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主题是:虚实.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此仲景不言之义.不是说外感病不辨虚实阴阳,内伤病不辨表里寒热,而是说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2.
蒲辅周溯源内难,师承仲景,博采历代各家学说,治学特点是勤、恒、严、用.精于内科,尤擅温病,以善治急性热病著称.提出内伤杂病重在辨虚实寒热;外感时病重在辨表里寒热,从而使八纲具体化.蒲老处方全面、灵活,轻灵纯正,看似平淡,恰到好处,经方时方并重,温补、清泻咸宜.主张汲收现代科学知识,充实、发展中国医药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中药寒热配伍的特色进行分析探索,发现中药寒热配伍法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特色配伍方法,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双向调节,平衡协调作用,临床应用在以中药寒热配伍为基本法则的同时,要进一步辨量、辨性、辨位、辨势,兼顾标本,综合论治。  相似文献   

4.
正陆为民主任中医师在临床应用乌梅丸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其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创新应用,创新性地提出应根据整体"三辨"原则:一辨寒热错杂;二辨病位肝(肾);三辨灵活化裁,即辨病、辨位、辨证,灵活进行乌梅丸临床应用,运用苦降辛开,少佐微酸,疏肝调气之法治疗厥阴肝经寒热错杂之证。其认为厥阴病的实质是寒热错杂,由于个体差异,可出现腹泻、反酸、失眠等多种不同症状。现举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经方辨证纲领发展史着眼,参考若干先秦至汉唐的医学文献,系统阐述了经方辨证纲领发展由神农时代的寒热为纲,再到扁鹊仓公时代的虽着重寒热之辨但表里概念始萌,最后到仲景时代的表里成为辨证核心要素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辨寒热与辨表里的各自特点,阐述了辨表里在半表里分类、疾病诊断、预后判断、治则优化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多维度...  相似文献   

6.
总结杨进教授辨季节、辨痰、辨喉痒、辨寒热、辨喘及辨病程的六步辨治咳嗽经验,并附验案两则,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7.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脾胃寒热夹虚证的重要基础方,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衍生方的运用贵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本文通过思考与探索运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衍生方的思路与方法,探讨其衍生方辨治寒热夹杂心下痞满、寒热夹杂心下痞胁下水气、寒热夹杂心下痞硬或狐、寒热夹杂腹痛呕吐、寒热夹杂久泻或蛔厥等疾病。  相似文献   

8.
总结杨进教授辨季节、辨痰、辨喉痒、辨寒热、辨喘及辨病程的六步辨治咳嗽经验,并附验案两则,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宜健 《河南中医》2011,31(5):448-449
临床辨治"气上冲"证按八纲辨证之表里、寒热、阴阳、虚实进行归纳分类,首辨表里,再分寒热,其次区别阴虚阳虚,最后鉴别心阳虚或脾阳虚.  相似文献   

10.
刘鸿恩,清代河南医家,著有《医门八法》流传。他在书中提出辨病应以"表里、虚实、寒热、阴阳"为主,在"八法"的辨病基础上,强调"虚、实"为要,并特别关注对"虚"的辨病。他认为"虚"指的是机体多因气血亏耗波及五脏,致使五脏"藏"的功能受到影响后,内伤杂病多以"虚"为外在表现,并于此提出"五脏皆无实证"的立论。故他在论述疾病上多着眼于从五脏的整体功能考虑,重视补"虚"。关于他辨病重"虚"的思路,通过研习其著作发现来源有二:一是基于《内经》中五脏主"藏",失"藏"多"虚"的观点;二是清朝年间医家治肝多从肝的整体功能出发,多滋阴养肝。  相似文献   

