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菌(MDROs)主动筛查和干预在控制综合医院ICU医院感染中的作用,为预防和控制ICU的MDROs感染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8月入住ICU的1 1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给予鼻前庭拭子、咽拭子和直肠拭子的MDROs的主动筛查,根据是否采取加强的干预措施,分为筛查组(2013年9月-2014年8月)655例,干预组(2014年9月-2015年8月)515例,另选2012年9月-2013年8月未采取主动筛查的603例ICU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医院感染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筛查组和干预组的日感染率分别为15.39‰、10.88‰、6.69‰;例次日感染率分别为17.17‰、12.67‰、10.41‰;调整日例次感染率分别为5.20‰、3.67‰、2.85‰;MDROs的例次千日感染率分别为11.17‰、7.30‰、3.90‰;筛查组和干预组医院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感染率低于筛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查组与干预组患者MDROs医院感染率均有下降,干预组MDROs医院感染率、MDROs千日感染率低于筛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Os的主动筛查结合加强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ICU的医院感染率及MDROs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宋洲洋    齐秀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5,(24):4497-4499
摘要: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情况,研究干预措施在控制MDRO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监测方法,对2013年和采取加强手卫生、落实隔离等干预措施的2014年某综合医院MDRO患者进行监测,并分析干预效果。结果 2013年共监测MDRO患者370例,其中医院感染207例;采取干预措施的2014年MDRO患者297例,其中医院感染122例。干预后全院MDRO医院感染率由2013年的4.43‰下降为2014年的2.36‰(χ2=31.394,P<0.05),其中ICU、干部科、烧伤科的MDRO医院感染率下降明显,分别由71.83‰、6.34‰和16.34‰下降至42.02‰(χ2=14.638,P<0.05)、1.02‰(χ2=7.440,P<0.05)和1.65‰(χ2=7.327,P<0.05),移植外科、神经外科和其他科室2013年与2014年MDRO的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年内MDRO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77.51%。结论 加强手卫生、落实隔离措施等干预手段可以有效防控MDRO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重症监护病房(ICU)实施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通过目标性监测,同时推行综合性感染控制干预措施,掌握2010-2011年综合性ICU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医院感染变化趋势.结果 2011年和2010年ICU医院感染率分别为4.96%、4.59%,例次感染率分别为9.62%、6.14%,经ASIS法调整后,调整日感染率分别为5.11‰、4.66‰(x2=0.35,P=0.55),调整日例次感染率分别为9.91‰、6.24‰(P<0.01);2011年和2010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分别为9.55/1000使用日和14.75/1000使用日,下降了35.25%;2011年和2010年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53/1000导管日和7.00/1000导管日,下降了63.86%(P<0.05);2011年和2010年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为2.15/1000使用日和1.10/1000使用日;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是ICU主要的多药耐药菌.结论 实施目标性监测,推行综合性感染控制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医院感染连续性目标性监测,探索有效控制ICU医院感染的方法。方法对2009-2012年在ICU住院超过48 h的628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2009年为回顾性调查,后三年为前瞻性调查。结果实施前瞻性目标性监测后,ICU感染率由2009年87.79‰显著降低到2010年40.34‰(χ2=13.70,P0.01),由2011年37.82‰显著下降到2012年22.77‰(χ2=7.73,P0.01);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率由2009年61.92‰下降到2010年36.33‰、2011年24.18‰和2012年14.94‰;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由2009年8.77‰下降到2010年4.48‰、2011年5.51‰、2012年2.9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分别由2009年8.79‰下降到2010年7.42‰、2011年6.31‰、2012年2.56‰。结论通过连续性目标性监测评价管理措施的效果并持续改进,可有效地控制ICU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综合目标评估对降低ICU医院感染率的预防控制效果,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2013年开始采取医疗综合目标评估,如签署目标责任书、每月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评价,评价结果现场反馈并记录,持续关注改进等,比较干预前后ICU医院感染率;采用Stata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ICU总体医院感染率及多药耐药菌例次感染率分别为5.15例次/千住院日和1.67例次/千住院日,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75,95%CI:0.63~0.90,P0.01;RR=0.54,95%CI:0.41~0.73,P0.01);干预后ICU总体感染管理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由94.1分上升至97.4分;各项工作中手卫生提升最为明显,ICU总体手卫生依从性由59.22%上升至90.01%,2013-2015年较2012年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33,P0.01)。结论综合目标评估管理措施有效推进了各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并降低了ICU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某三级医院医院感染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某三级医院医院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寻找高风险科室,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0-2012年上报的1 474例医院感染及1 580例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10-2012年共监测出院患者119 598例,上报医院感染1 474例,医院感染率为1.23%;各年度间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234,P<0.01),呈逐年下降趋势;医院感染率居前5位的科室依次为ICU、急诊科、神经外科、肾内科、医保中心,2012年感染率分别为19.59%、8.45%、4.75%、3.28%、2.95%;与2011年相比,2012年ICU、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下降明显,分别下降了8.64%、3.80%,急诊科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Z=-4.4646,P<0.01);多药耐药菌检出率居前3位的科室为ICU、急诊科、神经外科,其中ICU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8.7845,P=0.012),急诊科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0.3719,P=0.006)。