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鉴定贵州木姜子叶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贵州木姜子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分离并鉴定化学成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结果贵州木姜子叶挥发油分离出27种成分,共鉴定出21种成分,相对含量占总量的96.9356%,其中α-蒎烯(7.5723),桧烯(19.480),1,8-桉叶素(42.0786),4-萜烯醇(12.0751)等为主要成分。结论明确木姜子果实及叶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性,为木姜子叶药理作用的开发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皮果皮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黄皮果皮挥发油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方法水蒸气蒸馏法从黄皮果皮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并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气相色谱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5个成分,占挥发油成分的88%以上。结论黄皮果皮挥发油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为β-水芹烯、1R-α-蒎烯、α-水芹烯、-αbisabolol、6-(对-甲苯基)-2-甲基-2-环己烯醇。  相似文献   

3.
菊叶鱼眼草的挥发油成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离鉴定了菊叶鱼眼草挥发油的22个成份,其中主要成份为柠檬烯、β-蒎烯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云南产藜蒿(Artemisia selengensis)茎和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藜蒿叶挥发油含41种成分,主要成分为1,8-桉树脑(17.17%)、β-崖柏烯(10.84%)、(1S)-(-)-樟脑(9.62%)、檀紫三烯(8.45%)、龙脑(8.37%)、α-蒎烯(4.24%)、8-石竹烯(1.22%)等。藜蒿茎挥发油含46种成分,主要成分为:1-(2-氨基苯)吡咯(14.51%)、檀紫三烯(8.16%)、α-蒎烯(6.62%)、B-崖柏烯(3.9%)、β-石竹烯(1.08%)等。结论:云南产藜蒿茎、叶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有较大差异,本研究为藜蒿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藿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藿香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从藿香茎中鉴定了10个化合物,占茎中挥发性成分的96.88%;从藿香叶中鉴定了20个化合物,占叶中挥发性成分的98.12%;从藿香果实中鉴定了15个化合物,占果实中挥发性成分的97.86%。结论 对甲氧基苯丙烯是藿香茎、叶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灌木柴胡(Bupleurumfruticosum)挥发油的成分及其抗炎和解痉活性。经鉴定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单萜烃类化合物,约占总挥发油的80%以上,其中α-蒎烯(41.21%)和β-蒎烯(35.89%)的含量最高。总挥发油中其它微量成分是月桂烯(3.10%)、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五味子藤茎中挥发性成分含量并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GC法测定五味子藤茎中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与柠檬烯4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结果:五味子藤茎样品中4种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β-蒎烯>月桂烯>α-蒎烯>柠檬烯。结论:该实验方法简便、稳定、可靠、重现性好,为五味子藤茎质量评价及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勇  陈硕  李泽友  张俊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01-1703,1707
目的:研究海南产黄皮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皮叶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黄皮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出41个峰,分析鉴定了其中的39种成分,所鉴定的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以上,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成分有β-石竹烯(44.721%)、α-石竹烯(23.236%)、α-葎草烯(6.050%)、石竹烯氧化物(5.511%)、橙花叔醇(3.635%)等。结论:海南产黄皮叶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倍半萜及其氧化物,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与其他产地黄皮叶挥发油成分及含量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长白山区野生北五味子藤皮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长白山区野生北五味子藤皮中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毛细管柱色谱法进行分离,质谱检测器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 从长白山区野生北五味子藤皮的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153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异硫氰酸甲酯(2.016%),3-亚甲基-6-(1-甲基乙基)环己烯(2.280%),β-蒎烯(11.063%),月桂烯(2.298%),3-蒈烯(1.311%),右旋萜二烯(5.423%),α-蒎烯(1.966%),β-榄香烯(1.000%),铃兰醛(1.167%),2-十三烷酮(1.583%),石竹烯(4.860%),反式-橙花叔醇(9.159%),表双环倍半水芹烯(3.885%),上述13种成分含量占总含量的48.012%.结论 长白山区野生北五味子藤皮挥发性成分较复杂,含有丰富的倍半萜类成分.  相似文献   

10.
