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表现为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连续性、弥漫性炎症[1]。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样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伴有皮肤、黏膜、关节、眼和肝胆等肠外表现[2]。其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明了,目前一般认为是多因素相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黏液便和血便为主要表现,我国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1]。目前UC的发病机制和病因仍然不明确,血清中IL-6及IL-8表达水平与UC的发病及转归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检测IL-6和IL-8水平在UC活动期、UC治愈及健康对照人血清中的水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为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UC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26例中,7例仅累及直肠、乙状结肠,13例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6例为全结肠UC。肠壁增厚25例,厚度5~10 mm,平均(6.5±2.1)mm。16例病变肠壁浆膜面光滑,10例浆膜面周围可见细小条索影;21例病变肠黏膜明显强化;12例肠黏膜面多发结节样、丘状突起;10例显示肠黏膜下气泡。14例出现肠壁分层;9例肠腔狭窄、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变形;17例肠系膜密度增加;15例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7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UC患者肠壁、肠系膜血管情况及肠外表现,明确疾病范围和严重程度,判断病变的时期(活动期或缓解期),在UC的诊断、评估病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及判定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CTE)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E在全面评估UC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5例经临床、肠镜及病理证实的活动期UC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E检查,根据改良Mayo评分系统将疾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比较不同组的CTE表现。结果35例UC患者中,轻度组6例,中度组13例,重度组16例,轻度组与中度组肠黏膜下气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肠壁分层、结肠袋消失及淋巴结肿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系膜血管增多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壁增厚、黏膜强化程度增加、肠腔狭窄及直肠周围脂肪沉积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E可以全面评估UC的肠壁、肠管及肠外情况,对活动期UC的诊断及临床分度判断均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的修复作用。方法 84例UC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为研究组(n=42)与安慰剂组(n=42)。安慰剂组给予美沙拉嗪或激素治疗;研究组在安慰剂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制剂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行肠镜检查,根据肠镜下表现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1、3、6个月,研究组肠黏膜评分为(1.86±0.68)、(1.28±0.46)、(0.82±0.24)分,均较安慰剂组的(2.48±0.86)、(1.84±0.74)、(1.26±0.58)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益生菌制剂联合应用有助于UC患者肠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常始于直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临床上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可仅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肠道症状,也可以伴有发热、贫血、体质量减轻等全身症状。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诱导缓解率下降,其主要发病原因不详,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由于发病原因不能明确,治疗上存在难点,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治疗效果确切,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美沙拉嗪颗粒作为一种新的5-氨基水杨酸制剂,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UC治疗,但复发率仍较高。有研究显示,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UC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肠壁组织水肿及渗出,改善肠黏膜的局部缺氧,促进坏死组织的修复。近年来UC发病过程中各种免疫因子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与UC发病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探讨HBO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的临床疗效及血清TLR4的表达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影像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判断病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评估疗效。经腹肠道超声简便易行,可用于UC活动性的判断及随访。钡灌肠对肠黏膜的病变非常敏感,但不能很好地显示并发症及肠外表现。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成像和肠道造影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能全面地观察UC的肠壁和肠管内外病变,但对诊断早期UC不敏感,同时存在辐射的问题。随着技术的改进,磁共振成像实现了对运动脏器的成像,结合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使其应用于UC成为可能。核素炎症定位显像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对检出早期UC的灵敏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酶(CAT)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预防作用。方法 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制备大鼠UC模型;CAT灌肠,观察UC的症状和组织学变化;采用RT-PCR技术检测UC大鼠肠黏膜内TNF-α、IL-1β、IL-8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检测UC大鼠肠黏膜细胞NF-κB的激活情况。结果 CAT预防组UC的症状、组织损害均较CAT治疗组、模型组明显减轻,同时TNF-α、IL-1β、IL-8的表达较CAT治疗组、模型组降低(P〈0.05),NF-κB的核结合活性也降低,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明显升高。结论 CAT对UC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孟令思  赵帅  郭君武 《放射学实践》2021,36(12):1526-1532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肠道成像(CTE)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提取的影像特征在评估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病变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将2017年9月-2020年9月在本院首诊为UC的157例患者患者纳入研究。根据Mayo临床评分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组(3~5分)40例、中度组(6~10分)52例、重度组(11~12分)65例。所有患者行肠镜及CTE检查。基于CTE图像记录每例患者13个影像学征象(病变范围、肠壁增厚、黏膜分层、肠壁异常强化、肠系膜充血、直肠周围脂肪沉淀、淋巴结增大、黏膜囊泡、肠腔狭窄、结肠袋消失、肠黏膜息肉、靶征和梳齿征)的出现情况。将所有患者按照5:5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基于训练组数据,以Mayo分组为分类标签,对CTE征象进行特征筛选后纳入GBM分类器,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CTE征象诊断模型,并利用验证组的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结果:经特征筛选后,将10个有统计学意义的CTE征象纳入GBM分类器,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构建CTE征象诊断模型,其在训练集中鉴别轻度与中重度、中度与重度、重度与轻中度的AUC分别为0.99、0.99和1.00,在验证组中相应AUC为0.99、0.96和0.98;在训练组合验证组中评估UC病变程度的总体诊断符合率分别为0.921(95%CI:0.8102~0.9553)和0.887(95%CI:0.7617~0.9274)。结论:利用多分类器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CTE影像特征构建的诊断模型可用于评估UC患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0.
Queyrat增殖性红斑是一种发生于黏膜上皮的癌前病变或原位癌。多累及龟头、尿道口、冠状沟、包皮部位,其他部位如口腔黏膜、女阴和肛门等黏膜亦可受累[1]。本病主要发生于未经包皮环切术的包皮过长者,婴儿期行包皮环切者可不发病,若出现浸润、糜烂、破溃或乳头瘤状损害时,往往发生侵袭性鳞癌变化,可侵犯周围组织,伴有局部淋巴结和(或)远隔部位转移[2]。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0岁,因龟头及包皮内板起红斑5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肠道造影(MSCTE)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经临床、肠镜、病理及影像确诊的活动性UC的MSCTE资料,根据改良Truelove和Witts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16例)、中度组(21例)、重度组(29例),比较3组的MSCTE表现。结果:轻度组与中度组黏膜下气泡、结肠袋消失、肠管狭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肠壁分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系膜小血管增生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壁增厚、黏膜强化程度及直肠周围脂肪沉积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SCTE能较好显示结肠病变部位形态改变及肠外并发症,在活动性UC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作为结肠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大多数学者将其归结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两者发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相似,但其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不全相同,前者常自远端结肠开始发病,逆行向近端发展。严重时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端回肠,主要累及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属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后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但以末端回肠及其邻近结肠受累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简称溃结 )是一种病因及确切发病机理不明的慢性结肠炎。随着炎症性肠病 (IBD)逐渐被重视和消化内镜的广泛应用 ,UC的发病率和检出率也有提高。本文对我院(拉萨 :海拔 3 658m)近 1 0年间UC患者 1 2 0例进行分析 ,以探讨高原地区UC的特点。材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自 1 992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在我院诊断的UC患者 1 2 0例 ,均符合成都会议制定的UC诊断标准[1] 。其中男 66例 ,女 54例 ,男女比例为 1 0 .8。年龄 9岁~ 65岁 ,平均年龄3 0 .7岁 ,其中以 2 5岁~ 3 5岁…  相似文献   

