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4例恶性胃类癌术前均被误诊为胃癌或胃溃疡.所有病灶均在术后经免疫组化确诊,肿瘤平均直径3.8cm,浸润深度为深肌层以上(1例至深肌层,3例至浆膜或浆膜外),均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3例有肝弥漫性转移(其中2例发生于手术半年后),根治性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1例,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其余3例平均存活22月。  相似文献   

2.
4例恶性胃炎癌术前均被误诊为胃癌或胃溃疡,所有病灶均在术后经免疫组化确诊,肿瘤平均直径3.8cm,浸润深度为深肌层以上(1例至深肌层,3例至浆膜或浆膜外),均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3例有肝弥漫性转移(其中2例发生于手术半年后),根治性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1例,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其余3例平均存活22月。  相似文献   

3.
胃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晔  陈珏 《河北医学》1997,3(1):45-46
我院从1981年8月至1994年6月对24例胃癌术后复发病人进行了再手术.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17例,女7例。年龄26~74岁,平均55岁。初次手术近端胃大部切除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20例。初次手术与再手术期间:可切除组间隔<1年2例,1~2年3例,4年1例,8年1例。不可切除组MI年4例,1年3例,2年3例.3年2例,4年4例,5年1例。再手术时发现:局部复发7例,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4例,腹主动脉分淋巴结转移2例.其它脏器或广泛转移11例。再手术术后随诊:可切除组手术存活1年3例,2年2诩.3年1例.5年1例.平均23月;不可切除组存活2月3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单纯子宫切除后意外发现的宫颈癌或阴道残端癌患者,选择腹腔镜下宫旁组织切除/阴道上端切除术(LPUV)治疗的病例进行经验总结。方法:1995—2004年,共有6例患者进行了LPUV。其中包括Ib1期宫颈癌5例,Ia1期1例。患者曾行腹式全子宫切除(n=3),阴式全子宫切除(n=2),腹腔镜辅助下的阴式全子宫切除(n=1)。收集临床及随防资料并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0.5岁(极差39~49岁),平均克托莱指数31.5kg/m^2(极差25—40kg/m^2)。子宫切除到LPUV的平均间隔时间54d(极差30~84d)。回顾FIGO分期,提示宫颈癌Ib1期5例,Ia1期1例。平均手术时间207min(极差151~265min),平均出血量300ml(极差100~500m1)。术中1例患者膀胱受损,1例肠道受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1例患者残存原位腺癌,其他标本无恶性发现。所有盆腔【平均22个(极差10—36个),n=6】及腹主动脉旁(9个,n=1)淋巴结均未发现恶性转移。术后1例患者因血细胞比容下降需输血,与术前相比,术后血细胞比容平均下降6.4%(极差0.2%-10.9%)。在平均住院的3.5d(极差2~5d)内,无其他术后并发症。术后无1例患者需要辅助治疗。平均随访21.5个月(极差3—50个月),其间无1例复发或出现晚期并发症。结论:对于单纯子宫切除后意外发现的宫颈癌或阴道残端癌患者,LPUV可替代开放性宫旁组织切除术或放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贲门癌216术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其肿瘤大小,浸润深度,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研究贲门癌的手术方式选择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结果:216例贲门癌术后5年生存109例(50.5%),其中死于肝转移57例,腹膜转移21例,肺转移8例,骨转移5例,慢性消耗、恶液质16例。术后并发乳糜胸1例,排空障碍4例,吻合口瘘1例,膈疝2例,吻合口狭窄3例,肺部感染1例,胸腔积液3例,反流性食管炎5例。术后切缘均无癌细胞残留无手术死亡。结论:肿瘤仅限于肌层,直径<4cm,5、6组淋巴结无转移者,行近侧胃大部分切除,否则宜行全胃切除。  相似文献   

