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目的 以Meta分析方法研究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化对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膝前痛和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索关于保留髌骨行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化TKA的相关文献,按照特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四篇随机对照研究.分析表明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化对保留髌骨的TKA患者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无影响[RR=0.76,95%CI (0.59,1.00),P=0.05],但是可以改善其的Feller髌骨评分[MD=1.15,95%CI (0.74,1.55),P〈0.01],KSS评分系统-膝关节评分[MD=1.30,95%CI (0.23,2.37),P〈0.05]和KSS评分系统-膝关节功能评分[MD=1.45,95%CI (0.08,2.81),P〈0.05].结论 在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髌骨边缘电灼去神经化能改善术后膝前痛和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保留后交叉韧带与不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后效进行评价。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Medline(1995/2012435)、Pubmed(1995/2012435)、SPINGER(1995/2012435)、JohnWiley(1995/2012435)、ScienceDirect(1995/2012-05)、EBSCO(1995/2012435)、CNKI(1995/2012435)、万方数数据库(1995/2012435),并采用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会议文献。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5个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共685个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均降低,但保留后交叉组比不保留后交叉组下降更明显[RR=-1.07,95%a为(-1.86,-0.29),P〈0.01]。两组患者术后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但是保留后交叉组与不保留后叉组术后无统计学差异[RR=-3.34,95%CI为(-7.18,0.50),P〉0.05]。两组患者术后SF生理评分无统计学差异[RR=-1.26,95%CI为(-3.72,1.21),P〉0.05]。两组患者术后SF心理评分无统计学差异[RR=-1.53,95%CI为(-3.88,0.83),P〉0.05]。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僵硬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R=3.08,95%C/为(0.81,11.65),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R=0.77,95%CI为(0.26,2.35),P〉0.05]。结论保留后交叉较不保留后交叉韧带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更能减轻疼痛评分、而两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SF心理评分、SF生理评分、术后并发症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OA)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选择髌骨置换与否的疗效,评价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CBM,收集膝关节OA行初次TKA术中髌骨置换与否的临床对照试验,提取数据分析,采用RevMan5.0.18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8个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共822例手术,其中髌骨置换组373例,髌骨非置换组444例。髌骨置换与非置换组比较,前膝痛与KSS评分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5),置换组的因髌股关节问题而再次手术率低于非置换组[RR=0.53,95%CI(0.29,0.96),P=0.04],但置换组再次手术的原因除了常见的前膝痛,还包括髌骨假体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膝关节OA的患者行初次TKA术中选择髌骨置换与否的前膝痛与KSS评分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置换组的因髌股关节问题再次手术率低于非置换组,但置换组再次手术的复杂性大于非置换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Meta分析方法对移动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mobile-bearing TKA)与固定平台型全膝置换术(fixed-bearing TKA)术后疗效进行系统评价的文献近期未见有发表,本文即用Meta分析方法对使用两种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两年以上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检索关于移动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固定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对照的相关文献,按照特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提取数据,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研究(Jadad评分均在3~5分之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两组假体的临床疗效在KSS-膝关节评分[MD=0.76,95%CI(-0.07,1.69),P=0.07]、SF-12生命质量生理评分[MD=-0.16,95%CI(-2.15,1.83),P=0.88]和SF-12生命质量心理评分[MD=0.64,95%CI(-1.28,2.57),P=0.51]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在KSS-膝功能评分[MD=3.26,95%CI(1.39,5.13),P=0.0006]和关节活动度[MD=2.68,95%CI(1.73,3.61),P<0.00001]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Meta分析发现,使用移动平台型假体全膝置换术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KSS-膝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但并不能提高患者KSS-膝关节评分、SF-12生命质量生理和心理方面评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有关高屈曲假体与普通假体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比较的文献,对术后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膝关节功能评分(HSS、KSS、WOMAC)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Medline(1966年1月至2009年10月),Embase(1966年1月至2009年10月),维普资讯(1989年1月至2009年10月)和CNKI(1979年1月至2009年10月)等数据库中关于高屈曲假体与普通假体在初次伞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疗效比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输入Review Manager 4.