14.
胃炎是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殃及胃壁不同部位的炎症性疾病,病变常主要累及黏膜层,黏膜下层受累者也不少见,偶尔也累及肌层及浆膜层.目前,胃炎的诊断虽主要依靠胃镜和其活检的组织病理表现[特别是伴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者],但胃部钡剂造影检查不但能显示胃内壁浅表结构(胃小区和胃小沟)、黏膜皱襞和黏膜下层巨检所见,还能显示胃的运动和分泌等功能状态.有时也可采用超声、CT、MRI和核医学等手段进行检查[1-5].  相似文献   

15.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1].膀胱癌的临床分期主要为:(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比例约为70%~80%[2],主要包括原位癌Tis、非浸润性乳头状癌Ta和侵犯黏膜及黏膜下层的T1期膀胱癌.(2)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比例约为20%[3],主要指T2期.(3)膀胱癌伴周围组织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主要指T3~4期、N和M分期.  相似文献   

16.
宫腔镜技术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且在实际应用治疗的时候对不少宫腔病变能进行准确的诊断及有效治疗,在宫腔镜下进行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可以不切开患者的腹部,创伤小并且可以保留子宫,在手术时患者出血量少,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1]。子宫黏膜下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传统,  相似文献   

17.
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AP)是一种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出血性疾病.临床常见的出血部位主要是皮肤及黏膜,同时也可伴有皮疹、关节痛、腹痛及肾功能改变.本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成年患者相对少见.皮肤及黏膜下出血先于或同时与其他临床症状出现的紫癜型AP相对多见,临床医生容易诊断.累及消化系统的腹型过敏性紫癜(abdominal type allergic purpura,AAP)相对少见[1],往往呈急腹症表现,皮肤紫癜及皮疹不明显,又缺乏特异性检查,极易误诊[2].笔者分析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成人AAP患者的MSCT资料,旨在探讨CT检查在AAP诊断及治疗后复查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山  王翠娟 《武警医学》2013,24(10):916-917
 慢性咽炎是一种常见病,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性反应[1]。笔者于2009-01至2012-12以银翘散、普济消毒饮、《圣济总录》射干丸为基本方,临症加减治疗112例慢性咽炎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徐薪  纪小龙  徐明志 《武警医学》2015,26(6):563-566
 目的 研究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肠黏膜内组织细胞种类与分布特点,为其鉴别诊断寻找线索。方法 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新制定的诊断标准选取病例,结合临床病史及内镜下表现做出诊断,确定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 30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组 26例,选取10例正常肠黏膜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HE染色及加做6项免疫组化染色(CD1a、CD21、CD68、CD163、S-100、Ki-67)。所有切片均扫描进入优纳ISCAN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UC(80.72±17.15)个/104 μm2及CD(78.59±16.37)个/104 μm2的固有层内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59.57±14.04)个/104 μm2相比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CD1a在正常肠黏膜及UC内几乎没有表达[(0.72±0.79)个/104 μm2, CD(22.19±10.19)个/104 μm2]统计分析比较与正常对照组及UC(1.32±2.26)个/104 μm2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1在组织学上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S-100三组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8 CD组(16.02±7.33)个/104 μm2的阳性细胞数少于正常对照组(21.92±6.18)个/104 μm2和UC组(19.96±11.31)个/104 μm2,与UC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63染色时CD与U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Ki67三组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多种组织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以综合判断IBD的免疫状态及对UC和CD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子宫肌瘤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的发病率约为20%,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黏膜下肌瘤占子宫肌瘤发病率的10%~20%[1].子宫肌瘤可引起月经过多、腹痛、子宫异常出血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及医疗设备的完善,微创手术已经逐渐被临床医生及患者所接受,如宫腔镜、腹腔镜,其中宫腔镜是在不损伤正常组织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切除子宫肌瘤的目的.本研究介绍我院应用宫腔镜技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情况并与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