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过去20余年,免疫缺陷患者机会性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然而,有关IFI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为此,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IFICG)和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NIAIDMSG)组织有关专家制订IFI临床研究的诊断标准。根据文献资料及国际共识,制订了癌症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缺陷患者IFI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念珠菌感染和曲霉菌感染最为常见。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清髓预处理、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因素,IFI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侵袭性霉菌感染(invasive mould infection)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IFI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IFI早期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测和特征性影像学检查。目前伏立康唑是确诊IFI的一线治疗用药,唑类或两性霉素B联合棘白霉素类抗真菌药也显示出较好治疗效果,有希望成为一项未来的抗真菌治疗策略。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后IFI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作一综述。在IFI早期诊断方面讨论了实验室诊断技术,包括GM试验,G试验和PCR技术等;在IFI预防和治疗方面讨论了预防治疗,经验治疗,优先治疗,确诊后治疗,联合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相似文献   

3.
长春碱类药物是淋巴系统肿瘤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霍奇金淋巴瘤(HL)和多发性骨髓瘤(MM)最常用的化疗药物之一,其主要不良反应为神经毒性。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淋巴系统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伊曲康唑为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之一,可用于IFI的经验性治疗或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9例血液病并发IFI患者,予以伏立康唑为主的抗真菌治疗,从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原学3个方面评价疗效,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治疗IFI总有效率67.3%。在病原菌明确的病例中,曲霉属和念珠菌属感染有效率均为70%,1例新型隐球菌感染为显效。单变量分析显示延长伏立康唑治疗疗程(P〈0.01)和患者基础病稳定(P=0.014)能显著提高疗效。多因素分析提示治疗疗程和基础病状况是影响伏立康唑疗效的主要因素。伏立康唑主要不良事件是神经精神症状、视觉异常和皮疹;56例可评价病例中8例(14.3%)因不能耐受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而退出伏立康唑治疗。结论伏立康唑在治疗血液病患者IFI上具有广谱抗真菌功效,同时它所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且多能耐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器官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长程及大剂量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广谱抗菌药物应用疗程较长者和接受侵袭性诊治的危重患者的大量增加,真菌感染特别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患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威胁高危人群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王龙安  李琳  陈玉清  冯四洲 《临床荟萃》2010,25(17):1529-1531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血液病患者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近20%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发热为IFI所致。由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真菌感染进展快,病死率高,因此早期采用合理的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恶性血液病患者因为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多种广谱抗生素以及反复化疗,导致长时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慢性全身衰竭等,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率较高,同时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率也在上升。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对提高这些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非常重要。我们对24例临床诊断IFI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伊曲康唑(Itra)治疗,并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IFI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23例患者中,治愈3例(13.1%),显效13例(56.5%),总有效率69.6%;进步1例(4.3%);无效6例。用药期间1例出现皮疹,1例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1例出现胆红素升高,4例患者有轻度视觉异常。对症处理或停药后均缓解。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IFI患者的高效广谱抗真菌药物,其所致不良事件较少且患者大多能耐受。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高危血液疾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概率呈显著升高趋势,IFI是血液恶性疾病治疗后死亡的蕈要原因之一。由于IFI确诊困难,而延迟抗真菌治疗导致IFI相关病死率增高,因此时于IFI高危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的临床研究能够降低IFI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常用的顶防药物包括口服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等。泊沙康唑在体外有极好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长期放化疗导致的粒细胞减少及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骨髓移植等因素,使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侵袭性真菌病(IFI)的发病率急剧升高,同时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率也在上升,故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对提高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生存率及预后意义重大。