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产蜜的历史比出蚕丝的历史还早,公元前11世纪,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蜜"字。公元前3世乡己《礼记·内则》中有"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的记载,《西京杂记》云:"南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说明早在周代就有人将蜂蜜当做贡品给武王,由此可见老祖宗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蜂蜜的珍贵。蜂蜜,古时称做"蜜蜡"、"石蜜、崖蜜"。唐代苏恭认为"此蜜既蜂作,  相似文献   

2.
明代陈嘉谟提出的蜜制甘缓益元之说 ,一直作为中药蜜制的主要理论根据而沿用至今。此说虽立于明代 ,但其基本理论在汉·张仲景《伤寒论》就已奠定。《本经》云 :“……安五脏诸不足 ,益气补中……。”《纲目》:“蜂蜜入药之功有五 :清热也 ,补中也、润燥也、解毒也、止痛也。”自蜜制甘缓益元之说提出来以后 ,后世医家多持赞同态度 ,如五版教材《中药学》、《炮制学》言蜂蜜 :“补中缓急……。”“生则性凉 ,热则性温 ,故能补中……。”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焦氏认为 :蜂蜜煎熟后则不太凉而补中 ,是很好的滋养品 ,可用于病后调养。中药…  相似文献   

3.
蜂蜜沫为炼蜜过程中除去的杂质部分,《中药材》1993年2期中杨淑华在《对蜂蜜沫的合理利用建议》一文中提出,利用蜂蜜沫炮制需蜜炙的中药.笔者认为此建议不甚妥当,现将理由阐述如下与同道商榷。蜂蜜性味甘平,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矫味等作用,药物通过蜜炙使蜜与药起到协同作用,从而增加药物的临床疗效。蜜炙法中规定所用的蜂蜜是经过  相似文献   

4.
蜜蜂自古以来便是人类亲密的伙伴,它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蜂蜜,源源不断地奉献给世人。唐代诗人罗隐的《咏蜂》中说:“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为谁甜。”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蜂儿诗》指出:“蜂儿不食人间仓.玉器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蛩忙,蜜成又带百花香。”  相似文献   

5.
生姜拌蜂蜜治疗咳嗽之说,自古至今报道者甚多,早在古籍《千金方》和《本草汇言》中都有记载。只是咳嗽是多种类型的,并非生姜拌蜜都能治好;而生姜和蜂蜜的用途也是多方面的,并非只治咳嗽。如何正确理解“生姜拌蜜,咳嗽可医”这句民谚呢?这得从咳嗽的成因和生姜、蜂蜜的药用机理谈起。  相似文献   

6.
郭耀武  李晔  樊忆捷 《陕西中医》2010,31(7):901-902
目的:考察蜜炙甘草中辅料蜂蜜的含量,确定蜜炙甘草的蜂蜜含量(以无水葡萄糖计)标准。方法:以碱性酒石酸铜法测定炙甘草中蜂蜜的含量。结果:21批样品蜜炙甘草中蜂蜜含量10.8~16.6,平均值13.0%。结论:该方法鉴便易行,为《中国药典》蜜炙甘草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了科研依据。  相似文献   

7.
蜜炙,是以蜂蜜为辅料的一种炮制方法。此法早在《伤寒论》已有记载。如治疗阳病伤寒咽痛方:“甘草汤主之,甘草二两,蜜水炙……”。《本草纲目》载:“蜂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  相似文献   

8.
蜂蜜做为一种纯天然的药品和滋补品,其价值早已被古人所认识。历代文献中多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指出有“除百病,和百药”的作用,且“多服久服不伤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蜂蜜,性味甘平……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润燥也,解毒也,止痛也。”蜂蜜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Febricious或意大利蜂ApisMellifeaL.所酿的蜜[1],产全国大部地区。蜂蜜主要含糖类(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70%~80%,含氮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乙酰胆碱等),有机酸(柠檬酸,琥珀酸,乙酸),挥发油,蜡,维生素…  相似文献   

9.
孙秀峰  刘珂 《山西中医》2002,18(3):15-15
蜂蜜是传统中药之一 ,又名石饴、蜂糖。《本草纲目》记载该药“和营卫 ,润脏腑 ,通三焦 ,调脾胃”。蜂蜜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所酿的蜜糖 ,为半透明、白色至淡黄色的黏稠液体。用木棒挑起时 ,蜜丝不断往下流 ,且呈折叠状 ,味甜而纯正 ,气清香。蜂蜜掺假的识别方法有如下几种情况。1 掺入白糖掺入白糖后 ,则蜜甜味变淡 ,并略带酸味 ,葡萄糖结晶不显著。识别方法是把蜂蜜滴在纸上 ,掺有白糖的蜂蜜能渗透至背面 ,而纯蜂蜜则不易透至背面。2 掺入淀粉、面粉或米汤蜂蜜掺入淀粉等后 ,浑浊而不透明 ,蜜味淡薄。识别方法是取少许蜂蜜加水稀释后…  相似文献   

10.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蜂蜜忘不了。几千年前,人们就对蜂蜜的滋补健身作用有所认识。西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写道:蜂蜜“安五脏之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古希腊人认为蜂蜜是“天赐的礼物”,是神仙吃过的食物。印度的《耶和——吠陀经》里写道:“人类如能经常食用蜂蜜,可以延年益寿。”中国古代名医兼养生大家陶弘景说过:“道家之丸多用蜂蜜,修仙之人单  相似文献   