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ROM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采取权重均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进行评价.结果 共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经改良Jadad评分均判定为高质量研究.纳入病例466例,高屈曲假体组和普通假体组术后ROM合并WMD为1.64195%C1(-0.04,3.32),P=0.06],膝关节HSS评分合并WMD为0.34[95%CI(-1.12,1.79),P=0.65],膝关节KSS评分合并WMD为-0.67[95%CI(-2.22,0.89),P=0.40],膝关节WOMAC评分合并WMD为1.66195%C1(-4.03,7.35),P=0.57].高屈曲假体组与普通假体组的ROM、HSS、KSS、WOMA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高屈曲假体组相比普通假体组ROM无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传统股骨假体外旋技术和内置外旋的股骨假体设计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髌骨轨迹和整体疗效的影响.方法 本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04年9月至2008年3月间共360例接受TKA的患者,术前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股骨假体外旋放置组,使用PFC Sigma固定平台假体)和B组(内置外旋股骨假体组,使用Genesis Ⅱ固定平台假体),每组各180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高年资关节外科医师实施,均未置换髌骨,仅行髌骨表面修整,根据术中髌骨轨迹决定是否需要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接受相同的围手术期镇痛和康复训练流程.术后常规随访,使用HSS评分和WOMAC评分评估整体疗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拍摄髌骨轴位片评估髌骨位置.结果 纳入研究的360例患者,均完成术后3个月及1年的随访.坚持随访的163例患者(A组74例,B组89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25年(3.5~7年),其中2例因术后假体感染而翻修,无假体失败病例.术中外侧支持带松解发生率A组为8.1%(13/160),B组为6.9%(11/160),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髌骨轴位片两组均未出现髌骨脱位病例.两组间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率、术后HSS评分与WOMA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传统股骨假体外旋技术和内置外旋的股骨假体设计均可获得良好的平衡伸直-屈曲间隙,改善髌骨轨迹.鉴于患者股骨外旋变异较大,传统股骨假体外旋技术应综合参照后髁轴和经上髁轴,内置外旋的股骨假体设计也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采用活动平台或固定平台假体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差异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Ovid Medline和PubMed(1966年至2008年6月),Embase(1980年至2008年6月),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ued Trials(2008年)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至2008年),搜集全部有关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膝关节置换术疗效差异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4.2.1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9篇,英文文献8篇、德文文献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活动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西组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值-1.63,95%置信区间[-2.51,-0.74],P=0.0003;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加权均数差值-0.25,95%置信区间[1.09,0.59],P=0.56)、髌骨倾斜率(风险差0.01,95%置信区间[-0.02,0.03],P=0.64)、假体周围放射透光影率(相对危险度0.88,95%置信区间[0.61,1.29],P=0.52)、膝关节翻修率(风险差0.01,95%置信区间[0.00,0.03],P=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中期随访结果显示,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的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差异有统计学差异,但活动平台平均仅增加1.6°,无明显临床意义.在膝关节评分、髌骨轨迹、假体周围放射透光影、膝关节翻修等方面活动平台没有明显优势,但却存在易脱位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全膝关节置换(TKA)两型假体间的疗效有无差异及髌骨置换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同一医师施行的78侧初次TKA进行回顾。术前诊断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施行固定平台TKA手术的患者共30侧,14侧置换髌骨;施行旋转平台TKA手术的共48侧,36侧置换髌骨。术前和术后随访行膝HSS评分、测量关节伸直角度和屈曲角度,以比较两型假体TKA疗效;比较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TKA疗效;在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中,分别比较固定平台TKA和旋转平台TKA的疗效。结果成功随访76侧,平均25.2个月。旋转平台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0±11.5)°优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0,P0.01)。髌骨未置换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髌骨置换组(102.5±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9,P0.05;t=3.747,P0.01),术后屈曲角度与后者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髌骨未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与固定平台TKA的术后HSS评分、屈曲角度无差异,伸直角度差别无临床意义。髌骨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TKA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9±13.0)°与后者术后的屈曲角度(96.7±1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8,P0.05)。结论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TKA术后总体疗效相似,旋转平台假体能够更好地改善关节屈曲角度;置换髌骨并不能更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型股骨假体应用于初次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入院,由同一位主任医生完成的初次后稳定型全膝关置换术病例,共156例.61例使用改良型股骨假体,男7例,女54例,平均年龄(68.34±5.41)岁;95例使用普通股骨假体,男14例,女81例,平均年龄(69.92±5.11)岁.