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是感染率最高的科室,需继续加强控制;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控制效果明显;应重点控制急诊科医院感染和多药耐药菌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山东省多中心ICU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趋势,为完善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山东省5所三级综合医院ICU的4 300例住院患者进行多药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DROs总检出率为23.43%,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居高,分别为54.89%、35.06%,408例次MDROs感染中,医院感染率为4.39‰,社区感染率为41.63‰,在各MDROs中,以CRAB医院感染率和社区感染率最高为2.94‰和26.36‰;干预前后各病原菌中无VRE检出,干预后总体MDROs、CRAB检出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MDROs医院感染率、社区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但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社区感染率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药耐药菌感染日趋严重,采取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MDROs的检出率及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ABA)医院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2013年临床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ABA进行鉴定,采用K-B纸片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WHONET5.5及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ABA 654株,2011-2013年ABA分离率分别为8.20%、4.09%、7.22%,3年分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0,P<0.01);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3年分离率分别为2.62%、2.58%、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9,P<0.01);3年ABA在痰液中分离最多,占84.83%~88.28%,主要分布在ICU及神经外科;2013年AB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2011年有所下降。结论 MDRAB分离率及每千住院日新发感染率3年呈上升趋势,集中分布在ICU及神经外科,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氏不动杆菌仍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多部门应高度重视MDRAB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s)的检出及感染情况,探讨有效预防控制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的干预措施。方法监测2013年1-12月医院微生物室检出的所有细菌,判断是否为多药耐药菌及感染类型,并于2013年1月起采取持续性、集束化的干预措施;对比实施干预措施前后的MDROs检出率、MDROs日感染率和MDROs医院感染日感染率;采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DROs检出率、MDROs日感染率和MDROs医院感染日感染率由1月份的79.44%、4.42‰和1.08‰下降至12月份的58.59%、2.72‰及0.87‰;不同科室患者MDROs感染情况各异,中心ICU的MDROs日感染率及医院感染率最高。结论持续性、集束化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MDROs感染的风险;鲍氏不动杆菌等革兰阴性菌是医院感染主要的MDRO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控制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医院ICU收治的7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827例作为干预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干预组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各项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和患者病情转归。结果干预组827例患者发生感染75例,感染率为9.07%,发生例次感染93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1.25%。对照组758例患者发生感染96例,感染率为12.66%,发生例次感染116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5.30%。两组患者感染率、例次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14,5.689;P=0.023,0.018);干预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4.23%(35/827)低于对照组的8.71%(66/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5,P0.001);干预后各项防控措施:戴手套、穿隔离衣、物品专用、转科告知的依从性,医生、护士及护工的知晓率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MDRO感染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MDRO感染患者治疗的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对预防和控制ICU中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ICU患者导管相关医院感染,分析危险因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ICU患者医院感染率。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ICU>48h的1 590例患者进行目标监测,填写统一调查表;2011年7月-2012年12月在以前感染控制措施的基础上,采取导管相关感染集束干预措施,并分析改进效果;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取干预措施前患者留置导管总天数为16 469d,发生医院感染255例,千日感染率为15.48‰,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分别为27.81‰、8.68‰、10.83‰;干预后留置导管总天数为15 201d,发生医院感染181例,千日感染率为11.91‰,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VAP干预效果显著(P<0.05)。结论相关导管的使用可造成较高的医院感染,采取导管相关感染集束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ICU目标性研究,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和原因,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2011年1-6月入住ICU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目标性监测24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5例,感染率为14.11%,日医院感染率为24.54‰,调整日感染率为9.40‰;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千日发病率为39.66‰,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千日发病率为1.46‰,留置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千日发病率为9.07‰。结论: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危险因素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有效干预,可降低ICU的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目标监测及干预措施的落实,以期降低MRSA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方法每日从医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查阅MRSA检出情况,结合临床判定医院感染及社区感染,督促并指导临床落实干预措施。结果 2008-2010年MRSA的检出率由2008年52.88%下降至2009、2010年的39.71%、44.62%;MRSA千床日医院感染率由2008年的0.13‰下降至2010年的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83,P<0.01);MRSA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阿米卡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下降明显,分别由2008年的67.06%、41.75%、64.71%下降至2010年的32.14%、13.10%、50.00%,未出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结论通过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MRSA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医院感染及社区感染的流行特点,为积极预防和控制MRSA的感染与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7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由专职人员每天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按照统一的方法到病房对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2005年1月1日-2008年6月30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阳性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MRSA医院感染率为0.10‰,入院患者中MRSA社区发病的感染率为1.40‰;医院感染中MRSA感染率为70.40%,显著高于社区感染感染率为46.04%(P<0.001);MRSA感染主要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科及干部病房,呼吸系统的感染;MRSA感染率最高的是ICU和干部病房,>80.0%,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状况在医院内形势依然严峻,预防与控制MRSA感染重点在ICU、内科及干部病房,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实施导管相关性感染干预措施,评价其有效性,以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方法 对2010年1-12月和2011年1-12月入住ICU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1年患者采取导管相关性感染干预措施.