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带血供骨膜瓣对异体骨移植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将兔的股骨经去抗原化后作为供体,制作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模型,实验设置对照组,即未用带血供骨膜瓣包裹移植物。分别在术后4周、8周和16周分别对移植物及周围软组织、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HE染色),对两组移植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Ⅶ因子相关抗原特异性标记,比较不同时问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实验组骨组织哈佛氏管内较早出现微血管;在相同阶段,实验组VEGF的表达强于对照组,MVD高于对照组。结论带血供骨膜瓣对异体骨移植的血管化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去抗原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的股骨经去抗原化后作为供体,制作带血供骨膜瓣色裹同种异体骨修复免大段骨缺损模型,实验设置对照组,即未用血管化骨膜瓣包裹移植物。分别在术后第4周、8周和16周分别行X线摄片,并对移植物及周围软组织、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HE染色),对两组移植物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X线表现为实验组骨痂形成的速度快于对照组,骨痂形成的质和量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骨质更新速度以及新生血管速度均快于对照组,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相同时期实验组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优于单纯异体骨移植,明显缩短骨缺损的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夏枯草醇提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血管形成、VEGF、VEGFR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作用机制. 方法用MTT、划痕损伤实验,观察夏枯草对HUVEC增殖、迁移;用管腔形成实验,检测夏枯草对血管形成的影响;RT-PCR检测夏枯草对HUV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细胞支架复合物修复大鼠股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纳米晶胶原基骨(nHAC)复合物对大鼠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20只SD大鼠制成股骨缺损模型后分2组:对照组植入MSCs/nHAC复合物,实验组植入VEGF/MSCs/nHAC复合物.术后第2,4,8周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术后第8周行新生骨痂环境扫描电镜(ESEM)检查.结果:术后第2,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放射学检查评价骨生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能更快更有效地促进大鼠股骨缺损处的骨痂生长.结论:VEGF/MSCs/nHAC支架较MSCs/nHAC支架对骨缺损的修复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太子参及主要成分环肽B(HB)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影响,研究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CAM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测定太子参对血管生成的影响;CCK8检测法检测HB对HUVEC的增殖和毒性;划痕实验检测HB对HUVE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ELISA检测HB通过影响哪种细胞生长因子影响HUVEC的生长发育;Western Blot测定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各蛋白的表达,分析其相关作用机制。结果太子参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0100μg/m L HB可促进HUVEC增殖;随着时间推移,HUVEC快速地向划痕中间迁移,并且随着HB浓度的增加,HUVEC迁移的速度和强度也随着增强;HB通过影响VEGF的表达促进HUVEC细胞的增殖;HB通过激活MAPK信号转导通路促进HUVEC细胞的增殖。结论太子参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作用机制与激活MAPK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细胞的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短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吻合血管的异体骨膜移植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和停用免疫抑制剂后成骨情况。方法:将供体带血管蒂股骨骨膜吻合移植于受体尺骨1.5cm骨缺损处,使用6周免疫抑制剂后停药,分批处死。作大体观察,X线、光镜、电镜检查。结果:异体骨膜移植组早期成骨且修复骨缺损,停用免疫抑制剂后骨缺损继续修复。对照组无一成骨。结论:吻合血管的异体骨膜在短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停药后能够成骨并诱导自体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干骨缺损的成骨特点,初步探讨其修复骨缺损的机制.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 mm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β-TCP)构建组织工程骨同时联合血管柬植入骨缺损;对照组:单纯植入组织工程骨.于术后2、4、8、12周行组织学观察骨形成与改建情况,同时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检测修复骨段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随着时间发展,两组成骨量均逐渐增加,从4周起实验组骨修复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各时间点组织工程骨中VEGF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延长,VEGF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4周时表达量最大.结论 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可有效促进兔股骨缺损的修复,植入血管束能促进VEGF的表达,VEGF是促进骨再生和血管再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肌肉骨膜瓣、松质骨颗粒和骨髓联合移植修复骨缺损中的影响.[方法]制作家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在缺损区用肌肉骨膜瓣、松质骨颗粒及骨髓进行联合移植,于术后第1、2、4、6、8周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VEGF在骨缺损修复不同阶段中对各种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表达程度不同,在术后1~6周时(即软骨内化骨阶段),新生的骨细胞、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内均可见大量的VEGF,其高峰出现在第4周.