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9例,静脉注射胺碘酮后观察室性心动过速的控制情况,同时密切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变化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静脉注射胺碘酮能终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1%;用药前后患者血压、P-R间期、QRS波时限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心率和QTc间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比较组,各42例。比较组采取利多卡因治疗,研究组采取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QRS波时限以及PR间期。结果研究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QRS波时限均低于比较组,但PR间期高于比较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其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舒易文 《当代医学》2014,(25):143-143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效果,以供参考。方法 将2012年5月~2014年4月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75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胺碘酮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心率(HR)、PR间期、QRS波群、校正的QT间期(QT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患者HR明显下降,QTc明显缩短,LVEF明显提高,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PR间期、QRS波群无明显变化,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动过速可有效控制异常心率、改善心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对照组(54例)用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后1-4 mg/min静脉维持;治疗组(56例)采用胺碘酮150-300 mg静脉注射,然后0.5-1.5 mg/min静脉维持;治疗24 h后观察2组24 h内的疗效、室性心律失常次数、PR间期、QRS波时限、校正的QT间期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QRS波时限较对照组短,PR间期比对照组长,校正的QT间期较对照组轻度延长(P〈0.01);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肯定,未增加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
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凯奕  苟丽琼 《四川医学》2007,28(10):1107-1108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的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心房纤维颤动或阵发性室上速,首剂给予胺碘酮150mg,10min内缓慢注入,15-30min若无效,再重复突击量150mg,必要时电复律,随后以1.0-1.5mg/min静脉滴注维持,依病情逐渐减量,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胺碘酮600mg/d。静脉用药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每日描记十二导联心电图,测量心率、PR、QTc间期及QRS波时限。结果第1个24h胺碘酮静脉平均用量为(920±167.4)mg,维持静脉点滴平均(4.3±1.7)d,总有效率93.5%,静脉应用早期对PR、QRS、QTc间期均无明显影响。用药期间无因胺碘酮导致或加重的心功能不全。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用药过程要注意监测心率、节律及血压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特别要定期检查肺及甲状腺功能,以便早期发现及处理相关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陈悦  宋涛  初巍巍  霍阳 《医学综述》2013,19(9):1684-1685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纤颤(室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和室颤于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患者48例(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对照组患者48例(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8%,复发率为2.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48,6.875,8.465,P<0.0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能够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具有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童辉  丁玲新 《四川医学》2007,28(7):732-73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宽QRS波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对36例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观察其转复为窦性心率并心率降低及血压变化。结果治疗有效率80.6%。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宽QRS波心动过速疗效确切、安全,可作为急诊治疗宽QRS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是发生心室颤动的危险信号,2004年以前传统的处理方法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但近年很多文献报道利多卡因虽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但并不能降低病死率,如不及时处理,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ACC/AHA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指南中指出,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状态下,静脉注射胺碘酮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14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首剂3~5 mg/kg胺碘酮10 min内静脉注射;再以1.0~1.5 mg/min维持,室速被有效终止;以200 mg/d胺碘酮作为长期维持量。对照组应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效果理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胺碘酮转复宽QRS波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治疗。结果 20例患者均转复成功,并发急性心衰的12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未见副作用发生。结论胺碘酮转复治疗宽QRS心动过速,尤其并发急性心衰时,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每组15例,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胺碘酮组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控制,对照组有8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控制,胺碘酮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陈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5):635-637, 641
目的分析QRS波群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心源性猝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将9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早期复极(ER)阴性组和阳性组,各49例。分析病人ER图形特点、形态等,比较2组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和死亡等发生率。结果阳性组QRS时限[(97.96±7.23)min]较阴性组[(89.07±7.93)min]明显延长(P < 0.01),心率[(68.05±10.32)次/分]较阴性组[(77.98±6.90)次/分]明显减慢(P < 0.01),QTc间期[(424.05±39.68)ms]较阴性组[(459.04±31.24)ms]缩短(P < 0.01);但2组病人QT间期、PR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病人ER图形多处于下壁、下壁加胸前导联,以切迹为主要表现,且ST段多为水平型抬高。阳性组三酰甘油、血钾水平较阴性组明显升高(P < 0.01),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和死亡率亦明显高于阴性组(P < 0.01)。结论相比无ER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伴有ER者心电图QRS时限延长、QTc间期缩短、心率减缓,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且发生死亡的风险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宽QRS波心动过速静脉注射胺碘酮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宽QRS波心动过速静脉注射胺碘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4例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接受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根据转复为窦性心律并心率降低,分为有效和无效,同时分析用药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治疗有效率为94%,无效率为6%。结论:宽QRS波心动过速静脉注射胺碘酮有效、安全,特别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价值与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QRS波时限、PR间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82%(x2=8.234,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QRS波时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R间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8.234、10.136、12.345,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1%,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7%,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4,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明显,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实行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间期、QPR波时限及心率.结果治疗前,治疗组PR间期为(148.6±21.6)ms、QPR波时限为(91.4±10.5)ms、心率为(102.6±12.8)次/min,对照组PR间期为(148.9±21.3)ms、QPR波时限为(91.7±10.2)ms、心率为(102.9±12.8)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R间期为(189.7±20.6)ms、QPR波时限为(114.6±11.5)ms高于对照组PR间期为(172.8±20.6)ms、QPR波时限为(102.3±11.2)ms,治疗组心率为(72.2±9.8)次/min,低于对照组心率为(189.6±8.4)次/min;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电图情况,刺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琼  叶瑞林  李萱 《医学新知杂志》2007,17(1):46-46,48
目的探讨胺碘酮在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静脉使用胺碘酮对27例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药物复律,并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律、心率和QTc的变化及副作用。结果8例室速有效率为87.5%,19例房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为100%。治疗前后QTc差异有显著性(<0.01),且无严重副作用。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对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有非常显著的疗效,且无严重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在治疗宽QRS波心动过速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2例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均给予胺碘酮150~300 mg静脉注射,30 min后如无效重复注射1次,总量不超过10 mg.kg-1;若有效继以0.5 mg.min-1维持24 h,然后改用口服胺碘酮维持。结果32例患者成功复律26例,总有效率81.2%,用药过程中出现低血压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头晕、恶心、胸闷3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见显著Q—T间期延长。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宽QRS波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研究步长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高龄老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步长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心电图变化、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P-R间期、QTc等无显著变化(P0.05),心率和QT-间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转复时间和院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心房颤动发作控制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例数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高龄老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快速,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3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患者。为观察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使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查动态心电图的各项指标(包括短阵室速数、室早数、QTc间期、PR间期以及QRS波时限)较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著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胺碘酮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抽样,7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推行胺碘酮疗法,对照组实施利多卡因疗法,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且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PR间期、QRS波时间、LVEF、心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