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ULBD)与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00例单节段LS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对照组给予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观察组给予ULBD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LBD与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LSS可取得相当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但ULBD对机体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比较椎间孔镜技术两种不同手术入路—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1日-2018年4月1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因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接受椎间孔镜手术的患者32例,分为经椎间孔入路(TF组)(n=20)和经椎板间入路(IL组)(n=12)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RS)、改良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手术费用、术后满意度和手术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R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但两组间NRS、ODI、手术时间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两种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9):3414-3415
目的探讨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行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2例,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1例。参照组行正中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研究组行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术前、术后7d、术后随访12个月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两组下肢痛、腰痛情况,以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估腰椎功能,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随访12个月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短(P<0.05);术后7d,研究组JOA评分高于参照组,下肢痛、腰痛VA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融合率(92.68%,38/41)与参照组(90.24%,37/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行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下肢、腰痛,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椎间融合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椎间孔镜下经皮椎板间入路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LDH患者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25例。两组均行微创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A组采用经皮椎板间入路,B组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均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ODI评分及VAS评分均比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椎间孔镜下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手术均可有效缓解LDH患者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但经皮椎板间入路操作简单,术中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不同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骨科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各38例。观察A组采用椎间孔手术入路,观察B组采用椎板间手术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A组手术耗时、术中透视次数指标均高于观察B组,总出血量、初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低于观察B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术后3个月观察A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略低于观察B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孔入路手术在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各有优势,临床中需根据突出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而椎间孔入路手术更符合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观察组行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及疼痛评分、腰椎功能障碍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较对照组短,手术出血量、引流量较对照组少(P0.05);术后3d、术后3个月观察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奥斯沃斯特里残疾指数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与常规后正中入路相比,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引流量少,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ILF)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矫形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4例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2例.A组患者行MIS-TILF,B...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近远期效果。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4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试验组(n=42)。对照组实施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试验组实施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ODI、VAS评分均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结论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696-2698
分析经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S-TIL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100例医院收治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取微创通道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MIS-TILF),对照组采取开放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ILF)。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改良Macnab评价法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观察组在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经微创通道辅助下应用MIS-TILF手术在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单侧入路椎间孔镜双侧减压治疗中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8例中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随机投掷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参照组实施全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治疗,研究组实施单侧入路椎间孔镜双侧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腰椎功能和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且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参照组(P<0.05)。参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9.41%,高于研究组的8.82%(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的ODI、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单侧入路椎间孔镜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显著,手术创伤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障碍、减少术后疼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术中不同融入方式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来茂名市中医院行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切除上、下关节突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LIF),对照组采用经后方入路椎体间孔融合术(PLIF),术后比较两组随访JOA评分改善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JOA改善率为(83.8±0.6)%,对照组为(83.6±0.4)%,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与PLIF两种不同融入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显著,其中TLIF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经两种融入方式的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经后方入路椎体间孔融合术(PLIF),观察组患者给予切除上下关节突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LIF)。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手术前与手术后的VAS评分、ODI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LIF与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均具有显著疗效,其中TLIF的围手术情况良好,且术后并发症低,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3.
王超鹏 《临床医学》2020,40(1):48-49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不同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河南省立医院收治的6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经皮椎间孔镜单侧入路行双侧减压治疗,观察组实施经皮椎间孔镜双侧入路行双侧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前、术后1周、2个月、3个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60例患者的手术全部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1周、2个月、3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00%(0/30),低于对照组[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单、双向入路双侧减压治疗技术治疗均能够有效松解治疗椎管狭窄情况,但经皮椎间孔镜双向入路双侧减压治疗技术能够更好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侧后方椎间孔入路(PETD)与后路椎板间入路(PEID)两种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方式对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共24例重度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病例,其中侧后方椎间孔入路(A组)11例,后路椎板间入路(B组)13例,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中统计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观察比较术前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Macnab评价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经椎板间组平均手术时间(43.62±4.23)min、术中透视次数(6.08±0.76)次,与经椎间孔组[平均手术时间(63.45±9.13)min、术中透视次数(12.27±1.35)次]比较,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评分:经椎间孔组末次随访优良率为90.9%,经椎板间组末次随访优良率为92.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案,侧方及后方两种入路应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和椎板间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4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采取经皮椎间孔入路和经皮椎板间入路行神经根松解和减压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炎症介质水平、疼痛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两组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血沉、C反应蛋白及磷酸肌酸激酶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疼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降低,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对比,采用皮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对患者损伤较小,可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椎板间与椎间孔入路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做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组做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统计两组手术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腰椎功能及脊柱稳定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C型臂透视次数显著短(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至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P<0.05),但各个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6、12个月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显著降低,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JOA)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ODI、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6、12个月两组腰椎曲度、平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均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上述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均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两者对患者脊柱稳定性及腰椎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时间、C型臂透视次数显著短(少)于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2):1935-1936
目的研究经皮可扩张通道(Quadrant系统)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9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放组和微创组各46例。开放组采用开放后路椎体融合术治疗,微创组采用Quadrant系统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疼痛程度(VAS)及腰椎功能(ODI)。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P<0.05);两组手术后3个月VAS、ODI分值均低于治疗前,且微创组低于开放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微创组(2.17%)低于开放组(17.39%,P<0.05)。结论采用Quadrant系统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且能进一步提高腰椎功能,降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下两种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采用MIS-TLIF术治疗的11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融合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57例和B组55例。A组行单纯椎间植骨融合,B组行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腰腿疼痛恢复情况、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ODI评分以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ODI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B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1年,两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术下单纯椎间植骨融合与椎间Cage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可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单节段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将患者分为A组(经皮椎间孔镜,22例)与B组[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21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透视次数多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P<0.05)。术前、术后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的VAS、ODI评分低于B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LSS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单侧椎间融合器植入或双侧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D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DS合并LSS患者161例,分为单侧椎间融合器植入组(单侧组)90例和双侧椎间融合器植入组(双侧组)71例.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