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输注胰岛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对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同系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以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联合谷氨酸脱羧酶-65在体外诱导童贞T淋巴细胞分化成胰岛抗原特异性Treg细胞.以已发生糖尿病的NOD小鼠为受者,将分离得到的尚未进展为糖尿病的NOD小鼠的胰岛(500胰岛当量)移植至受者的肾包膜下,对照组不行移植,只观察血糖变化;单纯胰岛移植组只进行胰岛移植,不输注胰岛抗原特异性Treg细胞;实验组于术前1d静脉输注1×106个胰岛抗原特异性Treg细胞,然后进行胰岛移植.术后检测受者的血糖,以判断移植胰岛的存活时间,观察胰岛移植物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血糖持续高于11.1 mmol/L;单纯胰岛移植组小鼠的血糖于术后1~2 d降至正常,到7~17d时开始陆续升高,并维持在术前水平,移植物存活时间为(12.2±2.6)d;实验组小鼠的血糖于术后1~2 d降至正常,至第27天开始有小鼠血糖升高超过11.1 mmol/L,第43天时,所有小鼠的血糖均超过11.1mmol/L,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为(35.2±4.3)d,明显长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0.01).单纯胰岛移植组的移植胰岛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胰岛细胞严重破坏,胰岛素染色未见完整的胰岛存在,仅有极少量残存的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实验组第15天时移植胰岛形态完整,仅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分泌胰岛素的胰岛大量存在.结论 体外诱导产生的胰岛抗原特异性Treg细胞可以延缓自身免疫系统对移植胰岛的破坏,明显延长NOD小鼠移植胰岛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2.
子鼠胰腺干细胞与胰岛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利用子鼠胰腺干细胞与胰岛联合移植保护移植胰岛,提高糖尿病移植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纯化孕16 d SD大鼠子鼠:胰腺干细胞培养传代,行Nestin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分离纯化SD大鼠胰岛,分联合移植组(10只)、单独移植组(10只)及正常对照组(10只),分别将2×105个子鼠:胰腺干细胞与800个胰岛和单纯800个胰岛移植至糖尿病大鼠模型左肾包膜下,定期监测各组大鼠血糖情况及留取血浆ELISA测胰岛素含量,观察胰岛存活时间.结果 子鼠:胰腺干细胞培养传代3代后细胞涂片免疫组织化学示存在Nestin阳性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nestin阳性细胞含量占74.1%.联合移植组大鼠均于术后第3天起血糖开始下降,血浆胰岛素水平逐渐升高,术后5 d内血糖可降至正常[(5.4±0.6)mmol/L],血浆胰岛素达到正常水平[(509.8±16.6)ng/L],胰岛存活时间(18.2±2.4)d;单独移植组大鼠血糖可于术后1周内降至正常[(6.1±0.9)mmol/L],胰岛存活时间(14.4±2.1)d;两组胰岛存活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鼠胰腺干细胞与胰岛联合移植可保护胰岛功能,延长胰岛体内存活时间,提高移植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胰岛共移植对诱导胰岛移植物免疫耐受的作用,并比较MSC不同途径移植的效果。方法:SD大鼠和Lewis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取SD大鼠股骨,贴壁培养法分离和扩增MSC,胶原酶V分离胰岛。应用链脲佐菌素制备Lewis大鼠糖尿病模型后,将其随机均分为A组(将BrdU标记的MSC与胰岛经门静脉混合输入),B组(将胰岛经门静脉输入,BrdU标记的MSC经尾静脉输入),C组(胰岛经门静脉输入,联合应用环孢素A)和D组(单纯胰岛门静脉移植)。观察各组术后血糖变化,比较各组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术后第7天切取各组部分存活大鼠肝脏、胸腺、脾脏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MSC归巢位置。结果:A,B两组大鼠术后正常血糖维持时间最长,C组次之,D组最短;各组胰岛存活时间A组为(12.1±2.3)d,B组为(8.6±1.4)d,C组为(13.2±1.9)d,D组为(2.2±0.6)d;MSC归巢部位观察显示,A组BrdU阳性的MSC主要分布于肝脏,并在植入胰岛周围形成"类微囊化效应",B组BrdU阳性的MSC主要分布于胸腺、脾脏。结论:MSC与胰岛共移植能诱导胰岛移植物免疫耐受,且MSC和胰岛混合经门静脉移植效果优于胰岛门静脉移植联合MSC外周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及其来源的产胰岛素细胞(IPCs)移植对受体残余胰岛和其周围新生血管增殖的影响.