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糖尿病小鼠脑内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蓬文  杨芳  盛树力  晋志高  陶之理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62-3463,F003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脑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分布及APPl7肽对其分布的影响,为多肽对糖尿病脑病和A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体质量28—32g,鼠龄8周,共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和APPl7肽治疗组(APPl7peptide+DM组)。用链脲佐菌素诱发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皮下注射APPl7肽(B-淀粉样肽前体蛋白319—335)给予治疗。4周后取脑组织进行IGF-1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糖尿病组IGF-1R阳性反应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等部位,而正常对照组及APPl7肽治疗组仅在皮质、海马可见阳性反应细胞,DM组与C组、APPl7peplide+DM组海马阳性反应细胞数分别为(22.3&;#177;1.7),(14.5&;#177;1.4),(15.2&;#177;1.1)个/10倍物镜。后两组与D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0.1,0.2,p&;lt;0.001)。C组与DM+APPl7ueutide组小鼠海马IGF-1R免疫组化红、绿、蓝像素值分别为86&;#177;8,101&;#177;6,130&;#177;5(F=3.3,0.6,0.5,P&;lt;0.01)和84&;#177;6,102&;#177;6,132&;#177;6(F=1.2,6.0,7.0,P&;lt;0.01),且着色淡。结论:糖尿病小鼠脑内多个区域存在较多的IGF-lR阳性神经元,而APPl7肽能使IGF-IR阳性反应细胞出现的部位和数量正常化。  相似文献   

2.
背景:胰岛素在脑内通过胰岛素受体底物发挥作用,APP17肽有神经营养功能,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受体底物改善胰岛素缺乏引起的糖尿病脑病。目的: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熏观察APP17肽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宣武医院脑老化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3-09/10在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及宣武医院脑老化研究室完成,选择雄性昆明小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APP17肽治疗组3组,每组6只。方法:①糖尿病组和APP17肽治疗组小鼠按200mg/kg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熏3d后测尾部非禁食血糖熏大于15mmol/L者被认为糖尿病模型建立。②APP17肽治疗组于糖尿病造模2周后皮下注射APP17肽熏每次0.35μg/只熏1次/d熏共注射2周。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干预。③给链脲佐菌素4周后熏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胰岛素受体底物1免疫组化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脑胰岛素受体底物1阳性细胞形态及分布。结果:18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组胰岛素受体底物1阳性反应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等部位熏而正常对照组及APP17肽治疗组仅在皮质、海马见有阳性反应细胞熏且着色淡。②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及APP17肽治疗组脑海马胰岛素受体底物1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细胞数分别为(28.7±1.5),(9.2±1.5),(10.1±1.4)个/10倍物镜,糖尿病组高于其他两组(P<0.001)。结论:糖尿病小鼠脑内多个区域的神经元存在较多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阳性细胞熏APP17肽能使胰岛素受体底物1阳性反应细胞出现的部位和数量正常化熏从而改善糖尿病小鼠海马神经元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3.
背景:胰岛素在脑内通过胰岛素受体底物发挥作用,APP17肽有神经营养功能,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受体底物改善胰岛素缺乏引起的糖尿病脑病。 目的: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观察APP17肽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宣武医院脑老化研究室。 材料:实验于2003-09/10在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及宣武医院脑老化研究室完成,选择雄性昆明小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APP17肽治疗组3组,每组6只。 方法:①糖尿病组和APP17肽治疗组小鼠按200mg/kg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d后测尾部非禁食血糖,大于15mmol/L者被认为糖尿病模型建立。②APP17肽治疗组于糖尿病造模2周后皮下注射APP17肽,每次0.35μg/只,1次/d,共注射2周。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干预。③给链脲佐菌素4周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胰岛素受体底物1免疫组化染色。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脑胰岛素受体底物1阳性细胞形态及分布。 结果:18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组胰岛素受体底物1阳性反应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等部位,而正常对照组及APP17肽治疗组仅在皮质、海马见有阳性反应细胞,且着色淡。②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及APP17肽治疗组脑海马胰岛素受体底物1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细胞数分别为(28.7&;#177;1.5),(9.2&;#177;1.5),(10.1&;#177;1.4)个/10倍物镜,糖尿病组高于其他两组(P〈0.001)。 