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气管插管与复合氯胺酮非气管插管麻醉在烧伤手术中的特点.方法 60例择期烧伤手术病人,ASAⅠ-Ⅱ级,按序贯实验分为氯胺酮组(A组)和瑞芬太尼组(B组),每组30例.A组麻醉诱导用安定和氯胺酮,维持麻醉用微量泵持续输注异丙酚和氯胺酮,术中保留自主呼吸并用鼻导管给氧;B组麻醉诱导用安定、阿曲库铵、丙泊酚、瑞芬太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维持麻醉用微量泵持续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阿曲库铵.观察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时、术中45 min、术毕5 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HR和SpO2的变化以及术后苏醒时间和术中、术毕时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麻醉诱导后A组MAP明显增高(P<0.05),而B组MAP显著下降(P<0.05);2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A组SpO2明显下降(P<0.05),而B组SpO2稍有增高(但P>0.05);B组苏醒时间明显比A组短(P<0.01);A组术中易发生躁动、谵妄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气管插管麻醉用于烧伤手术,呼吸循环稳定,苏醒及时,不良反应少,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且便于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单肺通气麻醉在临床胸外科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在我院胸外科选择80例需择期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实验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瑞芬太尼与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每组40例。结果:实验组切皮前10min的SBP、DBP、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闭胸前10min的Sp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毕后10min的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单肺通气麻醉在胸外科手术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或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气管异物取出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K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监测记录入室到苏醒期间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记录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呛咳、喉痉挛、屏气、SpO2<90%、术后恶心呕吐、舌后坠、躁动的情况;记录出入镜次数、手术时间和麻醉恢复时间.结果 两组各时点以及组间的MAP、HR 、SpO2 及R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K组术中呛咳、屏气,术后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率高于S组(P<0.05).K组的出入镜次数较S组多(P<0.05),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恢复时间均长于S组(P<0.05).结论 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安全有效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具有血流动力学变化平稳,不良反应少,手术及麻醉恢复时间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寻找一种最佳的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方法用于小儿门诊手术.方法 将200例门诊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四组,分别采用单用丙泊酚,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氯胺酮或吸入七氟烷的复合麻醉方法,并记录患儿入室血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术中MAP、HR、ECG、SpO2,并与术前相比较,观察并比较各组丙泊酚用量、意识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丙泊酚复合氯胺酮或复合吸入七氟烷麻醉,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用药量少,麻醉并发症少,苏醒迅速.结论 笔者认为小儿门诊手术采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或复合吸入七氟麻醉方法烷安全,麻醉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
张朝贵  屈晓玲  张立君 《海南医学》2010,21(11):20-21,27
目的观察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行无痛人流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A组,n=80)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B组,n=80)。对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进行评级,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时的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以及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离院时间和术后腹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时的BP、HR、RR、SPO2均有变化,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镇痛效果均满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镇痛效果比较A组优于B组(P〈0.01);两组丙泊酚用量、术毕清醒及离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无痛人流术麻醉,两种方法均安全可靠,镇痛效果满意,但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喉罩下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应用于小儿手外伤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行手外伤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保持自主呼吸。麻醉维持:R组为七氟醚1.0MAC复合微量泵持续输注小剂量瑞芬太尼,K组为七氟醚1.0MAC复合单次静注氯胺酮,通过调节瑞芬太尼输注速度或氯胺酮静注次数维持麻醉深度。两组均于术毕前5min停用麻醉药,术毕拔除喉罩,面罩吸氧,观察SpO2>97%持续5min后返回PACU。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T0)、手术开始前(T1)、手术开始后1min(T2)、手术开始后15min(T3)、术毕时(T4),SpO2、MAP、HR及PETCO2;观察患儿苏醒时间及术后苏醒质量。结果:麻醉诱导至术毕时各时间点的MAP、HR、SpO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T1T4时PETCO2均较T0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的苏醒时间及出PACU时间明显短于K组(P<0.05),而在PACU内窒息、喉痉挛、呕吐、躁动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喉罩下吸入七氟醚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全麻,对患儿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且麻醉深度容易控制,术后苏醒时间短、并发症少,适合用于小儿短小手术。  相似文献   

7.