方法 对大鼠MSCs进行体外诱导成为IPCs.对1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胰岛素控制血糖组(对照组)、MSCs移植组及IPCs移植组3个治疗组(每组10只).至血糖开始下降至10mmoL/L,同期移除3组大鼠右肾及胰腺,分别进行PCNA、胰岛素和CD31抗体染色,观察3组大鼠肾脏和胰腺的胰岛素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情况.结果 MSCs诱导生成IPCs.移植物:移植侧的右肾均可见到较多的胰岛素和CD31阳性细胞.胰腺组织:(1)对照组:胰岛萎缩.(2)细胞移植组:残余胰岛增殖率:(20.84±3.48)%和(18.43±2.84)%(P>0.05),胰岛周围均有少量CD31阳性细胞.结论 MSCs及其来源的IPCs明显促进了受体残余胰岛周围新生血管的生成,进而使残余胰岛得到增殖,而MSCs在体内也可分化成IPCs和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提高裸鼠缺血皮瓣存活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EPC)移植促进早期断蒂的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从而提高皮瓣存活率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中EPCs,免疫组织化学进行鉴定,然后移植于裸鼠随意皮瓣,皮瓣早期断蒂,裸鼠分两组:实验组(EPCs移植)、对照组(M199注射),术后皮瓣4d断蒂。观察皮瓣的存活率、激光多普勒血液监测仪监测血流灌注、CD3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皮瓣毛细血管密度、激光共聚焦检测EPCs在皮瓣内的密度。结果脐血中分离培养的EPCs表达CD34、KDR及CD133,实验组EPCs移植裸鼠皮瓣后,整合到缺血部位新生血管中,与对照组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60.3±2.1)%、(34.2±1.8)%(P<0.05);而且两组毛细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7、11天时二组皮瓣中的EPCs密度分别为(75.2±6.5)个/mm2、(305.4±26.5)个/mm2,而对照组均为0个/mm2(P<0.05)。结论脐血中的EPCs体外培养后移植体内可促进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与大鼠胰岛共微胶囊对提高皮下异种移植胰岛功效的作用.方法:选取C57 BL/6雄性小鼠皮下预血管化糖尿病模型20只,行微胶囊大鼠胰岛皮下移植.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①A组:NGF与大鼠胰岛共微囊组;②B组:微胶囊大鼠胰岛组;③C组:大鼠胰岛移植组;④D组:空囊移植组.观察受体小鼠的血糖和体重变化,移植后8周比较微胶囊内胰岛存活数.结果:A组和B组间各时间点小鼠血糖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间各时间点小鼠体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C组和D组移植无效.移植后8周将糖尿病小鼠处死,两组间胰岛存活数有非常显著差异(F=19.84,P<0.01).结论:NGF与大鼠胰岛共微胶囊移植治疗糖尿病小鼠可有效缓解糖尿病小鼠高血糖状态,NGF可显著提高囊内胰岛的功能和胰岛存活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的移植胰岛再血管化及对其存活率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质粒pIRES2-EGFP/VEGF165,以脂质体法在体外转染大鼠(供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的表达。将糖尿病大鼠(受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于肾被膜下单纯移植供者的300当量胰岛;实验组和空白转染组除移植供者的300当量胰岛外,分别加入供者的1×10^6个转染了质粒pIRES2-EGFP/vEGF165的血管内皮细胞和未经转染的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后监测受者的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术后第14天,取受者肾脏,行HE染色及Insulin-6、VEGF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m的转染效率为13.06%。实验组供者的血管内皮细胞胞核和胞浆中均有VEGF表达。