11.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7,16(1):10-12
半夏泻心汤合方思路包括辨治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肝病证相兼如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肝寒证相兼、与肝湿热证相兼、与肝气郁滞证相兼、与肝瘀血证相兼,脾胃寒热夹杂证与心病证相兼如与心气郁证相兼、与瘀阻心脉证相兼、与痰阻心窍证相兼,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肺病证相兼如与肺寒证相兼、与肺热证相兼、与肺阴虚证相兼。解读案例如半夏泻心汤与百合地黄汤合方加味辨治慢性胃炎、糖尿病,半夏泻心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方加味辨治慢性胃炎、抑郁症,半夏泻心汤与小青龙汤合方加味辨治慢性红斑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半夏泻心汤与栀子柏皮汤合方加味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2.
田旭东主任医师认为口疮的病机主要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寒热错杂,辨治宜平调寒热、调理脾胃气机升降,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田老师善用经验药对“升麻、皂角刺、川牛膝”,方中升麻可升提脾之清阳,怀牛膝其性趋下,引火下行,皂角刺可驱邪外出,在临床辨治中每获良效。介绍田旭东主任医师辨治口疮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从3个方面阐述了类风湿关节炎寒热错杂证的证治思路。认为寒热并调是主要治疗原则;温经散寒、养阴清热、祛风除湿通络是具体方法;辨位、辨性、辨量、辨势、兼顾标本、综合论治贯穿证治的全过程。从治则、治法、方药、增效、防变等方面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巧妙运用寒热并用之法,其通过辨寒热部位、寒热主次等,或施以表里双解,或和解中焦,或清上温下,或阴阳双补,从多方面给后学树立了寒热并用之典范。《伤寒论》中涉及寒热并用方剂很多,其辨证用药及煎服方法的辨证准确而精妙,体现了仲师辨证论治的严谨与灵活性。作者反复研读而略有感悟,遂不揣鄙陋,选取《伤寒论》中部分寒热并用的经典方,从其辨治和煎服方法等5个方面对其寒热并用法的运用特点进行归纳及论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胃脘痛临床极为常见,笔者依据古人"中焦为衡,非平不安"为理论根据,按照先辨虚实,次辨寒热的方法,以虚实为纲、寒热为目的思路进行辨证施治,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概述了辨“寒、热”在六经辨证中的重要意义,然后从寒热的不同征象进行了临证分析,从而论述了辨“寒、热”是运用六经辨证的要领。“寒”和“热”的不同典型症状,是六经病变过程中的主要表现,疾病寒热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清初名医李用粹在《旧德堂医案》中多角度辨治癫狂独具特色,即:临证首重辨脉,辨癫、痿异病同治,辨寒热虚实真假、转化治癫狂,辨痰火、气血治癫狂及幻觉,辨三阳经治狂,辨卫气营血治狂,辨先后天调理收功。  相似文献   

18.
总结和阐释《中藏经》首创之脏腑辨证八纲“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其诊断思想析为:基本观点是天人相应,生理观点是阴阳平衡,病机观点是阴阳否格,辨证要旨是判定顺逆、决断生死,辨证依据是形证脉气,辨证纲领是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其诊断内容归结为:以面色、身形、脉象、主诉辨虚实寒热,以五色、五脉、时气三者相应与否辨生死逆顺。此八纲以“虚实寒热”辨病机定性,以“生死逆顺”辨病势预后。  相似文献   

19.
以刘渡舟教授创制的柴胡鳖甲汤为基础方,化裁拟定新修柴胡鳖甲汤。提出肝硬化辨治可分三期,即肝硬化前期积之将成,肝硬化中期积之已成,肝硬化后期变证已现。临证谨守病机,辨此三期中脏腑、气血、虚实、寒热之偏重,以新修柴胡鳖甲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肝硬化前期治以活血化瘀、清利湿热,同时根据病因不同灵活加减;中期治以软坚散结、化瘀清热,兼以健脾补肾;后期正气衰败,病重邪盛,治以扶正补虚、缓攻渐消,同时根据变证表现不同分别加用利水、止血、泄浊、开窍药组以治其标。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寒热症状的辨析精细入微,洵为后学楷模。现略谈寒热症状的辨析在伤寒六经辨证中的指导意义。一、从寒热辨阴阳属性《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然其具体运用,无不贯穿于八纲辨证内容之中。临床诊察疾病,首当区分阴阳。《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接脉,先别阴阳”。张介宾曰:“凡治伤寒,须先辨阴阳二症”。而阴证阳证诊断的建立,又主要是通过寒热症状来体现的。发热多见于三阳,恶寒则多见于三阴,论中第七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明确地指出了寒热之辨为区分阴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