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大网膜有较强的吸收粘连、抗感染能力和增加局部肝组织的免疫及修复能力,填充肝包虫残腔,治疗胆汁瘘合并感染,消灭残腔。方法:以胃网膜右动脉为蒂,切断结扎大网膜中动脉,再斜向上到达大网膜左动脉附近切断,裁剪呈L型约15cm×30cm网膜片,填入肝包虫残腔同时置橡皮引流管。结果:本组手术38例,平均带管12天,体温正常,肝功能改善,术后3个月残腔全部消失,没有出现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2周。结论:该术式操作简便,损伤小无并发症。大网膜填入包虫残腔内具有填充止血、吸收粘连的功效,术后恢复快,住院天数缩短,降低了费用,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包虫内囊摘除、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引流术进行分析。方法对肝囊性包虫病手术4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3例中行单纯包虫内囊摘除术65例,并发残腔积液6例,残腔感染2例。内囊摘除+残腔引流术108例,并发残腔积液23例,残腔感染5例,平均带管时间87d。内囊摘除、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引流术287例,并发残腔积液19例,无残腔感染,平均带管时间21d。肝切除术13例,术后胆漏2例,出血1例。结论包虫内囊摘除、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引流术是一操作简单实用、适用类型广、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经济安全的方法,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包虫合并囊内感染及胆汁瘘的术中残腔处理术式与痊愈时间、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0例肝包虫手术中残腔处理的方法及术后效果。结果:经过适当的手术处理,10例残腔均完全消失,平均住院天数19天,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肝包虫术中根据不同残腔的情况,采用内翻缝合、多层内翻缝合或大网膜填塞及残腔引流管是此类手术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管、肝包、支气管瘘形成的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清除包虫内囊、修补支气管及胆瘘口、带蒂大网膜填塞包虫残腔。结果 全组16例术后胆瘘、支气管瘘闭合.肝包虫残腔消失。结论 包虫内囊清除、瘘口修补、残腔大网膜填塞加置管引流是治疗肝包虫并发肝支气管胆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切除术后带蒂大网膜填塞骶前腔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癌切除术后带蒂大网膜填塞骶前腔29例临床分析高增书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053000)关键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带蒂大网膜;骶前腔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骶前缺损残腔大,会阴部伤口愈合时间长,带蒂大网膜填塞消灭死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网膜填塞残腔治疗感染性肝包虫囊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73例感染性肝包虫囊肿采用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缩小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内放置引流管的手术方法。结果 63例在术后5-6天拔管,8天治愈出院;11例术后后合并胆漏,术后第2天平均引流量150ml,术后25-40天拔管。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无死亡。结论 感染的包虫囊肿具有包囊液的活性,处理上要兼顾包囊液和脓液两个方面。大网膜填塞治疗感染性肝包虫囊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手术治疗后声像图的特征性改变,提高超声对肝包虫病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48例肝包虫病手术后患者超声检查随访资料。结果内囊摘除+外囊残腔积液36例(24.3%),其中内囊摘除后+同时外囊残腔引流16例(10.8%);外囊残腔大网膜填塞32例(21.6%);外囊残腔大网膜填塞后同时留置引流管12例(8.1%);肝叶段切除8例(5.7%);肝包虫病术后肝内钙化灶20例(13.5%);肝包虫术后复发24例(16.2%)。结论超声用于术后复查可了解手术效果,观察术后残腔有否积液,有无感染或术中种植及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8.
肝包虫病是一种流行于牧区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现将近年我院收治肝包虫病患者合并感染和胆汁瘘1 0例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1 0例肝包虫均经手术证实其中 4例包囊不大但合并感染及胆汁瘘 ,2例肝包虫合并有胆汁瘘、包虫感染、子囊死亡并钙化 ,术前均明确诊断 ,术中见肝包虫内囊液凝固变性、钙盐沉着 ,行肝内变性坏死包虫刮除 ,双氧水、盐水冲洗 ,切除部分外囊壁 ,缝合胆汁瘘处 ,置管引流 ,术后抗生素治疗 ,对巨大包虫并感染者 ,术中用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 ,同时置残腔引流管做闭式引流或对包囊残腔行外囊壁多层内…  相似文献   

9.
大网膜带蒂移植治疗慢性脓胸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带蒂大网膜经皮下隧道填塞脓腔治疗慢性脓胸。结果慢性脓胸全部治愈8例,且胸廓外观基本正常,X线胸片检查均无残腔。大网膜带蒂移植创伤小,适宜治疗各种类型的慢性脓胸患者,尤其是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全或经其它手术方法失败者应首选此法。  相似文献   