6.
进展期胃远侧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进展期胃远侧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相关因素,阐述胃远侧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复习1990-1995年行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或全切除的胃远侧癌手术171例,分析淋结的转移及有关预后情况。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为74.9%。肿瘤大小、Barrmann分型和浸润深度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肿瘤侵及肌层、浆膜及浆膜外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4%、73.2%和100%。肿瘤侵及肌层即有NO③-⑧淋巴结转移,随着外侵程度加重,向近侧转移率明显增高,NO①转移率为14%。肿瘤侵及邻近脏器的,整块切除者好于脏器局部切除者。结论:(1)进展期胃远侧癌行远端胃次全切除加D2或D2+淋巴清除术应为标准术式。(2)胃角癌直径>5cm或No①淋巴结癌转移者应行全胃切除加D2或D2+淋巴结清除术。(3)浸润邻近脏器的胃远侧癌应联合脏器整块切除加D2或D2+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7.
全胃切除连续间置空肠代胃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在全胃切除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间26例全胃切除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和吻合口瘘发生。随访12个月至25个月,平均17.4个月。其中钡餐检查ll例,代胃容量均在300ml以上,排空时间为30~120min。术后6月、12月出现返流性食管炎分别为6例和2例。与术前相比,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效果。结论: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是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术式,手术操作简便省时,可取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姑息性胃切除、联合腹腔区域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组178例不能根治的晚期胃癌患者,均行姑息性胃切除。关腹前放置腹腔化疗泵,有肝转移者加放门静脉泵,术后经化疗泵化疗。结果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营养状况及腹水、转移肿瘤大小等情况,发现以上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质量大为提高。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4.6%、52.1%、27.8%,中位生存期22.7个月。结论 姑息性胃切除联合腹腔区域化疗是治疗晚期胃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报告全胃切除治疗进展胃癌25例,术后随访1-10年,存活3年以上6例,其中行Roux-en-Y食人肠吻合者10例,单袢空肠食管十二指肠间置术1例,术后营养较满意。认为只有当幽门侧或贲门侧胃癌已侵及胃体,浸润进展期胃癌,胃体癌,或贲门侧癌已有幽门周围淋巴结转移或幽门侧癌已有贲门周围淋巴结转移时才需行全胃切除。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院1973年10月~1986年8月施行全胃切除的7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病理检查及手术并发症等。术后近期死亡5例,手术病死率6.8%。随访58例(86%),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0%、34%和22%。半数以上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碱性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指出患者的年龄大小、病期长短及组织类型对预后的影响不大,但癌肿的浸润程度尤其是胃壁浆膜层的浸润、淋巴结的转移范围、全胃切除同时采用不适当的联合脏器切除、术后吻合口瘘(10.8%)、感染等并发症及营养不良、恶液质等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贲门癌行全胃切除根治与近端胃切除根治的术后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36例贲门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全胃切除组)18例及B组(近端切除组)18例,对比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1年、3年、5年生存率,分析贲门癌行全胃切除根治与近端切除胃癌根治的术后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年存活率88.9%,3年存活率61.1%,5年存活率38.9%;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38.8%,1年存活率83.3%,3年存活率44.4%,5年存活率22.2%。两组比较,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3年、5年存活率均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根治术治疗贲门癌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并能提高远期生存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胃镜在基层医院的普遍应用,胃癌早期诊断率从原来的0.7%~3.5%增加到目前10%-37.6%。现将我院1997年间经胃镜及病理诊断证实的早期胃癌3例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3例均为男性,年龄45-60岁。既往胃病史均超过7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灼热感、反酸、腹胀、腹痛、恶心、食欲下降及黑便。3例均经胃镜直视下,1例诊断为贲门癌,另2例诊断为溃疡性胃癌。均经手术治疗且能从胃壁外触及肿瘤。1例贲门癌行开胸近端胃大部切除胃癌根治术,另2例行毕罗Ⅱ氏胃3/4切除的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1例贲门癌为中分化腺癌,2例为高分化腺癌,均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癌。术后进行化疗、免疫等综合治疗,随访至今存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贲门癌行全胃切除根治与近端胃切除根治的术后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36例贲门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全胃切除组)18例及B组(近端切除组)18例,对比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1年、3年、5年生存率,分析贲门癌行全胃切除根治与近端切除胃癌根治的术后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年存活率88.9%,3年存活率61.1%,5年存活率38.9%;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38.8%,1年存活率83.3%,3年存活率44.4%,5年存活率22.2%.两组比较,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3年、5年存活率均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根治术治疗贲门癌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并能提高远期生存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肿瘤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同一患者单个或多个器官组织同时或异时发生两种以上的原发癌也逐渐增多,容易误诊为一种癌的复发或转移,应给予重视,现将我们1997年7月 ̄2004年7月间所遇3例报告如下。1临床病理资料3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2岁、61岁、70岁。第一原发癌:结肠肝曲癌1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低分化腺癌未突破浆膜层,Dudes B,淋巴结无转移,术后6个月患胃底癌。胃角部癌2例,全部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示:1例黏液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均呈浸润性生长,2例均浸润浆膜下,无淋巴结转移,分别于术后一年和三年发生…  相似文献   

