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肽(CPS)降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脑梗死并CPS降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CPS正常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基底节区脑梗死、大病灶脑梗死、血糖升高脑梗死分别比脑叶梗死、小病灶脑梗死、血糖正常脑梗死更易出现CPS降低,其原因可能与脑梗死致神经内分泌、胰腺分泌障碍、肝肾功能障碍有关,CPS...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照分析进展性脑梗死与完全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与完全性脑梗死患者各100例,分组比较患者的血压、血糖、血管评价结果、血脂、凝血状态等指标,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别处理。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血糖、血管评价结果、血脂、凝血状态等指标均较完全性脑梗死组患者平均水平差,其中颈动脉与脑部大血管狭窄与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与完全性脑梗死患者有较多相同的临床危险因素,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均较完全性脑梗死患者表现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与丙二醛(MD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健康对照组60例,测定并比较各组IL-18和MDA水平。脑梗死患者按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亚急性期组;按脑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中面积脑梗死组和小面积脑梗死组;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结果 (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组和亚急性期组IL-18和MDA水平均增高,且急性期亚急性期对照组(P0.01)。(2)大面积脑梗死组IL-18和MDA水平高于中、面积小脑梗死组,中面积脑梗死组IL-18和MDA水平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3)IL-18和MDA水平重度脑梗死组均高于中度、轻度脑梗死组,中度脑梗死组高于轻度脑梗死组(P0.01)。(4)血清IL-18和MDA呈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IL-18和MDA水平变化,且与病程、病变范围和病情程度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病情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在评价脑卒中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作者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8例、健康体检者32名、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者35例,并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和稳定性脑梗死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的循环EPC水平.结果 (1)入组时稳定性脑梗死组、进展性脑梗死组、危险因素组EPC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稳定性脑梗死组、进展性脑梗死组入组后EPC逐渐上升,第7天达高峰(P<0.05),稳定性脑梗死组EPC水平在第4、7、14天时高于进展性脑梗死组(P<0.05).(2)脑梗死患者第7天EPC上升值与NIHSS评分改善值呈负相关(r=-0.587,P<0.01).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1周后EPC明显升高提示预后良好,EPC对预测脑梗死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患者病例特点,为进一步对脑梗死的综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9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组(Hhcy脑梗死组)60例及同型半胱氨酸正常脑梗死组(nHcy脑梗死组)30例,将其临床特点、血脂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hcy脑梗死组患者中男性、吸烟及饮酒者均多于nhcy脑梗死组,血浆Hcy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高于nhcy脑梗死组,并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cy水平与性别相关(r=0.257,P=0.015)。Hhcy脑梗死组病情进展患者比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比例、病灶多发者比例均高于nhcy脑梗死组(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面积无差别。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发病以男性多见,临床上病情容易进展,脑血管事件再发风险高,影像学上以多发梗死病灶多见。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对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面积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临床分型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Org 10172治疗实验(TOAST)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和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登记2007年1月2008年5月环湖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019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性别分为男性脑梗死组和女性脑梗死组,按照OCSP标准和TOAST标准分型并进行随访,分析男性脑梗死组和女性脑梗死组预后和危险因素之间的的差异。结果女性脑梗死组CE(心源性栓塞型)构成比高于男性脑梗死组。女性脑梗死组预后不良率为35.22%,而男性脑梗死组预后不良率为25.3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与男性相比,女性吸烟、饮酒、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在TOAST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别。女性脑梗死组预后比男性脑梗死组更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病灶类型及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及脑MRI、DWI、MRA影像资料,其中进展组71例,非进展组69例.结果 2组脑梗死类型均可见流域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腔隙性梗死,进展组以分水岭脑梗死(45.1%)、纹状体内囊梗死(46.5%)为主,非进展组以流域性脑梗死(44.9%)为主,2组脑梗死病灶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29,P<0.01).结论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易表现为进展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 A C I) 患者血浆和红细胞中微量元素以及抗氧化酶 S O 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 G S H P X) 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5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配对研究。结果  A C I 组血浆锌、硒及红细胞硒明显减低;而血浆及红细胞铜、锰含量明显增高( P< 001) ;血液的 S O D, G S H P X 活性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及血浆铜、锰;红细胞硒与 G S H P X 均呈明显正相关; Bayes 逐步回归判别表明血液 G S H P X, S O D,红细胞硒与 A C I 病情变化关系最密切。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液中锌的降低和铜含量的增高可能与应激反应有关;硒的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及 A C I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NT-pro-BNP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8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大小分成小面积脑梗死组14例、中度脑梗死组21例、大面积梗死组53例.按是否合并房颤,分成脑梗死合并房颤43例,脑梗死未合并房颤45例.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NT-pro-BNP值.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小面积脑梗死、中度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各组血浆NT-pro-BNP中位数分别为277.50 pg/mL、983.70 pg/mL、2556.00 pg/mL.血NT-pro-BNP在18例死亡或脑疝自动出院患者高于70例存活患者(中位数,3017.50 pg/mL vs.992.85 pg/mL).脑梗死合并房颤组NT-pro-BNP高于脑梗死无合并房颤组(中位数,2880.00 pg/mL vs.432.70 pg/mL).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升高,NT-pro-BNP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预后预测一个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凝、血流变指标的变化, 为预防脑梗死及早期治疗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检测54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54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凝和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结果 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比较,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P<0.05);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完全型脑梗死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血流变异常.  相似文献   

11.
