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葛根素粉针剂引起药物热的发生率,探索葛根素与发热的关系。方法:以使用葛根素粉针剂的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应用丹参注射液、曲克芦丁注射液或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的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发热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不明原因发热发生率为9.4%,对照组为10.6%,相对危险度(RR)为0.88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葛根素导致药物热的发生率不比对照组高。  相似文献   

2.
葛根素注射剂与发热相关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在病例对照研究葛根素注射剂(昔乐林)与发热有相关性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两者的因果联系。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95—1997年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脑血管病病例为调查对象,设立暴露组(使用普乐林)与非暴露组(使用其它药物),调查普乐林致热发生率,统计分析暴露的相对危险度(RR)和特异危险度(AR),揭示普乐林注射液暴露致热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普乐林致热发生率达26.73%,与非暴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RR为6.568,AR达21.47%,而男女性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5)。暴露于普乐林注射液致发热发生率和体温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论:普乐林注射液与不明原因短期发热存在强因果联系,有剂量反应关系,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用药疗程和剂量。  相似文献   

3.
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运景 《中国药房》2006,17(24):1895-1897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1994年~2006年报道的葛根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文献及另手工检索到1994年以前2篇,共计51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药物热是葛根素注射液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与用药量、用药时间有密切关系,其次为药疹、溶血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溶血反应和休克,使用时应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4.
葛根素注射液致发热的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引起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疗程、剂量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1993年6月 ̄1999年12月本院使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568例住院 例,使用自制《葛根素注射液临床使用调查表》进行登记,微机完成数据分析。结果:葛根素注射液所致发热总发生率5.81%,按疗程分为短、中、长三组,发生率分别为1.49%、2.15%,14.29%。长疗程与中、短疗程组的发生率差别极显著(x^2=8.26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评价葛根素注射液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SinoMed,Medline,EMbase,CENTRAL,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葛根素注射液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对葛根素注射液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标准并纳入分析的文献共1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使用葛根素注射液的对照组相比,葛根素注射液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81,95%CI(1.50,5.24),P=0.001]。亚组分析显示:冠心病心绞痛亚组,剂量≥400 mg·d-1亚组、疗程≥14 d亚组中,葛根素注射液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剂量<400 mg·d-1亚组、疗程<14 d亚组、脑梗死亚组、其他疾病亚组中,葛根素注射液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当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且使用剂量≥400 mg·d-1、疗程≥14 d时,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用药安全性,降低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系统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I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Cochrane中心临床对照试验资料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上数据库均检索至2010年12月。获取和评价有关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治疗组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NP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NP方案。并采用RevMan5.0软件对纳入的合格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9个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系统评价,均为7adad评分小于等于3分的低质量研究,共287例患者。5个研究纳入Meta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评分上均优于单纯NP方案组,两组近期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 1.75,95%CI(1.06,2.89),P〈0.05];两组生活质量改善的Kamofsk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8,95%CI(1.43,3.95),P〈0.001]。在安全性方面,运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NP方案时,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单纯运用NP方案,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0.13,0.41),P〈0.00001];两组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32,95%CI(0.18,0.55),P〈0.0001]。结论现有有限证据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优于单纯NP方案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即安全性更好。但由于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评价痰热清注射液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检索维普、中国期刊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有关痰热清的临床研究,根据纳入和剔除标准汇集文献,对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个临床对照研究,不良反应发生率痰热清组(2.54%)低于对照组(4.00%),经齐性检验,Q=17.31(P〉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OR=0.62,95%可信区间为0.36—1.06。结论痰热清注射液的安全性略高于对照组,但痰热清注射液的安全性尚需更多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基于相关系数的C反应蛋白与胆红素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pringerlink、EMbase、Cochrane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1990年1月至2013年7月,查找关于C反应蛋白与胆红素相关性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出相关文献363篇,最终仅纳入质量较高的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与胆红素有一定负相关。结论 C反应蛋白与胆红素存在相关关系,可以作为有限反映慢性血管炎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黄雪融  王希佳  郑荣远  金嵘  张秀华 《医药导报》2008,27(10):1264-1266
目的 采用队列研究调查不同种类葛根素注射剂(天保康和普润注射液)导致发热的发生率, 探讨天保康和普润与发热的相关性, 并比较分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前后上市的不同葛根素注射剂致热发生率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 选择2001年以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温岭医院符合纳入条件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为研究对象, 设立暴露组(使用天保康和普润注射液)与非暴露组(使用其他药物), 分别调查两组的发热发生率, 统计分析暴露的相对危险度(RR)和归因危险度(AR); 分析比较制药生产与质量改进前上市(普乐林)与后上市(天保康和普润)葛根素注射剂发热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 后上市的天保康(6.31%)和普润注射液(5.66%)致热发生率分别与非暴露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 提示天保康和普润注射液与其临床使用中的发热无因果联系. 而天保康和普润注射液与普乐林致热发生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结论 未能证明随后上市的葛根素注射剂——天保康和普润注射液与临床上发热有相关性. 不同年代上市的葛根素注射剂与发热的相关联系不同, 提示药品质量改善可以消除某些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 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葛根素注射液引起发热的临床统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引起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性别、年龄、疗程、剂量间的关系。方法 对 1 996年7月~ 2 0 0 2年 6月在浙江台州地区的 5家医院使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的 3 2 75例住院病例进行统计。结果 使用葛根素注射液引起发热 ,按疗程分为 5 d,1 0 d,1 5 d3组 ,发生率分别为 3 .5 4 % ,6 .1 1 %和 2 2 .87% ,平均发生率为 1 0 .84%。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引起发热主要与疗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
295例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特点.方法:对2005~2009年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收到的295例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葛根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药物热、药疹、溶血及休克等症状,在高剂最(≥400mg/d)及连续用药时更易发生.结论: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用时应高警惕.  相似文献   