实验组受者于移植术后第3天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恢复正常;对照组和空白转染组虽有所改善,但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实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受者肾被膜下可见成团胰岛,Insulin-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周围及内部有大量内皮细胞;VEGFm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对照组和空白转染组肾被膜下的细胞团中心细胞较少,部分被纤维组织代替,内部仅有少量CD34染色阳性的内皮细胞;Insulin-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仅有少量细胞染成棕黄色;VEGF16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阴性。结论供者的胰岛与转染了VEGF165的血管内皮细胞共同移植给受者可以促进移植胰岛的再血管化,提高其存活率,并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与肾被膜下移植胰岛治疗小鼠1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将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分为白色脂肪组(10只)和肾被膜组(10只)接受胰岛移植。胰岛分离和纯化后,分别移植到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和肾被膜下位点。术后持续监测两组受体小鼠的随机血糖水平、糖耐量功能,移植后100 d摘取两组存活受体小鼠的胰岛移植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白色脂肪组有6只受体小鼠的血糖在移植后1个月恢复正常水平,其余4只受体小鼠一直维持着高血糖状态,陆续在监测结束前发生死亡;肾被膜组10只受体小鼠的血糖均在移植后10 d内恢复正常。白色脂肪组和肾被膜组受体小鼠的胰岛移植物均能降低血糖水平,但白色脂肪组胰岛移植物需要较长的时间方能发挥降血糖功能。肾被膜组小鼠的糖耐量功能优于白色脂肪组小鼠(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白色脂肪组和肾被膜组胰岛移植物的胰岛素表达均正常。结论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部位移植胰岛能有效地发挥调控血糖变化的功能,尽管其降血糖功能稍弱于肾被膜下部位,但具有贴近理想胰岛移植位点的众多优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胰岛移植替代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生物发光显像技术用于移植胰岛监测的优势和可行性.方法 成年雄性C57BL/6小鼠腹腔注射链佐星,制成糖尿病模型.取C57BL/6小鼠和Bclb/c小鼠胰腺,消化、分离、纯化,获得胰岛,再将荧光素酶基因转入胰岛.将糖尿病模型小鼠分为同系移植组(n=20)和同种移植组(n=7),同系移植组糖尿病模型小鼠移植不同数量(分别为10、50、100和200个,每个数量移植5只小鼠)的C57BL/6小鼠胰岛,同种移植组糖尿病模型小鼠移植Bclb/c小鼠胰岛,胰岛均移植至左后腿上方皮下脂肪内.在设计时间点对受者进行生物发光扫描成像,观察光密度强弱及变化规律,并监测同种移植组受者的随机血糖变化.结果 移植后第6天,扫描成像可见移植区光密度随移植胰岛数量增多而增高,光密度与植入胰岛数量呈正相关.同种移植组受者的随机血糖在移植后2 d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平均于11 d后再度逐渐升高至糖尿病水平,扫描成像显示移植区光密度在移植后6~7 d达到峰值,随后迅速下降;光密度开始下降时间为移植后(6.14±0.90)d,而血糖升高时间发生在移植后(10.00±0.82)d,前者改变时间明显早于后者(P<0.05).结论 胰岛生物发光显像技术可及时、直观、准确的反映移植胰岛在机体内的存活状况,其成像改变早于血糖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猪Sertoli细胞(NPSCs)与大鼠胰岛细胞联合移植对延长大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作用及其主要的机制.方法 将糖尿病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1)单纯移植组(n=6):单纯移植1500个胰岛当量(IEQ)的SD大鼠胰岛细胞至糖尿病大鼠的左肾包膜下;(2)分侧移植组(n=4):将1500个IEQ的SD大鼠胰岛细胞移植到糖尿病大鼠的左肾包膜下,同时将1×10~7个NPSCs移植到糖尿病大鼠的右肾包膜下;(3)混合移植组(n=6):将1500个IEQ的SD大鼠胰岛细胞和1×10~7个NPSCs混合移植到糖尿病大鼠的左肾包膜下.移植后每天监测各组的血糖水平,以了解移植物的存活时间;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时获取移植物标本,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物中CD3~+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及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单纯移植组、分侧移植组和混合移植组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分别为(5.7±1.0)d、(5.3±0.5)d和(16.3±1.4)d,混合移植组存活时间较其他两组显著延长(P<0.05).单纯移植组移植区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主要为CD3+T淋巴细胞;混合移植组移植区Bcl-2基因呈高表达;各组移植区HO-1基因均有表达,差异不明显.