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太阳病误治以下或汗不得法,导致邪气化热,热壅于肺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的主症,为古代医家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的经典方剂之一。文章通过对小儿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探讨,麻杏石甘汤方义解析、临床运用、作用机制等方面概述麻杏石甘汤在治疗小儿肺炎喘嗽方面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2.
麻杏石甘汤出于《伤寒论》第 63条、1 62条 ,用治“发汗后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和“下后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之症。《伤寒贯珠集》论本方证曰 :“发汗后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时 ,肺中已自发热。发汗之后 ,其邪不从汗出之表者 ,必从内而并于肺耳。”《名医方论》也认为 :“此治寒深入肺 ,发为喘热也。汗既出矣而喘 ,是寒邪未尽 ,若身无大热 ,则是热壅于肺。”两者皆认为麻杏石甘汤证为外邪化热入里 ,邪热壅肺。现代医家也多赞同这种观点。艾氏等对古今 367例关于麻杏石甘汤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相似文献   

3.
<正>麻杏石甘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描述简练,历代医家对其中“汗出而喘,无大热”的解释颇多争议。柯韵伯认为对此文的理解应是“无汗出而喘,大热”,原文为抄写错误。另有一部分经方家则认为原文无排序错误,麻杏石甘汤对应的证就是“汗出而喘,无大热”。因此,虽然麻杏石甘汤被广泛应用于肺炎、哮喘等急重病的治疗,但何为仲景原文所指“无大热”之说,争议从未停止。笔者结合临证实例谈一下个人体会。陈某某,男,66岁。2016年4月18日初诊,主诉咳嗽  相似文献   

4.
麻杏石甘汤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麻杏石甘汤是清肺平喘的常用要方。历代医家遵循《伤寒论》之意,用本方治疗肺热喘咳而无大热之证。近人在临床实践中又有所发展。凡表现咳喘痰粘的肺热证,不论有热无热、有汗无汗,均可用本方治疗。本文就麻杏石甘汤证的病理机制、药理及临床应用,加以概述,仅供参考。麻杏石甘汤证的病理机制“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伤寒论》63条)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伤寒论》167条) 麻杏石甘汤证的证候是:气喘咳嗽,发热汗出,口渴,还可见舌苔薄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本证为太阳病阶段,邪热迫肺,肺  相似文献   

5.
麻杏石甘汤方证,凡两见于《伤寒论》。一是,“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一是,“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相似文献   

6.
<正>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及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这两条条文均没指出其舌脉特点,但以病理推论,肺有热则必见阳脉,如大、浮、数、动、滑等,舌象亦必舌质红绛,苔薄黄。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学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回归中医本源,并运用经方辨证论治肺系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现不揣粗陋,将临证体会浅述如下,以抛砖引玉。1麻杏石甘汤治疗寒热夹杂之感冒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4味药组成,《伤寒论》第63条指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多数医家认为麻杏石甘汤是用于表证,  相似文献   

8.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于《伤寒论》,是仲景用治“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及“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之方。因原条文中方名与方中药名相同,但因其方名较长,写说不便,故后世医家有的把它简称为“麻杏石甘汤”、有的把它简称为“麻杏甘石汤”,即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9.
陈秀丽  陈光明 《河南中医》2016,(9):1506-1508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太阳病汗不得法或误治以下,导致邪热壅肺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的主症。麻杏石甘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是变辛温发表之法为辛凉宣透之方。临床药物剂量应随患儿病证变化而制定,不可拘于一格,虽然小儿用药量常为成人量减半,但药物配比可灵活参考。煎煮时应将石膏、麻黄先煎,还应将麻黄"去上沫"。  相似文献   

10.
叶登文  刘笑云 《光明中医》2013,28(3):596-597
麻杏石甘汤是由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宣泄郁热,清肺平喘的作用。本方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原文是治太阳病,误治后,风寒入里化热,而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后世多用于风寒袭表化热入里,或风热所伤,肺中蕴热,而见身热气  相似文献   

11.
麻杏石甘汤治疗枝气管肺炎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伤寒论麻杏石甘汤条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人热者可予麻杏石甘汤。根据各家对这条意义上的解释:以其太阳病经发汗后而喘未息,身无大热而不恶寒者,知邪已不在太阳之表,汗出而不恶热,知邪已不在阳明之裹,其汗出而喘,既无大热,又不恶寒,是邪(?)在太阴肺经,故不给以桂枝汤,而给以麻杏石甘汤者,欲散其在肺之邪也;故用麻黄解肌表以散热,杏仁利肺气以定喘,石膏清之,甘草和之。虽然很简单的祇有四味药,其配伍之妙,恰到好处,实是治疗肺家热证之良方,惜乎用经方的同道为数寥寥,由于麻黄、石膏属于峻剂,以麻黄发表出汗力量太强,不如荆、防、豆豉、苏叶、薄荷等来得温和妥当;石膏又是清火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如用之不当,适足以有祸,因之不如少用为  相似文献   