[结论]VEGF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重要的生长因子,联合移植有利于骨缺损的快速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化骨重组异种骨(RBX)联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及受体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状况,作为移植诱骨效应的评价参考指标。方法: 27例骨缺损随机分为血管化骨RBX移植修复组(A组,9例);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组(B组,10例);RBX移植修复组(C组,8例)。临床评价以术后3、6、12个月随访的X线片来判断骨缺损是否修复成功、骨愈合时间长短、是否再吸收等。3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周、4周、6周、8周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受体血清VEGF的表达。结果: 术后3个月A组8例、B组6例、C组3例骨愈合,6个月A组1例、B组3例、C组3例延迟骨愈合,12个月B组1例、C组2例发生骨移植区部分再吸收,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术后第2、4周血清VEGF值均较术前升高(P<0.01),且A、B组均高于C组(P<0.01)。术后第6、8周3组的血清VEGF值术前后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化骨RBX组的骨折愈合率明显优于单纯血管化骨移植和RBX移植。血管化骨RBX组和血管化骨组的血清VEGF的值均明显高于术前及单纯RBX移植组。移植早期受体血清VEGF表达明显增高,其对移植诱骨效应的评价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块异种脱细胞骨基质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为其在骨缺损修复领域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牛股骨下端松质骨切割制作4.0 cm×2.0 cm×1.0 cm大小的骨块,用10%NaCl和0.5%曲拉通X-100联合脱细胞处理,分为48 h、72 h、96 h三个时间段;处理后的大块异种脱细胞骨基质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观察大块异种脱细胞骨基质的脱细胞程度;用处理后的大块脱细胞骨基质制作浸提液,行急性毒性实验、热源实验,观察大块异种脱细胞骨基质有没有毒性反应及热源性;用处理后的大块异种脱细胞骨基质材料与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复合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细胞增殖及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4.0 cm×2.0 cm×1.0 cm骨块经过10%NaCl和0.5%曲拉通X-100联合处理72 h组及96 h组的异种脱细胞骨基质经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未见细胞成分,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基本结构未被破坏,材料浸提液急性毒性实验、热源实验符合规定标准,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贴附在异种脱细胞骨基质孔隙内生长,细胞生长及蛋白合成功能不受异种脱细胞骨基质的影响。结论:大块异种脱细胞骨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骨缺损修复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We previously showed that nano-hydroxyapatite/carboxymethyl chitosan (n-Ha/CMCS) displayed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good degradation rates and exceptional biocompatibility, with negligible toxicit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he same composite with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transfected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 in a rabbit radial defect model.
Methods  The nano-hydroxyapatite was produced through co-precipitation. The n-HA/CMCS scaffold was produced by particle filtration and lyophilization followed by genipin crosslinking. Total RNA from rabbit bone was reverse-transcribed to synthesize VEGF165-pcDNA3.1 that was transfected into the BMSCs. The composite was implanted into a rabbit radial defect model, and the osteogenic activity examined by gross morphology, X-ray examination and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staining.
Results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of the n-HA/CMCS scaffold resembled natural cancellous bone. Compared with glutaric dialdehyde crosslinked scaffolds, the genipin crosslinked scaffold was less toxic, and displayed a higher capacity to promote cell adhesion and proliferation. Spontaneous fluorescence of the composite permitted visualization of the composite-bone interface and the adhesion behavior of cells on the scaffold under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The scaffold with VEGF-transfected BMSCs bridged the bony defect and promoted healing, with most of the implanted material being replaced by natural bone over time with little residual implant. Using X-ray, we noted obvious callus formation and recanalization of the bone marrow cavity. Furthermore, HE stained sections showed new cortical bone formation.
Conclusions  The n-HA/CMCS scaffold composite with VEGF-trasnfected BMSCs is biocompatible, nontoxic, promotes the infiltra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microcirculation, and stimulates bone defect repair. Furthermore,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the composite matched that of growing bone. Overall, this composite material is potentially useful for bone defect repair.
