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掌握2013-2014年中朝边境长白口岸蜱类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采用PCR检测蜱标本中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立克次体、贝纳柯克斯体、巴通体5种病原体。结果检测发现伯氏疏螺旋体2例、立克次体28例、巴通体6例。其中立克次体是长白口岸地区占绝对优势地位的蜱传病原体。结论中朝边境长白口岸蜱类携带立克次体、伯氏疏螺旋体、巴通体等病原体,为蜱传疾病的防控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蜱传病原体(Tickborne agents)是指由蜱传播的某些种类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我国分布的主要蜱传病毒有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我国称森林脑炎病毒)[1]、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s,CCHFV;我国称新疆出血热病毒)[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2];蜱传细菌有立克次体[3-4]、伯氏疏螺旋体[5-6];蜱传寄生虫有巴贝西原虫。由于我国的疾病防控主要以行政区为单位,因此,结合行政区域图对上述蜱传病原体进行分类标注。蜱传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黑龙江口岸地区蜱携带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情况。方法针对黑龙江省5个中俄边境口岸,2014年4-6月采集蜱类样本188份,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5种新发蜱传病原体的特异性核酸片段,通过基因测序进一步鉴定并分型。结果共检测出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阳性样本11例,巴贝西原虫(Babesia)1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101例,巴尔通体(Bartonella)6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10例,感染率分别为5.85%、0.53%、53.7%、3.72%、5.32%。共发现8种病原体,分别是嘎氏疏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伽氏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巴贝西原虫属(Babesia sp.)、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 sp.)、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结论黑龙江中俄边境存在新发蜱传疾病多样性的特征,提示应重点关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并开展蜱及蜱传疾病的常态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中蒙边境蜱传疾病病原体携带情况,对2010年中蒙联合监测小组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地区采集的162只亚东璃眼蜱进行病原体检测。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蜱标本中的森林脑炎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布尼亚病毒,PCR方法检测蜱标本中的伯氏疏螺旋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贝氏柯克斯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结果森林脑炎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布尼亚病毒、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PCR方法检出5例伯氏疏螺旋体、3例西伯利亚立克次体、16例贝氏柯克斯体,检出率分别为3.7%、2.2%和11.9%,并发现2例伯氏疏螺旋体和贝氏柯克斯体复合感染的情况。结论中蒙边境地区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贝氏柯克斯体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当地蜱类和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5.
新疆和硕地区主要蜱类及蜱媒病原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新疆和硕地区主要蜱的种类、种群分布及蜱媒病原体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检查法采集蜱标本,采用PCR方法进行病原检测.结果 从和硕地区清水河农场、乌什塔拉乡、乃仁克尔乡、曲惠乡、塔哈其乡和新塔热乡共采集蜱367只,分属3属4种;其中亚洲璃眼蜱占47.41%(174/367),短小扇头蜱占37.60%(138/367),为当地优势蜱种;经PCR扩增出3种蜱媒病原体的特异性DNA片段,比对显示与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以及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有高度同源性;莱姆病螺旋体检出18个阳性,阳性率为4.90%;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检出4个阳性,阳性率为1.09%;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检出11个阳性,阳性率为3.00%.结论 和硕地区蜱中存在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以及斑点热的病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东部中俄边境口岸蜱的种类、分布、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及病原基因型。方法捕蜱采用布旗法;蜱带莱姆病螺旋体率采用直接荧光法检查;病原体分离培养采用BSKⅡ培养基,对分离到的螺旋体用单克隆抗体(H_(5332)、H_(6831)、H_(9724))、SDS-PAGE蛋白图谱分析、PCR-RFLP分析以及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表型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黑龙江省东部7个中俄边境口岸蜱的种类为1科3属4种,即硬蜱科硬蜱属全沟硬蜱,革蜱属森林革蜱,血蜱属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不同生态环境中蜱的分布不同,各口岸优势蜱种不同。全沟硬蜱带莱姆病螺旋体率较高,平均为31.4%,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的带菌率较低,平均为2.2%和3.8%,日本血蜱中未检出阳性者。首次在中俄边境口岸——东宁、同江采集的全沟硬蜱中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并鉴定为B.garinii基因型。