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1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功能正常患者242例,将纳入患者按疾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98例)和未复发组(144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随访(17±9)个月,98例患者(40.0%)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明显延长[(429±26) ms比(419 ±23) ms](P=0.004).复发组的左心房前后径较未复发组明显增大[(41±6)mm比(38±5)mm](P=0.003).QTc与心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162,P=0.011).长QTc组(n=53)的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明显较正常QTc组(n=165)和短QTC组(n=24)高(P =0.001、P=0.069);左心房直径<38.3 mm组与左心房直径≥38.3 mm组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比较,左心房增大与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相关(P=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和左心房前后径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QTc:风险比=2.361,95%置信区间:1.353 ~4.121,P=0.003;左心房前后径:风险比=1.795,95%置信区间:1.041 ~3.094,P=0.035).长QT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2.361(95%置信区间:1.353 ~4.121,P=0.003).与左心房前后径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左心房前后径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结论 QT延长是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预测因素及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阵发性心房颤动首次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患者158例,排除3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50%者后,64例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者为观察组,57例左心室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同时评价射频消融术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年龄、伴随高血压者占比、左心房前后径、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值、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峰值/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e')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2±9)岁比(66 ±±5)岁,伴随高血压:43.9% (25/57)比68.8% (44/64),左心房前后径:(39±4) mm比(41 ±4) mm,A峰:(59±20) cm/s比(89±19) cm/s,E/e’:(8.3±2.5)比(12.0±3.7),P<0.05],对照组E/A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7±0.42)比(0.85 ±0.26),P<0.05].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相关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心房前后径是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比值比(OR)=1.098,95%置信区间(CI):1.034~1.165,P=0.002;左心房前后径:OR=1.128,95% CI:1.018~1.249,P=0.022].术后6个月随访时,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观察组和对照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分别为79.7% (51/64)和82.5% (47/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舒张功能至少提高1个级别者16例(25.0%).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射频时间、放射线时间和心包填塞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和左心房前后径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有关,应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3种公式对心房颤动QT间期校正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CA)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以及与心房颤动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收集CA术前、CA术后0.5h的心电图.测量连续3个心动周期QT间期.采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 3种公式校正QT间期.每例患者CA术后的窦性心律维持均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电复律.所有患者除外药物、严重冠状动脉缺血、近期电转复、电解质紊乱等影响心率校正QT间期的所有因素.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CA术前和术后,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15)次/min比(82±11)次/min,P=0.06].采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公式校正QT间期,心房颤动患者和PSVT患者术后QTc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患者:(436±28) ms比(441±42) ms,P=0.398;(412±27) ms比(413±36) ms,P =0.887; (408±25) ms比(409±31)ms,P =0.762.PSVT患者:(436±17)ms比(437±14) ms,P=0.837;(411±16)ms比(421±13) ms,P=0.151;(412±14)ms比(422±12)ms,P=0.110].应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公式分析心房颤动患者CA术前QTc与RR间期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0.088、-0.031.结论 CA本身对QTc无影响.采用Bazett,Fridercia和Framingham 3种公式校正QT间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CA术后的QTc无显著性改变.心房颤动患者采用Framingham公式校正QT间期受心动周期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4.
