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10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中,2个病灶密度相对均匀,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43例腮腺淋巴瘤患者中,43个病灶密度较均匀,1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3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中,16个病灶密度均匀,15个病灶密度欠均匀,CT增强扫描6例明显强化,余25例轻度强化。1例鳃裂囊肿表现为类圆形的低密度结节,CT值19 HU,边缘清楚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检查囊内容物不强化,囊壁可轻度增强。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增加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基底细胞腺瘤、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鳃裂囊肿。基底细胞腺瘤双期CT增强幅度大于其他种类疾病(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能对腮腺肿瘤进行有效定位,双期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性肿瘤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腮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肿瘤共32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于术前均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其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 在32个病灶中包括腺淋巴瘤5例(7个病灶),多形性腺瘤14例,恶性肿瘤11例.腺淋巴瘤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恶性肿瘤在增强早期快速强化,强化峰值在静脉期(90 s);三者中腺淋巴瘤强化程度最高.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尤其是增强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9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9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形态学特征及强化方式,测量肿瘤平扫及双期增强CT值,计算净强化值,并与16例多形性腺瘤和16例腺淋巴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平扫均表现为腮腺内单发的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呈均匀的稍高密度,平均CT值约(38.2±9.1)HU,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平扫CT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动脉期净强化值约(54.9±8.6)HU,静脉期强化程度持续增加,净强化值约(63.0±10.7)HU。动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高于多形性腺瘤(P<0.01),但与腺淋巴瘤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均高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P<0.01)。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为腮腺单发病灶,多发生于浅叶,边缘规则,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且呈"快进慢出"持续、渐进性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腮腺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66例腮腺占位性病变(共69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于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析腮腺肿瘤在不同增强时相的强化特征和强化程度,测量病灶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时图像的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4例腮腺占位性病变67个病灶中多形性腺瘤30例共30个病灶,腺淋巴瘤18例共21个病灶,基底细胞瘤8例共8个病灶,肌上皮瘤4例共4个病灶,恶性肿瘤4例,其中粘液表皮样癌1例,腮腺细胞癌1例,涎腺导管癌2例。平扫时所见病灶均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期增强扫描腮腺肿瘤强化特点为:多形性腺瘤的表现是缓慢渐进强化,增强后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轻、中度强化,较动脉期明显。腺淋巴瘤早期显著强化和快速流出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基底细胞瘤增强后动、静脉期均有显著强化,两者无明显差别;腮腺肌上皮瘤增强后动、静脉期有轻度强化,两者无明显差别;恶性肿瘤呈延迟显著渐进强化特点。腺淋巴瘤在动脉期的CT值明显高于其他的肿瘤,腮腺各类型肿瘤在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测量的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腮腺不同类型的占位性病变在CT增强扫描中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因此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为腮腺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和鉴别提供较多依据,其应用价值不容否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和MR检查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44例,腮腺腺淋巴瘤26例。观察CT和MR检查平扫和强化扫描的图像特点。结果 20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均为单发,直径(25.25±7.64)mm;肿瘤发生在右侧11例,左侧9例;深叶7例,浅叶13例。所有病灶边缘较为光滑,多为椭圆形或者圆形。CT检查结果显示:10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显示为高密度,CT值为(31.14±8.73)HU,强化幅度(72.53±13.09)HU。MR检查T1W1多为低信号,T2W1呈现稍高信号,T2 SPAIR有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表现为延迟强化,且强化不均。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和MR图像特征较为明显,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65例疑似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设为多形性腺瘤组;选取同期65例疑似腺淋巴瘤患者,设为腺淋巴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CT检查及病理活检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比较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值。结果CT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6.23%、91.67%、3.77%、8.33%。CT诊断腺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6.30%、90.91%、3.70%、9.09%。两组的部位、扫描强化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组的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值均低于腺淋巴瘤组(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虽具有较多相似特征、影像特点,但也有各自较为明显、典型的CT影像特征,临床需结合CT检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应用对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年龄28~80岁(平均46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术前均行MR平扫、动态增强和DWI扫描,绘制肿瘤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获得相关参数(峰值时间Tpeak、600 s时的廓清率),在表观弥散参数(ADC)图上显示测量的肿瘤ADC值,比较良恶性腮腺肿瘤之间的TIC参数及ADC值,并分析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40例腮腺肿瘤中,良性28例,主要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恶性12例,病理类型较多。多形性腺瘤以A型(缓慢上升型)、C型(快进缓降型)曲线为主,且A型曲线只存在于多形性腺瘤中,其中1例为多形性腺瘤恶变,可将多形性腺瘤与其他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腺淋巴瘤以B型(速升速降型)曲线为主,较具有特征性,恶性肿瘤以C型曲线为主,但是C型曲线也存在于部分良性肿瘤中,两者之间存在部分重叠。腮腺良性肿瘤的ADC值高于恶性肿瘤的ADC值(1.13×10-3 mm2/s vs 0.84×10-3 mm2/s),其中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腺淋巴瘤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腺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常规扫描结合动态增强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联合ADC值可进一步提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CT诊断在腮腺良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来我院体检的116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先后对其患者行B超检及CT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依据,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出良性肿瘤的检出率及检出肿瘤类型的准确度。结果:病理学证实有116例患者为良性肿瘤,CT检测出腮腺良性肿瘤的检出率为96.55%(112例),B超检测出良性肿瘤的检出率为82.76%(96例);病理学证实有40例为多形性腺瘤、有35例腺淋巴瘤、有21例嗜酸性粒细胞腺瘤、有20例基底细胞腺瘤,CT检测出以上良性肿瘤例数分别为40、33、20、19,B超检测出以上良性肿瘤例数分别为35、30、16、15。