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带下证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湿毒以及房劳种种,但均而言之不外“虚”、“湿”二因。如脾肾气虚不能化湿,湿浊下注导致任带约束功能失司遂为带下,是属内湿;若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或久坐湿地或洗浴不洁,风冷湿毒入侵胞宫,伤及任带发为带下;素体阴虚或某脏阳  相似文献   

2.
陈海林 《陕西中医》2002,23(5):466-467
带下证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 ,湿毒及房劳诸种 ,但均而言之 ,不外“虚”、“湿”二因。如脾肾气虚不能化湿 ,湿浊下注导致任带约束功能失常 ,遂为带下 ,是属内湿 ;若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 ,或久坐湿地或洗浴不洁 ,风冷湿毒入胞宫 ,伤及任带发为带下 ,是属外湿。但不论内湿、外湿郁久均能转化。如素体阳虚则从阴化寒而成寒湿带下。又如素体阳盛或某脏之阳气偏亢 (肝郁、肝火 ) ,则从阳化热而成为湿热带下。但不论何因均须伤及任带 ,导致任带虚损 ,固摄无权 ,湿浊下注胞宫始能发为带下。由此可见 ,“无湿不成带 ,无虚不生湿…  相似文献   

3.
带下病     
<正> 带下是妇科中常见病与多发病。若带下在量、色、质、味等方面发生变化时就成为病理性带下。带下不是一个单纯性的疾病,很多疾病均可发生带下。目前全国医学界对带下病又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现将各地的报道综述如下: 一、对辨证分型的认识:1.脾虚湿盛:刘氏认为带下是因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脾气虚陷而引起;马氏认为壮年及老妇之带下多责之脾,脾虚多白带;罗氏认为脾虚使带脉驰缓,故而带多状如米泔。程氏、陈氏、王氏认为脾虚生湿,则清阳不升,下降为带下。季氏认为带下多为湿,是脾虚  相似文献   

4.
从"虚"从"湿"论治带下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王炯辉 《新疆中医药》2007,25(5):104-104
带下病是妇科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古有"十女九带"之说,并列为妇科四大证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白带多常见于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多种疾病。带下病如经久不治,不仅影响月经和受孕,同时还影响妇女身体健康,甚至酿成重疾。带下病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湿毒等,但不外乎"虚""湿"二因。如脾肾气虚不能化湿,湿浊下注导致任带约束功能失司而致带下,为内湿:若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或久坐湿地  相似文献   

5.
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生殖器感染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等,本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脉、带脉,以至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形成,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內湿,一般指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致。故临床带以脾虚、肾虚、湿热三者来分析。  相似文献   

6.
完带汤析义     
完带汤,始见于《傅青主女科》,乃傅氏女科第一方。傅氏以此方治疗白带下,后世以此方为治疗带下病之代表方,并于临床广泛应用,疗效显著。然此方之特点,药味之功效,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试分析之。带下病,正如傅青主所说:“夫带下俱是湿症”。这是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此湿乃脾虚所致。因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虚不运,水谷之精微无以化生血液,反聚而为湿,流注于下焦,伤及任脉、带脉,而致带下。然脾属土,肝属木。脾虚之时,正是肝木克犯之机,而肝气不舒,又可加重脾气不运,故傅氏说:“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  相似文献   

7.
一、病因病机病机是湿邪影响任、带二脉,以致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湿邪可以由内生,也可以由外侵而致。 (一)脏腑内伤 1.脾虚湿陷。由于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內停,湿邪下注伤及任带,以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发为带下病。 2.肾虚。(1)精关不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先天不足,或房劳多产伤及肾气,肾虚精关不固,精液滑脱而下,伤  相似文献   

8.
王明亮  夏崇芳 《陕西中医》2006,27(10):1191-1192
目的:观察健脾清热利湿类中药配伍治疗带下病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除湿止带汤(土茯苓、黄柏、苍术、白术、黄芪、鸡冠花等)治疗。结果:60例患者总有效率93.66%。结论:本方适用于中医辩证属脾虚湿滞或湿热湿毒阻滞,导致带脉失约之带下病。  相似文献   

9.
带下病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高等医药院校五版教材《中医妇科学》把带下病分为 3型 ,即脾虚型、肾虚型、湿热(毒 )型。其中湿热带下治法为清利湿热 ,用苦寒药清热泻火 ,用淡渗药利水除湿。笔者通过学习陈修园《女科要旨》中关于带下病的论述 ,对湿热带下治法又有了新的认识。湿热带下有轻重之分 ,轻者虽有湿热 ,而气不郁结 ,无腹痛 ;重者湿热壅滞经络 ,气郁不畅 ,可见小腹作痛。并指出重症湿热带下以苦寒正治 ,以辛温从治。1 前辈对湿热带下辛温从治的论述陈修园在《女科要旨》中阐述了湿热带下的成因 ,“冲任督三脉 ,以带脉束之。因余…  相似文献   