11.
蜂产品来源于大自然、是高等植物的花蜜、花粉、树脂经蜜蜂采集、加工、酿造或经蜜蜂消化吸收后转化分泌出来的物质,如蜂蜜、蜂花粉、蜂王浆、蜂胶、蜂毒等。蜂产品源于蜜蜂,蜂蜜是人类历史上被公认的营养保健食品,据研究早在甲骨文中已有蜜的记载,汉代《神逐本草经》将蜂蜜列为药中上品,古希腊人和罗马人早就认识蜂蜜是一种镇静剂和安服剂。我国自古以来就把蜂蜜作为珍贵营养品。  相似文献   

12.
<正> 蜂蜜的用途极为广泛,除用于制备蜜丸外,在中医处方中以蜜制药材较常见,故蜜是炮制中药常用的辅料。蜂蜜为稠厚之液体,有白蜜、黄蜜之分。由于蜂蜜产地季节不同,素有春蜜、伏蜜、秋蜜之别。因此在应用蜂蜜时不仅要鉴别蜜的真伪,更应掌握蜂蜜的优劣,避免劣品误病害人。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甲苯法用于蜂蜜测水,时间太长,不能作为蜂蜜投料时控制水份含量的方法。本文提出折光率测定法,能及时准确地指导蜂蜜投料时的水份控制,对蜜丸剂质量的提高和稳定有一定意义。此外,本文对《药典》《药剂学》等书,关于炼蜜时所用的嫩蜜、中蜜、老蜜等三个指标,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中药蜜炙法源于蜂蜜与方剂的配伍用药形式,是中药炮制法中较为常见的方法之一。《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蜂蜜具有益气补中、延年益寿、止痛解毒的功效,其能安五脏之不足,除百病、和百药,长期服用对强志轻身效果极佳。《本草纲目》中也有相似记载,证明蜂蜜具有清热补中、解毒润燥之用。现将几种新型蜜炙中药炮制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泰  孙立立  张军 《中成药》2008,30(5):749-750
蜜炙法是一种以蜂蜜为辅料的中药炮制技术。传统蜜炙法所用蜂蜜都须事先经过炼制,现行各级炮制法规,包括1963年版以后的各版《中国药典》也都指定使用炼蜜。相对其他炮制用辅料而言,蜂蜜的“炼制”独具特点。但是,关于炼蜜的由来及其合理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经文献研究发现,炼蜜方法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而该工艺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文摘     
蜂蜜中毒是怎么回事?《本草纲目》载:“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霍乱”。现在已知蜂蜜中毒的原因与植物花蜜中所含的毒物有关。采自钩吻属花蜜的蜂蜜中分离出含毒物质——钩吻碱甲;采自山踯躅花蜜的蜂蜜含有葡萄糖甙;来源于茄属植物和曼陀萝属的蜂蜜中颠茄生物碱和东茛菪碱等都是引起中毒发生的有毒物质。我国南方诸省近年常有蜂蜜中毒的报道。调查发现,这些地区有大量的卫矛科雷公藤属雷公藤、卫矛科昆明山海棠、杜鹃花科植物南烛花等。这些植物的花蜜中,都含剧毒的生物碱。由此看来,李氏”七月勿食生蜜”是有道理的。食用夏蜜,特别在干旱天气里,中毒时有发生,吃生蜜发病尤快。目前对蜂蜜中毒尚缺少特效疗法。加  相似文献   

17.
蜜蜡药用考     
蜜蜡与蜂蜜同出一源 ,但目前蜂蜜应用广泛而蜜蜡颇受冷落 ,其实蜜蜡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应引起医家的重视。蜜蜡又称蜜、蜂蜡、黄蜡 (黄占 )、白蜡 (白占 ) ,是工蜂的分泌物 ,经加工而成。白蜡为黄蜡纯化后的成品 ,与虫白蜡不同 ,不能混为一谈。1 蜜蜡的功效我国对蜜蜡的应用很早 ,《神农本草经》上就有“主下痢脓血 ,补中 ,续绝伤金创 ,益气 ,不饥 ,耐老”的记载。此后 ,《名医别录》、《刘禹锡传信方》、《本草衍义》、《本草纲目》等续有记载 ,盛赞其临床疗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药理有十分精辟的论述 :“蜜成于蜡 ,而万物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品种蜂蜜的电导率的差异,为制定蜂蜜电导率的标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在同一季节收集的不同品种的蜂蜜,采用欧盟蜂蜜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对不同蜂蜜进行电导率的测定。结果发现电导率的大小依次是椴树蜜枣花蜜小茴香蜜荞麦蜜荆条蜜荔枝蜜洋槐蜜紫云英蜜柑橘蜜油菜蜜。结论不同品种蜂蜜之间电导率确实存在差异,这对蜂蜜的真伪鉴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蜂蜜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有机酸、维生素及多种酶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滋补、润燥、解毒之功效,是良好的营养剂、矫味剂和粘合剂。传统中成药的“炼蜜为丸”、“蜜制中药”等最为常用。我厂每年正常情况下需要购进蜂蜜250吨。常有一些不法分子钻检验指标的空子,致使按照《中国药典》蜂蜜标准检验,掺伪蜂蜜的检出率较低,影响了药品的质量和疗效。为了进一步对蜂蜜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改进,我们在  相似文献   

20.
<正> 蜜炙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名医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就收载有炙甘草汤。张仲景治阳明结燥,大便不通之证,又创制了蜜煎导法的古方。《本草纲目》云:“蜂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