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表皮样囊肿的高频超声图像特征。方法:对18例因乳腺肿块就诊,经术前超声及手术病理证实为表皮样囊肿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灰阶声像图上观察肿块位置、形状、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CDFI)观察病灶内部及周围血流分布和供应情况。结果:灰阶声像图显示肿块多位于乳腺皮下或皮下脂肪层;16例呈圆形或椭圆形,2例形态不规则;肿块最大长径8~55mm;14例边界清晰,可见薄的包膜回声,4例边界部分不清;15例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呈高低回声相间,可伴无回声(2例肿块内见微小钙化),3例为相对均匀低回声;15例肿块后方回声增强,3例后方回声无明显改变。CDFI检查,16例肿块内部及周边均未探及血流信号,2例肿块边缘可探及血流信号。结论:乳腺表皮样囊肿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高频超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睾丸旁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5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3例睾丸旁肿块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结果133例睾丸旁肿块可分为4类:睾丸旁囊肿性病变48例,睾丸旁肿瘤50例(良性36例,恶性14例),睾丸旁炎性病变27例及睾丸旁瘤样病变8例。(1)囊肿性病变:44例呈类圆形囊性团块,2例呈类实性,2例呈囊实性,均边界清楚,无或少量血流信号;(2)良性肿瘤:35例肿块形态规则、境界清楚,1例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27例内部回声较均匀,33例无或仅有少量血流信号;恶性肿瘤:均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肿块,或睾丸鞘膜不规则增厚及附壁结节形成,内部回声紊乱,12例血流信号丰富,2例仅见少量血流信号;(3)炎性病变:24例肿块形态欠规则、境界不清,3例形态规则、境界清楚,少量或丰富血流信号;(4)瘤样病变:7例肿块形态规则、境界清楚,1例形态欠规则、境界欠清,内部回声多样,无或少量血流信号。 结论4类睾丸旁肿块各有其相应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部分睾丸旁肿块具有特征性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睾丸旁肿块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睾丸表皮样囊肿的声像图表现,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并分型。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睾丸表皮样囊肿的声像图特征并进行分型。结果 21例睾丸表皮样囊肿患者21个病灶声像图表现不一,大致可分为5型:(1)洋葱环征型(12例):呈同心圆状高回声与低回声相间分布的层状洋葱环样排列。(2)周边钙化型(蛋壳样钙化型)(3例):周边为薄层环状强回声,内部为均质或不均质的低回声。(3)类实性团块型(3例):呈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质。(4)混合回声型(2例):内部回声混杂,以低回声为主,可见钙化及小囊样回声。(5)整体钙化型(1例):整个结节呈现强回声,后方伴有明显声影。21例肿块内部均未探及血流信号。本组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相符者20例,诊断符合率为95.2%(20/21)。结论洋葱环征型及周边钙化型为睾丸表皮样囊肿的特征性超声表现,正确识别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肌内黏液瘤超声影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分析肌内黏液瘤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内黏液瘤的二维及CDFI超声表现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8例肌内黏液瘤中,5例位于下肢肌肉,2例位于上肢肌肉,1例位于腰大肌;8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的肿块,后方回声增强,内部为不均匀弱回声,6例肿块内可见片状无回声区。8例肿块周边均有"亮环征",7例可见"亮帽征"。CDFI显示6例肿块内无血流,2例部分区域内见点线状血流信号。结论肌内黏液瘤好发于四肢骨骼肌,超声表现特征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后方回声增强,内部为不均匀弱回声、可见片状无回声区,周边可见"亮环征"及"亮帽征",内部血流多不丰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表血管平滑肌瘤(CAL)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以提高其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CAL,分析其声像图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发,位于下肢17例,上肢6例,耳部2例。肿块直径0.5~4.1 cm,平均(1.7±1.1)cm。24例肿块位于皮下脂肪层或真皮深层内,呈边界清晰的均匀或不均低回声肿物。11例内部散在裂隙状或网状无回声,2例见斑片状强回声伴声影,15例后方回声增强。17例肿块内部或边缘可见彩色血流信号,以AlderⅢ级为主。结论 CAL声像图主要表现为皮下实性低回声肿块,包膜完整,内部伴丰富血流信号。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膀胱镜检查、术中表现及声像图特征.结果 24例均行经腹超声检查,发现24个肿块,最大径1.0~3.4 cm,其中1~2 cm者17例,大于2 cm者7例;17例呈乳头状,7例呈菜花状;18例无蒂,6例带蒂,其中2例可见肿块在膀胱腔内摆动;结节呈略强回声(14例)或高回声(10例).按照内部回声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14例),回声均匀;Ⅱ型(7例),回声不均匀,边缘或内部散在细点状强回声;Ⅲ型(3例),回声不均匀,周边回声强,内部回声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17例肿块内部未测及明显血流信号,4例测及点状血流信号,3例测及点条状血流信号或条状血流信号.