  相似文献   

12.
目的:依据组织工程的原则,首先将pcDNA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165质粒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然后将其与纳米羟基磷灰(nano-hydroxyapatite,n-HA) /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支架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观察该组织工程骨在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处的成骨能力及降解速度。 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以京尼平(Genipin)为交联剂,通过粒子沥滤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复合支架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三点弯曲法测试其力学性能;通过细胞形态分析测试其体外细胞毒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荧光性能。根据设计的引物反转录合成VEGF165,pcDNA片段,构建pcDNA3.1-VEGF165质粒。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自兔骨髓,培养、传代,采用电转法将 pcDNA3.1- VEGF165转至 BMSCs 然后与 n-HA/CMCS支架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建立动物模型将其植入兔桡侧,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HE染色及三点弯曲强度评价其成骨能力及降解速度。 结果:京尼平交联的n-HA/CMCS支架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与天然松质骨相似,可满足支架材料的要求;与戊二醛做交联剂所得支架相比,本研究所得支架生物毒性更小,更利于细胞的吸附与增殖,并且使用京尼平交联是支架材料具有自发荧光特征;成功构建出 pcDNA3.1-VEGFl65质粒,将其转至 BMSCs,并与n-HA/CMCS 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处可见骨缺损处愈合良好,植入材料大部分已转化为自体骨组织仅少许未降解。X射线观察显示实验侧可见明显骨痂生成,骨髓腔形成,骨髓腔基本贯通。HE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骨缺损愈合,皮质骨形成,皮质主要由编织骨组成,部分由新生的骨单位构成,髓腔再通。 结论: pcDNA3.1-VEGF165转染BMSCs复合n-HA/CMCS支架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促进局部微血管形成、加快骨缺损修复的作用,其降解速度与骨生长速度基本匹配;使用京尼平交联的支架不同于其他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其具有自发荧光特征。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支架和细胞的界面,细胞的粘附特征,以及支架的微结构和降解时微结构特征变化。综上可知本研究所得复合骨是一种潜在的性能优良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体内外水平评价一种负载了成骨生长肽(OGP)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纤维支架作为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支架,一共有4组。对照组:纯PLGA支架(不含OGP的 PLGA支架);实验组:0.1%OGP@PLGA(电纺含有0.1%OGP的PLGA溶液制得的支架)、0.2%OGP@PLGA(电纺含有0.2%OGP的PLGA溶液制得的支架)、0.4%OGP@PLGA(电纺含有0.4%OGP的PLGA溶液制得的支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支架的微观结构,将材料浸泡在PBS中观察支架中OGP的释放规律,CCK-8和活死细胞染色实验评估支架的体外生物相容性,ALP活性检测和ARS染色评估支架上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水平,在雄性SD大鼠上制备直径为5 mm大小的颅骨缺损模型,将支架植入8周后利用Micro-CT检测、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析缺损处的骨修复情况。结果 SEM结果显示,支架具有类细胞外基质(ECM)的纤维结构,负载的OGP能持续从支架内缓释长达1月以上,将细胞与支架共培养4、7 d后,负载高浓度OGP(OGP浓度大于2%)的PLGA支架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纯PLGA支架(P<0.01),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第14天时,在负载0.4%含量OGP的PLGA支架上rBMSCs的ALP活性最高(P<0.01)。ARS染色结果显示,细胞14 后在负载0.4% OGP的PLGA支架上分泌的钙化结节最多。Micro-CT扫描结果发现,负载0.4% OGP的PLGA组材料周围较其他两组有更多的新骨生成(P<0.01)。此外组织学HE和Masson染色结果和以上结果类似。结论 负载OGP的静电纺丝PLGA支架有效模拟了体内细胞外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促成骨分化能力,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  相似文献   

14.