结果 采取干预措施后,调整后的日感染例次发病率由2010年的23.08‰下降至2011年的13.48‰;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幅度最大,由2010年的5.20%下降至2011年的3.25%;医院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两年共检出9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 在ICU采取医院感染预防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某院重症监护室(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干预,了解其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对某院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干预,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比较干预前(2012年1-12月)和干预后(干预后第1阶段:2013年1-6月;干预后第2阶段:2013年7-12月)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医院感染率。结果共调查4 066例患者,干预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50.03%,干预后第1、2阶段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61.80%和64.57%,上升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rs=1.00, P<0.001)。干预前,ICU医院感染率为5.48%,干预后第1、2阶段分别为3.86%和3.30%,医院感染率的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rs=-1.00,P<0.001)。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下降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s=-1.00,均P<0.001)。手卫生依从率与ICU医院感染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间存在负相关(均P<0.05)。结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可有效降低ICU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实施效果,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入住ICU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用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调整法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重点对3种导管留置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共监测1050例次,发生医院感染279例次(26.57%);与同期平均医院例次感染率(3.0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日医院例次感染率为34.36‰,经ASIS法调整后日医院例次感染率(8.42‰);2008、2009年日医院例次感染率分别为46.48‰、26.62‰,2009年较2008年下降19.86‰;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导尿管留置相关性导管例次感染率分别为(15.36‰、9.58‰)(、45.62‰、24.39‰)、(10.80‰、8.71‰),分别下降5.79‰、21.23‰、2.12‰;医院感染以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为主。结论 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医院感染以3种导管留置患者为主,目标性监测可针对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实施全程管理,重点干预诊疗操作中的医疗行为;是减少医院感染的科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在防控ICU多药耐药菌(MDRO)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宁波市第二医院ICU收治的68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6月-2021年5收治的1 576例患者为干预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MDRO感染防控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EBSCPM包括ICU病房分区、环境MDRO监测、使用2%洗必泰湿巾清洁皮肤、使用过氧化氢喷雾剂消毒病房、手部卫生严格检查、MDRO监测“临界”标记以及电子显示感染控制信息;比较两组患者MDRO感染率、医院感染率、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及环境MDRO检出率。结果 干预组MDRO感染率、医院感染率和环境MDRO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接触隔离措施落实率、实施接触隔离时间、手卫生依从性和准确性均提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与ICU患者较低的医院感染和MDRO感染率相关(医院感染:OR=0.44,95%CI:0.35~0.55,P<0.001;MDRO感染:OR=0.35,95%CI:0.27~0.44,P<0.00...  相似文献   

19.
综合性医院ICU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研究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 为加强ICU医院感染管理,探索目标性监测在ICU实施效果.方法 确定ICU前瞻性研究计划、制定ICU患者日志,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进入医院ICU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并对监测结果 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2年共调查患者3917例,感染217例,千日床位感染率为11.7‰,2006、2007年患者千日床位感染率分别为13.4‰、10.0‰,2007年较2006年下降3.4‰;2年动静脉插管相关血液感染率分别为1.2‰、0.9‰,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率分别为14.2‰、6.0‰,尿路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分别为4.1‰、2.8‰,分别下降0.3‰、8.2‰、1.3‰;医院感染以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为主,ICU中肝移植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率最高.结论 ICU前瞻性目标监测是一种科学的监测方法 ,便于及时掌握ICU医院感染动态变化,制定有效感染控制措施,值得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总结干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2年12月心血管内科7 654例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对照研究2008-2010年(干预前)与2011-2012年(干预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对比。结果心血管内科7 65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78例、184例次,感染率2.3%、例次感染率2.4%、日感染率为2.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高占78.8%;145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痰培养阳性91例,培养阳性率62.8%,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4株占70.3%;经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率及日感染率分别由干预前的2.8%和3.0‰下降至干预后的1.8%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与护理对策,可以降低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