肿块局部膀胱壁均显示连续,肿块后方无衰减.发病部位分别为膀胱三角区(6例)、左后壁(5例)、尿道内口(4例)、右侧壁(3例)、右后壁(3例)、后壁(2例)、左侧壁(1例).超声误诊为膀胱癌5例,提示实性占位或实性肿瘤者17例,仅有1例考虑乳头状瘤,1例提示良性病变.结论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声像图特征为单发,有蒂,呈乳头状或菜花状,表面光滑,最常见发病部位是膀胱颈口处与膀胱三角区.超声检查可作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主要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睾丸肿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睾丸肿瘤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观察31例拟诊为“睾丸肿瘤”患者的肿块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血管形态及分布,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睾丸肿瘤多表现为低回声肿块,不同的病理类型具有相对不同的声像图特征。精原性细胞瘤多表现为均匀性低回声。非精原性细胞瘤由于瘤内出血、坏死或钙化等病理变化表现为回声不均匀,且边界不清,几乎见不到正常睾丸组织;21例肿瘤内部及周边有丰富的血流信号,为不规则扭曲、紊乱血流。结论睾丸肿瘤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上各有其特征性表现,二者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检出睾丸肿瘤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乳腺肿块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基础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声像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性肿块22例和恶性肿块20例的高频彩超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大多数恶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以低回声为主,部分后方有衰减,肿块纵横比〉1。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大多数为-级;PI值〉1.2,RI值〉0.70。8例(36.3%)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血流丰富。乳腺良性肿块大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缘光整,内部回声均匀,侧缘回声减弱,纵横比〈1;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大多数为0-级;PI值〈1.2RI值〈0.70。结论高频彩超对乳腺肿块的检出率高,高频二维超声特征接合彩色多普勒表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宫颈淋巴瘤(LUCX)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为LUCX的声像图特征,包括肿块的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血流情况、宫颈黏膜线完整性等。结果 11例LUCX主要症状为阴道异常出血,平均年龄(48.5±12.0)岁,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超声表现为宫颈单发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团,呈分叶状(6/11,54.5%),边界较清(7/11,63.6%),回声均匀(6/11,54.5%),肿块后方回声增强(8/11,72.7%),钙化或液化少见,宫颈黏膜线完整(7/11,63.6%),肿块内血流丰富(II-III级),以周边分布为主,RI:0.59-0.71。结论 LUCX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LUCX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颌面颈部表皮样囊肿的超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经病理证实的颌面颈部表皮样囊肿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型,观察并记录肿块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及彩色血流信号等。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肿块最大径≤10rnm及是否继发感染在各回声类型中所占比例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表皮样囊肿的符合率为49.0%(25/51),肿块大多位于皮下(96.1%,49/51),境界清晰(96.1%,49/51),包膜完整(96.1%,49/51),形态多呈椭圆形(65.4%,34/51)。彩色多普勒成像检测到肿块周边有点状血流信号4例,占7.9%(4/51),余47例肿块内部及周边均未检测到血流信号,占92.1%(47/51)。内部回声分为3型:囊性回声伴回声点流动型27例(52.9%,27/51),不均匀回声型15例(29.4%,15/51),均匀类实性回声型9例(17.6%,9/51)。肿块最大径≤10mm与〉10mm、是否继发感染在各回声分型中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34)。结论颌面颈部表皮样囊肿的典型超声特点为位于皮下、边界清晰、形态椭圆形、内部呈囊性回声伴有回声点流动。