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对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早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研究对象血清铁蛋白(SF)水平高低分为低、中、高3组,比较肝硬化相关指标的基线水平。根据随访15 d和30 d内是否存活分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SF指标、终末期肝病的危险度评分模型(MELD)积分、Child-Turcotte-Pugh(CTP)积分,并比较SF、MELD积分、CTP积分的相关性及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SF高、中、低水平组相关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5 d内和30 d内,生存组与死亡组的SF、MELD、CTP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与MELD、CTP呈正相关。随访30 d内,MELD、SF指标和CTP的AUC(95%CI)分别为0.867(0.806~0.928)、0.800(0.723~0.877)、0.786(0.706~0.865),表明MELD法优于SF诊断,SF优于CTP,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变程度和短期预后相关,可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4月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加用恩替卡韦组)各30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周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质(TB)水平及Child-Pugh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周血清ALT、AST、TB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分别为(202.5±31.4)U/L、(198.4±32.5)U/L、(78.7±12.1)μmol/L、(7.2±1.2)分,治疗后24周血清ALT、AST、TB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分别为(50.3±12.5)U/L、(52.3±11.9)U/L、(35.7±6.1)μmol/L、(6.1±1.1)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可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消除后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2012年住院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5例作为治疗组,进行手术消除并发症后进行抗病毒治疗,对照组15例同期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消除并发症术后2周白细胞升高达到(6.7±1.93)×109/L,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达(104.8±30.26)×109/L,Child-Pugh评分(8±1)分,术后36周效果更显著,均达到抗病毒治疗的标准;采用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方案后,两组患者年均住院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hild-Pugh评分(6±1)分,低于对照组的(10±1)分,观察组ALT复常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3.3%、73.3%,高于对照组的46.6%、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期间均出现流感症候群、白细胞下降、肠胃反应、失眠等不良反应,用药结束后消失,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患者死亡1例。结论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消除并发症后给予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肝硬化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致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肝病传染科住院的23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并选择同期好转出院的2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为慢性肝功能衰竭(44.96%)、感染(21.43%)、肝肾综合征(17.65%)及上消化道出血(13.03%)。死亡组患者的WBC为(7.28±2.15)×109/L、AST为(287.64±74.28)U/L,TBil为(302.14±152.34)μmol/L,血肌酐为(174.62±45.31)mmol/L,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29、26.372、28.365和27.336, P 均<0.01)。死亡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为(25.64±9.26)%,球蛋白为(18.32±6.21)g/L,血钠为(110.38±14.57)mmol/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4、-3.702和-1.754,P均<0.01)。死亡组合并慢性肝功能衰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和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2.94%、36.13%、30.25%和11.3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5、6.846、10.261和8.765,P均<0.01)。合并慢性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WBC>6.00×109/L、血肌酐>160.00 mmol/L、球蛋白<20.00g/L和血钠<110.00 mmol/L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15.386、6.237、4.682、1.829、3.183和2.351)。结论慢性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WBC>6.00×109/L、血肌酐>160.00 mmol/L和血钠<110.00 mmol/L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危险因素。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保肝的同时更应该保护肾功能、预防感染及改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ROC曲线评价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MELD—Na、MESO及iMELD(integrated