12.
赵泽娟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7):37-37,73
目的探讨葛根素和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12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用葛根素注射液4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28d;对照组(60例)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共28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总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全血黏度及红细胞比容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差异不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治疗ACI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汕头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分析ADR发生的因素,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汕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2006~2011年636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36例中药注射剂ADR以一般反应为主(92.46%),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寒战、发热等过敏性反应,大部分ADR对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预后较好;发生ADR药品广泛,涉及51种药物。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及时预后较好,使用不规范可能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监测,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药品说明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检索2000-2009年国内医学期刊,收集葛根素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病例190例,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葛根素注射剂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药疹及溶血等症状,其出现时间多发生在用药1周左右,男性多于女性,46~55岁较多。结论加强了解葛根素注射剂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设计个体化给药,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与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将10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55例,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组49例。两组其他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银杏叶提取物组治疗耳聋总有效率为89.1%,而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杏叶提取物组治疗耳鸣有效率为82.2%,而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组有效率为6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突发性耳聋效果较葛根素注射液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喜炎平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我院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喜炎平注射液致儿童ADR60例,从患儿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及药物过敏史、药品用法用量和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ADR报告中,男24例(40.O%),女36例(60.0%),≤3岁37例(61.7%),未提及药物过敏史者52例(86.7%),50例(83.3%)经静脉给药,54例(90.0%)按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使用,6例(10.0%)超剂量使用,40例(66.7%)ADR发生在用药后15—30min,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20例(33.3%)。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儿童ADR多发生在3岁以下,女性多于男性,与原患疾病无明显关系,多数在静脉给药时发生,多发生在用药后15~30min,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临床应注意合理用药,严格遵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使用,如有ADR发生应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7.
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葛根素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2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6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静脉滴注。结果提示治疗组症状改善率为95.5%。结论葛根素是一种较理想的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9例肾康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或不良事件(ADE)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12年4月中国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肾康注射液的临床研究及ADR/ADE报告,提取纳入文献中ADR/ADE病例原患疾病、性别、年龄及无过敏史情况,肾康注射液用药剂量、溶媒、ADR/ADE出现时间、类型、处理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到162篇文献,其中12篇描述了ADR,本院1例,共有29例肾康注射液ADR/ADE病例;ADR/ADE主要集中于血管刺激症状、全身反应(发热、过敏性休克),无死亡病例;79.31%ADR/ADE病例未按说明书选用溶媒;首次用药者ADR/ADE病例占总ADR/ADE的68.97%。结论:肾康注射液ADR/ADE的发生是由多因素导致,临床使用须以说明书为参照,辨证使用,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禁忌,慎重选用溶媒,临床医生和药师同时应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剂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0.6-0.8ml·kg^-1·d^-1和利巴韦林10ml·kg^-1·d^-1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3-5d;对照组仅应用利巴韦林注射剂10ml.kg-1.d-1静脉滴注,连续3-5d。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并观察2组患儿发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发热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优于单用利巴韦林注射剂,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