10.
肝包虫病52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包虫病手术中囊腔处理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术中行内囊摘除后缝闭外囊内腔,内腔放置引流管或用大网膜填塞外囊内腔.结果 52例囊腔经手术治疗闭合,随访43例,平均住院10.4 d,CT和B超示残腔闭合时间平均为14.85 d.结论 肝包虫病术中缝闭残腔可缩短住院天数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李克华 《安徽医学》2005,26(4):313-313
目的提高对严重肝外伤的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1995~2000年间21例严重肝外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愈18例,死亡3例。用凝胶海棉填塞,术后发生膈下脓肿,并发胆汁胸膜瘘2例。结论严重肝外伤的手术基本原则是充分暴露破裂部位,控制出血,彻底清创,不遗留死腔,可用大网膜填塞创面,不用凝胶海棉,腹腔引流。  相似文献   

12.
大网膜填塞加引流治疗巨大肝包虫病20例护理体会青海红十字医院普外科(810000)刘红东自1994年至1996年我科采用大网膜填塞加引流处理巨大肝包虫残腔2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术前均行B超及CT检查,单个...  相似文献   

13.
11例非寄生虫性巨大肝囊肿临床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NPHC)治疗方法很多,但各有适应症。对于不含胆汁成分的肝囊肿,我们要用囊肿广泛去顶开窗,囊腔内填塞大网膜;对于含胆汁成分的肝囊肿,我们采用囊肿空肠Roux-Y试内引流+导管外引流,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盆腔肿瘤术中盆底腹膜重建困难时骶前残腔的处理。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45例盆腔肿瘤患者临床资料,45例患者行肿瘤切除后由于盆底腹膜无法封闭,采用大网膜盆底铺垫或盲肠/子宫填充或肛门后弧形切开骶前填塞纱垫,从而消除骶前残腔。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无1例出现由于肠管坠入盆底造成肠梗阻的发生;1例出现尿瘘,1例出现会阴部感染,2例出现腹腔积液,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本组患者无1例死亡。结论:采用大网膜盆底铺垫或盲肠/子宫填充或肛门后弧形切开骶前填塞纱垫的方法,消除了骶前残腔,是预防肠管坠入盆底形成肠梗阻的有效方法,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我院采用脓腔引流,带蒂大网膜填塞脓腔和经胃网膜右静脉插管滴入抗生素的方法,治疗细菌性肝脓肿1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带蒂大网膜移植加引流在肝包虫残腔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防止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后遗留残腔发生积液、感染、胆瘘等并发症。方法:采用带蒂大网膜移植加置管引流处理残腔。结果:全组43例术后肝包残腔全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带蒂大网膜移植加残腔置管引流是防止肝包残腔发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腹会阴联合切口治疗低位直肠癌,留有巨大的骶前和会阴缺损,常使创口延期愈合,我们于1935年11月~1986年5月应用带蒂大网膜经左腹膜后作骶前间隙填塞术治疗低位直肠癌7例,使会阴创口一期愈合率为59%。带蒂大网膜吸收和抗感染能力强,易与周围组织迅速建立侧支循环,同时又保留胃网膜血管弓,可任意裁剪延长,是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消灭骶前和会阴残腔的理想自身填充材料。感染与血供障碍易影响本术的创口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18.
我科自1994年至1996年采用大网膜填塞加引流处理巨大肝包虫术后外囊腔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术前均行B超及CT检查,单个包虫14例,两个以上6例,包虫位于肝左叶2例,肝右叶18例,肝右叶两个以上包虫2例,术前肝功能异常2例,术中探查包虫最长径均在8cm以上,最大15×7cm,平均直径11.5cm,包虫囊内合并感染2例,术后引流管有胆汁流出14例,有脓性液流出2例,其余4例均有少许血性液流出。术后一周常规B超检查,残腔明显缩小。视引流管无任何液体流出,平均三周拔管,1例胆瘘病人最长3月。术后…  相似文献   

19.
1948年Goinard推荐应用大网膜填塞肝包虫内囊摘除后的囊腔,他推荐的基础是大网膜具有粘连、吸收和防卫机能,这些机能使大网膜能够填塞内囊摘除后留下的孔腔,并能使死腔组织恢复正常。本文材料包括1950—1979年间165例肝包虫患者,其中97例为右叶肝包虫,38例为左叶肝包虫,10例为两叶肝包虫,其余20例系肝包虫外其他脏器也发现包虫  相似文献   

20.
1986~1990年,我们采用带蒂大网膜填塞治疗经多次手术清刮及抗痨、抗感染治疗不愈合的脊柱结核窦道6例,效果满意,随访到1991年5月无复发者。作者认为局部切刮后带蒂大网膜填塞及全身抗痨抗感染治疗,对脊柱结核合并窦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