结论:糖尿病小鼠脑内多个区域的神经元存在较多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阳性细胞,APP17肽能使胰岛素受体底物1阳性反应细胞出现的部位和数量正常化,从而改善糖尿病小鼠海马神经元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APP17肽对D-半乳糖脑病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APP17肽对脑老化的临床治疗意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6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D-半乳糖对照组(D组)、APP17肽治疗组(P组),每组动物22只。用D-半乳糖制备脑老化模型,并皮下注射APP17肽对D-半乳糖脑老化小鼠进行治疗,3个月后取脑组织做Bcl-2,Bax,CREB,Akt,AI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D-半乳糖脑病小鼠海马内Bax,AIF阳性反应神经元细胞数目多,细胞计数与C组及P组有显著性差异;胞质与突起深染,而正常小鼠及APP17肽保护的D-半乳糖小鼠海马阳性细胞数目少,染色淡;D-半乳糖小鼠海马内Bcl-2,CREB(cAMP反应结合蛋白),AKt阳性细胞数目少,染色淡,细胞计数与C组及P组有显著性差异;而正常小鼠及APP17肽保护的D-半乳糖小鼠海马阳性反应神经元细胞数目多,胞质与突起深染。结论促进凋亡的Bax,AIF(凋亡诱导因子)在D-半乳糖小鼠海马表达增加;与凋亡呈负相关的Bcl-2,CREB,Akt在D-半乳糖小鼠海马表达降低APP17肽能影响D-半乳糖脑病小鼠脑内Bcl-2,Bax,CREB,Akt,AIF的表达,使之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患者脑海马硬化细胞脱失的亚群特点及影响海马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1-10/2003-03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颞叶癫痫患者15例为观察对象,其中8例海马硬化,7例非海马硬化,手术切除致痫灶,观察两患者组海马病理改变,以正常解剖海马为对照。比较两组手术前临床因素,并分析各临床因素(静止期、病程和最初突发损伤年龄)与海马硬化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CA1区锥体细胞数:海马硬化组少于非海马硬化组,两组均少于对照组(6.85±2.68),(11.20±6.31),(24.30±2.21)个,F=59.794,P<0.001。②CA3区锥体细胞数:海马硬化组少于非海马硬化组,两组均少于对照组(6.38±2.70),(15.74±6.93),(28.20±1.81)个,F=91.440,P<0.001。③齿状回颗粒细胞数:海马硬化组少于非海马硬化组,两组均少于对照组(38.35±17.93),(100.03±67.77),(181.09±10.00)个,F=45.268,P<0.001。④门区神经元数量:海马硬化组少于非海马硬化组和对照组,后两组无差异(50.08±11.18),(86.60±23.99),(96.50±4.20),P<0.001。⑤齿状回颗粒细胞,门区神经元数量与最初的突发脑损伤发生年龄呈正相关(r=0.758,P=0.001;r=0.825,P<0.001)。结论:颞叶癫痫患者脑海马结构主要细胞脱失,门区神经元脱失是脑海马硬化的主要特点。脑海马硬化的形成与齿状回关系更为密切。生命早期突发脑损伤是脑海马硬化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6.
背景: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是痴呆的一个因素,国外学者研究发现APP17肽对其可能产生影响。目的:观察注射APP17肽后糖尿病小鼠Tau蛋白Ser202/Thr205磷酸化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老化研究室。材料:实验在首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北京市宣武医院脑老化研究室完成。选用8周龄雄性昆明小鼠18只,体质量28~32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糖尿病组,APP17肽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方法:用链脲佐菌素选择性地破坏胰岛β-细胞,诱发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皮下注射APP17肽给予治疗。4周后取脑组织进行AT-8(抗Ser202/Thr205特异单抗)免疫组化染色。主要观察指标:①形态学观察。②AT-8分布。③免疫组化染色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组AT-8阳性反应细胞广泛分布于压后颗粒皮层、海马、丘脑、下丘脑等部位,而对照组及APP17肽治疗组仅在压后颗粒皮层、海马可见阳性反应细胞,且着色淡。结论:糖尿病脑内多个区域的神经元可能存在较多的AT-8阳性细胞,而APP17肽可能使AT-8阳性反应细胞出现的部位和数量正常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DM)合并脑梗死(CI)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变化,探讨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2000-03/2001-12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DM患者86例,根据有无脑梗死及脑动脉硬化将患者分为DM合并脑梗死(DM+CI)组36例、无脑梗死的DM合并脑动脉硬化(DM+CA)组22例、DM无并发症(SDM)组28例,DM+CI组根据病情程度有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选择18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患者及对照组血浆ET和CG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DM+CI组病程3d内血浆ET犤(99±26)ng/L犦高于病程15~20d者犤(64±19)ng/L犦、DM+CA组犤(64±15)ng/L犦及SDM组犤(56±14)ng/L犦和正常对照组犤(46±13)ng/L犦(t=3.77~10.08,P均<0.01);DM+CI组病程15~20d者与DM+CA组血浆E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均高于SDM组及正常对照组(t=2.07~4.58,P<0.05或P<0.01);SDM组血浆ET亦较正常对照组升高(t=2.72,P<0.01)。DM+CI组病程3d内、DM+CI组病程15~20d、DM+CA组和SDM组血浆CGRP(ng/L)分别为(99±34),(71±20),(69±22),(76±18),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23±26)(t=2.69~8.35,P均<0.01);DM+CI组病程3d内血浆CGRP高于病程15~20d者及DM+CA组和SDM组(t=3.32  相似文献   

8.