Teng JY  Guo R  Xie J  Sun DJ  Wu JJ  Pang XN  Shen MQ  Xu SJ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6):2568-257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DNA质粒对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在猪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将单纯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A组)和负载VEGF IDNA质粒(B绀)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两种不同真皮支架各移植于6只猪Ⅲ度烧伤切痂后创面,对植入支架后1、2、3周的创面及植入支架2周创面加植表皮后2周(植入支架后4周)的创面修复情况及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同时,通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3、4周的支架及创面中表达CD31的新生血管、表达α-SMA的成熟血管和VEGF表达阳性的细胞数进行检测和观察。实验以不植入真皮支架(C组)的烧伤切痂后创面作为对照。结果 A组和B组1~3周创面和2周创面植表皮后2周CD31表达的新生血管分别为18.7±3.1、25.7±2.3、36.8±2.5和26.2±2.9,24.5±3.8、32.3±2.8、39.2±2.2和27.3±3.0;αt-SMA表达的成熟血管分别为11.7±1.9、20.5±1.9、35.0±4.5和24.0±2.8,20.2±3.1、33.5±3.7、38.2±4.5和26.5±2.3;VEGF表达阳性的细胞数分别为48.7±7.9、141.7 ±9.1、201.5±8.6和107.0±8.2,97.3±7.9、172.3±8.1、208.7±8.3和114.0±5.8;C组1~4周创面CD31、α-SMA和VEGF的表达强度分别为6.0±2.0、9.8±3.4、19.3±2.5、18.7±2.2,3.7±2.0、8.7±1.8、13.0±2.5、14.0±2.8,3.5±2.3、10.3±3.5、23.0±5.6、21.5±5.1。A、B、C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外源性pDNA-VEGF导人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表达更多的VEGF,加快支架血管化及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带血供骨膜瓣与同种异体脱钙骨联合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以兔桡骨中段 15mm的大段骨缺损为模型 ,通过X线lane评分、组织学观察、电镜扫描 ,评价术后 4、8、12、16周时带血供骨膜瓣与同种异体脱钙骨联合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 带血供的骨膜瓣与同种异体脱钙骨联合修复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脱钙骨组 ,前者在Lane评分 (P <0 .0 5 )、组织学观察等方面均优于后者。结论 带血供骨膜瓣与同种异体脱钙骨联合修复大段骨缺损效果优于单纯脱钙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人肝组织脱细胞支架的制备。方法本研究利用手术切除的人肝血管瘤左外叶组织,经反复冻融,0.01% SDS、
0.1% SDS和1% Triton X-100循环灌注制备人肝组织脱细胞支架,并通过灌注过氧乙酸消毒。将L-02细胞通过门静脉插管种
植于脱细胞支架内进行培养。结果HE、DAPI染色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脱细胞支架内无细胞成分残留,残余DNA检测为
25.3±14.6 ng/mg干质量,小于新鲜肝脏DNA含量的1%。免疫组化证实支架内保留了Ⅰ型胶原、Ⅳ型胶原、纤连蛋白、弹力蛋白
成分。L-02细胞在支架上生长良好且有增殖,并表达白蛋白及葡萄糖-6-磷酸酶。结论利用手术切除的人肝标本行肝组织脱
细胞支架的制备是可行的,且为构建更适用于临床的组织工程肝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复合物(PLGA)的构建及对损伤组织的修复效果。方法 (1)分离培养新西兰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后接种于PLGA支架上。扫描电镜和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段MSC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2)分别将MSC-PLGA复合物及PLGA支架移植于新西兰大白兔背部皮肤创面。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5周后取移植物行HE染色、VG染色及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荧光组化检测。结果 MSC在支架上生长良好,细胞数量随时间增长而逐渐增加,第10天细胞达到90%融合。MSC-PLGA复合物所修复创面,随着聚合材料的降解,逐渐形成新生皮肤,HE染色及VG染色示新生皮肤与正常皮肤结构相似,且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胞核呈蓝色荧光的角化层细胞及毛囊细胞,其胞浆同时表达角蛋白。PLGA支架所修复创面则新生皮肤仅见少量毛囊,并见增厚的纤维瘢痕。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PLGA聚合物是良好的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制负载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B。)