干式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器质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永强  孟旭  李岩  韩杰  王坚刚 《中国医药》2010,5(6):522-524
目的 探讨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采用干式双极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及其早、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共有208例心房颤动患者接受了干式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40例,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168例.消融径线包括3种:标准Cox-Maze Ⅲ手术;改良Cox Mini-Maze手术;单纯左心房迷宫手术.结果 平均射频消融时间(7.1±3.2)min,没有与消融有关的并发症出现;9例围术期死亡;3例患者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于术后安置永久起搏器;1例发生脑中风及下肢栓塞,总体中风率0.5%.随访5~58个月,与同期施行的单极射频消融组相比,双极射频消融组在术后6个月、12及12个月以上的成功率均高于后者.以末次随访时间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非心房颤动心律为92.5%,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组为72.1%;3种射频消融路径组间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末次随访中,60例患者进行了相关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示左心房收缩功能恢复率为95.0%.结论 干式双极射频消融技术实施简便、安全,耗时短,无论是实施Cox-Maze Ⅲ手术径线,还是改良的消融术式,其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吴有华  李楠 《安徽医药》2020,24(12):2449-2452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隔离(CPVI)联合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LARA)手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的 130例阵发性房颤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 CPVI组和联合组(CPVI联合 LARA术治疗)各 65例,对比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 X线下曝光时间、射频消融成功率、手术前后两组病人的左房内径、心尖四腔切面勾画的左,房最大面积(LAA)、二尖瓣开放时心房收缩时左房最大容积(LAV)、二尖瓣血流频谱 A峰峰值流速(VA)、舒张晚期心肌组织运动峰速(Va)、左房射血力(LAF)。结果联合组病人的手术时间、 X线下曝光时间和 CPV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射频消融成功率(89.23%)高于 CPVI组(75.38%)(P<0.05);术前, CPVI组和联合组的左房内径、 LAA、LAV、VA、Va、LAF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个月,两组病人的左房内径、 LAA、LAV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病人的 VA、Va、LAF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 3个月,联合组病人的左房内径(32.18±1.89)mm、LAA(14.20±1.15)cm2、LAV(30.75±2.01)mL低于 CPVI组(33.71±1.90)mm、(15.41±1.32)cm2、(31.84±2.21)mL(P<0.05),联合组的 VA(61.81±2.98)cm/s、Va(9.31±0.32)cm/s、LAF(11.41±1.88)kdaynes高于 CPVI组(59.73±3.02)cm/s、Va(8.95±0.38)cm/s、LAF(10.53±1.92)kdaynes(P<0.05);联合组的手术并发症率 3.08%与 CPVI组的 6.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病人射频消融治疗采用 CPVI联合 LARA术较单纯 CPVI治疗具有更高的成功率,术后病人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能否纠正左心室功能失调。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49例分成射频消融组(35例)和对照组(14例)。射频消融组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干预。患者均随访3—6个月,评估2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负荷(PV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情况。结果治疗前射频消融组与对照组PVC、LVEF、LVEDD、LVE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11)%比(21±7)%;(634-9)%比(60±6)%;(50±4)mm比(49±5)mm;(32±5)mm比(34±3)mm;均P〉0.05]。治疗后射频消融组PVC明显减低[(8±11)%比(24±11)%,t=6.149,P〈0.01],LVEF明显增高[(68±5)%比(634-9)%,t:3.426,P〈0.01],LVEDD明显减小[(484-3)mm比(50±4)mm,t=3.539,P〈0.01],LVESD明显减小[(31±3)mm比(32±5)mm,t=2.665,P〈0.05]。对照组治疗后PVC增高[(224-5)%比(21±7)%,t=3.180,P〈0.05],LVEF减低[(59±5)%比(60±6)%,t=2.754,P〈0.05],LVEDD增加(50±5)mm比(49±5)mm,t=5.551,P〈0.01],LVESD增加[(35±3)mm比(34±3)mm,t=2.599,P〈0.05]。射频消融组治疗后PVC、LVEF、LVESD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更易发生左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失调。对药物治疗不满意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通过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对有适应证者应尽早行射频消融术根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女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的电生理特点及安全性。方法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共1518例心房颤动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男性1054例,女性464例。随访成功的定义为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且无任何房性心律失常发作至少3个月以上。比较男女性别问临床特征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年龄明显大于男性[(60±10)岁比(56±12)岁,P〈0.01],合并高血压病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52.1%(242/464)比30.7%(323/1054),P〈0.05];导管消融过程及安全性和并发症发生率男、女性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女性患者再次消融率低于男性[11.9%(55/464)比15.5%(163/10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次总消融成功率和3次及3次以上总消融成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前临床合并症较为复杂。尽管女性患者风险较高,但导管消融过程及术后随访结果与男性无差异。因此导管射频消融对于女性心房颤动患者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厄贝沙坦加胺碘酮合用),对照组(胺碘酮单用),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心房颤动复发率、左心房内径变化。结果12个月内治疗组有3例退出,完成27例;对照组退出2例,完成28例。