APP17肽对D-半乳糖脑老化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APP17肽对D-半乳糖脑病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APP17肽对脑老化的临床治疗意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6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D-半乳糖对照组(D组)、APP17肽治疗组(P组),每组动物22只。用D-半乳糖制备脑老化模型,并皮下注射APE,17肽对D-半乳糖脑老化小鼠进行治疗,3个月后取脑组织做Bcl-2,Bax,CREB,Akt,AI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D-半乳糖脑病小鼠海马内Bax,AIF阳性反应神经元细胞数目多,细胞计数与C组及P组有显著性差异;胞质与突起深染,而正常小鼠及APt,17肽保护的D-半乳糖小鼠海马阳性细胞数目少,染色淡;D-半乳糖小鼠海马内Bct-2,CREB(cAMP反应结合蛋白),AKt阳性细胞数目少,染色淡,细胞计数与C组及P组有显著性差异;而正常小鼠及APP17肽保护的D-半乳糖小鼠海马阳性反应神经元细胞数目多,胞质与突起深染。结论 促进凋亡的Bax,AIF(凋亡诱导因子)在D-半乳糖小鼠海马表达增加;与凋亡呈负相关的Bct-2,CREB,Akt在D-半乳糖小鼠海马表达降低APP17肽能影响D-半乳糖脑病小鼠脑内Bcl-2,Bax.CREB,Akt,AIF的表达,使之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样精神与行为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为其治疗途径提供新思路。方法:将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组为海马阈下电刺激组(SE,n=32)、海马电极埋植对照组(CE,n=32)和正常对照组(NC,n=8),利用频率25Hz、波宽1ms、串长10s、串隔7min、强度100μA的恒流、单脉冲电流,反复惊厥阈下电刺激海马,并定量检测了实验动物海马组织匀浆及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改变。结果:电刺激停止后12h阈下刺激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Na+-K+-ATP酶活性即明显下降为(0.56±0.15)mmol/(kg·s),(F=4.348,P<0.01),48h为(0.61±0.17)mmol/(kg·s),(P<0.05)仍显著低于NC组(0.84±0.22)mmol/(kg·s);24h线粒体Ca2+-ATP酶活性亦明显降低为(0.53±0.14)mmol/(kg·s),(F=4.999,<0.05,72h为(0.60±0.16)mmol/(kg·s)仍显著低于NC组(0.83±0.22)mmol/(kg·s)。结论:海马组织,特别是海马细胞线粒体钠钾泵与钙泵功能受损,在实验动物长时程PTSD样情感行为异常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意义。++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皮素- 3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糖尿病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 66只成年雄性昆明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5组单纯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组 (n=6),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 diatetes mellitus/ischemia-reperfusion,DM/IR)组( n=24),脑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IR)组( n=24),假手术组( n=6),正常对照组( n=6).分别取小鼠额顶叶皮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内皮素- 3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 结果对照组小鼠额叶、顶叶皮质Ⅲ-Ⅵ层可见少量内皮素- 3、 GFAP阳性细胞散在分布 ;糖尿病组内皮素- 3阳性神经元( 3 d时 IR, DM/IR组 75± 6, 96± 70)及 GFAP阳性细胞数( 3 d时 IR, DM/IR组 687± 17, 702± 35)均比对照组(内皮素- 3 28± 9; GFAP 183± 11)明显增多 (P< 0.01). 结论糖尿病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重要因素之一;内皮素- 3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能是糖尿病小鼠神经细胞损伤加重恶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背景:D-半乳糖衰老模型具有与人类自然衰老相类似的生化改变,蛋白磷酸酯酶1在D-半乳糖脑老化小鼠表达降低是否与脑老化过程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APP17肽及救脑益智胶囊水提液对D-半乳糖脑老化小鼠海马蛋白磷酸酯酶1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和宣武医院脑老化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3-07/2004-07在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雄性昆明小鼠40只。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方法: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D-半乳糖对照组、APP17肽治疗组、中药小剂量治疗组、中药大剂量治疗组,每组动物8只。脑老化小鼠模型D-半乳糖组,APP17肽治疗组,中药小剂量治疗组,中药大剂量治疗组4组每日皮下注射半乳糖50mg/kg体质量,同时在APP17肽治疗组皮下注射APP17肽,每次每只小鼠注射含APP17肽0.35μg的生理盐水0.1mL,1次/d,连续注射3个月。中药治疗组分别给予0.3g/kg和1.0g/kg的救脑益智水提液(由北京朝阳门医院和山西曲沃传统医学研究所研制,其主要成分有:党参、白术、龟甲、穿山甲等)灌胃,1次/d。两个对照组每天注射和灌注等量的生理盐水,3个月后取脑组织做蛋白磷酸酯酶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动物海马蛋白磷酸酯酶1的表达。结果:4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D-半乳糖小鼠和大剂量救脑益智胶囊水提液治疗组小鼠海马蛋白磷酸酯酶1阳性细胞数目少,染色淡;正常小鼠、APP17肽保护和救脑益智胶囊水提液小剂量治疗的D-半乳糖小鼠海马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多,胞浆与突起深染。