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征 《安徽医学》2011,32(5):681-683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并发症或"最后的共同通道",CHF的基本特征是心室重构。尽管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以外,免疫激活理论在CHF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丧失劳动力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20年来,对CHF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等研究决定进展较大,本文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保护衰竭心脏等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生脉注射液联合镁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8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引起CHF的常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CHF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5年生存率和恶性肿瘤类似,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估计,美国现有将近5百万CHF患者,并且每年新发病例为50万例左右,而2007年用于治疗CHF的费用超过330亿美元^[1],从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4.
张荷 《北京医学》2006,28(2):102-104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进展,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患,对CHF进行生物学治疗使其预后得到改善.依据CHF病理生理改变研制或选用新药是一个重要思路;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如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等,有可能对包括缺血及非缺血原因所致CHF有益.  相似文献   

5.
<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是全球人类的主要死因之一。2021年我国CVD现患人数达3.3亿,其中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约890万。CHF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本质是心脏结构与泵功能异常,呈现出呼吸困难、头晕、乏力、外周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CHF的发生机制尚未研究成熟,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6.
冯俊  王爱玲 《安徽医学》2007,28(1):80-8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严重而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走向死亡发生频率最多的“最后共同通路”。随着对CHF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N,D室重构是C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在不考虑CHF病因学的前提下,心室重构是CHF临床过程的主要决定因素。心室重构是指心脏受到损伤或超负荷状态下由基因调控的分子、细胞和心肌间质的变化,主要影响心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造成细胞结构异常、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为心脏损伤后大小、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心室重构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内分泌改变是影响心室重构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因素是肾上腺素系统(SN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前炎性细胞因子系统等。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导致心力衰竭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心室重塑的基础是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心肌细胞细胞外基质变化主要是胶原沉积和纤维化。而他汀类药物在防治CHF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将他汀类药物对CHF心肌纤维化的影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进展链的终点,以呼吸困难、易疲劳和周围性水肿为特征,最终导致左室射血功能的下降.其发病机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慢性激活,因此应用β-受体阻滞剂抑制这种激活成为近10余来心衰治疗的突破性进展.第3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在国外已应用很多年了,美国卡维地洛试验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卡维地洛可显著减少CHF患者的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1].国内近年来开始应用卡维地洛治疗CHF,本研究对22例CHF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丧失劳动力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20年来,对CHF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等研究决定进展较大,本文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保护衰竭心脏等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生脉注射液联合镁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8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平  那开宪 《中国医刊》2007,42(7):21-23
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尽管近20余年来人们对CHF发病机制有了质的认识,CHF的药物治疗因此取得了长足进展,但CHF患者即使在规范化药物治疗情况下,其预后仍十分严峻,NYHA心功能Ⅰ-Ⅱ级患者1年内病死率平均为5%,NYHA心功能Ⅱ-Ⅲ级患者为10%-15%,而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一年病死率可高达50%。因此,近些年来人们一直在尝试运用非药物治疗手段来治疗CHF。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慢性心力衰竭(CHF)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神经体液机制和心室重构理论是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1,2]。近十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2.
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也是临床常见危重症。现就近年来中医药防治CHF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晚期的共同结局,也是引起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我们从干预慢性CHF对神经体液因素过度激活,应用小剂量醛固酮(Ald)拮抗剂螺内酯(商品名:安体舒通)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巯甲丙脯酸(商品名:开博通)联合治疗慢性CHF,以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不同病因的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心脏功能受损时出现的病理生理症候群。近年来,治疗CHF的方法有较大发展。本文报道应用硫酸镁对28例CHF的治疗作用。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28例CHF患者均为经足量洋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β-受体阻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广泛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病症的治疗,然而对于慢性心力衰竭(CHF),却因为其负性肌力作用而一直是禁忌药。近年来,随着对CHF发生发展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治疗学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纠正血流动力学、改善临床症状的治疗模式,转变为限制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修复衰竭心肌的生物学特性、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的新模式,自80年代中期始,β-受体阻断药便陆续用于治疗CHF,并在CHF的应用中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脂联素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CHF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加,已成为心内科最严重的流行病。脂联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脂肪源性细胞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心衰与脂联素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后导致心室射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治疗CHF的西药很多,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西药联合对CH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为中西药联合治疗CHF提供理论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CHF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内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全身各个脏器器官功能退行性变,加之合并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CHF发病率在老年人群中呈现逐年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9.
低T_3综合征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正>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指心脏在有适量回心血量的情况下,由于原发性心肌病或心脏长期压力或容积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输出量相对或绝对减少,即使充分发挥代偿机制仍不能泵出足够的血量,以满足静息或活动时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与此同时,静脉回流受阻,出现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心血管疾病死亡和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前,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与CHF的病理进程相关,如何采取措施纠正其代谢紊乱,避免心力衰竭进一步恶化是当今医学界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细胞因子(cytokines)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动脉粥样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及再灌注损伤等过程中均有细胞因子参与.下面就近年来细胞因子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性研究的一些进展做一综述.1TNFα对CHF的影响CHF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细胞因子是CHF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中一个主要因子,有资料表明[1],CHF的病人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