结论 NPSCs与大鼠胰岛细胞联合移植可以延长大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其机制可能与NPSCs抑制移植物淋巴细胞浸润、促进Bcl-2基因高表达的局部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骨髓来源细胞(BMDCs)移植对糖尿病小鼠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并分成两组:实验组小鼠(n=8)通过尾静脉移植BMDCs;对照组小鼠(n=8)通过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观察两组小鼠血糖的变化、胰岛数量、胰腺组织形态学特征及相关标记物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移植后第4周血糖出现明显下降(20.7±5.2)比(27.1±1.4)mmol/L,P<0.05,并持续下降至第6周(16.9±6.0)比(27.7±0.3)mmol/L,P<0.01,胰岛数目显著增加(22.9±4.8)比(11.6±5.2)个,P<0.01;实验组小鼠胰岛周围和胰岛内发现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细胞,部分GFP阳性细胞同时表达CD34,但未发现同时表达GFP和insulin的细胞.结论 BMDCs移植能促进糖尿病小鼠胰岛的修复和再生,但BMDCs在糖尿病小鼠体内不能转分化为胰岛β细胞,CD34阳性细胞在损伤胰岛修复和再生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胰岛联合移植对胰岛移植物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将18只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分成3组:(1)糖尿病组,不进行任何移植;(2)胰岛移植组,在无菌操作下将10μl纯化后的200个胰岛移植于受者的左肾包膜下;(3)胰岛+MSC移植组,除与胰岛移植组进行相同的移植外,还在胰岛移植前3、2、0d经受者尾静脉分别注射1×106个MSC.移植后,连续监测非空腹血糖至第30 d;第14和28 d对移植部位的左肾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集外周血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TH1/TH2、Tc1/Tc2细胞的比值、初始和记忆T淋巴细胞的变化、以及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成熟度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胰岛移植组比较,胰岛+MSC移植组血糖明显降低,移植部位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延长;TH1和Tc1细胞明显下降,TH2和Tc2细胞升高,TH1/TH2和Tc1/Tc2细胞比值显著下降;初始T淋巴细胞和记忆T淋巴细胞下调;DC成熟度降低,分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能力下降.结论 MSC与胰岛联合移植可通过对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减轻胰岛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从而延长移植胰岛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鼠自体胰腺部分切除及自体胰岛的肌肉移植方法,并对术后小鼠进行疗效评价。方法选用C57BL/6小鼠,分为三组,胰腺部分切除后移植组为麻醉后切除十二指肠部沿胃大弯至脾部位的胰腺组织,并将胰岛纯化后移植至自体肌肉组织;以切除部分胰腺后未移植组和正常组作对照。结果小鼠自体胰腺部分切除和自体胰岛肌肉移植术后存活率较高,但在饲养过程中均出现持续体重下降和血糖不稳定,OGTT显示两组术后小鼠20、40 min的血糖均较正常组高,肌肉移植7 d后HE染色显示胰岛在肌肉中存活,但胰岛中心部位细胞有坏死。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无免疫排斥下研究小鼠胰岛移植的方法,可为进一步探索改进胰岛移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海藻酸-聚赖氨酸-海藻酸微囊化(APA)大鼠胰岛和海藻酸-壳聚糖-聚乙烯乙二醇微囊化(ACP)大鼠胰岛移植对小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链脲霉素220 mg/kg体重腹腔内注射制作小鼠糖尿病动物模型.成模后分成APA微囊组、ACP微囊组和未微囊化胰岛组,每只小鼠腹腔内分别植入200个相应胰岛,检测监测移植前后小鼠的血糖.结果移植后第1天,3组小鼠血糖均较移植前明显降低.未微囊化胰岛移植组小鼠术后第2天血糖均恢复到术前水平;APA微囊组和ACP微囊组小鼠血糖分别维持正常(57.00±14.61)d和(41.67±16.73)d,此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较未微囊化胰岛移植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ACP微囊与APA微囊一样具有免疫隔离作用;ACP微囊化异种胰岛移植可纠正小鼠糖尿病.  相似文献   

15.