结论:抑制凋亡的蛋白磷酸酯酶1在D-半乳糖小鼠海马表达降低。APP17肽和小剂量救脑益智胶囊水提液治疗能影响D-半乳糖脑病小鼠脑内蛋白磷酸酯酶1的表达,使之接近正常。而大剂量救脑益智胶囊水提液治疗无此作用,其量效关系特点还需要进一步考察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大鼠海马神经元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磷酸化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ion of cAMP respou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表达的变化,以及APP17肽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实验地点在宣武医院神经变性病学重点实验室.雄性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3组,每组7只:假手术对照组(A组)、心肺复苏组(B组)、心肺复苏+APP17肽组(C组).自主呼吸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标准为心电图出现正常的QRS波群,心室内压≥60 mmHg,持续10 min以上;夹闭气管制作大鼠心跳呼吸停止模型,行心肺复苏.当大鼠出现ROSC时,复苏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APP17肽组静脉注射APP17肽10μg·(300 g)~(-1).对照组行假手术,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生命体征至2 h,断头取脑,行冰冻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3组大鼠复苏2 h后海马神经元PI3K,PKB,p-CREB表达情况;三组中各取1只大鼠于ROSC后2 h,分离海马;应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海马神经元PKB,p-CREB蛋白含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免疫组化法显示:B组PI3K阳性细胞表达为(2.75±1.80),略高于A组(2.53±1.5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C组为(5.85±2.83),较B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PKB和p-CREB阳性细胞分别较A组明显减少[(2.45±1.36)vs.(5.22±2.50),(P<0.05);(2.41±1.11)vs.(8.31±3.02),P<0.01];C组PKB和p-CREB阳性细胞分别较B组增高[(9.66±4.32)vs.(2.45±1.36),P<0.01;(14.18±3.96)vs.(2.41±1.11),P<0.01].Western-blot法测定PKB,p-CREB蛋白含量B组较A组明显减少;C组较B组明显增加.结论 心肺复苏大鼠ROSC 2 h海马神经元PKB,p-CREB表达降低,APP17肽能恢复神经元PI3K,PKB,p-CREB的表达,对心肺复苏后海马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糖尿病大鼠存在学习和记忆障碍,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具有改善这一行为的作用.糖尿病是否通过影响海马区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及凋亡导致学习和记忆障碍以及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的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和凋亡以及β淀粉样肽前体蛋白干预对其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脑老化研究实验室和河北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材料实验中指标测定部分于2002-05/2002-08在解放军总医院仪器测试中心完成.动物造模及干预阶段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动物室完成.选用Wistar雄性大鼠18只.将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治疗组,每组6只.方法①糖尿病模型组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治疗组大鼠禁食12 h后用pH值4.4链脲佐菌素按60mg/kg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模型.3 d后测尾静脉血糖>15 mmol/L为造模成功.正常对照组大鼠不造模.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治疗组于背部皮下注射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3.4μg/只,每周3次,共10周.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相同部位注射,每周3次,共10周.②满10周时,将大鼠麻醉,断头取脑后冰浴下取海马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线粒体膜电位特异性荧光探针JC-1标记线粒体及Annexin-V-FITC&PI双染色技术,进行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凋亡发生率.③数据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海马单细胞凋亡率比较结果.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大鼠18只,每组6只.①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糖尿病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51.91±53.36),(809.88±82.41)道,P<0.01],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治疗组高于糖尿病模型组[(705.99±89.92)道,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146).②海马单细胞凋亡率糖尿病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治疗组[(5.32±1.37)%,(1.03±0.55)%,(2.80±0.92)%,P<0.01,0.05].