随访1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22.22%(6/27),对照组复发率为46.43%(1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房内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能有效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缬沙坦和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胺碘酮+缬沙坦组(Ⅱ组)、胺碘酮+美托洛尔组(Ⅲ组)、胺碘酮+缬沙坦+美托洛尔组(Ⅳ组),治疗随访2年,比较四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1)Ⅰ组和Ⅲ组左心房内径均大于Ⅱ组和Ⅳ(P〈0.05),而Ⅰ组和Ⅲ、Ⅱ和Ⅳ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Ⅰ、Ⅱ、Ⅲ、Ⅳ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Ⅰ组低于Ⅱ、Ⅲ和Ⅳ组(P〈0.05)。结论缬沙坦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缬沙坦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可显著减慢左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张蓓蓓  张红菊  迟鸿冰 《中国医药》2012,7(10):1201-1203
目的 通过对单纯性舒张功能障碍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肺动脉高压流行性研究,分析单纯性舒张功能障碍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单纯性舒张功能障碍的高血压患者800例,根据是否伴有肺动脉高压分为观察组(舒张功能障碍+肺动脉高压,161例)和对照组(舒张功能障碍,639例).所有患者使用经胸超声多普勒测量肺动脉收缩压、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径及质量指数,左心室舒张功能检测指标包括二尖瓣口及二尖瓣环、肺静脉血流频谱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的年龄偏大,合并心房颤动偏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76±8)岁比(63±6)岁,心房颤动:26.7%(43/161)比5.8%(37/639),均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左心房内径更大、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流速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心房内径:(49±8)mm比(38±7)mm,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流速:(4.9±1.0)cm/s比(6.7±1.1)cm/s,均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房颤动、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流速的相对危险度Exp(β)分别为1.168(95% CI:1.025~1.246)、2.235(95% CI:1.125 ~4.438)和0.386(95% CI:0.196 ~0.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单纯性舒张功能障碍的高血压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率较高,年龄、心房颤动、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流速是肺动脉高压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延林  狄欣欣  高敏 《中国医药》2013,8(7):881-883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左心房大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记录160例PAF患者(PAF组)的Pd及Pmax,超声心动图仪测量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D),并与160例非PAF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AF组的Pd[(47±9)ms比(33±4)ms]增大、Pmax[(123±14) ms比(104±11)ms]明显延长,LAD [(4.2±0.6)cm比(3.5±0.4)cm]明显增大(P<0.05).Pd、Pmax与LAD在不同病因PAF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d及Pmax与LAD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26、0.558,P<0.05).Pmax≥110 ms时,预测PAF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1.9%、73.8%和75.7%;Pd≥40 ms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1.3%、82.5%和82.3%;当联合Pmax≥110 ms且Pd≥40 ms时,敏感性为74.4%,特异性为91.3%,阳性预测值为89.5%.以LAD≥4.0 cm为左心房扩大诊断标准,则其预测PAF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1%、65.6%和66.5%.结论 Pd、Pmax与PAF患者左心房大小显著相关,均可作为预测PAF的体表心电图指标,联合应用可提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80例择期行Lc的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观察2组手术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HR的变化并加以比较,比较2组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以及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切皮后和术毕的平均动脉压和HR与诱导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切皮后、术毕的平均动脉压、HR高于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83±10)mmHg(1mmHg=0.133kPa)比(76±8)mmHg,(89±10)mmHg比(80±8)mm Hg;HR:(78±12)次/min比(704-8)次/min,(854-8)次/minE(76±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少于对照组[分别为(6±2)nlin比(11±2)min,(11±2)min比(16±2)min,均P〈0.05],且OA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3±1.6)分比(3.0±1.3)分,尸〈0.05]。结论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维持平稳,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快,拔管早,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不纯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iTCM)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选择2003年至2011年门诊或住院iTCM患者57例作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其首诊和随访时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基本特点和预后。选择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心率[(77±30)次/min比(138±42)7R/min]、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705±103)ng/L比(5423±1017)ng/L]、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53±8)mm比(62±16)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8±10)%比(39±14)%]均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心率[(81±18)次/min比(924-20)次/min]、NT—ProBNP[(12704-320)ng/L比(6705±1300)ng/LI、LVDdl(584-11)mm比(64±15)min]、LVEFI(42±11)%比(38±13)%]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研究组NT—ProBNP、LVDd、LVEF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前研究组NYHAm-Ⅳ级49例(86.0%0),治疗后为5例(8.8%);对照组分别为59例(84.3%)、14例(20.0%),研究组心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时研究组出现复合终点事件者9例(15.8%),而对照组为27例(38.6%),对照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1)。