均匀类实性回声型中继发感染者及肿块最大径≤10mm者较多,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侧附件异常回声区对宫内早期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早期妊娠患者双侧附件的经阴道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70%)在一侧卵巢内见到一异常回声区,大小10 mm×16 mm~20 mm×17 mm,左侧55例,右侧8例,其形态规则,呈均匀中等回声区,其中17例中间可见不规则暗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异常回声区内部及周边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均小于0.5。其余27例(30%)无异常发现。结论当尿HCG阳性,经阴道超声检查未见宫内孕囊或类孕囊结构,但发现一侧卵巢内有异常回声区,且CDFI显示异常回声区内探及丰富血流,RI小于0.5时,仍应考虑为宫内早孕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在膀胱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 of urinary bladder, PUB)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3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3例PUB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声像图表现。13例患者中男性5例, 女性8例, 年龄14~76岁, 平均41.7岁。  结果  9例(69.2%)PUB患者临床表现为排尿出现头疼、心悸、出汗及血压增高四联症; 12例(92.3%)尿儿茶酚胺增高; 4例(30.8%)在0.5~3年内发生复发。13例PUB超声声像图共发现16个病灶, 病灶大小1.2~7.5 cm; 病灶形态规则9个(56.3%), 不规则7个(43.8%); 病灶边界清晰9个(56.3%), 其中5个(31.3%)可见连续完整的膀胱黏膜, 不清晰7个(43.8%); 病灶回声均为低回声, 1个(6.3%)内部可见巢样结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血流丰富12个(75%), 点条状血流2个(12.5%), 未见血流信号2个(12.5%)。4例(30.8%)出现其他脏器受累。  结论  PUB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结合其临床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并在判断预后及术后随诊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脉冲多普勒超声(PW)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药物流产后宫内残留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319例宫内残留患者的PW及CDFI进行了观察及分析,测量其血流阻力指数(RI),并对其宫壁浸润情况进行分型.结果 4319例患者中,CDFI均可检测到滋养细胞血流信号,其中4295例滋养细胞血流信号局限于内膜周围...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癌137例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方法对我院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137例146个甲状腺癌病灶术前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46个甲状腺癌病灶中血流检出率为91.10%,其中周边型血流占26.03%,内部型血流占42.47%,穿入型血流占22.60%;血流分级0级8.90%,Ⅰ级34.93%,Ⅱ级37.67%,Ⅲ级18.49%。甲状腺癌病灶大小与血流分布类型和分级具有相关性,随着病灶直径增大,血流分布类型趋向于穿入型血流,血流分级逐渐增高(r=0.867,P0.05;r=0.776,P0.05)。随着甲状腺癌病灶直径增大,最大流速(Vmax)和阻力指数(RI)逐渐增大,不同病灶直径间Vmax和RI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直径10 mm甲状腺癌随着直径增大,血流越来越丰富,血流模式趋向于杂乱,Vmax和RI逐渐增大,而直径≤10 mm甲状腺癌病灶血流不丰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促排卵中子宫内膜血流、厚度、类型与妊娠的相关性。方法对119例4组[克罗米芬(CC)、克罗米芬+补佳乐组(CC+PGV)、克罗米芬+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组(CC+HMG)、来曲唑(LE)]PCOS不孕患者进行145个周期促排卵对照研究,比较各组卵泡中、晚期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值PI(搏动指数)、RI(阻力指数)、S/D(收缩期与舒张期速度比值),内膜厚度,类型,妊娠率。结果 (1)CC+HMG及LE组卵泡中、晚期:子宫内膜血流值小于CC及CC+PGV组(P<0.05);子宫内膜厚度大于CC、CC+PGV组(P<0.05),两者间均有统计学差异。(2)CC+PGV组卵泡中期子宫内膜血流值小于CC组(P<0.05);两组间子宫内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3)各组间子宫内膜类型无统计学差异,CC+HMG组妊娠率较其它三组高(32.3%,P<0.05)。(4)妊娠者卵泡晚期子宫内膜血流值小于非妊娠者(P<0.05);内膜类型A型率(70%)大于非妊娠者(22%)(P<0.05),两者间内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C+HMG和LE治疗PCOS不孕者子宫内膜血流灌注、子宫内膜厚度优于CC及CC+PGV,CC+HMG有显著的妊娠率,加用PGV后可改善CC对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的影响。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值PI、RI、S/D,厚度和类型与妊娠率相关,是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较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SAT)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上的声像图特征,及二者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SAT住院患者22例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观察比较SAT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特征。