10.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证,究其病因不外乎脾虚生湿、肾虚失固及湿热内侵等引起带脉失约而致。我在临床将本病分为脾虚湿阻、肾阳不足和湿热蕴结三型,分别采用健脾祛湿、温补肾阳、清泄热毒法,喜用仲景方,获效颇佳。例一:脾虚湿阻洪××,27岁,工人,1979年5月19日初诊。带下量多,色白如涕,历时已久,面色萎黄。四肢无力,胃纳不振,下肢虚浮,苔白腻,脉细。此属脾虚失运,水湿自生,下注带脉。治拟温中健脾,行气化水为主,方取仲景理中汤合五  相似文献   

11.
带下证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湿毒及房劳诸种,但均而言之,不外"虚"、"湿"二因.  相似文献   

12.
带下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带下量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主要病机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胞脉气血失和,常常合并有月经不调、阴痒、阴痛、不孕等。笔者从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在门诊采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带下病8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介绍田淑霄教授运用化湿清毒法治疗利普刀(LEEP)术后带下病的经验。田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脾虚湿毒蕴结,冲任受损,带脉失约而致。治疗则予以健脾清毒中药临床随症加减,获得满意疗效。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沈敏南 《中医杂志》2002,43(1):72-72
答:黄带以宫颈炎、阴道炎为多见。历代医家常以湿热毒邪立论,困湿热毒邪下注带脉,带脉失约束之力,以致损伤冲任之脉而成。正如傅青主曰:“妇人有带下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医家喜用《世补斋不谢方》止带方加清热解毒之中药,若未见效,须参与其他治法为好。  相似文献   

15.
带下治验     
湿邪是带下的主要病因。带下病主要是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是指外感之湿邪(包括湿  相似文献   

16.
赵复国 《中医杂志》2001,42(12):756-756
答:黄带淋漓,缠绵起伏,常见于阴虚内热,脾虚湿盛,饮食失节,阳脏体质之人。病源肝肾阴虚,热自内生。恣食香燥,肥甘厚味。积湿生热,损伤脾胃。脾虚运迟,湿浊再生。湿热源源下注。《诸病源候论》所谓:“带下色黄者,脾脏虚损,故带下而挟黄色”。房劳失度,消耗真阴,任带脉损伤。阴虚生内热,热灼阴液,湿热内生。深伏任脉胞宫,带脉损伤,失于约束。《傅青主女科》所谓:“黄带为任脉中湿热不得化,煎熬成汁,变而为黄”。实指  相似文献   

17.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因其缠绵难愈、易反复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此病临床症状多为带下量异常增加,色、质、气味异常,腰痛、疲劳等。患病部位若异味难闻,当警惕是否有癌变。造成带下病的原因很多,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等。张晓甦教授认为湿邪为带下病发病之主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方面,情志不畅、饮食偏嗜、房劳多产,亦或是经行产后,摄身不慎,伤于脾肾,脾肾两虚,易外感湿邪。另一方面,肝郁、脾虚、肾虚,则水液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久生变,从寒、从热而化。不论外感、内伤,湿邪所困,带脉失约,加之湿性下趋,结于下焦,表现为带下的量、色、质及嗅味异常。本病以“湿毒蕴结”为根本病机,脾虚为本,湿热毒为标。湿热之邪不论于外感或内伤,以其湿性下趋的特性,蕴结下焦、前阴,蕴久化热,湿热缠绵难愈,阻滞气血,瘀积成毒,加之正虚,不能鼓邪外出,湿毒搏结,渐生病变。局部熏洗是中医妇科治疗此病的一大特色。南京市中医院张晓甦教授从事医教研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文章结合案例,介绍张晓甦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带下病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阴吹的病位在胞宫,胞宫为奇恒之腑,与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带束诸经,约束冲、任、督三脉,维系胞宫生理活动,带脉取肝、脾、胃、肾之气血以为用。因此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或肾气亏虚、冲任不固,或脾肾阳虚、温煦不及,或肠胃积热、津枯便结,阳明脉虚,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或脾虚生湿、痰湿阻滞,均可导致带脉失约,升提乏力,胞门气虚,气出前阴发为阴吹。借古佐今,鉴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完带汤出自清代傅山著的<傅青主女科>[1],是一首治疗带下病的有效名方.所主病证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所治病机为"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  相似文献   

20.
霉菌性阴道炎是育龄妇女常见多发的顽固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带下病”、“阴痒”范畴。多因气候环境潮湿、卫生用品或性生活不洁等原因,致湿热蕴结,注于下焦,虫蚀阴中,伤及任、带二脉,任脉失调,带脉失约,发为带下阴痒。故中医素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法治疗。我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