观察并记录156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Insall-Salvati指数、假体型号、髌骨弹响综合征发生率、术后下肢力线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随访45.31周(36~56周),记录每例患者随访时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评分).结果:改良型股骨假体组髌骨弹响综合征发生率为0,低于普通股骨假体组的11.48%,且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10.98±10.32)°,优于普通股骨假体组(107.05±8.61)°.术后随访4次,在术后21~28 d改良型股骨假体组膝关节评分129.79±9.63,优于普通股骨假体组126.85±7.79.结论:采用改良设计的新型股骨假体能降低髌骨弹响综合征发生率,并获得更好的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OWHTO)与单髁置换(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按照Cochran协作网制定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检索时间截止为2018年3月。纳入OWHTO和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的对照研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对文献报道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翻修率、术后疼痛等数据进行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8篇,共6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OWHTO组与UKA组在术后膝关节HSS评分、膝评分、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P=0.87,P=0.22,P=0.53),OWHTO组术后关节活动度优于U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TKA翻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P=0.23)。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无差异。结论:在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时,采用OWHTO可获得与UKA相似的膝关节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术后TKA翻修率,但是OWHTO术后关节活动度更好。  相似文献   

11.
术前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hi MG  Lü HS  Guan ZP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101-1105
目的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前的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随访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行TKA的患者65例(97膝),年龄64.8±9.9岁(35~8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5例(81膝),类风湿关节炎10例(16膝)。单膝置换33例,双膝同时置换32例。所有患者按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数(ROM)分成两组,≤90°(5°~90°)49膝,>90°(95°~140°)48膝。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最大屈膝度、活动度、KSS评分及功能评分)对比。所有患者均采用Scorpio后稳定型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均为初期置换,全部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3 d在同一康复师指导下行患肢CPM及主动功能锻炼至出院。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0~44个月)。所有膝关节的活动度从术前的平均84.2°(5°~140°)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01.6°(40°~140°) (P=0.000);而最大屈膝度数术前的平均103.5°(25°~140°)与术后的平均101.6°(40°~140°)无显著差异(P=0.439);KSS膝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19.5分(-24~62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8.8分(50~95分)(P=0.000)。所有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3.8%(61/65)。两个分组比较,ROM≤90°的膝关节ROM及最大屈膝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提高,而ROM>90°的膝关节平均最大屈膝度术后反而下降。没有翻修及深部感染。结论(1)在影响TKA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多种因素中,手术技术是关键因素。(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术前膝关节的活动度对TKA术后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影响,术前活动度大的膝关节比那些术前活动度小的膝关节术后能获得更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面修整与髌骨置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ZT  Wu YL  Li XH  Qian QR  Zhu YL  Wu HS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087-1090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面修整和髌骨置换的临床结果。方法2002年1月至12月对60例(60膝)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全膝关节假体(PFC),患者随机行髌骨面修整(髌骨面修整组)或髌骨置换(髌骨置换组)。58例患者平均随访54个月(40~60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ROM)、患者满意度和X线检查。结果两组患者KSS总评分(P=0.12)、KSS疼痛评分(P=0.90)、患者满意度(P=0.22)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均为10%亦无明显差异。两组ROM(P=0.028)和KSS功能评分(P=0.0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不论是髌骨面修整还是髌骨置换均能明显减轻疼痛和改善功能。术后膝前痛可能与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有关,并非与是否置换髌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牛津3期活动平台人工单髁关节置换假体生存率,探讨其中长期临床疗效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和预防策略。 方法选择自2007年4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应用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435例515膝,均系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病,其中男150例,女285例;年龄45~83岁,平均(61±8)岁。