冯丽华  高洁 《吉林医学》2013,(32):6717-6718
目的:对比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颈淋巴结结核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0例行颈淋巴结结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组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K组使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记录相应时间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术毕苏醒情况、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R组各时间点生命体征变化小于K组,苏醒时间短于K组。不良反应R组1例,K组6例。结论:瑞芬太尼或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均可用于颈淋巴结结核手术麻醉,瑞芬太尼组对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于氯胺酮组,术后苏醒更快更完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氟/氧化亚氮对大面积烧伤切痂植皮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拟行烧伤切痂植皮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氯胺酮(C组)、瑞氟/氧化亚氮(R组)。观察麻醉期间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诱导插管后MAP、HR均显著高于诱导插管前(p<0.05),术中R组患者MAP、HR较诱导插管前明显降低(p<0.05),而C组患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术中和拔管后MAP、HR较C组明显降低(p<0.05),各时段的SpO2无明显变化,且R组的拔管时间短于C组;不良反应少于C组。结论:瑞氟/氧化亚氮复合麻醉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祥君  王国福 《吉林医学》2012,33(17):3633-3634
目的:比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加喉罩或小剂量氯胺酮用于乳腺肿块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将40例乳腺肿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R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加喉罩通气,诱导并维持麻醉。K组采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诱导并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MAP、HR和SpO2的变化,苏醒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给药前相比,R组各时间点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组给药后2 min(T1)MAP、HR明显增加(P<0.05)。两组比较,R组呼吸抑制、疼痛评分明显高于K组(P<0.05),K组给药后2minMAP、HR较R组明显增高(P<0.05),术中体动、精神症状明显高于R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加喉罩用于乳腺肿块手术效果良好,而且安全性高,适合乳腺肿块手术。  相似文献   

10.
史艳燕  李明强 《西部医学》2008,20(3):563-564
目的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与丙泊酚-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非插管全麻短小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短小手术患儿平分为瑞芬太尼组和氯胺酮组。两组麻醉诱导和维持分别选用微量泵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氯胺酮,记录两组患儿围手术期心率(HR)、平均动脉压(M AP)、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同时记录术后清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手术期间瑞芬太尼组HR、RR和M AP均有下降,而氯胺酮组无变化。瑞芬太尼组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结论微量泵注丙泊酚-氯胺酮麻醉在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等方面优于复合瑞芬太尼,使小儿非插管全身麻醉更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异丙酚或咪达唑仑麻醉在烧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成年患者分别进行丙泊酚一氯胺酮麻醉(P.K组)或咪达唑仑一氯胺酮麻醉(M.K组),麻醉过程中观察MAP、HR、SpO2、苏醒时间及麻醉苏醒正确回答问题时间,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P.K组注药后MAP稍升高,HR、SpO2较术前均有一过性下降(3min内恢复),M.K组注药后较术前HR、MAP稍升高,SpO2无明显变化。两组同时间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停药后P.K组呼唤能睁眼和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时间较M.K组明显缩短,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组效果均可满足手术麻醉,但P.K组麻醉呼吸循环平稳。术后苏醒快,更适合烧伤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2.
鲁刚  赵光岩  杨希革  赵恒兰  麻海春 《吉林医学》2007,28(13):1477-1478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腺瘤或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患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SAI~Ⅱ级择期单侧乳腺区段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氯胺酮组(K组),常规监测MAP、SpO2、HR、ECG,咪唑安定0.1mg/kg静脉滴注、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R组静脉滴注瑞芬太尼1μg/kg,继而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K组静脉滴注氯胺酮1mg/kg,继而输注氯胺酮100μg/kg.min,术中酌情追加异丙酚,术毕停止泵注瑞芬太尼或氯胺酮。监测入室后(T0)、麻醉后(T1)、切皮后(T2)、切皮后5min(T3)及术毕(T4)的MAP、HR、SpO2,记录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术毕停药后患者呼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患者术中及苏醒期并发症例数。结果:T1时点R组患者HR及MAP显著降低于T0时点(P<0.05),且较K组低(P<0.05);R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K组(P<0.05),苏醒期躁动也少于K组(P<0.05),但R组呼吸抑制的发生明显多于K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可安全用于乳腺腺瘤或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患者,并可明显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3.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单纯丙泊酚组(A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进行评级,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时的HR、RR、SpO2变化,以及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结果 B组的镇痛效果优于A组(P〈0.01);B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1),且术毕清醒及离院时间也明显短于A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无痛胃镜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丙泊酚,且该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身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ASA 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K(氯胺酮)、R(瑞芬太尼)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静脉单次推注氯胺酮2mg/kg,K组:氯胺酮10~25μg/(kg·min)维持;R组:瑞芬太尼0.08~0.12 μg/(kg·min)持续泵注.术中监测患儿血压、心率及SpO2>,记录术中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K、R两组患者SpO2>均较平稳,但R组心率较术前明显减慢,而K组心率和血压较术前明显增加;R组术后麻醉苏醒明显快于K组.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既满足手术需要,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儿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缩短,麻醉更平稳.  相似文献   

15.