激活型Akt1转染大鼠胰岛对移植物凋亡和再血管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激活型蛋白激酶B(Akt1)基因(Adv-CA-Akt1)转染大鼠胰岛对同种糖尿病大鼠胰岛移植物凋亡和再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纯化Wistar大鼠胰岛,转染Adv-CA-Akt1.36只糖尿病Wistar大鼠完全随机均分为3组: Adv-CA-Akt1组(Adv-CA-Akt1转染的胰岛移植); Adv-LacZ组(Adv-LacZ转染的胰岛移植); 未转染组(单纯胰岛移植).术后每日测血糖,隔日测血清胰岛素浓度,术后10 d行静脉糖耐量试验(IVGTT)观察胰岛功能; HE染色和胰岛素免疫组化检测胰岛功能,细胞凋亡原位检测胰岛凋亡,CD31免疫组化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Adv-CA-Akt1组大鼠血糖术后2 d恢复正常,Adv-LacZ组和未转染组血糖虽下降但仍高于正常; Adv-CA-Akt1组术后各时相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IVGTT示Adv-CA-Akt1组血糖下降较快,60 min恢复至空腹水平; 另2组下降慢,60 min仍未恢复至空腹水平.术后3 d,Adv-CA-Akt1组肾被膜下存活胰岛细胞数量多,胰岛素免疫组化证明为有功能的胰岛.Adv-CA-Akt1组胰岛凋亡率比Adv-LacZ组和未转染组降低约25%; 术后12 d,Adv-CA-Akt1组MVD比Adv-LacZ组及未转染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激活型Akt1转染大鼠胰岛能够抑制胰岛细胞凋亡,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促进移植物早期再血管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腺外分泌细胞对胰岛移植物的损伤作用及α-1抗胰蛋白酶(A1AT)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1)体内实验:消化成人尸体部分胰腺,人工挑选胰岛,并收集胰腺外分泌细胞.链脲霉素腹腔注射诱导Balb/c-Nu裸小鼠成为糖尿病小鼠.对照组(n=6)小鼠每只于左肾包膜下移植成人胰岛250个;共同移植组(n=7)小鼠每只分别于左肾包膜上、下极同时植入胰岛250个和等体积的胰腺外分泌细胞.持续检测受鼠血糖,28d后切取左肾,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左肾包膜下抗淀粉酶抗体的表达,并继续检测血糖.(2)体外实验.纯化胰岛组(n=6),每孔250个胰岛进行培养;非纯化胰岛组(n=6),每孔250个胰岛和等体积外分泌细胞同时培养;非纯化胰岛+A1AT组(n=6),每孔250个胰岛和等体积外分泌细胞同时培养,并加入A1AT0.5 mg/ml.48 h后,测定各孔胰岛中胰岛素含量和上清液中胰蛋白酶浓度.结果 (1)胰岛移植后,对照组和共同移植组受鼠血糖均逐步恢复正常.共同移植组较对照组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延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切取受鼠左肾后5 d(移植后33 d),两组受鼠血糖均>21 mmol/L.共同移植组可见肾包膜下有大量抗淀粉酶抗体阳性细胞,对照组少见.(2)纯化胰岛组胰岛素含量为(2.02±0.33)μg/孔,非纯化胰岛组为(1.13±0.27)μg/孔,非纯化胰岛+A1AT组为(1.68±0.17)μg/孔,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纯化胰岛组胰蛋白酶浓度为(1.03±0.25)ng/ml,非纯化胰岛组为(6.92±1.21)ng/ml,非纯化胰岛+A1AT组为(3.23±0.55)ng/m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胰腺外分泌细胞与胰岛同时移植会延迟植入胰岛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这与腺泡细胞内胰蛋白酶被激活、释放有关;在胰岛、胰腺外分泌细胞共同培养时加入A1AT,可以缓解腺泡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对胰岛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同种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移植对人工真皮血管化的促进作用。方法在27只Wistar大鼠背部造成2.5 cm×2.5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2处/只),将其分为血管内皮细胞组:将血管内皮细胞混入0.5 ml纤维蛋白胶中,按1.0×105/cm2的密度均匀喷洒于移植床;混合组: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混入等量纤维蛋白胶后,同前密度喷洒于移植床;对照组:按同样方法喷洒等量纤维蛋白胶。