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4 新的起搏适应证[10 ]4 .1 神经心源性晕厥 神经心源性晕厥是由于不恰当的自主神经反射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周围血管阻力和心率的调节异常。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晕厥由此引起。最常见的类型是颈动脉窦高敏综合征和血管迷走性晕厥 ,其他相关综合征包括 :咳嗽性、吞咽性及排尿性晕厥。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但颈动脉窦刺激和倾斜试验分别是颈动脉高敏综合征及血管迷走晕厥的非常有用的诊断方法 ,异常的反射反应分为心脏抑制型 (停搏超过 3s ,心动过缓或房室阻滞 )、血管抑制型 (收缩压下降超过 6 .7Kpa)或混合型。主要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晕厥儿童的发病情况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几年在我院儿科以晕厥为主诉就诊的2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自主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是晕厥患儿最常见的病因占50%,其中最多者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占所有晕厥患儿的39.29%。其次为神经源性晕厥,占17.86%,心源性晕厥占10.71%。直立倾斜试验(HUTT)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常用的方法。结论导致儿童晕厥的病因众多,以血管迷走性晕厥最常见,心源性晕厥最危险,仔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诊断晕厥患儿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神经介导性晕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乡村医生》2003,19(18):18-19
神经介导性晕厥,又称反射性晕厥,是临床最常见的晕厥类型,约占所有晕厥病例的35%--38%,分布于各个年龄组,包话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过敏,疼痛性晕厥等多个综合征。这些类型晕厥的共同特点是由突然发生的神经反射介导的血管张力和心率变化引起,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些情况如情绪悲伤而晕倒,可能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另外的病例中,心室壁或膀胱,食道、呼吸道、颈动脉窦等器官的感受器激活反射性增加迷走神经而减低交感神经活性。  相似文献   

4.
倾斜试验加消心痛舌下含化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消心痛舌下含化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价值。方法 41例血管迷走性晕厥病人及10例无晕厥史的健康人分为晕厥组和正常组对照组,舌下含化消心痛10mg后做直立倾斜试验。结果 晕厥组直立倾斜试验敏感性70.7%,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直立倾斜试验加消心痛舌下含化是一种敏感性高、安全、简单的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晕厥患者病因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晕厥的临床资料。结果:血管迷走性晕厥居首位占21.4%,其次为直立性、脑血管性、心源性、精神心理障碍性晕厥等。结论:血管迷走性、直立性、脑血管性、心源性、精神心理障碍性是晕厥的常见类型,明确晕厥的病因对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后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病因,以提高其规范的治疗。方法分析6例血管迷走性晕厥后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临床特点及检查资料。结果 6例血管迷走性晕厥后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均有血管发育异常或Willis动脉环的变异。结论人脑Willis动脉环的变异可能会加重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局部脑缺血,积极治疗可避免不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发生。  相似文献   

7.
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学林  乔海英 《医学综述》2007,13(20):1570-1572
晕厥是小儿常见急症。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小儿晕厥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发病时表现为低血压和短暂的意识丧失,可导致意外伤害。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并不困难,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直立倾斜试验对诊断起决定性作用。治疗方面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现对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胡淑琴  冯启高 《医学综述》2001,7(5):291-292
晕厥在临床上相当常见 ,据国内外统计 ,人群中最少有2 0 %的人发生过一次晕厥 ,占急诊患者的 3%~ 4 % [1 ] ,其中不明原因的晕厥占 70 % [2 ] 。在儿童的晕厥中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直立倾斜试验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亦可作为评估疗效的手段之一 ,更有助于了解此类晕厥发生的机制。新近直立倾斜试验也被广泛用于研究评价儿童及青少年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与治疗 ,发现该人群中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率高达 15 % [3] 。现将近年来倾斜试验诊断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 ,综述如下。1 晕厥的定义和临床特点晕厥是…  相似文献   

9.
血管迷走反射亦称血管抑制性(迷走性)晕厥或单纯性晕厥,其主要机制是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于皮层中枢或下丘脑,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加,引起内脏及小血管强烈性扩张,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这一征象常在PCI术后拔鞘时或拔鞘后发生,发生率为3%~5%。及早发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管迷走反射的早期征象,及时观察和护理,可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段小林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115-116
目的探讨晕厥患者的病因、转归与预后。方法分析218例晕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凶主要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及神经源性晕厥。结论血管迷走性晕厥及心源性晕厥是晕厥患者最常见的病因,器质性心脏病常预示病情严重,有高危因素者预后不良,需及时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1.
血管迷走性晕厥 (VVS)是诸多晕厥中既特殊又常见的一种类型 ,过去是在排除其它类型晕厥的基础上诊断的 ,故诊断步骤复杂、费时、费资金。本文通过对血管迷走性晕厥产生的病因或诱因、机制、晕厥特点、伴随症状与体征、协助诊断方法及护理要点的分析 ,从而提高该实验的效率 ,有助于确诊血管迷走性晕厥 (VVS)。倾斜试验是确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项特殊性检查 ,我院新近开展此项新的检查项目 ,做好配合护理是此项检查开展顺利和提高试验效率的关键。1 血管迷走性 (血管抑制性 )晕厥 又称普通晕厥 ,最为常见。多发生于体弱的年青女性 ,…  相似文献   