本文收集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07年7月-2008年7月使用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13例,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白血病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是白血病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我们对2002年1月至2005年9月(以出院日期计)我院血液科初治的120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历次住院期间IFI的发生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侵袭性真菌感染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器官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社会老龄化、抗生素的滥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骨髓及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侵人性治疗手段的不断增多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流行,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正在迅速增长,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已成为住院患者感染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准确且快速地鉴定侵袭性真菌对降低住院患者感染及死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及(1,3)-β-D-葡聚糖与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联合检测对临床侵袭性真菌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临床疑诊为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根据2008年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及欧洲癌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研究协作组修订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1],将患者分为IFI组(确诊、临床诊断)组与非IFI组(拟诊、排除真菌感染组)。分析G试验((1,3)-β-D-葡聚糖检测)、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及G试验与GM试验联合检测对IF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G试验、GM试验以及G试验与GM试验联合检测对IFI的诊断价值。结果在收集的250例患者中,IFI确诊患者10例,临床诊断患者100例,拟诊患者32例,排除真菌感染患者108例。G试验以100pg/mL为阳性,对IFI诊断的灵敏度为74.5%,特异度为65.7%,阳性预测值为63%,阴性预测值为76.6%,约登指数为0.402;GM试验以I值≥0.5为试验阳性,对IFI诊断的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83.5%,阳性预测值为70.5%,阴性预测值为68%;G试验联合GM试验,对IFI诊断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65%,阳性预测值为66.8%,阴性预测值为89.2%。G试验以≥100pg/mL为阳性,GM试验以I值≥0.5为阳性,G试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2(95%置信区间为0.647~0.776);GM试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6(95%置信区间为0.597~0.735)。结论 GM试验和G试验均对侵袭性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是IFI可靠的诊断方法,G试验相比GM试验对临床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意义略强,二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重症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高危人群,发生率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IFI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显示,入住ICU的常见原因有免疫抑制(13%)、胃肠道手术后(13%)、肿瘤(8.5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21%)、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66%)、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及其高危因素。选择自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行allo—HSCT患者180例,随访至2007年10月31日,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IFI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35例(19、5%)患者在HSCT后发生了IFI,确诊1例,临床诊断34例;其中曲霉菌感染18例(51、4%),念珠菌感染17例(48.6%)。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34.3%.无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53.8%,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单因素分析中,与IFI的发生率增加有关的因素包括移植前真菌定植或感染、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急性GVHD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在多因素分析时,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或骨髓干细胞移植、急性GVHD发生及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使IFI发生危险增加(RR分别为:1.589、2、399、1.410)。结论:IFI是allo—HSCT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对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及发生急性GVHD的高危患者有必要早期采取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16.
非培养方法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力严重低下的患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化疗药物等的广泛应用,以及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使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念珠菌、曲霉、新生隐球菌为主要致病菌。IFI的常规诊断方法存在许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米卡芬净静脉注射后口服伏立康唑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根据不同抗真菌治疗方法分成两组,A组(16例)采用米卡芬净静注后伏立康唑口服联合疗法;B组(16例),米卡芬净组静脉滴注米卡芬净(100mg/d),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7.5%(14/16),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3%(1/16);B组的总有效率56.3%(9/16),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4/16)。两组总有效率较高,但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B组。结论两种方案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均有效,米卡芬净联合伏立康唑疗法比单独应用米卡芬净更具有疗效优势,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潘丽萍  章蓓蕾  唐韵 《临床荟萃》2011,26(24):2160-2161
老年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infection,IFI)易感人群,了解医院老年患者真菌感染情况,对提高医务人员对真菌感染的认识,对降低IFI的发病率和诊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现就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科住院老年患者的真菌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患病率明显上升。IFI也日益成为导致骨髓及器官移植受者、接受化疗的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AIDS以及其他危重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及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泊沙康唑与伏立康唑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行allo-HSCT且应用泊沙康唑或伏立康唑进行真菌预防的104例患者(泊沙康唑组54例,伏立康唑组50例),对比两组移植后180 d内IFI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泊沙康唑组和伏立康唑组IFI发生率分别为7.4%(4例)和20.0%(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在IFI高危风险的患者中,两组IFI发生率为10.0%(3例)和34.9%(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4例)和18.0%(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结论 泊沙康唑较伏立康唑可进一步降低allo-HSCT后高危风险患者的IFI发生率,且未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