结果22例共47个病灶中,17例共39个病灶二维声像图表现为病灶区局限性或弥漫性从外至内渐进性减低,似地图样、泼墨样和蟹足样,无球体感及占位效应感,无包膜;5例共8个病灶表现为无回声区;CDFI显示35个病灶区周边点线状较丰富血流信号;28个病灶区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19个病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12例共29个SAT早期病灶超声弹性成像示:18个病灶弹性分级评为Ⅲ级,11个病灶弹性分级评为Ⅳ级,病灶弹性渲染以蓝色为主;弹性图显示的病灶面积大于二维超声显示的病灶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T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超声弹性图像上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在恶性肾实质上皮性肿瘤(MRPE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手术病理证实为MRPET的116例患者分为≤4cm(39例)组和〉4cm组(77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患侧肾轮廓有无改变、病变边界、内部回声类型、病变边缘、内部血流分布及其血流强度分级情况),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16例MRPET超声图像特征:(1)二维超声:≤4cm组肿瘤内部偏高回声检出率66.7%(26/39)高于〉4cm组5.2%(4/77),而肿瘤内部混合性回声检出率5.1%(2/39)明显低于〉4cm组79.2%(61/77),两组肿瘤内高回声及混合回声检出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两组肿瘤病变均显示肾轮廓改变;(2)彩色多普勒超声:116例肿瘤内探及彩色血流信号105例(90.5%,105/116),其中69例(59.5%)肿瘤内部及周边见丰富的Ⅲ级彩色血流信号;≤4cm组肿瘤内部Ⅲ级血流检出率为35.9%(14/39),〉4cm组肿瘤内部Ⅲ级血流检出率为71.4%(55/7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前超声诊断MRPE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3.1%(108/116)。结论CDFI在MRPET术前诊断、分期及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包括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流阻力指数(RI)及血流频谱形态.根据病理结果将淋巴结分为良性组(60个)和恶性组(237个).结果 ①良恶性组的PSV和ED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良恶性淋巴结RI取最低值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最平均值时,恶性组大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最大值时,恶性组明显大于良性组,P<0.001,说明RI在取最大值时对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有重要的意义.③两组间频谱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为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胎儿肾动脉(RA)、脐动脉(UA)、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参数的变化情况,确定正常胎儿RA、UA、MCA血流参考值,并分析RA、UA、MCA血流参数与孕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在该院行产前检查的185例孕周为4~41周的正常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胎儿 RA、UA、MCA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流速(PS)及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S/D)。结果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RA、UA、MCA中PS值显著增加,而RA、UA中RI、PI、S/D值显著减少。经相关性分析可知,RA、UA、MCA中RI、PI、S/D与孕周呈负相关性(P<0.05),而RA、UA、MCA中PS与孕周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测量不同孕周胎儿RA、UA、MCA血流动力学参数能有效了解胎儿颅脑循环、胎盘循环及全身血流循环状态。通过建立正常胎儿血流参数参考范围可为超声预测胎儿宫内生长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中晚期宫颈癌的诊断及评价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经阴道CDFI对我院75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在介入治疗或放疗前后进行超声检查。结果 75例经阴道CDFI提示宫颈癌的患者经病理诊断证实。治疗后58例肿瘤直径明显缩小至消失,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所有病例肿瘤周边及其内部血流信号丰富,治疗后58例肿瘤周边及其内部血流信号逐渐减少至消失;治疗前后宫颈肿瘤血流阻力指数(RI)、血流速度(V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75例患者较容易检测到子宫动脉速度,RI值较低,治疗后74例子宫动脉Vs有不同程度的降低,RI值升高,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RI、V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阴道CDFI可对宫颈癌的术前诊断,介入治疗和放疗的疗效判断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协助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