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2.
论痹     
“痹”有闭塞不通的意思。凡身体某部或某些部分,由于营卫不利、气血凝涩而致肢体、关节、经络、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以及屈伸不利等病证均称为痹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者闭也”。《素问·痹论》这篇简要的论述,揭示了痹症的病因分型和病理。痹症现代医学称为风湿病、风湿热。“风湿”之名、祖国医学早就有之,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有“此名风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学所论之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新陈代谢病的痛风 ,以症状辨之 ,在祖国医学则统于痹门、风门中论及。痹症极为复杂 ,其法甚多 ,含义亦广 ,诸如风寒湿所致之周身及关节疼痛 ,肌肤麻木 ,均以痹症言之。《素问·痹论篇》之“风寒湿之气杂至 ,合而为痹”。又云“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以痹症之证候而言分为行痹 (痛处行而不定 ) ,痛痹 (掣痛苦楚 ) ,着痹 (定而不移 )。以邪侵部位之深浅 ,而分别之 ,则有骨痹 ,筋痹 ,脉痹 ,肌痹 ,皮痹等。以病因辨之则有 ,风痹、湿痹、寒痹、热痹、血痹等…  相似文献   

4.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这是说风寒湿三气乘人体正气之虚,错综杂合,侵于经络关节,使气血凝滞而成痹症。风气胜者走注疼痛为行痹。湿气胜者肌肉顽麻不仁为著痹。寒气胜者疼痛剧烈为痛痹。三者虽有分别,但邪从外来,仍可从外而解。故以外用的熏洗法直接作用于局部以散风寒湿邪。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现代医学病名,它是一种具有慢性过程和多数关节呈对称性发炎的全身性病变,有少数病例除损害骨关节外,也严重地累及心、肾、肺、肝等器官。本病隶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其成因及类型宛如《素问·痹论》所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其病程与特点颇似《灵枢·周痹》篇所述:“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  相似文献   

6.
1病因病机《素问·痹证》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前者指出痹证的病因,后者则为痹证的性质。老年痹证,发病时间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久病入络,久病多虚,临证较典型的行痹、痛痹、着痹少见,...  相似文献   

7.
痹证临床常见。其诱因多由风寒湿三邪所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为了便于掌握,后人归纳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四种基本证型。古人所论痹证,含义甚广,不仅包括了躯干方面的病变,同时还包括若干由表及里,  相似文献   

8.
痹证营卫论及其实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历代医家认识痹证,多崇上说;而有关营卫在痹证发病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则少涉及。现就营卫学说在痹证发病机制中的关系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中医对关节炎的认识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祖国医籍早有记载,《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多由人体素禀不足,肝肾亏损,气血虚弱,卫阳不固饮食失节,起居无常,劳倦汗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袭  相似文献   

10.
祛痰法在痹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祛痰法在痹证中的运用程祥步江西乐平市中医院(333300)多年来,余以祛痰为主治疗痹证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简介如下。1病因病机《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湿痹也。”可见痹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胡晓红 《四川中医》2000,18(7):13-14
《灵枢·官针》篇主要介绍古代在治疗上公认的合乎规定的针具和针法。本文从中分析归纳出其对痹证的针法,从对痹证的分类诊断上,详细论述了对不同的痹证采用的古针法。1 痹证的诊断11 定性诊断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热邪胜者为热痹。12 定位诊断 《素问·痹论》将痹证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其中五脏痹、六腑痹为痹证久治不愈内舍五脏六腑所致脏腑病变,不属于本文痹证范畴,故略而不述。五体痹按病位分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皮痹主要…  相似文献   

12.
重用黄芪治痹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生 《光明中医》2008,23(11):1789-1789
痹证如《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故治疗上多从祛风、散寒、除湿着手。然而,正虚,尤其是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才是发生痹证的内在因素。《济生方·痹》则有明确的论述:“此病皆由于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是由于阳气不足,  相似文献   

13.
痹症是临床常见病,其病因历代医家有详细论述,《素问·痹论篇》曰:“所以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笔者临床所见,以寒湿二邪致痹为多。自1990年以来,我们自拟“熨痹散”热敷治疗痛痹337例,疗效显著,较采用药物内服、针灸推拿等治疗简、便、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痹者,闭也,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以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酸、疼、肿胀、麻木和屈伸不利为特征,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春夏梅雨季节为多见。自《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诸家无不守之,然以笔者所见,三气之中湿气尤为重要,因之提出“痹从湿治治”之浅见。《素问·痹论》曰:“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气也”,《金匮·中风历节篇》提出汗出入水中,热为湿郁的发病机理,《儒门事亲·痹论》云:“此疾之作,多在四月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湿土用事之月……或凝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  相似文献   

15.
重用黄芪治痹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波 《新中医》1997,29(4):49-50
重用黄芪治痹证袁波痹证如《素问·痹论篇》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故治疗上多从祛风、散寒、除湿着手。然而,正虚,尤其是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才是发生痹证的内在因素。《济生方·痹》则有明确的论述:“此病皆由于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它的组成共有九味药。用桂枝、麻黄、附子、生姜、防风之辛温,有较强的温通经络,驱散风寒的作用;知母之苦寒清热,具有镇痛作用;配白术、白芍、甘草化湿缓急止痛。是治疗痹症的绝妙良方。其之妙,就是妙在寒温并用。《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因此,临床上常以风、寒、湿邪之偏胜,痛处游走不定、痛有定处、疼痛重着之不同特征,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并对关节红肿疼痛者,称为热痹。《内经》提示痹症的病机是正确的,奠定了本病的理论基础。但是痹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我们不  相似文献   

17.
《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还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由于人体素禀不足,肝肾亏损,气血虚弱,饮食失节,居处卑湿,身体劳倦,以及汗出,饮酒等,均可导致卫阳不固,腠理空疏,风寒湿邪得以乘虚而  相似文献   

18.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李中梓治痹证重视扶正祛邪,治五脏痹随证加入引经药。  相似文献   

19.
痹证是指以肢体及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并对关节红肿疼痛者称为“热痹”。痹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就临床所见痹证虽常不离风湿之邪,但寒热夹杂之病尤为多见,如常见患者关节疼痛、恶寒,而又兼有咽喉红痛,或关节局部红肿,肢体又感酸冷疼痛。笔者认为,在临床痹证属纯热及纯寒者较为少见,立法处方也须立足寒温并用,方能切合病情。张仲景所曰“诸肢节疼痛”,所谓“诸”即指各种肢节疼痛,确实含义至深。  相似文献   

20.
痹证是经络闭塞不通发为疼痛肿胀或麻木不仁之证。其发病或局限于某些大、小关节,或在四肢,或客于腰背,或遍历周身,或其痛游走不定。关于原因,《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并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痹,且言五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则内舍五脏。邪由经络筋骨而内舍于脏,为难治之患矣!后世医家又有“周痹”、“历节”、“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走注”等许多种名称。此类病症,大抵以知痛知痒为病轻,不痛不仁者为病重。痹证虽有许多名目,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