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对血脂异常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血脂异常的病因为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饮酒过度,脾、肝、肾三脏虚损;病机核心是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气化;病理产物为内湿、痰浊、瘀血。血脂异常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虚,累及肝、肾,其标为内湿、痰浊、瘀血流注于血脉,痰瘀互结,以致脉道不畅。中医治疗可以从脾、肝、肾入手,施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补肾填精、化瘀祛痰之法。  相似文献   

2.
浅谈抑郁症之病因病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抑郁症不能等同于中医郁症,抑郁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思虑过度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肾精亏虚,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元神失养。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多脏,中医辨证以虚证为纲。  相似文献   

3.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其病机为脾、肾、肺、肝功能失调,痰、湿、热、瘀等病理产物的生成,脾失健运,肺失通调,肝失疏泄,肾失封藏,精不固摄,下遗溲中。  相似文献   

4.
健脾、补肾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临床运用健脾法、补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如下论述: 1 脾虚、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的主要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最易影响及脾,终必及肾。 中医学认为肝属木,主疏泄和藏血,脾属土,主运化,肾属水主藏精。肝主疏泄,有助于脾之运化功能的发挥,肝病疏泄失常,脾最易受其影响,而致脾失健运。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就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精血同源,精、血分别为肾肝所属,故日肝肾同源。且肝肾为母子之藏,肝病则易及于母藏——肾,即所谓“子病及……  相似文献   

5.
探讨分析脂肪肝发病的中医病因及病机。脂肪肝属中医学的"胁痛""痰浊""痞满""积聚"等范畴,其发病多与酒食过度、情志不遂、贪逸少劳、先天禀赋、药毒、疫毒伤肝等诸多因素有关,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水湿不化,滋生痰浊,气滞血瘀,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胃胆肾诸脏,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人以及绝经后妇女等特殊人群,而这部分人群处于特殊生理阶段,多具备肝脾肾俱病,精气血亏虚,体用关系失常等病理特点,多涉及骨与筋、肉的同时病变及相互影响,产生肌力减退、步行缓慢、骨质减少、骨脆性增大而易骨折等病理表现。本病以肾精亏虚,骨空髓减为根本病机,由脾肾阳气失调导致POP"骨肉同病",包括脾肾阳气失煦,精气不化,骨肉失养;脾肾阳气失运,痰湿内生,壅滞骨肉。因肝肾精血失和引起POP"筋骨同病",包括肝肾精血失用,精血不生,筋骨失养;肝肾泄藏失调,精血不行,筋骨瘀阻。从肝脾肾及其体用关系入手,探讨POP的发病以及筋骨、骨肉同病机制,不仅得到多项实证研究验证,也在临床实践过程得到疗效印证,采取筋、骨、肉同调并治的方法,是防治POP的重要辨治思路,对本病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脾胃虚损、脾肾亏虚、肝失疏泄、经络气血不足、虚邪等方面,临床提倡辨证论治.脾气不足治以理脾益气,脾肾亏虚治以补益脾肾,在肝者助肝疏泄,病在经络或虚邪侵袭者,多调脾胃以补气补血,使正得复.常用单方、验方,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对重症肌无力的恢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属于中医"黄疸""臌胀""积聚""胁痛"等范畴。依据"肝衰胆灭"理论,认为该病病初,患者可因感受内外之邪,或因情志失调而致肝气不畅,疏泄失常,胆汁分泌失调;病中,肝失疏泄、胆失藏泌之病理变化加重,而致脾胃功能失常;病进,肝病及肾,肝病及脾,肝脾同病,日久入肾;病终,肝衰胆灭,脏腑同病,神明受害。治疗从疏肝利胆着眼,结合脏腑,分论虚实,明辨气血。病初治以疏肝利胆、理气行血;病中治以疏肝健脾、顺气和血;病进治以补益肝肾、调气和血;病终治以通调脏腑、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9.
从肝脾肾辨证治疗眩晕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先 《中原医刊》1996,23(10):43-44
从肝脾肾辨证治疗眩晕的体会赵瑞先眩晕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本病病机复杂,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笔者认为:病机在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在脾不外乎气血不足;在肝不外乎肝阳上亢;在肾不外乎肾虚。故治疗上当以调理肝脾肾三脏。1肝阳上亢当平肝潜阳若素体阳盛,肝阳上...  相似文献   

10.
缪希文 《河北医学》1996,2(3):290-291
慢性肝病求治于脾肾(068250)河北省滦平县医院中医科缪希文慢性肝病,是由于急性肝病治疗不见好转,迁延不愈,或愈后复发而致。从临床上所见,多因治疗不当,脾失健运,久病伤及脾肾而成。《金匮要略》指出:"脾胃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慢...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医整体观叶品良老师认为子宫腺肌症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以及气血精津关系最为密切。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呈气滞;气滞血运不畅则呈血瘀;脾失健运,肾虚不化,津液凝滞,则呈痰湿。故肝脾肾三脏同调,使气行血行,湿化痰消。  相似文献   

