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添文  李倩  杨小波 《新中医》2016,48(2):222-225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诊疗模式及辨治思路,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为关键词并限定:2005-2014,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选取中医药治疗IBS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结果:共获取110篇目标文献,涉及腹泻型IBS(D-IBS)者79篇,便秘型IBS(C-IBS)者14篇,未分亚型者17篇。目前对IBS的诊治有辨病治疗和病证结合治疗两种模式。D-IBS及未分亚型者辨病论治以肝郁脾虚为病机者居多,病证结合论治以肝郁脾虚证多见,治疗上均主要以痛泻要方为基础方加减。C-IBS病机、证型、方药各异。结论: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D-IBS。基于本研究,建议治疗上对D-IBS采用辨病治疗模式,以痛泻要方或其加减方制成中成药运用于一般临床情况,以便中为西用;对少数其他证型及特殊情况则采用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以提高诊疗效率;研究设计上,针对无论何种辨治均会出现有效及无效个体的问题,建议开展全要素嵌入式随机对照试验,优化适应症,以提高研究效能。  相似文献   

2.
张映春 《新中医》2016,48(7):212-214
目的:观察辨证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480例遵循患者意愿按照1∶1分为2组各2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治疗组辨证分型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溃疡期改善、疼痛指数、单项证候积分、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及安全性。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7.92%,对照组85.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伴随症状改善明显,患者情况优于对照组,单项证候积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溃疡期改善、疼痛指数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虚实两端,久病则表现为本虚标实,结合辨证论治理论进行清热散寒、益气养阴、祛湿化瘀等治疗,有效去除病因,调理脏腑,促进预后,亦展现辨病、辨证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正>李长生主任医师系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科技创新人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脑病)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痴呆病协作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李老师在学术上主张中西医结合,强调参西而不离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证中遵循"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病证结合、辨证施治"的诊疗模式。四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李老师对脑血管病的辨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制了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方剂益智汤。笔者  相似文献   

4.
浅谈近代中医辨治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三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5.
米子良名中医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认为辨证中应注意抓主症、辨病位和病性、注意证型联系、证外之证,辨静态证应守法,辨动态证须圆活,辨错杂证宜调平,还要注意隐症、有效证、无效证、加重证;论治应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汤证论治、"病因+病位+症状"三位一体、辨现代病、辨症状用药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正俞承烈是浙江省余姚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浙东名医范文虎第四代传人,浙江省基层名中医,第一批宁波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俞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熟谙经典,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外妇儿各科均有涉及,尤其是在用经方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跟随俞老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其用经方诊治虚实夹杂型痞满的临床经验简介如下。1辨证论治对痞满的认识,俞老师推崇《景岳全书·痞满》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舌诊是中医望诊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医者临证体悟不同。江苏省名中医朱建华教授,从医四十余载,临证殊重舌象,长于紧扣舌象,察辨病机,多能辨中肯綮,应手瘥疾。胆囊炎治以清利肝胆是世医辨治胆病之常法,本文围绕朱师"以舌辨胆,鉴舌治胆"之临证思路,选取"寒湿内阻"及"气滞瘀血为主合并湿热"胆病验案两则,旨在从"借鉴舌象"切入,促进中医辨证具体化,为打破固囿,提高胆病中医辨治疗效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但临床中还包括"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辨证、辨病和辨症历来是互为补充的完整理论体系,文章指出中医临证完整的诊疗体系应是辨证、辨病与辨症的有机融合,应准确运用三辨诊疗体系——"辨病为先,辨证为主,参合症状,立法制方"。  相似文献   

9.
张惠敏  王东坡  靳琦  倪诚 《中医药通报》2012,2(4):14-16, 22
本文主要介绍王琦教授治疗疑难病证的"辨体-辨病-辨证"临证模式和主病主方,深研中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以及借鉴现代医学,拓展中医诊疗的临证思路,希望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熊润 《新中医》2016,48(6):217-218
<正>吕美农主任中医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名中医。在中医内科、妇科临床工作50余年中,对多种疾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证思路和治疗方法。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获益良多,现将其治疗不寐的经验总结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徐叶峰  刘云霞  陈婧  杨洁文 《新中医》2016,48(6):212-213
正刘云霞主任中医师系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杭州市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对骨肉瘤、胃癌、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尤其在抗肿瘤复发转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恶性程度极高~[1],肺转移是导致治疗失败及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武风 《湖北中医杂志》2003,25(11):21-21
1 中风病的辨病与分期治疗中风 ,宜辨病分期 ,分类辨证。辨中风可分为 :中风总病名→子病名→病期→证类→证名。所谓辨病是指辨中医中风之病名如大厥 ;或西医病名 ,如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病期包括急性期、恢复期与后遗症期。证类指中经络与中脏腑。证名即证型 ,如络脉空虚  相似文献   