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58例脑梗死后梗死区内出血的患者和58例单纯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有无脑梗死家族史、累及的动脉系统和出入院时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有无脑梗死家族史、累及的动脉系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性脑梗死组、点状及片状出血性脑梗死组、颈内动脉系统出血性脑梗死组及多个部位出血性脑梗死组的预后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出血性脑梗死组、单个部位出血脑梗死组与单纯脑梗死组预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出血量、出血部位。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人口老年化,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正确认识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和积极的预防可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吸烟、饮酒等是脑梗死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本文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脑梗死的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59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合并MS的发生率为55.99%,脑梗死合并MS与单纯脑梗死患者比较,心、肺、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患者合并MS的发生率随患者脑梗死病程的延长和发病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结论 代谢综合征与脑梗死关系密切,发生MS后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而脑梗死病程越长,发病年龄越大,MS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CT特点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将同期140例脑梗死病人分为2组,50例为糖尿病性脑梗死组,90例为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比较2组的临床表现、CT特点、预后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差,好转率低。结论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对脑梗死治疗及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临床类型的关系,判断超声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6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证实,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发和多发脑梗死组,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发和复发脑梗死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脑梗死组。结果①多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56/61)高于单发性脑梗死组(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51,P<0.05),多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单发性脑梗死组(χ2=4.4103,P=0.04<0.05)。②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首发性脑梗死组(χ2=9.6317,P=0.002<0.01),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严重程度高于首发脑梗死组(χ2=4.5955,P=0.0320<0.05)。③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略高于轻型脑梗死组,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略严重于轻型脑梗死组。结论①多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高,狭窄程度严重。②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狭窄程度与多发性脑梗死和复发性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右两侧大脑半球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梗死部位分为左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组152例和右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组130例,分别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左侧脑梗死组的发病率、入院时NIHSS评分和GCS评分、病死率高于右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大脑中动脉支配区脑梗死发病率高于右侧大脑中动脉支配区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大脑半球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于右侧,且病情重、病死率高,提示不同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脑梗死及非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脑梗死与非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85例,其中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组57例,糖尿病正常血压脑梗死组28例;同期住院的无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组40例;正常对照组40例.观察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及预后.结果 高血压脑梗死组的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类型及相关发病因素,以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和门诊的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影像学资料分析NVAF和瓣膜性心房颤动(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VAF)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类型和相关因素的联系,探讨NVAF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机制。结果 VAF和NVAF脑梗死相同的危险因素有:心功能衰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前者与过快的心室率关系密切(χ2=7.87,P<0.01),后者则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关系密切(χ2=8.80,P=0.003;χ2=17.75,P<0.01;χ2=4.06,P<0.05;χ2=6.50,P=0.01);两者发生脑梗死的类型分布比例不同,前者以主干脑梗死为主(χ2=23.98,P<0.01),后者类型多样,包括主干脑梗死、皮层支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及腔隙性脑梗死,并以分水岭脑梗死多见(χ2=15.08,P<0.01)。结论 NVAF脑梗死以分水岭脑梗死表现多见,且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相关,提示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可能是其发生脑梗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本院2003-05~2005-04收治的78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梗死后出血与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合并高血糖、溶栓治疗有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病人存在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及进行溶栓治疗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复查CT或MRI,以早期发现出血性梗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高龄缺血性脑卒中分型及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龄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临床分型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Org 10172治疗实验(TOAST)病因分型和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登记2007年1月~2008年5月环湖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019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分为≥80岁脑梗死组和<80岁脑梗死组,按照OCSP标准和TOAST标准分型并进行随访,分析≥80岁脑梗死和<80岁脑梗死与预后和危险因素之间的的关系。结果≥80岁脑梗死组TACI构成比高于<80岁脑梗死组,≥80岁脑梗死组预后不良率为57.1%,而<80岁脑梗死组预后不良率为28.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吸烟、饮酒、房颤、动脉狭窄、久坐的生活方式的发生率在两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80岁脑梗死组预后比<80岁脑梗死组更差。房颤在≥80岁脑梗死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80岁脑梗死组,是需要关注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