结论即使存在基础心脏病,当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时,要注意iTCM的诊断。射频消融术或药物可使绝大多数iTCM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显著改善,预后显著优于DC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6例SIVD患者和30例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运用头颅MRI对其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评估;胶乳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分析SIVD患者血清CysC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CysC显著升高[(1.18±0.15)mg·L-1 vs(1.04±0.13)mg·L-1,P0.001];回归分析显示CysC和舒张压可能为SIVD的危险因素。76例SIVD患者包括单纯脑白质疏松(LA)组25例,单纯腔隙性脑梗死(LI)组23例,脑白质疏松合并腔隙性脑梗死(LA+LI)组28例;LA+LI组CysC水平最高[(1.24±0.13)mg·L-1],LA组最低[(1.13±0.16)mg·L-1],LA+LI组与LA组、LA+LI组与LI组间CysC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9,P=0.043),LA组与LI组Cy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6例SIVD中存在LA神经影像学表现53例,其中1级13例,2级16例,3级13例,4级11例;其4个不同等级间CysC差异有显著性(χ2=16.00;χ2=22.19;χ2=33.88;χ2=37.77,P0.01),且以LA损害严重的3级、4级CysC升高最为显著。结论 CysC可能参与了SIVD脑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且随着CysC水平升高,SIVD患者神经影像学表现更为丰富,脑白质损害程度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何秀莉  郑军  张海亮 《中国医药》2014,(7):1006-1008
目的观察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将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上肢手术需要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芬太尼0.1 mg对照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手术开始切皮时及术后2、6、12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结果试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20±0.25)min比(4.50±0.97)min],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9.2±1.6)min比(5.1±1.2)min] ,术后2、6、12 h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4.12±1.24)分比(5.63±1.23)分,(5.27±2.14)分比(7.34±1.42)分,(6.34±2.23)分比(8.35±2.15)分] (均P<0.05)。结论芬太尼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64排螺旋CT图像与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整合技术(Carto-Merge)指导阵发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方法22例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进行手术,患者术前1~3d行64排CT心脏成像检查,并将CT导入有Carto-Merge的软件包进行三维重建,重建后在Carto-Merge指导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Carto-Merge整合误差为(1.8±0.62)mm,使用Carto-Merge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8±28)min,X线曝光时间为(26±11)min。随访1~6个月,20例均无PAf发作,2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arto-Merge技术可有效地指导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简化操作,提高消融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联合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88例,按制定的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将88例患者根据是否服用胺碘酮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单用伊布利特;试验组:口服胺碘酮后联合伊布利特。口服胺碘酮组负荷量7~15g(3~4周内达到靶剂量)。伊布利特首剂1.0mg,10min内缓慢静脉注射,如给药10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行第2次注射,剂量仍为1.0mg,观察开始给药后4h内转复的成功率、转复过程中用药剂量、用药前后的QT间期的差异及4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试验组房扑转复成功率(92%)高于对照组(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而房颤转复成功率试验组(76%)与对照组(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试验组(80%)与对照组(47%)房扑和房颤总的转复成功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3)。②在转复房扑、房颤成功的患者伊布利特使用剂量房扑[(1.1±0.4)mg]低于房颤[(1.7±0.4)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试验组与对照组使用伊布利特前QT间期(0.49±0.08)、(0.43±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0);2组使用伊布利特后QT间期(0.52±0.06)、(0.45±0.0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50);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自在注药前后QT间期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13;试验组P〈0.01)。④试验组有2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2%)。1例在推药过程中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rip),经电复律终止,转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再次房颤继之再发Tdp,静脉注射2.5g硫酸镁终止;1例在转复成功5min后发生非持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自行终止。2组各发生2例窦性停搏,均在2-3s后自行或经胸外按压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口服胺碘酮联合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成功率高于单一用药,并可预防其复发,联合应用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