12.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文63条,167条;原方主治太阳病因汗,下不当而致邪热郁肺之变证;其症表现为"喘而无大热"。原方用麻黄四两,杏仁50个,甘草一两,石膏半斤。方中麻黄配石膏清热透邪,宣肺定喘,且石膏用量多于麻黄,以监制麻黄辛温之性,而为辛凉之用,故汗出不忌麻黄,无大热不忌石  相似文献   

1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称"麻杏石甘汤")是《伤寒论》的经典方剂,《伤寒论》63条载文"发汗后,不可以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其病机是表邪未除,余热迫肺,肺气壅遏;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气喘,痰粘色黄,脉浮弦或浮滑为典型症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临床疗效确切.而且麻杏石甘汤的作用广泛,其解热、抗炎、抗病毒作用显著,尤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见长,研究其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关于麻杏石甘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左振魁  余秋平 《新中医》2012,(11):172-173
麻杏石甘汤原载于《伤寒论》,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后世逐步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目前在外感疾病中应用比较广泛,如发热性疾病、咳嗽类疾病等均可以使用。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该方不仅适用于外感,也可用于内伤疾病,只要是符合外寒内  相似文献   

15.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文63、162条,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后世每于风寒化热或风热所伤,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急,口渴脉数,便以本方加减治疗.导师冯天明副教授取下病上治之意,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遗尿20余例,每每获效,现将其经验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6.
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2023,(10):2606-2612
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为经方合方,均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该方具有和解少阳,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功效,主治三阳合病,邪热壅肺证。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为治疗外感病三阳合病的经典组合,在北方外感诸疾中尤为常用。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见发热、咳嗽的治疗主方。麻杏石甘汤是历代临床治疗肺热咳喘的经典名方。“汗出而喘”,揭示邪热壅肺,轻者可见于咳喘的同时伴见额头、发际汗出溱溱,重症多见于全身汗出,前胸“挂满”豆大汗珠,成排成串,现代医学认为与肺部感染有关。“无大热”,这里的“大热”言症状而不言病机,并非热证不重,恰恰相反,提示火热与炎症很重。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证指征:(1)疾病方面,可用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麻疹合并肺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加重、百日咳等;(2)症状方面,其指征包括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低热、中等发热、或高热均可见,胸闷咳喘、咳嗽咳痰、黄痰难咳,口干渴、欲冷饮、烦躁、汗出,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  相似文献   

17.
麻杏蒌葶汤合二陈汤是由麻杏石甘汤加瓜蒌、葶苈子加二陈汤组成。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用治“汗出而喘”之表热迫肺症。张锡纯认为,用麻黄协杏仁以定喘,伍以石膏退热,热退其汗自止也。复加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调和麻黄、石膏,使其凉热之力溶和元间以相助成功,是以奏效甚捷也。  相似文献   

18.
麻杏石甘汤乃医圣张仲景为治疗哮喘而立的重要方剂。用于外感风邪,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鼻翼煽动,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者。笔者通过多年临床体会,凡临床见到发热、喘急、苔黄、脉数为主要辨证特点,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往往可收到显著的疗效。现举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案) 患儿××三岁,三天来身无大热,有时自汗,咳嗽气急,倦怠食少,二便正常。脉纹红紫,舌苔白薄。诊断:风热咳嗽。治法:辛凉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药物:麻黄0.7炒杏仁0.7生石膏1.5甘草0.7水煎服,日二、三次。按本病辩证以咳而喘、但无哮呜为主。其喘而自汗、与风寒束表有所不同,本病系热邪乘肺。盖太阳之气与肺相合而主皮毛,虽汗出而不能除麻黄本症之喘,无大热是里  相似文献   

20.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大论》。“帝曰 :善。郁之甚者奈何 ?歧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火郁 ,是指热邪伏于体内 ;发 ,是因势利导 ,令其热散 ,发泄之意。体现此法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普济消毒饮、泻黄散等。麻杏石甘汤主治 :( 1 )风热壅肺 ;( 2 )风寒袭肺 ,风寒郁而热。风热壅肺 ;壅遏于肺而致身热不解 ,喘逆气急 ,鼻翼煽动 ,口渴喜饮、有汗或无汗、尿赤、舌红苔黄、脉滑而数。风寒袭肺 ,寒郁化热 ,身热不解 ,口渴而不喜饮、无汗、舌淡红而苔白 ,脉浮紧。。笔者就临床运用《伤寒论》方麻杏石甘汤运用辨证 ,巧妙配伍比例、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