身体质量指数19~36 kg/m2,平均(24±3)kg/m2。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ROM)变化,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与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术后所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评估患者的假体生存率,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ROM变化、KSS评分、OKS评分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435例515膝全部完成随访,平均(5.2±1.8)年。至末次随访时,KSS评分由术前平均(59±10),改善至术后平均(93±8)(t=-2.586,P<0.05);OKS评分由术前平均(24±8),提高至术后平均(43±5)(t =-2.056,P <0.05);膝关节术前平均(111±5)°,术后ROM平均(127±8)°(t =-2.334,P <0.05)。所有患者人工单髁关节假体总生存率为92.2%。515膝单髁关节中共有15例(2.9%)并发症发生,其中聚乙烯活动半月板衬垫脱位6例(1.2%);迟发性深部感染1例(0.2%),经规范抗感染治疗无效后行二期全膝关节翻修术,术后正常恢复;3例出现股骨髁侧假体松动(0.6%,含1例同时衬垫脱位病例),其中2例进行单髁关节翻修,1例予以全膝关节翻修;2例患者出现关节囊反复无菌性积液(0.4%),予以关节抽液并物理治疗后恢复;2例术后出现关节内游离体(0.4%),行关节镜手术取出后绞索症状消失;1例术后膝关节不明原因疼痛(0.2%),保守治疗后恢复;1例术中前交叉韧带止点部分撕脱(0.2%),术中予以韧带线缝合固定,术后铰链支具固定41周后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牛津3期活动平台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可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及成熟的外科操作能够保证UKA获得良好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的治疗需仔细分析发生的原因和类型,给予适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The results of 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in which a well-fixed patellar component was left in place (retained)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which the patellar component was revised to a cemented all-polyethylene component. The patella was retained in 34 cases, 12 of which were metal-backed, and was revised in 39 cases. Data collected on all patients included a Knee Society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score, SF36, a patellofemoral questionnaire, and a satisfaction survey.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score, responses to specific patellofemoral questions, or patient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2 groups. Retaining a well-fixed patellar component at the time of revision TKA appears to be a viable option with equivalent short-term results to those obtained when the patellar component is revi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髌骨软骨退变Outerbridge分级对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10年1月因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行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5例,女86例;年龄56~82岁,平均(65±5.0)岁。随访时间2~5年,平均3.5年。术中对髌骨软骨退变分级的评定采用Outerbridge标准,统计末次随访时不同髌骨软骨退变分级患者的满意度及膝前痛发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分判定为有膝前痛;比较不同髌骨软骨退变分级患者的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nee Society Scale,KSS)及髌骨评分。结果 OuterbridgeⅠ级18例、Ⅱ级36例、Ⅲ级62例、Ⅳ级35例。膝前痛发生率4.0%(6/151),其中轻度疼痛4例、中度2例。无翻修病例,总体满意率96.7%(146/151)。不同髌骨软骨退变分级患者的满意度(H=5.54,P=0.14)、膝前痛发生率(H=0.56, P=0.91)、KSS膝评分(F=1.95, P=0.12)、功能评分(F=2.11,P=0.10)及髌骨评分(F=1.35, P=0.2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髌骨软骨退变分级患者行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无差异,对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无须置换髌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旋转平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9例患者93膝行TKA,采用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安装假体,膝关节均未进行髌骨置换.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假体固定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评分)评定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平均随访时间(33.61±7.34)个月(24~48个月).末次随访时,关节总活动度明显增加,由术前68.76°增加至术后107.53°(P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选择不同参照点测量关节线(JL)变化与膝关节临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安徽省滁州市皖东人民医院骨科接受TKA手术的患者,分别以腓骨头、股骨内收肌止点、胫骨结节为参照点测量JL变化,评估术前及术后12个月后患者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关节活动度(ROM)及Feller髌骨评分。将不同参照点下JL变化情况与KSS评分变化、ROM变化及Feller髌骨评分变化等资料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KSS评分、ROM、Feller髌骨评分均显著增高(P<0.05)。以腓骨头、股骨内收肌止点为参照点测得的JL变化之间呈正相关性(r=0.874,P<0.01)。术后12个月,以胫骨结节为参照点测得的JL变化,与TKA术后12个月KSS评分变化(r=-0.521,P<0.01)、髌骨Feller评分变化(r=-0.493,P<0.01)具有负向相关性。 结论以胫骨结节为参照点测量JL变化,与TKA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变化、髌骨Feller评分变化呈负相关性;以胫骨结节为参照点测量JL变化能更好地评估TKA术后膝关节临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