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Ⅰ型改变对伴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伴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其中伴有腰椎终板ModicⅠ型改变32例为观察组,无腰椎终板Modic改变6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术前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VAS和OD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终板ModicⅠ型改变可能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部疼痛缓解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腰椎终板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伴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2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开窗组112例,其中无腰椎终板Modic改变者60例,伴有腰椎终板ModicⅠ型改变32例,伴有腰椎终板ModicⅡ型改变20例;融合组100例,其中无腰椎终板Modic改变者52例,伴有腰椎终板ModicⅠ型改变30例,伴有腰椎终板ModicⅡ型改变18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标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优良率;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情况。结果术前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开窗组VAS和ODI评分高于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融合组无1例复发,复发率为0;开窗组复发19例,复发率为16.96%,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开窗髓核摘除术和后路椎间融合术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腰椎终板Modic Ⅰ型改变可能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部疼痛缓解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腰椎终板Modic改变选择手术方案治疗伴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伴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Modic改变的类型选择手术方案。其中伴有腰椎终板ModicⅠ型改变者30例给予开窗髓核摘除术,伴有腰椎终板ModicⅡ型改变者20例给予后路椎间融合术,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终板Modic改变选择手术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可显著缓解腰部疼痛、恢复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采用PLIF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1年,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及植骨融合率.结果 本组8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20±43)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0±80) ml,术后引流量平均(58±10)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2±3)d.术后6个月及1年的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降低(P<0.05),JOA评分较术前增高(P<0.05).随访1年后优良率为90.0%,腰椎间植骨融合率为96.7%.结论 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Modic改变定量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患者腰椎是否存在Modic改变分为Modic改变组(A组)和无Modic改变组(B组)。在MRI矢状面T2加权像上取椎间盘的高度来对其进行量化。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来评估患者腰痛的程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相应指标。结果终板Modic改变分型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密切相关;与B组比较,A组患者年龄明显提高,VAS和ODI评分均明显升高,随访1年后椎间高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Modic改变的定量测定对腰椎退变疾病的早期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190)采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对照组(n=185)采用椎间盘镜系统(MED)治疗,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h标准评估术后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1月时的腰痛情况,ODI评分评估患者腰腿疼痛不适和日常生活情况,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切口长度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77.9%)明显高于对照组(65.4%)(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程度轻、腰部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分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 年 1—6 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 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手术前后的腰痛和下肢痛,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及MacNab 标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5± 31)min,术中出血(8.5±2.9)mL,平均住院时间(7.6±3.5)d。出院时及末次随访腰痛、下肢痛VAS 评分均低于术前,末次随访时的ODI(73.30±18.21)%高于术前(18.90±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acNab 疗效评定优良率94.4%。 1 例术后出现了L4 神经根支配区的痛觉过敏,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其余患者随访期间疗效稳定,无间盘突出复发。结论靶向穿刺结合分步法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可摘除突出及间隙内间盘组织,达到充分减压并防止复发的目的,具有微创、安全、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加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42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行PLIF治疗20例,设为观察组,余22例行常规术式,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达95.00%,对照组的有效率达81.82%,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ODI分别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术后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新术式微创可扩张通道下峡部截骨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开放TLIF和PLIF进行对比。方法2008年7月-2012年7月,292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93例行PLIF(A组),102例行开放TLIF(B组),97例行微创可扩张通道下峡部截骨TLIF(C组),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记录术中植入椎间融合器高度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随访术后腰腿痛VAS、ODI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手术节段构成、术前腰腿痛VAS和ODI评分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末次随访ODI和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手术切口长度、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明显优于A、B组(P〈0.05),C组植入椎间融合器高度明显优于A、B组(P〈0.05)。