结论黑龙江省东部边境口岸为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苏州市丘陵山地风景区蜱的地理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感染率,旨在评估和预警该地区蜱传疾病的传播风险。【方法】利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采集法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采用PCR方法检测蜱体内巴贝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结果】共捕蜱148只,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长角血蜱(占47.3%)、中华血蜱(占49.3%)、血红扇头蜱(占2.0%)及微小牛蜱(占1.4%)。蜱标本中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核酸检测阳性,最小感染率为2.8%。【结论】该地区蜱分布广泛,种类以长角血蜱和中华血蜱为主;部分蜱携带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应加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监控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蜱是许多重大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持续危害全球健康,我国蜱种丰富、分布广泛,蜱媒传染病暴发流行较多,且新的蜱媒疾病及其病原体不断被发现。近年来,我国共陆续报道33种新发蜱媒病原体,包括8种新发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该病原体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7种无形体,其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分布地区最广、感染蜱种最多;6种伯氏疏螺旋体,该病原体被证实在我国25个省份的26种蜱中广泛分布;11种巴贝西虫,其中3种病原体可引起人群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病例高度散发,蜱是主要传播媒介,也可人与人接触传播,目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进行防控和治疗。因此,对新发蜱媒病原体及其传播媒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广泛流行的新发蜱媒病原体进行了概述,总结新发病原体发生、分布、媒介蜱类等目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蜱传疾病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黑龙江密山口岸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中复合感染的情况。方法采集蜱类标本44份,建立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三种新发蜱传疾病病原体特异性通用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有标本进行特异性片段扩增,对阳性标本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所检测的44份标本中,共检测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标本4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标本6份,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标本2份,感染率分别为13.63%、9.10%和4.55%。在全沟硬蜱检测到两份分别是莱姆病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4.55%。结论黑龙江密山地区至少存在两种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Borrelia afzelii),三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全沟硬蜱存在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苏州市丘陵山地风景区蜱的地理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感染率?旨在评估和预警该地区蜱传疾病的传播风险?【方法】利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采集法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采用PCR方法检测蜱体内巴贝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结果】共捕蜱148只?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长角血蜱(占47.3%)、中华血蜱(占49.3%)、血红扇头蜱(占2.0%)及微小牛蜱(占1.4%)?蜱标本中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核酸检测阳性?最小感染率为2.8%?【结论】该地区蜱分布广泛?种类以长角血蜱和中华血蜱为主?部分蜱携带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应加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监控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粒形硬蜱和社鼠分离出4株莱姆病病原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福建省北部莱姆病感染率较高的林区捕获一批野鼠,从鼠体收集到部分粒形硬蜱,取蜱类中肠和社鼠肾脏接种BSKII培养基,结果分离出4株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从粒形硬蜱和社鼠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在国内外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2.
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和鼠类中复合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埃立克体病和其他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京市的蜱和鼠类标本粒细胞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进行检测,对福建省的蜱和鼠脾脏标本中查菲埃立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及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内蒙古采集的全沟硬蜱408只,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8%,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7.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45.6%,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5份(5/408),粒细胞埃立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08)。