13.
王焕禄临证辨治冠心病时,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识证。采取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冠心病不同于胸痹,病机不能简单概括为"阳微阴弦",从中医学角度结合现代医学认识考虑"心之气阳虚衰、瘀血阻滞经脉"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法,并注重冠心病的调神治疗。  相似文献   

14.
宋成鑫 《吉林中医药》2012,32(9):879-880
徐力教授辨治恶性肿瘤提倡分阶段和辨病辨证结合治疗.因围放化疗期、维持治疗期、姑息治疗期3个阶段在中医病机特点、处方用药上明显不同,准确辨析方能提高疗效.更因肿瘤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手段,深知现代医学知识,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提高疗效.辨病:辨病位、病理类型、免疫组化,辨证:辨总证、主证、兼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层层递进,建立完善的恶性肿瘤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15.
康富文 《新中医》2016,48(7):52-54
目的:观察中医辨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1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展开研究,均在常规西医疗法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观察患者的安全性指标,如血压、心率、肝肾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等;疗效性指标,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医主症积分与次症积分的变化。结果:216例患者中,治愈118例(54.63%),显效52例(24.07%),有效36例(16.67%),无效10例(4.63%),总有效率为95.37%。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血压、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偶见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未进行干预均可自行好转,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主症咳嗽、咯痰、痰色质、喘息、肺部听诊与次症恶寒、鼻塞及发热的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结论: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从整体观出发,结合辨证分型治疗,诸药配伍可强化药效,引药直达病灶,显著缓解中医证候和体征,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当代中医宏观辨证结合消化内镜下微观辨病,在诊断、治疗方面愈加成熟与完善,本文从“辨寒热虚实”“辨在气在血”“治疗重在调畅气机”“临床辨证分型”及“验案举例”等方面阐述张永康主任治疗胃脘痛的辨证思维方法及临床用药体会、药后调护等,旨在继承与发扬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学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或组织作用减弱导致的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为甲减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方法。"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是基于体病相关与体质可调理论的基础上,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应用于临床的中医诊疗方式。本文系统整理魏军平教授运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诊断及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的经验,主张临证时首先辨病确定其中西医病名,其次辨体预估疾病发展方向,然后辨证确立具体证型。治疗方面,注重在准确辨病的基础上,在甲减症状及体征明显的阶段以辨证论治为主兼以调体,症状基本缓解后转以调理偏颇体质为主,从而达到改善症状、调整体质进而防治甲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每逢提到辨病与辨证,就意味着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这几乎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的专用词.其实,中医历来就很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尽管中西医所说的病和证,有的能吻合,有的不能吻合,既使吻合的,其内容亦未必完全一样,况且中医所说的病,往往又是西医所说的证.再就中医而论,有的既是病又是证.但这都不影响中西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各自发展及中西医结合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马风全  朱淑惠 《新中医》2016,48(6):265-266
正血从大便而出谓之"便血",血之出处有在上在下之分,现代医学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及下消化道出血,中医学谓之远血及近血。仲景首创吐血、便血辨证论治体系,其《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专篇论述,奠定了论治消化道出血的基础,加之散在于其他杂病的消化道出血诊治的论述,形成了仲景消化道出血学术理论。在临床运用仲景经方治疗便血病症常可取得满意疗效,简列方证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张良英是云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中医,全国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第二、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于医林五十余载,博采众长,尤其对不孕症等疑难病症有较深的研究。现将张教授治疗不孕症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学术观点不孕症原因复杂,张教授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根据月经、带下及全身证候综合分析,临证首先明确病因,分析病位,辨其虚实,身心兼顾,内外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