结论微创可扩张通道下峡部截骨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能达到有效的减压效果,而且具有损伤小、出血量少、椎间隙高度恢复理想、术后腰痛残留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时机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比研究的方法,以12个月为手术时机时限,将85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分为A组43例(≥12个月)和B组42例(<12个月),对术前及术后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日本整型外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85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调查.术前症状持续时间A组36.0(12.0,84.0)个月,B组2.5(2.0,4.2)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A组术前为6.0(5.0,8.0)分,术后为1.0(0.0,1.0)分;B组术前为5.0(4.8,8.0)分,术后为0.0(0.0,2.0)分.2组对比,术前(t =0.868,P=0.390);术后(t=1.530,P=0.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DI评分A组术前为57.0% (42.0%,75.0%),术后为15.0%(8.0%,21.0%);B组术前为57.5% (44.2%,76.0%),术后为11.0%(4.8%,18.0%).2组对比,术前(t=-0.396,P=0.694);术后(t=1.399,P=0.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OA评分改善率A组(78±24)%,B组(86±17)%,t=-1.322,P=0.1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是肯定的.本研究选取12个月作为手术时机时限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发现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例,行TESSYS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天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4.33土0.52)、(1.83±0.75)分,均显著低于术前的(7.67±0.82)分(P值〈0.05)。术后3个月的ODI指数由术前的(70.67±9.61)%降为(20.67±6.15)%,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觌优4例,良2例,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外侧麻木,经保守治疗2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应用经皮椎问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许纯锐  温伟  吴剑飞 《安徽医药》2014,(8):1480-1482
目的探讨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6月由于腰椎退行性疾病在该院骨科住院的患者40例,采用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治疗,运用腰痛和下肢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40例患者与手术前的VAS/ODI/JOA评分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20.65±4.71)个月时的评分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在短期的治疗效果来看,采用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刘超 《中国医药》2013,8(8):1134-1135,1138
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于湖南省株洲中心医院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和椎间孔镜组,每组60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围手术期手术切口、术后24、48、72、96 h视觉模拟评分(VAS),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1、6、12及24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椎间孔镜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分别为(0.69±0.23) cm比(4.92±0.35) cm,(60±12) min比(71±18)min,(11.6 ±2.2)ml比(85.9±16.3)m1,(27±8)h比(94±19)h,(3.3±1.1)d比(8.3±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椎间孔镜组在24、48、72、96 h VAS分别为(3.76±1.21)、(2.19±1.13)、(1.45±0.93)和(0.72 ±0.18)分,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6.83±1.97)、(5.39±1.68)、(4.41±1.56)和(3.27±1.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患者术后1、6个月时ODI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患者[分别为(12.1±4.7)分比(18.6±3.6)分,(5.4±2.3)分比(13.2±2.7)分](P<0.05).结论 腰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微创优越性,对脊柱稳定结构破坏最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一种新的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9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因采用3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术后应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学检查对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种手术治疗方法均取得了满意的优良率:椎间盘摘除术组为78.26%,PLF组为85.00%,PLIF组为81.2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OD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治疗方法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邢淑芳  李树霞  丁静  刘井利 《中国药房》2011,(48):4556-4557
目的:观察腰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综合理疗及药物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腰痛宁胶囊,每次3~4粒,q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价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腰痛宁胶囊配合综合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腰腿痛患者MRI上腰椎Modic改变的不同影响因素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23例腰痛患者腰椎MRI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并评估Modic改变与不同年龄组、体重及劳动量的相关性。结果 223例患者腰椎中有61例(27.4%)存在Modic改变,老年组Modic改变>中年组>青年组(P<0.05);肥胖组Modic改变>超重组>正常组(P<0.05);重体力劳动组Modic改变>中体力劳动组>轻体力劳动组(P<0.05)。年龄与Modic改变的相关性较强,体质量差异次之,劳动量相对较弱。结论 Modic改变的影响因素较多,年龄、体质量以及劳动量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分析PTED的优势,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应用PTED治疗单一节段LDH患者83例,采用国际通用疼痛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分值(ODI)和运用Macnab标准记录末次随访疗效,并如实记录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83例患者手术均进行顺利,术前患者腰疼VAS得分、下肢疼痛VAS得分、ODI得分分别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运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分标准分级:优41例,良31例,可8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为86.75%.结论PTED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患者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LDH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学习时间较长、难度大,长远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和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