黑龙江采集的46只全沟硬蜱中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5%,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10.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34.8%,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6)。北京市采集的蜱类标本922只,有2只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DNA片段。福建省宁化地区采集的优势蜱种越原血蜱283组(659只)中,查菲埃立克体最小阳性率为3.8%(25组阳性),38份野鼠脾脏的阳性率为564%(21只阳性),检测出有2只(2/659)蜱同时感染了粒细胞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野鼠的脾脏标本中,也发现有一只同时感染了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结论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和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以及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可能在特定地区发生;其地区的蜱类、鼠类存在着极低的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黑龙江省东部七口岸蜱的种群特征及其感染的莱姆病病原体。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接种于BSKⅡ培养基,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结果在七口岸共施蜱180人工小时,采集成蜱6554只,隶属于1科3属5种,其中长角血蜱为口岸蜱类新记录。主要种群为:森林革蜱(37.2%),全沟硬蜱(31.6%).嗜群血蜱(27.6%);不同口岸和生境蜱种群构成有所不同。从东宁、同江口岸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3株。结论基本查清黑龙江省东部七口岸蜱的种群构成,东宁、同江口岸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新的蜱媒疾病及其病原体不断被发现。为加强蜱媒疾病的防治,本文从蜱传疾病分布、蜱媒病原体类型、蜱媒病原体对媒介和宿主的选择性、蜱传病原体分离检测技术和不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阐述了蜱传病原体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西北地区存在的及可能存在的蜱媒疾病。方法采用布旗法收集地区内的蜱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收集当地居民的血清标本,运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莱姆病、Q热、土拉菌病及无形体病等相关疾病的抗体;收集西北地区内所有相关蜱媒疾病的发病资料,分类整理。结果文献调研显示,西北地区已报道的蜱媒疾病共有7种。在西北地区内共采集蜱标本2 460只,分属11个蜱种;其中304只蜱标本检测发现莱姆病螺旋体、207只感染无形体,75只感染土拉弗菌,200只感染Q热立克次体。除无形体外,其他3种病原体在4个调查点内均存在。采集当地人群血清725份,其中185份血清存在目标抗体,进一步证实调查疾病的存在。结论首次对西北地区内蜱媒疾病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证实多种蜱媒疾病的存在,对西北地区蜱媒疾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2015—2019年不同寄生宿主蜱的蜱种分布、病原体感染及复合感染状况。方法 在每年蜱活跃高峰期采集蜱标本,经体视显微镜和特异性18S rRNA基因分型法进行蜱种鉴定。提取蜱基因组DNA,并对斑点热立克次体gltA和rOmpA基因、无形体msp2基因、埃立克体omp1基因、莱姆病螺旋体flaB基因和新型回归热螺旋体glpQ基因等病原体进行PCR检测。结果 本次共采集蜱虫6 465只,隶属于1科5属8种。游离蜱多为全沟硬蜱(79.0%);羊和牛寄生蜱多为草原革蜱(68.2%,52.0%);马和骆驼寄生蜱均为亚洲璃眼蜱;犬寄生蜱均为图兰扇头蜱。立克次体gltA阳性率为39.4%,其中羊、骆驼、马、牛等家畜寄生蜱阳性率均超过平均值;其他4种病原体多为游离蜱携带,其阳性率分别为12.3%、10.1%、11.0%、17.0%。内蒙古地区蜱媒疾病复合感染率为12.6%,其中,游离蜱复合感染率高于寄生蜱。结论 家畜感染立克次体较严重。游离蜱的复合感染情况较严重,因此要重点加强东部大兴安岭一带蜱媒传染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内蒙古主要陆地边境口岸地区蜱的种群分布、构成和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和宿主体上搜法采集蜱标本,PCR法进行病原检测.结果 在被调查的策克、满都拉、满洲里3个口岸地区共采集蜱1313只,隶属于1科4属7种.草原革蜱在3个口岸均有分布,策克口岸获蜱占69.08%、蜱种多(6种)、短小扇头蜱为该口岸的优势种占74.86%.3个口岸地区共检测出5种蜱传疾病病原体,其中贝氏斯柯氏体仅在策克检出;平均感染率依次为莱姆病螺旋体15.08%、人巴贝西原虫3.35%、斑点热群立克次体1.98%、贝氏斯柯氏体1.07%、埃立克体0.99%.蜱感染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在上述3个口岸地区均较高,分别为13.56%、22.88%、5.00%,且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巴贝两原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地区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莱姆病螺旋体等5种蜱媒病原在策克、满都拉、满洲里口岸地区有不同程度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8.
全沟硬蜱传播莱姆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我国主要传播媒介——全沟硬蜱(I.persulcatus)。对吸血2~6天雌蜱,首次观察了Lyme螺旋体在其各器官的分布,有助于了解其传播方式,为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也为该蜱经卵传递病原体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9.
<正>蜱类是仅次于蚊虫的第二大疾病传播媒介,可以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1]。天台县气候条件适宜蜱类生存,曾在家畜和野生动物体表捕获长角血蜱、龟形花蜱、中华硬蜱、镰形扇头蜱及血红扇头蜱等多种蜱类,而且有研究者从蜱中检测到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埃立克体等多  相似文献   

20.
莱姆病是经硬蜱属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伯氏包柔氏螺旋体。本病运动器官损害同神经、心脏和皮肤等方面损害一样,是主要的临床表现。 莱姆关节炎可发生于疾病早期,但通常发生于疾病晚期。其前常有游走性关节痛,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