12.
王春梅  汤玲 《中医学报》2019,34(6):1213-1216
经前期综合征发病机制为肝血不足,肝阳上亢;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肝郁乘脾,脾虚湿停;肝肾同源,阴阳俱虚。治疗上肖承悰教授立足于肝脏,兼顾脾、肾二脏,以养血调肝、健脾补肾、行气止痛为主要治疗法则,以"未病先防,已病防传"为基本思想,其基础方经前安宁汤中以养血柔肝为主,兼顾肝、肾二脏,临床中再根据症状加减,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医整体观叶品良老师认为子宫腺肌症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以及气血精津关系最为密切。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呈气滞;气滞血运不畅则呈血瘀;脾失健运,肾虚不化,津液凝滞,则呈痰湿。故肝脾肾三脏同调,使气行血行,湿化痰消。  相似文献   

14.
顽固性头痛是常见疾病 ,包括血管性头痛和神经性头痛两大类。近年来 ,笔者以自拟芎蝎参芪汤治疗顽固性头痛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病因病机原发性血管性头痛 ,属中医学的头痛、头风范畴。从发病及临床症状分析 ,内伤气滞、血瘀、痰浊、虚损 ,外感风寒 ,热湿均可引发本病。病位在肝脾肾三脏。肝失疏泄 ,郁而化火 ,上扰清窍或肾水不足 ,水不涵木 ,肝肾阴亏 ,肝阳上亢而致头痛 ;脾胃失调 ,化生无源 ,或劳累过度 ,形神俱耗致气血不足 ,脑髓脉络失于濡养 ,而发头痛。饮食失节、过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上扰清窍 ,阻遏清阳而致头痛 ;禀…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 ,认为脾肾功能失调是导致痛风发生的本质所在 ,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 ,肾失气化 ,导致湿浊内生 ,痰浊阻滞经络。提出调补脾肾为主 ,佐以活血通络法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也是引发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该病是因脾、肝、肾功能失调,膏浊精微不归正化所致,其中脾失健运为起病之始因,肝失疏泄为病情进展之助因,脾肾两虚为最终结局,三者共同形成一个动态演变过程。〖JP3〗肥胖症的治疗当重视调理脾、肝、肾,使膏浊精微归于正化。  相似文献   

17.
陈琳霞 《中医学报》2022,37(4):778-782
"肾衰七症":畏寒、面垢、呕恶、小便清长、大便黏腻、身痒、拘挛.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总括本虚标实,以脾肾阳气虚衰为本,湿浊瘀毒内停为标.脾肾阳虚,失于温煦,故见畏寒;阳虚火衰,血虚血瘀,运化失司,湿毒内生,浊阴上泛于面,故见面色黧黑垢腻;阴寒内盛,肾失气化,则见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肾失封藏则见泡沫尿;脾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腹部脏器肝、胆、脾和肾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肝脏病变27例,胆囊壁占位病变30例,肾病变5例,肾损伤5例和脾病变6例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肝脏病变27例中肝细胞性肝癌3例,转移肝癌4例,肝脓肿4例,血管瘤10例,肝破裂并活动性出血3例,失访3例超声报告符合率约90%;胆囊壁占位病变30例中,超声造影考虑息肉,手术病理诊断全部符合息肉,超声报告符合率100%;肾病变5例,其中肾脓肿1例、肾柱肥大1例、肾血管瘤3例;肾损伤5例:其中挫裂伤3例,破裂并活动性出血2例,肾挫裂伤约61%,肾破裂出血约50%,肾脓肿和肾血管瘤均约100%;脾病变6例:其中脾梗塞1例、脾脓肿1例、脾破裂并出血4例,超声报告符合率约100%.结论超声造影在腹部脏器肝、胆、脾和肾疾病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脂肪肝的发生与中医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致使湿、痰、瘀等多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而成。六郁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五郁之论,源始于《丹溪心法》六郁之称,发展于献可《医贯》相因为病。"气郁""食郁""湿郁""火郁""痰郁""血郁"之六郁,始以"气郁"为先导,交错贯穿于脂肪肝发病始终,在治疗上应以"调畅气机"为要,"顾护脾胃"为本。文章以"六郁学说"为出发点,对脂肪肝的病机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临证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骏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多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素体脾肾不足等;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实各有侧重,实证以湿热蕴肠、损伤肠络为主,虚证以脾虚湿盛、运化失健多见;该病病位在大肠,涉及小肠、脾、胃、肝、肾、肺诸脏;治疗当分活动期与缓解期,消补兼施,尤其久泄宜先消后补,以通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