12.
晕厥是一种突发的、短暂的意识丧失伴自主体位失控,并在短时间内自然恢复的临床病症。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之一,是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不良所致,表现为外周血管阻力和心率的调节异常,约占全部晕厥的58.4%。它与神经介导的、反射性的、短暂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有关,又称为神经心脏性晕厥。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可行直立倾斜试验协助诊断。倾斜试验是通过被动改变受试者的体位,激发神经反射,用以诊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项技术。目前,倾斜试验已成为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金标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任燕  杜爽 《新疆医学》2007,37(5):300-301
晕厥原因复杂,可有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许多原因引起。除此以外,仍有部分患儿其晕厥的原因始终不明。VVS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占不明原因晕厥中的70%~80%,[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方法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syncope ,VVS)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神经介导反射的作用 ,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 ,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意识丧失 ,能自行恢复 ,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1932年Lewis提出这一命名后沿用至今。实际上 ,除了心脏 ,全身其他部位的血管并无迷走神经支配 ,血管扩张 ,导致血压下降并非迷走反射 ,故使用血管迷走性晕厥并不确切 ,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使用神经心源性晕厥 (neurocardiogenicsyncope)可能更为恰当。1917年Mackenzie已开始研究倾斜试验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但直到 1986年Kenny…  相似文献   

15.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断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杜军保 《中国医刊》2002,37(6):8-10
晕厥作为儿童时期的常见症状 ,女孩比男孩发病率高 ,发病的高峰年龄为青春期。晕厥病因复杂 ,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syncope ,VVS)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 ,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 80 %。1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儿童一般其晕厥都发生在心脏充盈减少或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时 ,如看到血液、疼痛刺激、环境闷热或洗热水浴等 ,运动或紧张也可诱发晕厥发作 ,然而最常见的诱因是持久站立。因此大多数人认为在这些情景中由于静脉池的过度淤血导致心脏充盈减少 ,诱发自主神经的矛盾反射而引起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16.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晕厥指的是由于短暂脑血管灌注不足引起的可逆性短暂的意识丧失。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gncope,VVS)又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是最常见的一种晕厥,可发生于患者,也可发生于正常人。此类疾病以发病急、病情重、确诊困难、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等特点而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者可能出现死亡。为了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现就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诱因及临床表现、治疗作一综述。以期引起同行的注意,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用倾斜试验诊血血管迷走性晕厥方法和标准,试验性对116例不明原因头晕患者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半数以患者TTT呈性,以血管抑制型,混合型最多。作者认为血管迷走性头晕和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同类性质的疾病,其发病原因均是血压降低和/或心率减慢所致,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二者 样的方法治疗,并均可用TTT来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18.
血管迷走性晕厥(VS)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扩张及心动过缓。随着HUT方案的不断完善,该研究已作为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和判定疗效的方法。目前认为β受体阻滞荆亦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100例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医证候学特征,总结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特点及规律,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医证候规律及病因病机。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问卷调查,收集血管性迷走性晕厥病例100例,结合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医临床症状主要有:晕厥、眩晕欲仆、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悸、胸闷、恶心、耳鸣、视物昏渺、乏力、烦躁易怒、易感冒、汗出、失眠、腰膝酸软、四肢倦怠、口苦、口干、痰多、形体肥胖、畏寒怕冷、纳呆、肢体麻木、面红、咽喉不适、牙齿松动、头痛、呕吐、精神不振、腹胀、气短等。(2)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中医证候主要是:风厥,肝风内动证;热厥(火厥),阴虚火旺证;虚厥,气虚证。结论:血管迷走性晕厥以风厥、痰厥、热厥、虚厥等为主,涉及到肝、肾、心、脾等脏腑,与痰、湿、热、虚病理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0.
郜峰  李洁 《中国厂矿医学》1998,11(5):344-345
晕厥是常见的一种综合征,其中有30%~60%经各方面检查不能明确病因,这些被认为主要属于神经介导的反射性的、短暂的低血压及心动过缓所致。神经介导的晕厥中常见的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最初预测是一种良性的失调,经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心源性猝死的一种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