两种检测方法间鉴别腮腺良性肿瘤的检出率及类型准确度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检测在腮腺良性肿瘤鉴别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腮腺腺淋巴瘤是较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1-2],常因其超声表现与多形性腺瘤相似而难以鉴别。本组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2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及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超声特征,提高超声对其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住院腮腺腺淋巴瘤患者52例(共68个肿块),其中男44例(57个肿块),女8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10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和CT表现,总结该瘤的临床特征。结果 10例术前均排除多形性腺瘤诊断,2例多发患者和2例突向颌后区呈哑铃状患者术前均诊断为基底细胞腺瘤。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有较典型的临床特征有助于腮腺区肿物术前缩小诊断范围。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附84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回顾分析84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MSCT扫描影像特征,探讨MSCT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的MS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影像评价:病灶数目、位置,密度、双期增强程度和方式;静脉期与动脉期相比,增强动态变化程度:增高、无变化、减低和混合型,双期增强方式:均匀、不均匀,是否存在不强化的囊变坏死区。结果单发混合瘤40例;腺淋巴瘤29例(6例多发,2例为双侧多发病灶);基底细胞瘤10例(1例为单侧两个病灶);肌上皮瘤5例。肿瘤平扫都表现为大小约1~5cm的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部分病例有囊变。增强方式显著不同:腮腺混合瘤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呈轻度强化,较动脉期略明显,CT值约升高20Hu;腮腺腺淋巴瘤绝大多数病灶位于浅叶后下极,动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呈轻度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减低;腮腺基底细胞瘤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较显著强化,两者无显著差别,CT值约升高40Hu;腮腺肌上皮瘤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轻度强化,两者无显著差别,CT值约升高20Hu。结论不同类型的腮腺良性肿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增强检查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有更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分析探讨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CT影像及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二者的临床认识及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与阳春市中医院2015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并有手术病理结果的腮腺肿物患者87例,选择其中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分别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病率)及CT征象(包括病灶数量、位置、形态、大小、边缘清晰度、平扫密度及增强类型、囊变、血管贴边征、患侧颈外静脉致密征),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腮腺Warthin瘤39例(男37例),多形性腺瘤20例(男11例)。两组发病率及性别、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有35例(53个病灶)Warthin瘤及18例(19个病灶)多形性腺瘤患者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检查,两组病灶的数量、位置、最大纵横径比、囊变率、增强类型、血管贴边征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及边缘清晰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有8例(8/35)Warthin瘤及1例(1/18)多形性腺瘤可见患侧"颈外静脉致密征",虽然X^2检验P>0.05,但此征象在Warthin瘤中明显多见。结论:阳春地区Warthin瘤为腮腺第一常见良性肿瘤;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临床与CT影像均具有一定特征性,紧密结合临床及CT资料可以提高二者的术前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横向弛豫时间成像(T2 mapping)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T2 mapping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其中49例为良性肿瘤(良性组),包括29例多形性腺瘤(多形性腺瘤亚组)、17例沃辛瘤(沃辛瘤亚组)及2例基底细胞腺瘤和1例神经纤维瘤,24例为恶性肿瘤(恶性组);测量并比较组/亚组间T2值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2值鉴别诊断腮腺肿瘤的价值。结果 良恶性肿瘤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P<0.01),T2值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AUC为0.69,其诊断敏感度为64.69%,特异度为85.72%。多形性腺瘤亚组、沃辛瘤亚组与恶性组间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9,P<0.01),两两比较示Warthin瘤亚组与恶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其余组/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值鉴别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的AUC为0.83,敏感度为79.63%,特异度为94.31%;鉴别沃辛瘤与恶性肿瘤的AUC为0.91,敏感度为93.28%,特异度为89.84%。结论 T2 mapping对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和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上腺区不同来源的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CT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和鉴别诊断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肾上腺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CT资料,总结肾上腺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来源、形态、大小、密度、边缘及强化特点等特征,对相关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其中130例为肾上腺来源,分别为肾上腺皮质腺瘤52例、髓样脂肪瘤6例、嗜铬细胞瘤14例、囊肿3例、节细胞神经瘤3例、转移瘤36例、皮脂癌8例、结核3例、畸胎瘤5例;28例为非肾上腺来源,分别为腹膜后脂肪肉瘤8例、胃憩室3例、胰腺假性囊肿5例、肝囊性转移瘤5例、囊性肾癌7例。 结论 螺旋CT对肾上腺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较准确,CT表现均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诊治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手术病理确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CT资料,比较患者肿瘤数目、边界、形态、大小、密度等方面的情况。 结果 2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独立存在,3例为甲状腺癌病灶,位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内;其中,共发现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灶40个,甲状腺癌病灶28个。20例CT平扫癌灶呈明显低密度,边界相对清楚,增强后癌灶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边界不清楚,称为“边界反转征”;23例癌灶位于甲状腺边缘且18例突破包膜,出现“边缘中断征”;癌灶内钙化1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3例。 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利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全面观察每个结节,能有效减少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合并甲状腺癌的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腮腺混合瘤定位和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探讨各类腮腺肿瘤的诊断指征,从而指导临床医师制订正确手术方案。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确诊的32例不同性质的腮腺肿瘤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CT呈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强化均匀者20例,手术证实为良性混合瘤;CT呈分叶、密度不均匀且内有囊性密度影、边缘较清晰者8例;CT呈分叶状或圆形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轮廓不清者4例,均为恶性肿瘤。结论:腮腺混合瘤CT特点表现为边缘清楚、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匀,其中表现密度均匀、强化均匀、边缘清晰者为良性,而病灶呈分叶状、或圆形密度不均匀、环形或均匀强化、边缘模糊、轮廓不清者为恶性。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目前检查腮腺混合瘤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