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术的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及其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5月—2011年5月入住该院的10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采取强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结果本组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其中有9例出现输尿管穿孔(占9%),有6例出现输尿管狭窄(占6%),3例输尿管口损伤(占3%),28例出现结石移位(占28%),26例发生感染(26%),28例出现血尿症状(占28%)。本组所有的患者均积极地采取相应的补救对策,以防治病情的发展,且均痊愈。结论输尿管镜下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术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与主治医师进行密切地配合,手术之后及时地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能够有效地预防输尿管镜下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应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其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了解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临床路径实施现状,为此临床路径的实施提供反馈。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变异记录表,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资料进行分析,共计117例。结果 117例患者中,正性变异62例,占53.0%;负性变异32例,占27.4%;未变异23例,占19.6%。住院天数平均为(7.35±2.34)d;术前NRS疼痛评分平均为(5.11±1.04)分,术后24 h平均为(1.35±0.96)分;19例发生早期并发症;均为好转或治愈出院;平均住院费用为20 475.72元,其中手术费用占72.2%。变异组间术后疼痛及住院费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临床路径以正性变异为主,有进一步优化和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术的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及其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5月—2011年5月入住该院的10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采取强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结果本组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其中有9例出现输尿管穿孔(占9%),有6例出现输尿管狭窄(占6%),3例输尿管口损伤(占3%),28例出现结石移位(占28%),26例发生感染(26%),28例出现血尿症状(占28%)。本组所有的患者均积极地采取相应的补救对策,以防治病情的发展,且均痊愈。结论输尿管镜下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术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与主治医师进行密切地配合,手术之后及时地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能够有效地预防输尿管镜下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应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其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梗死临床路径变异因素,提出改进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变异因素。结果120例脑梗死病例实施了临床路径,其中34例发生负变异,变异率28.33%。其中,11.76%(4/34)的变异与医院系统有关;20.58%(7/34)的变异与医务人员相关;64.70%(22/34)的变异与病人相关;2.84%(1/34)是病人退出。结论变异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胆总管取石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分析导致胆总管结石患者微创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与病原菌种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1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开腹组与微创组,每组各105例,开腹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微创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微创组患者发生腹腔感染26例,导致感染的诸多因素中,胆漏比例最高占57.69%,其次是残余结石占23.08%,各种感染因素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5.38%,其中大肠埃希菌占26.92%、粪肠球菌占19.23%;微创组患者手术失败5例,成功率为95.24%,出现并发症的有8例,结石残余与结石复发各有6例,其中手术失败、结石残余及结石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通气天数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开腹组,且两组患者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好,发生腹腔感染率低,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好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胆总管取石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分析导致胆总管结石患者微创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与病原菌种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1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开腹组与微创组,每组各105例,开腹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微创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微创组患者发生腹腔感染26例,导致感染的诸多因素中,胆漏比例最高占57.69%,其次是残余结石占23.08%,各种感染因素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5.38%,其中大肠埃希菌占26.92%、粪肠球菌占19.23%;微创组患者手术失败5例,成功率为95.24%,出现并发症的有8例,结石残余与结石复发各有6例,其中手术失败、结石残余及结石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通气天数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开腹组,且两组患者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好,发生腹腔感染率低,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好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具体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处理对策.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0年9月-2013年1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疾病280例,都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预后情况并进行临床调查.结果 所有患者都手术成功,无死亡患者.患者术后的ALT与AST值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留结石12例,发生率为4.3%.经过调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结石直径、体重为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有残留结石患者都再次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后都痊愈再次出院.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残留结石的存在与年龄、结石直径、体重明显相关,要合理进行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EST)与剖腹取石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胆总管结石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行剖腹取石术治疗,观察组行ERCP联合EST治疗。比较两种方案的结石清除率、并发症、手术时间、结石大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97.2%)与对照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95.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结石大小、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联合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可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D)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及其对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EST治疗合并JPDD的胆总管结石51例患者(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和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210例患者(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的临床资料,探讨JPDD与胆总管结石发病的关系,分析JPDD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插管成功率、EST取石成功率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JPDD直径<1 cm、1~3cm、>3 cm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分别为39.3%(11/28),53.2%(33/62),7/8,JPDD直径越大,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率边缘型[81.0%(17/21)]显著高于并列型[41.9%(26/62)]和包绕型(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与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ERCP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EST取石成功率明显低于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91.8%(45/49)比99.5%(208/209)],EST切口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11.1%(5/45)比1.9%(4/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JPDD是EST切口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3).