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构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法,通过成立研究小组,选取20名函询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01、0.951,变异系数均<0.2,协调系数为0~1。所建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4项、三级指标18项。结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合理、科学,但仍需在实证研究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新的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成立研究小组,通过查阅文献、课题组讨论、总结国内外经验,以“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为指导,初步拟定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并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新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结果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05和0.800,协调系数在第二轮函询后一级、二级指标分别为0.379和0.570(P<0.05)。最终确定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7项。结论构建的新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合理性,但在应用中还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循证构建产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监测产房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检索、访谈法初步拟定指标体系框架,采用Delphi专家函询法确定产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结果最终构建的产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100%;两轮权威系数均为0.85;第一轮函询协调系数分别为0.287、0.270和0.256,第二轮分别为0.295、0.302和0.290。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产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科学性、适用性较强,可作为产房护理质量评价工具,但仍需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消化内镜中心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消化内镜中心麻醉护理质量监测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访谈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初步拟订指标,并邀请15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最终确定敏感指标体系。结果构建的消化内镜中心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包括2个结构指标、6个过程指标、3个结果指标。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3.75%、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和0.89;指标重要性协调系数、计算公式合理性协调系数、资料收集方法可操作性协调系数均P<0.01。 结论构建的消化内镜中心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兼具手术室内麻醉恢复室和消化内镜中心特点,可为消化内镜中心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急诊专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为急诊专科护理质量评价与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文献回顾、小组讨论、专家函询和专家现场论证等构建急诊专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专家函询形成急诊专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评分表。回顾性收集某三甲综合医院2020年10月-12月指标数据进行资料收集可操作性验证和急诊专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评分表应用。结果共确定了包含结构指标1项、过程指标7项的急诊专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指标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CR为0~0.022 2,指标评分表总内容效度指数为0.90。某三甲综合医院2020年10月-12月8项急诊专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分子和分母数据均完整收集并计算得出指标值,仅急诊工作年限≥5 a预检护士占比和急诊患者首次疼痛评估率达到满分。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急诊专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现了急诊专科特点,指标评分表可量化评价护理质量,能够帮助急诊专科合理设定各项指标改善目标值,有助于不同医疗机构间急诊护理质量比较,但结果质控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肿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为肿瘤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德尔菲法筛选肿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采用复杂网络模型确定肿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结果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77和0.84,协调系数为0.233~0.383,各指标相对点出度均大于0.2。最终构建的肿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包含结构指标3项、过程指标5项、结果指标5项。结论基于改良德尔菲法和复杂网络模型构建的敏感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三级肿瘤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肿瘤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提供工具。方法 通过文献梳理初步确定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池,运用德尔菲法展开两轮专家函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赋予各级指标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5.18%、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0.85;总体指标协调系数分别为0.364、0.372,P均<0.05。构建的三级肿瘤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55项。结论 构建的三级肿瘤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能够较好反映政策导向及医院发展需求,可为进一步丰富医疗质量评价内涵及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安全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建立可量化的指标。[方法]以三维质量结构理论为框架拟定指标体系初稿,编制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18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94.44%,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05,0.818。2轮函询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37,0.180(P<0.001)。最终形成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1个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安全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质量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适用于麻醉恢复室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监测麻醉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文献调研法初步构建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初步构建指标体系,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确定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9%、100%,权威系数为0.838,第一轮变异系数波动在0.044~0.209,第二轮变异系数波动在0~0.297。最终构建的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科学性,能够客观反映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内涵,但仍需开展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采供血机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提高员工满意度。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形成分配方案初稿,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对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及变异系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对两轮专家函询的意见或建议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结果 17名专家参与函询,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936 1、0.964 7,协调系数分别为0.332、0.359。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形成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共包含5个一级指标、41个二级指标。结论 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但后续需依据实际运行情况对之进行及时修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方法基于文献回顾法、访谈法、德尔菲法初步构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经由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于2021年6月-12月在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14家三甲医院进行应用。结果共确定了包含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3项、三级指标6项的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应用后,14家三甲医院6项指标均得到改善(P<0.05)。但血管活性药物规范使用执行率评价项目中,应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规范执行率较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评价项目中,肿胀发生率较高。结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现了心血管专科特点,可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方舱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研究小组基于三维质量模式拟定初始指标,邀请来自江苏省、海南省、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的17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筛选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形成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 12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的方舱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两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4.44%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83,第二轮咨询一级指标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值为0.176,二级指标Kendall’s W值为0.250,三级指标Kendall’s W值为0.155。三级指标权重在0.003 5~0.186 9之间。结论构建的方舱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可用于方舱医院的护理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基于岗位管理的三级医院临床科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对32名专家进行两轮有效函询,获得专家一致性意见,确立临床科室综合评价指标。结果两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4.12%、100%,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64个二级指标。结论基于岗位管理的临床科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具有科学性,可为提升护理工作,实现目标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为持续改进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文献回顾、专家评价、德尔菲法等初步确定指标,经由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血液净化专业组讨论后最终确定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于2021年11月在陕西省119家医院血液透析室进行试点应用。结果共确定了5项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控制指标。陕西省119家医院血液透析室护患比均达到1:0.5,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体外循环漏血发生率、内瘘穿刺损伤发生率、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468%、0.033%、0.663%、0.199‰,二级医院各项指标发生率均高于三级医院。结论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控制指标适用于血液透析专科护理管理与质量评价。建议各省血液净化、护理质控中心从信息平台、质量评价标准、指标数据填报人员培训、基层帮扶、适宜血液透析护理技术推广等方面持续改进血液透析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医疗服务质量同质化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医院集团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水平。方法 参考SERVQUAL模型确定体系维度,结合文献和相关政策拟定初始指标,邀请6个省市11家三甲综合医院2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筛选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结果 最终构建包含6个维度、25个指标的医院集团医疗服务质量同质化评价指标体系。两轮专家咨询的咨询表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7和0.909,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96和0.402。指标权重CR均<0.1,判断矩阵具有良好一致性。结论 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靠性,且立足医联体服务特征,关注患者就医体验,体现医联体内医疗服务同质化要求,可以促进我国医院集团医疗质量同质化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儿科护理质量指标,为我国儿科护理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文献回顾、小组讨论、专家咨询、国家护理专业质控中心儿科专科质控组审议等确定儿科护理质量指标。于2019年在全国8家儿童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儿科进行试应用。结果构建的儿科护理质量指标包括结构指标6项、过程指标2项、结果指标7项。8家医院每名住院患儿24 h平均护理时数、护士离职率、住院患儿身体约束率、新生儿院内尿布皮炎发生率、住院患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渗出发生率等总体呈下降趋势,6月龄内患儿母乳喂养维持率明显提升,但床护比和护患比有所下降。结论儿科护理质量指标具有实用性,体现了儿科特色,可用于住院患儿护理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高校护理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专家会议等方法,基于CIPP初步构建指标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咨询确定最终指标体系。 采用Epidata 3.0 录入数据,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轮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100%,提出建议专家比率分别为83.33%、16.67%;两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92;一级、二级指标第一轮咨询协调系数分别为0.216、0.215,第二轮协调系数分别为0.262、0.279。高校护理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结论基于CIPP评价模式构建的高校护理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较强,有利于综合评价高校护理学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