壳聚糖微球的壳聚糖-丝素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观察将其移植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MSCs,以抗兔CD14、CD44等单抗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MSCs表面抗原鉴定,获得纯化的MSCs。采用乳化交联法获得包裹TGF—B,壳聚糖缓释微球,并将该微球负载在冷冻干燥获得的壳聚糖一丝素支架上。将培养的MSCs种植到支架上,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移植到兔关节软骨缺损处。移植空白支架的为实验对照组,移植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为实验组。主要观察指标,流式检测的MSCs细胞表面标记情况,微球的形态,支架与细胞共培养后电镜下情况,支架移植后的兔关节修复情况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流式检测MSCs第4代及第9代细胞的CD14及CD44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发现两代MSCsCD14表达基本呈阴性,CD44表达呈阳性,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扫描电镜观察所制备的微球基本呈球形,表面光滑,直径约为1μm,大小较均一,分散度好。细胞在壳聚糖-丝素三维支架上生长状态良好,电镜观察,可见支架孔隙内有细胞黏附生长。移植治疗后发现实验组修复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3个月实验组已经有较硬的类软骨组织填充修复,切片显示有软骨细胞规则排列,甲苯胺蓝染色为阳性,而对照组仅为纤维组织修复,切片显示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组织修复,软骨细胞排列紊乱,甲苯胺蓝染色阴性或弱阳性。结论负载TGF—β1壳聚糖微球的壳聚糖-丝素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复合培养后移植治疗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去细胞化灌注技术,探讨成功制备天然子宫去细胞化生物支架的理想灌注策略,并通过系统的评价体系,以鉴定其能否作为子宫组织再生工程研究的良好应用载体。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采用子宫动脉入路途径,通过冻融、酶解及曲亚通(TritonX-100)联合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洗脱灌注等流程,获取子宫去细胞化支架。并通过大体形态观察、美兰染色、HE染色观察、基因组DNA定量分析、EGF、bFGF、TGF-β含量测定、电镜观察、胶原蛋白总量检测及主要胶原成分鉴定等对去细胞化后的子宫支架进行全面的评价。结果:成功建立动脉灌注入路并获得了肉眼透明的子宫去细胞化支架,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均表明去细胞化子宫支架内无细胞残留,DNA含量检测表明支架内DNA残留量为(45.6±7.3)ng/mg,不足正常子宫的5%(P<0.01),美兰染色和扫描电镜显示子宫支架的脉管网络和空间结构保存完整;而胶原蛋白含量由新鲜子宫组织的(0.57±0.12)μg/mg增加到去细胞化子宫支架的(0.88±0.10)μg/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各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定性分析,说明去细胞化后子宫支架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保留得较为完整;ELISA结果显示去细胞化子宫支架中细胞因子EGF、bFGF和TGF-β分别保留了66%、85%和54%,表明其仍具备一定的生物活性。结论:本研究方法能够成功制备理想的去细胞化子宫支架,并且支架的基质成分和理化特性完整保留,能够作为子宫组织工程研究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对兔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o DM  Yang JF  Wu SQ  Qiu LP  Liu JL  Wang HB  Xu FY  Cai J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5):1778-1782
目的 构建pcDNA3.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质粒,观察其对兔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构建成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VEGF165;采用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以体积等大的明胶海绵置于创腔,局部直接注射稀释的质粒液200ng;对照组以同量生理盐水代替质粒液,同法处理。于术后1、2、4、6、8和12周行X线照片后获取标本,观察缺损局部组织修复及新生血管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pcDNA3.1-VEGF165质粒构建成功,测序正确。术后X线:1周时两组无明显差别,实验组2周骨痂形成、骨质修复,12周时骨质已正常,对照组表现为修复迟缓;HE染色:实验组2周大量新生血管形成、通血,4周成骨细胞大量增殖、骨小梁形成,12周骨皮质改建完成,骨髓腔再通;对照组经历过程类似,但相对时间延迟,12周时骨髓腔及皮质改建尚未完成。2周时对照组及实验组MVD分别为56.1±6.1、69.1±5.4,均较1周时42.2±6.4、47.0±7.5时增加,组间及组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347,P=0.0000)。结论骨缺损局部直接应用PcDNA3.1-VEGF165质粒液后,可表达并上调VEGF165,具有促进局部微血管形成、加快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