连翘挥发油的成分分析及抗病毒活性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连翘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α-蒎烯及β-蒎烯对甲、乙型流感病毒与乙肝病毒的活性。方法:①通过GC—MS分析翘挥发油的化学成分;②以2.2.15细胞为乙型肝炎病毒载体,分别测定它们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进行DNA复制和产生HBsAg、HBeAg的能力;③以MDCK(狗肾)细胞为病毒宿主,分别测定它们抑制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程度(CPE)。结果:①在最大无毒剂量时,即在连翘挥发油258.69μg/ml、α-蒎烯258.69μg/ml、β-蒎烯192.45μg/ml时,均无抗乙肝病毒活性;②连翘挥发油α-蒎烯、β-蒎烯的浓度分别是192.5μg/ml时,均无抗甲、乙型流感病毒活性;③连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α-蒎烯及β-蒎烯,总相对含量为71.48%。结论:连翘挥发油、α-蒎烯及β-蒎烯均无抗甲、乙型流感病毒与乙肝病毒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绿衣枳实与绿衣枳壳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分析来源于树龄相同、长势相似枸橘植物的绿衣枳实与绿衣枳壳挥发油成分. 方法 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两者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归一法分析挥发油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结果 绿衣枳实和绿衣枳壳的挥发油平均收得率分别为0.64%和1.01%.从绿衣枳实挥发油中鉴定出8种化合物,均为单萜和倍半萜类;主要成分为dl-柠檬烯(42.026%),其次是β-月桂烯(23.988%)、β-水芹烯(9.706%)、1-水芹烯(12.026%);从绿衣枳壳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化合物,除10种单萜和倍半萜类(总相对含量53.42%)外,还含有10种脂肪族化合物(总相对含量37.55%)及1种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α-蒎烯(12.300%)、β-石竹烯(8.403%)、1,8桉油精(7.843%)和β-香茅醇(6.583%);两者均含有α-蒎烯、β-水芹烯、2-β-蒎烯和β-石竹烯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18.113%和28.489%,挥发油中的其他成分组成不同. 结论 来源于树龄相同、长势相似枸橘植物的绿表枳实与绿衣枳壳挥发油含量及其化学成分组成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瑶药野柠檬根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柠檬根的挥发油,并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检索,应用色谱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从野柠檬根挥发油中分离并检索出37种化学成分,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3%的分别确定为α-法呢烯、榄香醇、β-马啊里烯、β-桉叶醇、Tticyclo[2.2.1.0(2,6)]heptane,1,7-demethyl-7- (4-methyl -3-pentenyl).结论 该植物中37个挥发性成分均为首次报道,占挥发油气化产物的9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海南产高良姜叶和花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高良姜叶和花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其成分,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高良姜叶中鉴定出32种成分,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83.94%,主要是由萜类、酚(醇)类、酯类、酮类和烷烃类组成,其中4-氨基-1-萘酚(13.97%)、3-氯苯基-β-苯丙酸酯(10.33%)、石竹烯(9.85%)、苄丙酮(8.26%)、β-蒎烯(7.63%)和棕榈酸(3.44%)等化合物含量较高;从高良姜花中鉴定出16种成分,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64.99%,主要由酚(醇)类、萜类和酸类组成,其中4-氨基-1-萘酚(20.61%)、石竹烯(10.93%)、棕榈酸(9.15%)、3-苯基-2-丁酮(5.92%)、苯丙醛(2.74%)、β-水芹烯(2.71%)和芳樟醇(2.28%)等化合物含量较高。结论良姜叶和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有很大的差异,本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陕西凤县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陕西凤县大红袍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陕西凤县大红袍花椒挥发油,经GC/MS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其挥发油中分离出33个色谱峰,鉴定出25种化合物。挥发油主要成分和含量分别为:β-水芹烯(42.285%)、β-月桂烯(10.268%)、3-甲基-6-(1-甲基乙基)-2-环己烯-1-醇(6.834%)、α-蒎烯(5.616%)、α-松油醇(5.034%),其中还含有抗癌活性组分β-榄香烯。结论:从鉴定出的化学成分可知,凤县大红袍花椒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GC-MS法分析吴茱萸果实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不同方法提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对吴茱萸果实挥发油进行提取,用GC-MS法测定,结合NIST05数据库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并采用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峰面积。结果 3种不同方法提取吴茱萸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分别分离鉴定出57、51和38个组分,共有成分25个,其中主要成分为β-月桂烯、β-罗勒烯、α-蒎烯、β-芳樟醇、[1S-(1α,2β,4β)]-1-乙烯基-1-甲基-2,4-二(1-甲基乙烯基)-环己烷、石竹烯、吉马烯、α-布藜烯和氧化石竹烯等。结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索氏提取法得到具有一定药理活性的石竹烯、α-蒎烯、榄香烯及β-罗勒烯等成分时,能够达到同样的提取效果。因此可以综合考虑所需要的组分而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刺五加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为其后续的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提取分析刺五加各部位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和比对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方法分析其成分的差异。结果 从刺五加各部位样品中共鉴定出167种挥发性成分,根、皮、茎、叶、果分别鉴定出71、61、59、48、5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以烯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5个部位有10个共有成分,包括萜品油烯、β-石竹烯、α-律草烯等。HCA分析结果将刺五加根、果聚为一类,皮、叶聚为一类,茎单独一类;PCA综合得分依次为根、茎、果、叶、皮。结论 刺五加各部位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为刺五加非常规药用部位的药食两用深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蔓性千斤拔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蔓性千斤拔中的挥发性成分,将其与文献进行比较。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蔓性干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 Merr.et Rolfe)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38个化学成分,其中相对百分率含量大于4%的分别确定为α-衣兰烯(1),异长叶烯(2),β-石竹烯(3),卡达烯(4),金合欢醇异构体(5)。结论:千斤拔挥发油中近84%成分已查清,与文献报道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黔产川黄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果实中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中国药典》方法提取黔产川黄柏果实中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进行分离、鉴定和用峰面积法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黔产川黄柏果实中检出35色谱峰,鉴定出29个化学成分。结论:黔产川黄柏果实中主要成分有柠檬烯、右旋大根香叶烯、β-榄香烯、β-月桂烯、α-蛇床烯和β-石竹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丹蒌片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EM)提取丹蒌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KI)对其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丹蒌片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44个组分,占总挥发性组分的72.46%。其中相对含量超过5%的成分有蒿本内酯(17.49%),β-榄香烯(11.07%),(-)斯巴醇(8.95%),3-丁烯基-1(3H)-异苯并呋喃酮(5.50%)等6个化合物。[结论]丹蒌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得到全面分析,根据其相对含量,丹蒌片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来源于川芎、郁金、泽泻,为丹蒌片的质量控制和进一步药效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叶锦鸡儿的挥发油成分.[方法]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小叶锦鸡儿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测定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从小叶锦鸡儿挥发油中分离得到45种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10种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