SimpsonⅡ级全切除2例(9.5%).术前视力变差的15例,术后视力改善14例,术后视力无改善1例:术后无脑脊液漏发生,Simpson Ⅰ级全切除的病例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嗅沟脑膜瘤和严密的颅底重建,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内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效果并总结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1月我科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1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嗅沟脑膜瘤3例,窦镰旁脑膜瘤8例,蝶骨嵴脑膜瘤5例,脑室内脑膜瘤3例,大脑凸面脑膜瘤10例,后颅凹脑膜瘤2例;肿瘤直径平均3.5(2~6)cm。结果本组31例手术切除程度分级:SimpsonⅠ级18例(58.06%),SimpsonⅡ级8例(25.81%),SimpsonⅢ级3例(9.68%),SimpsonⅣ/Ⅴ级2例(6.45%);术后功能状态Karnofsky(KPS)评分:100分23例,90分5例,80分2例,70分1例。术后颅内感染4例,予抗生素联合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皆治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并发症。术后一过性视力下降1例,予以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应用后症状消失。29例随访2月~2年,均未见复发。结论术前详细的影像学检查,术中妥善处理受累血管,保护好重要的引流静脉和功能区脑组织是提高颅内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与传统的手术方法比较,显微手术提高了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全切除率。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方法治疗2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按Simpsom切除分级标准Ⅰ级14例,Ⅱ级6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12例经6个月~9年随访,无肿瘤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有效地防止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及其他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提高了肿瘤的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5.
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的技巧。方法应用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32例。利用肿瘤与脑组织之间的蛛网膜界面,囊内或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其他引流静脉和正常脑组织,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17例(53.1%),Ⅱ级切除11例(34.4%),Ⅲ级切除4例(12.5%)。无手术死亡。并发症:脑水肿及梗死2例,予手术减压;10例术后偏瘫加重,其中8例1~6周逐渐恢复,2例一侧肢体不全瘫痪。术后21例随访3个月~5年,2例Ⅱ级切除、2例Ⅲ级切除者术后1~3年复发。结论充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处理矢状窦,避免脑皮质、中央沟静脉和其他引流静脉的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和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蝶骨嵴内侧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蝶骨嵴内侧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蝶骨嵴内侧大型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结果 21例达SimpsonⅠ、Ⅱ级切除,7例达Simpson Ⅲ级切除。术后偏瘫4例,植物生存2例,无死亡。结论 改良的翼点入路适于切除蝶骨嵴内侧大型脑膜瘤,掌握处理侵犯视神经、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的手术技巧是提高肿瘤全切率的关键,但是对于明显侵犯颈内动脉、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的肿瘤尚应考虑姑息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总结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及要点。方法 :经病理检查证实的矢状窦旁脑膜瘤 2 2例 ,男 10例 ,女 12例 ,年龄 2 1~ 68岁 ,平均年龄 42岁。肿瘤位于矢状窦旁左侧 9例 ,右侧 11例 ,同时累及双侧者 2例 ,位于矢状窦前 1/ 3者 4例 ,中 1/ 3者 15例 ,后 1/ 3者 3例。肿瘤大小 3~ 6.8cm。结果 :采用显微手术治疗 ,按Simpson切除分极标准 :Ⅰ级切除 6例 ,Ⅱ级切除 12例 ,Ⅲ级切除 4例 ,无手术死亡及新的神经功能障碍。随访 6月~ 5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损伤小能很好地保留神经功能 ,肿瘤切除可达SimpsonⅠ~Ⅱ级。  相似文献   

18.
上矢状窦旁镰旁中1/3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旁镰旁中1/3脑膜瘤的手术策略,提高肿瘤切除率和手术效果.方法 对5年内手术治疗74例上矢状窦旁镰旁中1/3脑膜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临床、影像学和手术资料,并对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 74例中,SimpsonⅡ级切除67例,Simpson Ⅲ级切除7例,没有SimpsonⅠ级切除.术中所有病例矢状窦及中央沟静脉保护完好,皮层供血血管未损伤.肿瘤囊内分块切除的66例病例(Simpson Ⅱ级切除61例,Simpson Ⅲ级切除5例),术后患者对侧下肢肌力正常或短暂的力弱.肿瘤翻转并分块切除8例病例(Simpson Ⅱ级切除6例,SimpsonⅢ级切除2例),1例对侧下肢完全性瘫痪,7例病例术后患者对侧下肢肌力正常或短暂的力弱.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失访4例,未见肿瘤复发,手术后对侧下肢力弱的病例1个月后功能恢复正常,手术后对侧下肢完全性瘫痪的1例病例6个月后肌力恢复到Ⅳ级.无死亡病例.结论 显微镜下肿瘤分块切除、保护好中央静脉、处理好矢状窦、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肿瘤切除率、保护神经功能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桥小脑角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大型及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切除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桥小脑角大型及巨大型脑膜瘤:其中19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3例采用颞枕开颅乙状窦前入路,4例采用颞枕开颅颞下小脑幕入路,2例采用颞枕开颅与幕上、下联合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22例,全切除率为78.6%。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症状改善者20例,症状基本同术前5例。26例随访6个月至4年,生活自理者23例(88.5%),复发2例(7.7%)。结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应用显微技术妥善处理和保护血管、神经、脑干等,能较理想地切除肿瘤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报道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应用显微手术切除2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决定完整或分块切除,妥善处理供血动脉及受累的矢状窦,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结果 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11例(55%),Ⅱ级切除5例(25%),Ⅲ级切除4例(20%),无手术死亡。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