15.
全胃切除是指整个胃,包括食管下端2cm和十二指肠第一部分3cm在内的手术切除。全胃切除术至今已有近100年历史,随着胃癌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术后营养不良、吻合口瘘、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常危及患者生命。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我科自1990年3月至1996年6月,共对22例晚期胃癌患者施行了全胃切除后。型消化道重建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35~76岁,中位年龄54.2岁。胃小弯及胃体癌累及贲门9例,小弯侧癌6例,胃底癌2例,胃体癌2例,残胃癌1例,胃窦癌2例。……  相似文献   

16.
刘典永 《黑龙江医学》2005,29(6):448-448
阑尾残株炎亦称阑尾切除后复发性阑尾炎,现将我科收治的3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例中,2例为急性阑尾炎,1例为阑尾蛔虫症行阑尾切除术。首次阑尾切除至此次发病时间为:术后6个月1例,术后2年1例,术后5年1例。术前确诊者2例,剖腹探查明确诊断者1例。术中见2例回盲部有轻度粘连,原荷包口处盲肠壁明显充血水肿,荷包口内有脓液,阑尾残株均长约1cm,呈化脓性改变,另1例腹腔广泛粘连,回盲部见一3.5cm×4.0cm×5.0cm炎性肿块,仔细分离,见结扎线远梢阑尾残株1cm长,呈坏疽性改变,并与盲肠浆膜下触及约1.5cm长索状物相连,剖开浆膜后证实结扎线近侧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传统肾细胞癌手术时同时切除同侧肾上腺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月共247例肾细胞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202例患者行保留肾上腺的肾切除术或肾部分切除术,45例肾切除及同侧肾上腺切除。分析肾癌手术治疗同时切除肾上腺对术后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纳入研究的247例肾癌患者中,202例T1N0M0患者保留同侧肾上腺,术后无一例出现术后肾上腺转移,随访中12例死亡,9例死于肿瘤进展,3例死因不明,5年生存率为94.1%。45例施行同时切除同侧肾上腺患者中,34例T1N0M0患者无一例死亡,5年存活率100%,其余11例T1N0M0患者中4例在随访的不同时间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肺转移死亡,5年存活率为63.6%。在T1N0M0患者中,同时切除肾上腺组与保留肾上腺组间的5年存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5例施行同时切除同侧肾上腺患者无一例出现对侧肾上腺转移。结论切除同侧肾上腺并不能预防术后肿瘤进展,影响患者的主要因素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分期。除非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探查发现同侧肾上腺被侵犯或转移.术中应尽可能保留同侧肾上腺。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85年至1994年对4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急性大出血患者采取了脾切除,胃底浆膜切开,浆膜下血管结扎,浆膜层缝合,胸骨后胸膜外带蒂大网膜转移术(简称三合一手术),其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42例,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在28岁~67岁,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食道下段胃底静脉怒张,均经手术证实,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  相似文献   

19.
胡希宏  游涛  郑志强  赵亚新 《浙江医学》2006,28(6):429-431,434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生物学行为和诊治特点。方法 对1996年5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11例胃类癌患者进行根治性胃切除术(包括D2^+~D3淋巴结清扫术)9例,姑息性胃部分切除术2例;观察肿瘤的大体形态,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 肿瘤位于胃窦部4例(36.36%),胃体5例(45.45%).胃底贲门部2例(18.18%);肿瘤直径〈2cm 3例(27.27%),2~5cm3例(27.27%),〉5cm 5例(45.45%);结节型4例(36.36%),溃疡型1例(9.09%),溃疡浸润型6例(54.55%);浸润至深肌层2例(18.18%).浆膜层3例(27.27%),浆膜外6例(54.55%);区域淋巴结转移9例(81.82%);无手术并发症;4例于术后1~4年死于广泛转移及恶液质,6例健在,已生存2~7年.平均4.5年。结论 胃类癌的发病与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高胃泌素血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关系密切;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方式选择主要依据分型和病灶的大小及转移情况;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Ⅲ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常见,应重视淋巴结清扫;恶性程度和预后与组织学形态、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转移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20.
经腹近侧半胃切除术8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敬立  刘德孝 《广东医学》1997,18(12):848-848
我院外科自1980年8月~1990年8月施行经腹胃次全切除901例,其中因病变位于胃底或贲门部而行近侧半胃切除,胃食管吻合术者82例,约占9%。本文重点对经腹近侧半胃切除术的适应症及术后近期主要并发症分析如下。l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本组男性73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7岁,50岁以上者70例。1.2病种分布:术前诊断为胃底贲门癌46例(其中45例犬后病理诊断为胃腺癌,l例为胃鳞癌),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18例(其中6例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胃溃疡,2例为出血性胃炎,7例为胃溃疡恶变,3例为胃腺癌),高位溃疡15例(其中9例术后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