随后各组移植人工真皮,每组9只大鼠18处创面。于移植后5、10 d切取移植的真皮及周围组织行H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asson和墨汁灌注染色,观察新生血管生长情况。于移植后5 d行伊文思蓝灌注,以分光光度计定量检测法测定微血管形成情况。结果移植后5 d,HE、VEGF、Masson和墨汁灌注染色均可见各组移植床有新生血管长入。HE染色见血管内皮细胞组、混合组新生血管数量分别为(14.2±3.6)、(12.1±2.5)条,较对照组[(3.9±1.6)条]明显增多(P<0.05)。移植后10 d,人工真皮内及移植床均有微血管形成,且胶原组织的合成增加。移植后5 d,经伊文思蓝灌注,收集并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组、混合组真皮组织溶出的上清液,吸光度值分别为0.167±0.058、0.155±0.046,均高于对照组的0.066±0.024(P<0.05)。结论同种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移植可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血管新生,加速人工真皮移植后血管化过程,促进类真皮组织的成熟。  相似文献   

18.
共微囊化异种肝细胞胰岛联合移植治疗急性肝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共微囊化异种肝细胞胰岛联合移植对急性肝衰的治疗作用。方法 D 氨基半乳糖诱导小鼠急性肝衰 ;Seglen法分离大鼠肝细胞 ;Sutton法分离胰岛 ;自制双喷头成囊器制备微囊。比较生理盐水、自由肝细胞移植、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共微囊化肝细胞胰岛联合移植 4组间存活率、体重、谷丙转氨酶、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血糖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共微囊化肝细胞胰岛联合移植组存活率达 10 0 % ,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各项生化指标也明显占优。肝细胞与胰岛 β细胞可在微囊内融合。 结论 共微囊化肝细胞胰岛联合移植对氨基半乳糖诱导的急性肝衰有最佳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小鼠Sertoli细胞是否能在异体内起到诱导局部免疫耐受、保护共移植异体胰岛的作用.方法 以糖尿病C57小鼠作移植受体,随机分4组,每组6只;以正常BALB/C小鼠为胰岛供体,正常C57小鼠和正常BALB/C小鼠各作为Serloli细胞供体.A组:单纯移植异体胰岛;B组:移植来源于C57小鼠的Sertoli细胞+BALB/C小鼠来源的胰岛;C组:移植均来源于BALB/C小鼠的Sertoli细胞及胰岛;D组:假手术组.监测各组移植受体的血糖尿糖变化,观察移植物的存活时间.结果 A组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为(6.50±2.35)d;B组为(55.67±4.84)d;C组为(51.33±5.05)d;D组未观察到血糖正常.B组及C组的移植方式均可逆转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状态,移植物存活期均较A组有明显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的移植物存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种异体来源的睾丸Sertoli细胞在异体内可起到诱导局部免疫耐受的效果,对共移植同种异体胰岛起到保护作用,其效果与自体睾丸Sertoli细胞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小鼠自体肝脏星状细胞联合同种异体胰岛细胞移植的新方法对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BALB/c小鼠为胰岛移植模型的供者,雄性C57BL/6糖尿病小鼠为受者.随机将受者分为A、B两组.A组:仅采用供者的胰岛细胞移植;B组:采用受者的肝脏星状细胞(HSCs)与供者胰岛细胞混合后共同移植.术后定期测定受者尾静脉血的血糖含量.结果 B组受者胰岛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血糖含量维持正常的中位时间为66 d(30~180 d),而A组血糖含量维持正常的中位时间为11 d(9~15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受者肝脏星状细胞能延长共同移植的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