MELD)等四种评分系统及凝血酶原时间(PT)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20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记录确诊时的MELD、MELD—Na、MESO、iMELD评分及凝血酶原时间(胛),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价MELD、MELD—Na、MESO、iMELD评分及PT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患者MELD、MELD-Na、MESO、iMELD评分及Prr分别为(22.34±4.36)分,(23.26±5.45)分、(1.62±0.33)分、(37.59±6.97)分和(25.34±9.20)S,死亡组患者MELD、MELD—Na、iMELD评分及PT分别为(27.76±7.28)分,(30.11±10.19)分、(2.05±0.58)分、(46.65±11.01)分和(35.03±13.30)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MELD-Na、MESO、iMELD评分及胛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6,0.722,0.727、0.747和0.732,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0.659—0.787,0.654~0.783,0.660~0.788,0.681~0.806和0.663—0.8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D、MELD-Na、MESO、iMELD评分及PT均能较好的预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临床预后,它们判断预后的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代偿及失代偿抗病毒治疗疗效及其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单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或两者联合治疗3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0例,观察病例临床症状、体征、生化学指标、HBV-DNA阴转、影像学检查对比以及Child-Pugh评分分级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以病情稳定、脾厚度缩小为显著,25% (3/12)患者CTP评分下降值>3分,未有1例进展至失代偿期;而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在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控制肝硬化活动方面较显著,3年治疗结束仅1例仍有少量腹水,87.5% (7/8)患者CTP评分平均下降值>3分.治疗期间,未有HCC病例发生,无死亡病例.两组HBV-DNA定量下降均大于3log1o拷贝/ml.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使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稳定,延缓和减少肝脏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且安全有效,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骨髓超微结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常规、血清铁(Fe)、铁蛋白(SF)、叶酸(FA)、VB12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三系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低于正常值的分别占46.2%、38.5%、23.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占92.3%;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Fe、SF、VB12分别为30.9±0.4μmol/L、386.4±6.9μg/L、538.6±15.6 pmol/L及26.4±0.8μmol/L、348.8±6.2μg/L、507.5±21.4 pmol/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骨髓造血微环境损害,三系血细胞出现病态造血。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骨髓病态造血可以反映肝硬化病情的轻重和肝脏损害程度,病态造血程度与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联合血清钠模型(MELD-Na、MELDNa、MESO评分)在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12个月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择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的119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MELD、MELD-Na、MELDNa、MESO评分模型进行评分,并了解其6、12个月内的病死率,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12个月预后的能力,并采用Z检验比较各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 随访6、12个月中,生存和死亡患者间MELD、MELD-Na、MELDNa、MESO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ELD-Na、MELDNa、MESO评分在判断患者6、12个月的预后方面其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8,在数值上优于MELD评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LD联合血清钠模型在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12个月预后方面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但未显示比MELD评分有更佳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30例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治疗组,30例仅给予常规保守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检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8周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明显改善[(71.3±37.8)μmol/L比(107.3±53.2)μmol/L,(30.1±4.9)g/L比(27.5±5.1)g/L、(15.0±2.9)S比(16.7±3.9)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脐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关系。方法对1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MELD评分,并观察患者肝眭脑病的发生情况。结果1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肝性脑病53例,发生率为44.17%(53/120)。肝性脑病患者MELD评分为(21.69±9.22)分,非肝性脑病患者MELD评分为(9.32±4.6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性脑病发生率随MELD评分的增高而增加(P〈0.01)。MELD评分预测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最佳临界值是14.13分(敏感度86.05%,特异度88.37%),MELD评分≥14.13分患者3个月内肝性脑病发生率显著高于MELD评分〈14.13分患者[63.16%(48/76)比11.36%(5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2,P〈0.01)。结论MELD评分有助于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孙希平  赵利 《现代保健》2009,(19):11-13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HBVDNA≥10^4拷贝/ml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77例,对照组38例给予一般保肝、利尿、白蛋白等基础治疗,治疗组39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100mg/d。观察两组患者ALT、TBIL、ALB、PTA、HBVDNA定量、门静脉血流动力学、Child—Pugh评分的变化及并发症和存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ALT、TBIL、ALB及HBVDNA水平12周后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Child~Pugh评分下降≥2分者22例(73%),对照组Child—Pugh评分下降92分者12例(10%),治疗3年后两组Child—Pugh评分均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年后肝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的累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存活率87.1%(34/39),明显高于对照组60.5%(23/38)(P〈0.05)。