结论 JPDD特点与胆总管结石发病率相关;EST治疗胆总管结石会受到JPDD的影响,但仍是治疗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的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ERBD)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并发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难治性胆总管结石并发梗阻且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的42例患者作为支架组,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匹配的原则,选择采取胆总管常规ERCP术取石的36例患者为常规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支架组患者取石成功41例(97.62%),常规组患者取石成功29例(80.56%),两组取石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76%、36.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常规取石,ERCP+胆总管取石术取石成功率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对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早期行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改善病情后再择期取石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钟雄飞 《现代保健》2012,(21):102-103
目的:探讨LC术后近期再手术的原因、术式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11例LC术后近期再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胆漏7例,腹腔出血1例,胆总管继发结石2例,胆总管损伤4例,采取以剖腹探查为主的手术方法。其中胆总管(肝总管)T管引流术4例,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结扎胆囊管残端2例,结扎胆囊动脉1例,缝扎胆囊床迷走胆管2例,1例行EST。结果:1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2年,无腹痛、发热、黄疸等不适。结论:严格掌握LC手术的适应证,思想上重视LC手术的规范化操作,术后3d密切观察病情,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LCD)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LC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选择胆总管T管引流48例(T管引流组),胆总管一期缝合36例(一期缝合组)。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一期缝合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P〈0.05)。一期缝合组发生并发症2例,T管引流组发生并发症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9,P〈0.05)。术后随访2-76个月,平均(23.4±4.6)个月,均未出现黄疸、急性胆管炎和急性胰腺炎,复查超声未见胆管结石和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方法能有效防止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自2010年开展的ERCP+EST+LC治疗3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C术前发现的胆总管结石37例,LC术后确诊的胆总管残留结石1例。结果 35例取石成功,胆总管结石完全排出,其中22例在EST后2周内自然排出,8例采用取石网篮取出,5例采用碎石篮先碎石,然后再取出或待其自行排出。LC术前EST未成功2例患者中,1例行LC+术中胆道镜取石成功,1例行开腹手术。LC术后发现胆总管残留结石的1例患者,经过EST切开取石成功。LC术全部成功,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合理选择分次施行ERCP+EST+LC,可提高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腹应用胆道镜与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0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与研究组(开腹应用胆道镜),各为3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胆管扩张、结石残留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管扩张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胆管结石残留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腹应用胆道镜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无创安全,术后患者康复较快,为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围术期护理的临床价值,分析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以我院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围术期全面护理,比较患者的手术依从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护理被应用于内镜下胆总管结石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配合度,促使手术顺利进行,并利于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周口市中医院普外科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成功52例,2例高龄患者术后因低蛋白血症出现胆漏,经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10d后治愈,治愈成功率91.2%。5例患者因胆总管解剖变异、扭曲、纤细直径〈7mm,结石〉15mm嵌顿取出困难,胆道出血、胆总管末端炎性水肿等原因而中转开腹并置入T管。全组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10±30)min。住院时间6~15d,平均(10±3.3)d。1~3年随访51例,失访6例,随访率89.4%。随访的51例患者中,无胆总管狭窄及结石残留的发生。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李鸿  姚晶  张祺 《现代保健》2011,(29):17-19
目的系统评价比较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PC)与留置T管引流(T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纳入比较PC与TD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6个研究进行分析,合计415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留置T管引流组比较,胆管一期缝合组在围术期死亡率、术后胆漏及结石残留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在术后伤口感染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上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Meta分析提示,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部分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推广运用。但由于存在纳入研究较少、总体质量不高等易致偏倚的因素,影响论证真实性,期待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ICU临床路径的变异分析与改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ICU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管理的变异情况及如何持续改进。方法连续观察了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择期冠脉搭桥术后在ICU监护治疗的患者100例。在临床路径表单标记每日目标完成情况,对于偏离路径的情况在变异记录单上记录并说明原因。结果按变异原因分析,发生医护相关性变异(45%)、患者相关性变异(28%)、系统相关性变异(5%);接变异种类分析,发生负性变异(20%)、正性变异(30%)、可控性变异(15%)。结论通过对冠状动脉搭桥病人术后ICU临床路径变异情况的记录与分析,有利于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并为科学制定临床路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颐性分析承德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近8年的1868例腹腔镜胆囊手术病例(包括急性胆囊炎手术544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手术1066例,胆囊息肉手术258例)中17例出现并发症的病例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0.91%,需开腹手术处理者5例(0.27%),低于文献报道。并发症包括与穿刺气腹有关的1例占5.88%,术中并发症2例(1例胆总管完全横断伤,1例胆总管部分横断伤),占11.7%;术后出现的并发症12例(70.6%)其中1例上腹部戳孔处出血,需再次手术止血。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并发症必须重视,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的难度有关,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高于择期慢性结石及胆囊息肉的手术。术中及时发现和处理LC的主要并发症,一般预后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路径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的变异情况,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方法选择我院66例进入临床路径的乳腺癌患者,详细记录变异情况,应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变异进行分析。结果66例乳腺癌患者中,正性变异发生率为13.64%,负性变异发生率为86.36%;医院系统相关的变异为13.92%,病人相关的变异占71.79%,与医务人员相关的变异发生率为14.29%;可控变异发生率为29.30%,不可控变异发生率为70.70%。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诊治过程中临床路径变异情况分析,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并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