钟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5):2041-2042
目的:比较低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K组,n=30)和低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n=30)。两组患儿入手术室后均先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负荷量,K组术中用氯胺酮100mg+丙泊酚200mg混合液1ml/(kg·h)持续输注,R组术中用瑞芬太尼0.05μg/(kg·min)和丙泊酚200μg/(kg·min)持续输注。术中根据手术刺激大小及患儿反应调整给药速度。记录围麻醉期心率和呼吸变化、停药后苏醒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K组相比,R组术中心率、呼吸较平稳,苏醒时间短,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少。结论:低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术中麻醉平稳、苏醒快、不良反应少,是小儿短小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力平  李雪刚 《四川医学》2008,29(2):214-215
目的 分析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在小儿短小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75例小儿短小手术随机分为单纯氯胺酮组(K组)与瑞芬太尼组(KR组),并分别记录麻醉效果、术中HR、MAP的变化、术中肢动、术毕清醒时间等.结果 两组比较,KR组术中HR、MAP更平稳,体动发生率、术后苏醒时间、氯胺酮的总剂量都明显减少,与K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两组的呼吸抑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严密观察患儿呼吸和循环的条件下,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在小儿短小手术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A,JL氯胺酮的麻醉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即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组(RK)、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组(FK)及氯胺酮组(K)。观察记录患儿给药前、手术5min、15min及术毕时血压(SBP)、心率(HR)、呼吸(RR)及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氯胺酮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麻醉后5min、15min及术毕时SBP、HR值与麻醉前相比,RK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FK、K组显著高于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K组HR显著高于FK组(P〈0.05);RK组术中、术后低氧血症、呼吸抑制、呼吸道分泌物、体动、烦躁均少于FK组与K组(P〈0.05)。三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及氯胺酮用量,RK组显著少于FK、K组,FK组显著少于K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完全、并发症及用药量均减少、苏醒时间短,效果优于芬太尼与氯胺酮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18.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文斌  吉桠楠 《西部医学》2009,21(7):1147-1148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作无痛人流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即单纯丙泊酚组(Ⅰ组)和丙泊酚一瑞芬太尼组(Ⅱ组)。对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进行评级,并观察记录两组麻醉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时的HR、RR、SPO变化,以及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离院时间和术后腹痛情况。结果Ⅱ组的镇痛效果优于Ⅰ组(P〈0.05);Ⅱ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工组(P〈0.01),且术毕清醒及离院时间也明显短于Ⅰ组(P〈O.01)。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流麻醉优于单纯丙泊酚麻醉,且该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研究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气管异物探取术的效果.方法 24例气管异物患儿,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各12例.对比观察麻醉手术过程中患儿缺氧发生率(SpO2<95%和85%的次数),咽喉分泌物分级、手术及麻醉苏醒时间、苏醒评分情况.结果 R组的术中缺氧发生率明显低于K组,且咽喉部分泌物分级明显降低(P<0.01);R组的手术时间(P<0.05)及术后苏醒时间(P<0.01)也短于K组,苏醒评分具有显著优势(P<0.01).结论 与传统的氯胺酮麻醉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支气管异物探取术,其麻醉效应更平稳,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更轻,苏醒更快且苏醒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和单纯丙泊酚或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先心病患儿封堵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先心病患儿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PK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P组:丙泊酚静脉麻醉;K组:氯胺酮静脉麻醉。观察记录手术期间三组患儿术前、股动静脉穿刺时、放置封堵器时的MAP、HR、SpO2、RR、苏醒时间、不良反应、麻醉药用量。结果PK组手术期间MAP、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组手术期间MAP、HR明显下降;K组手术期间MAP、HR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术中SpO293%,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PK组与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组明显长于PK组和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大于PK组,K组氯胺酮用量也明显大于P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先心病患儿介入治疗中应用麻醉效果好,可控性强,不良反应少,麻醉过程更趋平稳,明显优于单纯丙泊酚静脉麻醉或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