结论HBVDNA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服用拉米夫定治疗能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门静脉直径,改善门静脉血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阻止或延缓病情进展,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脑钠尿肽(BNP)、血乳酸、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判断心肌损伤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确诊脓毒症休克患者61例,入院后即刻,治疗后6,24h检测血乳酸、BNP、cTnI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观察存活组和死亡组上述指标差异.结果 61例患者中35例存活(存活组),26例死亡(死亡组).死亡组入院后即刻BNP、cTnI、血乳酸、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治疗后6h上述指标与入院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入院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治疗后6,24h上述指标均较入院后即刻明显降低,且治疗后24 h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后6h也明显降低[BNP:(478.1±95.3) ng/L比(1025.2±263.3) ng/L;cTnI:(0.9±0.1) μg/L比(2.5±0.4)μg/L;血乳酸:(2.4±0.3) mmol/L比(5.4±2.1) mmol/L; APACHEⅡ评分:(11.4±1.8)分比(15.6±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cTnI、血乳酸、APACHEⅡ评分可反映脓毒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联合组、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每组40例。联合组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双环醇组单纯双环醇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单纯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经过24周治疗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肝脏超声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谷氨酰转移酶(GGT)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TC、TG、ALT均明显低于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1.36±0.84)mmol/L比(2.77±1.27)、(2.84±1.35)mmol/L,(1.32±O.71)mmol/L,比(1.89±0.87)、(1.92±0.90)mmol/L,(38.26±12.75)U/L比(57.834-16.67)、(62.07±18.1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肝脏超声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肝脏超声积分明显低于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2.08±0.93)分比(3.17±1.14)、(3.34±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85.0%(34/40)比67.5%(27,40)、65.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良好疗效,优于单用双环醇和多烯磷脂酰胆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肝硬化分级相关性.方法 收集肝源性糖尿病患者38例,2型糖尿病患者48例,健康对照者30例,监测血清25-(OH) D3水平,并计算Child-Pugh积分,分析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与病情相关性.结果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25-(OH)D3水平分别是(38.23±12.47),(63.33±13.58),(86.14± 16.2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积分呈负相关(r=-0.363,P<0.05).结论 低水平维生素D或是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HBeAg阴性者与HBeAg阳性者的血清病毒学指标、肝功能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 将90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分为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观察年龄、性别、乙肝病毒基因型、血清病毒DNA载量、肝功能指标等的差异。结果 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比较,年龄、性别、肝功能指标、Child-Pugh分级均无差异;HBeAg阴性组血清乙肝病毒DNA载量(5.14±0.63)log 10copies/ml 低于HBeAg阳性组(6.66±0.75)log10copies/ml,(t=10.386,P<0.001);两组乙肝病毒基因型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基因型B占26.2%(11/42),基因型C占54.8%(23/42),B/C混合型占19.0%(8/42),HBeAg阳性组基因型B占12.5%(6/48),基因型C占87.5%(42/48),(χ2=14.580,P<0.001)。结论 HBeAg阴性与阳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乙肝病毒基因型构成特点、病毒DNA载量上有差异,两组肝功能受损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及肝功能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乙肝肝硬化患者167例(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评分标准进行肝功能分级:A级48例(A级组),B级65例(B级组),C级54例(C级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乙肝肝硬化各肝功能分级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PLT、MPV、PDW分别为(88.53±21.36)×109/L、(9.47±2.02) fl、(12.41±1.16) fl,对照组分别为(172.64±37.42)×109/L、(11.47±2.16)fl、(10.49±0.83) fl,肝硬化组PLT、MP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DW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B级组、C级组PLT [(123.78 ±26.35)×109/L、(84.96±31.62)×109/L、(61.48±27.13)×109/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与对照组MPV、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级组、C级组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8±2.23)、(8.65±2.19)fl比(11.47 ±2.16) fl和(12.26± 1.35)、(14.13±1.54) fl比(10.49±0.83) fl](P< 0.05或<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LT、MPV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365、0.473,P< 0.05).而PDW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512,P< 0.05).结论 PLT、MPV、PDW可以作为评价乙肝肝硬化时肝功能分级指标,动态观察各参数变化规律,对乙肝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