结论海马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细胞的凋亡可能参与糖尿病脑病的发生发展;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具有改善这一病理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灌注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 (2DM )病人 ,及 2DM伴高血压病人脑血流的灌注特点。方法 用 99mTc ECD对 71例临床诊断为 2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脑SPECT显像。同时观察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的变化 ,并用APP17肽加以干涉。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脑颞叶、额叶皮层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稀疏区及缺损区 ,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更为明显。糖尿病大鼠颞叶、顶叶血流灌注减少 ,而用APP17肽干涉的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灌注有所改善。结论 在老年 2DM病人中 ,尽管尚未出现脑出血及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 ,但已有脑血流灌注减少 ,脑SPECT的检查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防治起到了敲响警钟的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提示APP17肽对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灌注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老年斑是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以β-淀粉样肽(β-Amyloid,Aβ)沉积为核心,Aβ的神经元毒性定位于Aβ25-35.Aβ前体蛋白(β-amyloid protein precursor,APP)中319-335肽段即APP17肽(APP17-mer peptide),具有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目的通过观察APP17肽对Aβ引起神经毒性作用的影响,进一步证实此肽的神经营养作用,并为阐明AD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设计标准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研究的地点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生化研究室.SY5Y细胞株由瑞典卡罗琳斯卡研究所赠送,APP17肽和Aβ25-35由本室用固相法合成,高效液相纯化.方法固相法合成APP17肽、Aβ25-35,高效液相纯化,以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Y5Y为细胞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Aβ25-35 10μmol/L损伤组和Aβ25-35 10μmol/L加APP17肽10 μmol/L保护组.以细胞计数、噻唑蓝代谢率、乳酸脱氢酶漏出率、细胞轴突长度、胞体面积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浓度为观察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β25-35损伤组轴突长度(35.74±16.25)和胞体面积(495.92±87.68)均缩小,细胞计数接种后第6天[(8.39±1.31)×107 L-1]减少,噻唑蓝代谢率降低,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升高,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而加入APP17肽保护后,可使上述指标恢复或接近正常. 结论APP17肽具有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可减轻Aβ引起的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6.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大多主要集中在淀粉样β蛋白和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但是对白质损害研究却鲜有报道.目的:观察APP/PS1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动物模型前联合病理改变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组织学改变为依据,分组对照观察,于2007-09/2008-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雌性转基因APP/PS1小鼠(表达人突变的PS1(M1146L)基因和APP(KM670/671NL,V7171)基因,对照组老鼠选用的是没有淀粉样蛋白沉积的雌性PS1小鼠.分为年轻组(2月龄,包括8只APP/PS1,7只PS1)和老年组(24月龄,包括6只APP/PS1,7只PS1).方法:利用刚果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该AD转基因模型脑内淀粉样改变;采用氯化金髓鞘染色方法和轴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利用吸光度方法对前联合轴突密度和髓鞘化程度的染色进行相对吸光度定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内和细胞外淀粉样β蛋白的染色.②在冠状位前联合的平均面积大小测量.③前联合处轴突密度和髓鞘化程度定量相对吸光度值.结果:在老年组APP/PS1小鼠,大量的刚果红阳性染色出现在皮质,海马以及丘脑,前联合也出现阳性染色;细胞内淀粉样β蛋白仅出现在年轻组APP/PS1的皮质结构中.在老年组PS1组小鼠,前联合的表面积大小比年轻组PS1和老年组APP/PS1组小鼠都有显著的增长.老年组包括APP/PS1和PS1组轴突的染色都有显著的下降,髓鞘化程度比年轻组有增高趋势.不同表型分析显示,轴突密度和髓鞘化程度在年轻组APP/PS1和PS1组相当;老年APP/PS1组轴突密度比PS1组有显著的下降,老年组APP/PS1小鼠髓鞘化程度与PS1无显著差别.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APP/PS1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模型前联合存在着轴突的丢失,髓鞘相对保持完整.淀粉样β蛋白对轴突有直接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